解读二十大报告: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
 
时间:2022年11月21日
嘉宾: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教授 秦宣

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本期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为您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教授秦宣。(杨楠 摄)

中国网:秦院长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从会议的主题和篇幅来看,报告中最突出的部分是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为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该如何整体理解这两个理念?

秦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非常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必须在治国理政过程中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我们过去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目标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成败”。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是明确的,这个目标就决定了我们的方向,我们的方向也是明确的。但是究竟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找到什么样的途径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可以说是非常深入的思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就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问题。

而对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里面已经给我们进行了擘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做了进一步的这样一种规划。那么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这前面两份文件的基础之上,对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做了一个规划,也对未来5年里的发展做了详细的部署。这意味着,我们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

那么要怎么样来建设?报告里面也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那么这一个概念——中国式现代化就跃入了我们的视野。

如果翻开一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实现中国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肩负起的一个历史的任务。毛泽东时期就已经强调,我们不仅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而且还要把我们国家建成一个从愚昧走向文明的现代化——就是文化方面的这样一种强国。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还提出过以工业化推动现代化,进而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样一个目标,还制定了我们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两步走”的战略。

而进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9年,邓小平就明确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道路,必须走这样一个现代化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摆到我们的日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要坚持的重大原则,这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也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从而也回答了我们如何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问题。

而对于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回答,以及这里面提出的一些重大的新的一些理念、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就进一步地发展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思想,也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里面我们可以做很多方面的分析。一个是从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来看,在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可以说现代化是没有统一模式的,没有唯一一种发展模式,或者说也没有现成的教科书提供的一种答案。不同的国家都将走向现代化,但是不同的国家走向现代化这样一种道路的选择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强调独立自主,就是现代化发展至今,我们看到还没有一个国家是通过照搬、模仿别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而走向成功的。

而中国又特别特殊,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我们比西方现代化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起点要晚。那我们的历史文化虽然很悠久,但有很多又必须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所以,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走自己的路。走自己路的这种现代化,我们把它称之为中国式的这样一种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网: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口号,从“实现四个现代化”到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您认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秦宣:从“四个现代化”到“全面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它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化”认识的变化,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规律的这样一种认识的变化。人类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就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而中国以前就是个农业国。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把工业化确立为现代化的一个目标,因为当时世界上就认为,工业化就等同于现代化。所以,我们社会主义改造里面的“一化三改”强调的就是工业化。“三改”——三大改造也是为了服务于工业化。后来我们的工业化进一步地拓展为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这样一个“四个现代化”。

这“四个现代化”最核心的内容还是工业化,它讲的是一种物质层面的这样一种现代化。虽然我们那个时候也强调,我们要加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并重,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里也谈到了现代化进程中若干的这样一种关系,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工业落后国,所以我们把工业化进而发展成为“四个现代化”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这样一种历史任务。

进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重申了“四个现代化”这样的目标和任务,但是在这一个过程之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员开始思考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这样一个总体布局的问题。这种总体布局,为什么要进行思考?因为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后期以后,国外的现代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中国的现代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也暴露出我们一些短板,也暴露了我们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改革初期,我们重点着眼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然后确定我们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之中,也暴露出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精神文明方面存在的问题凸显出来了。所以,1986年的时候,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我们党一手要抓物质文明,一手要抓精神文明 。

我要说明一下的是,我们今天谈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总体布局”这个概念就是在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来的。所以,邓小平时期特别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一方面是满足我们的物质生活,另一个方面是要满足我们的文化生活。着眼点在什么地方?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样一种矛盾。当时十三大报告里面,把它确定为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那么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确定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这样一种目标模式,我们不仅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还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等等。所以,到了党的十五大,也就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强调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党的十五大报告还确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而进入到新世纪以后,伴随着社会矛盾的突出,伴随着社会治理方面的现代化的要求越来越突出,我们先是把和谐——就是社会建设纳入到我们的整体布局,把社会文明纳入到我们的总体布局;然后再进一步地把生态文明纳入到我们的总体布局里面。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里面强调的是什么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布局就是我们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也意味着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

同时,我要在这里特别说明一下,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反反复复地一直在强调,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全面发展的这样一种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要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属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文明同时推进的这样一个现代化,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这样一种本质要求,而且这一种变化也反映了我们在社会矛盾发生转换之后对于现代化目标和任务的新的认识。

因为进入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这样一种努力,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这样一种进步,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说到底就是不全面。所以,我们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必须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而中国式的现代化里面强调的这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五个文明的同时推进,这适应了世界的现代化潮流,反映了我们对现代化规律这样一种认识,也是立足于我们当代中国国情和主要矛盾的转换而确立下来的这样一种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之中,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之中,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中国网:这样才是一个全面的发展,才能够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秦宣:这样的现代化才能够比资本主义现代化更加优越,才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一种现代化。这恰恰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的要求。

中国网:报告中在提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之后,也提到了未来发展必须坚持的一些原则,那您是如何理解这些内容的?

秦宣:这次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很多亮点,其中一个亮点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等等做了阐释;同时,提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或者未来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的一些重大的原则。这五个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经常讲,这个报告属于行动纲领,这里面也体现出一种行动纲领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教授(右)接受中国网主持人专访。(杨楠 摄)

这五大原则,第一条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性的特征。只要我们稍稍回顾一下历史,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带领人民开辟的;中国共产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来制定的。而我们中国现代化近百年的发展,然后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别的国家几百年走完的工业化道路,这种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而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的未来发展还是需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坚强的领导集团。所以,我们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之中,在前进的道路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坚持的第一条,就是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第二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旗帜,写入了我们的报告,是我们未来前进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如果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调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然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的是我们未来前进的这种方向,那么第三个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反映了我们的基本立场。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这样一种现代化。这一个伟大事业的推进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需要集中全体人民的智慧,需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与此同时,这一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人口超大规模的现代化,是服务于全体中国人民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的成果要由全体人民来共享的。

所以,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然后呢,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个立场来制定我们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谈到了第四个原则,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我们进入新时代以来确立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里面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根本的这样一种途径。所以,面向未来的时候,我们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然后要善于涉险滩,克难题,要突破一些体制机制和利益方面的障碍,要着眼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这样一种建设,使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和更加领先。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第五个原则,坚持敢于斗争,刚才我们也谈到过,要改革必然要进行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必然要进行体制机制方面的这种变革。不论是我们国内积极推进改革,克服各种利益方面的这种藩篱,还是我们通过发展对外经济,带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方面,我们都必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必然出现很多不确定性,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里谈到的那样,“黑天鹅”、“灰犀牛”会随时出现。

而要应对这些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和麻烦和矛盾,我们还必须敢于斗争。这是我们走向未来的一种精神状态,这也是我们思考未来发展问题的一种方法,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工作方法。

中国网:(报告)提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实细数报告里面“人民”这个词,出现了100多次,包括我们熟知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等等,那可否理解成,这是对党群关系的一种新的解释呢?

秦宣:党的二十大报告里面,确确实实“人民”这一个概念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略微地检索一下,它的出现大概是在170多次,准确地讲是177次。这也凸显出人民的重要性。那么为什么党的二十大报告里面特别得强调人民这两个字,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来理解。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或者简要地说,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特色、品格,为人类谋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价值追求。所以,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它必须凸显人民的主体地位。所以,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从我们中国共产党的自身性质来看,中国共产党就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除了最广泛的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的利益。所以,中国共产党它植根于人民,它来自于人民,它的动力在人民之中,它的血脉也在人民之中。这是从党的性质上来看的。

从党的宗旨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它打江山、守江山,守的也是人民的心;它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现在的发展,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的利益。

从马克思主义的这个基本原理、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我们都能看到,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的这种重视。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别的方面来看,比如说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程来看,我们今天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还是因为我们坚持了一切依靠人民。

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里面,我们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还是不要忘了我们为了人民的这样一个立场。我们强调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其实我们还是希望就是说呢,我们和人民站在同一条线上,和大家团结起来形成一种合力,继续向前。后面我们谈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方面的建设,最后都落脚到人民的幸福、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保障,或者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那么二十大报告里面对“人民”这两个字重要性的强调,确确实实也在告诉我们,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要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而进行不懈的奋斗。

中国网:报告还写入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想,并且把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那么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

秦宣: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而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这样一个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的根本制度,从我们的国体、政体、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到重要制度,最后都着眼于彰显人民的权利,反映人民的政治诉求,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民主一直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面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真的民主。列宁100多年前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也再三地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民主不仅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而且民主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之一。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在世界上,发展民主也没有统一的、固定不变的发展模式。不同国家走向民主化都有不同的道路。所以,中国所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经过新中国长期以来的探索,我们刚才已经讲到,我们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我们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我们还建立起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这种政治制度,我们还建立起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民族关系的制度,我们还建立了发展基层民主的这种基层民主制度。所以,中国特色的民主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展示,而在这里面,一个非常鲜明的亮点,或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民主不太同的是,我们发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

那么这种全过程的人民民主,把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国家的意志,把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把实质民主和程序民主等等方面都结合起来了,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这样一种制度优势,也充分地保障了最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也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这样一种国家的性质。

(本期人员:编导/文案:韩琳;主持:裴希婷;后期:刘凯;摄影:杨楠;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编导/文案:韩琳;主持:裴希婷;后期:刘凯;摄影:杨楠;主编:郑海滨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