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振兴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再到农业强国:一号文件刷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
 

时间:2023年2月24日
嘉宾: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钟真

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第一份一号文件,提出了33条具体的指导意见,强调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那么,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我们从《意见》中能看出怎样的路径?又怎样理解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就相关问题,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特别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钟真为网友进行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钟真。(杨楠 摄)

中国网:钟教授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

钟真:你好,各位中国网的观众大家好!

中国网:今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简化为两个关键词,即“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呢?

钟真:实际上乡村振兴应该是一个目标性的概念,农业农村现代化也是一个我们很多年一直在追求的一个目标。但是哪个更加具有目标性呢?从最近这些年的政府政策,尤其是去年的农村工作会议还有今年的一号文件大家,都看得非常清楚,实际上乡村振兴包括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而且它很多的举措都是具体性的、措施性的。所以,乡村振兴相关的很多内容应该是一些方法、手段。相比较而言,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早些年提的是农业现代化,后来我们又完善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我们追求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我想农业农村现代化应该更具有目标性,乡村振兴更是体现为一种工具、途径。我们可以理解为通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来实现中国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应该这么理解可能就比较妥当。

中国网:今年的一号文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1个一号文件。11年来,有6个一号文件是以“农业现代化”或“现代化农业”为主题的。那么,“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呢?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在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怎样的进步?现状离这个目标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里?

钟真:农业农村现代化,刚才既然讲了是一个目标性的概念,肯定具有一些期待,包括老百姓也好,包括党和政府也好,都是对这样一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愿景有比较好的设计或者想象。我们怎么理解它?我刚才也讲,过去我们只是重点讲农业现代化,要让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一起同步推进。后来我们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时候说要让它实现这几个“化”,后来我们又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之上,给它修正为或者说完善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又提出来说要让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所以,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个就是农业现代化,第二个就是农村现代化。当然,这种分开来的理解也不能太机械,同时农业和农村都是交织在一块的,所以,我们更愿意把它连起来去理解,就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一个对概念的基本的理解。

最近这些年尤其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推进建设方面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由于我们讲农业现代化的时间也比较长,工作相对做得也比较充分,所以,农业现代化这个方向上,农业生产、农业加工还有消费、产量质量各个方面,包括农业生态环境这些方面都是做得比较有成效的,总体上讲是很成功的。当然也有短板,比如总书记讲的,要保障粮食安全,要害在耕地和种子。这两个是要害,实际上,种子其实就代表了农业科技,就是农业的芯片,依然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彻底扭转,所以在农业科技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短板。另外像土地,类似于东北的黑土地,还有很多农业自然资源,这些环境受到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其他经济发展的一些影响,所以,在这些资源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上我们依然面临着一些比较大的短板,这是和农业现代化有关的。

相比于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则要相对弱一些,而且在不少的领域要弱很多。一方面农村现代化是伴随着乡村振兴的概念提出来以后我们才重视,或者说全面地来审视和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农村现代化怎么理解?用总书记的话来讲,一是物的现代化,二是人的现代化,三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物的现代化,大家比较好理解,乡村物的现代化说白了就是乡村各种各样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气、暖和生活有关的各种硬件设施,包括新基建、数字化的设施设备,这些都是我们看得见的物的现代化。而物的现代化又是相对更容易实现一些的,人的现代化相对物的现代化来讲要滞后一些,包括老百姓尤其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生产经营能力,还有农民的这种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他的福利体系的提升,这是人的现代化。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钟真教授做客中国网访谈间。(杨楠 摄)

还有更重要的,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现在农村诉求很多元化,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不仅仅是农民,外来的经营者、从业者甚至是休闲居住者也多元化,乡村的主体多元化、诉求多元化,当然乡村的治理管理就越来越有挑战。所以,如何在党的领导下把乡村治理好,需要我们在很大的方面去推进和提升我们的能力建设。这三个方面都是对于农村现代化来讲至关重要的。但是也可以看到,很多的方面在人的现代化、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上都是有很多短板。所以,尽管我们取得了很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工作成效,但是短板还是非常明显的。

中国网:今年的一号文件还首次提出了“农业强国”的概念。那么,这个概念又该怎样理解,您能否对照现状提出一些具体的指标来?

钟真:农业强国概念就是在今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由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提出来的,说要推进农业强国的建设。刚才我们讲了,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现在又来一个农业强国,这三个之间是什么关系?其实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乡村振兴是途径是手段,我们的目标可能是需要去实现一个比较高的或者一个中国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想象为,尽管是一个目标性的,但也可以想象为是一个过程,我们不断地追求这样一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

农业强国实际上是中央在着眼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这样一个本世纪中叶的伟大目标所进行的在农业农村领域上的重要部署。所以可以这样理解:农业强国应该是一个比较高水平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状态。农业强国,文件也好,还有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好,都把它当成一个宏观的、统领性的目标,所以它也是目标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水平可能更高。到这样一个层面上去理解,可能就能更好地理解农业强国的概念。

中国网:有没有一些具体量化的指标?

钟真:这个量化的指标,我们要是去看一号文件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就是“五个强”。农业要强,首先就要供给保障强,我们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不能有短缺,或者即便短缺,我们有很强的自给能力或者国际国内的联动能力,能够保障国内的需求,那就没有问题。而且这个是基础,所以供给保障一定要强,粮食的供给保障就更不用说了,我们这么多年的一号文件都在说。

第二个是科技装备强,这个就是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如何端牢我们的饭碗,端好我们的饭碗,而且我们的饭碗中要更多地装中国粮,关键在于农业科技能否实现这样一个端好饭碗的目标。所以,这是我们的科技装备,大家也可以看得到,现在搞农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其实是不用下田的。当然也有一些年轻人或者年纪大的农民朋友也不愿意下田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大量专业化的农业经营主体来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他们必然是需要依靠大量的、先进的农业科技装备来武装他的生产经营过程,这样才能降成本、提质量、提产量,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第三个强是经营体系要强。农业经营体系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以小农户为主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都在推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来参与到农业生产经营当中去,包括刚才说的大量的新的农业经营主体为了解决农民不愿意种、不能种的情况,他们也进来了,以后那就要有一个新型的和原来不一样的这样一个经营体系和架构,来解决他们的问题。比如服务,我们过去讲小农户干不了干不好,那我们需要给它提供服务。经营大户来了,他可能要全程跟农民一样把耕种收防管、加工、流通、储藏全部干起来,对他来讲也是不划算的,这时候他也需要服务。所以,按照一号文件里的提法,我们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同时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个是主体,一个是服务,这两个结合在一块,我想应该就是一个现在讲的比较强大的农业经营体系的一个架构。

第四个强是产业韧性要强,这次的疫情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了,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包括国际形势,比如像美国还有欧洲尤其东欧,过去刚刚开发出来的新粮仓,东欧这片土地,现在俄乌冲突相关的区域都是我们粮食重要的来源地或者进口来源地,这些风险挑战来了以后,我们怎样让产业能够有更好的稳健性,不至于受到这些风险挑战的影响。

最后一个是竞争能力要强。我们的农业不仅仅是在国内打转,我们要走出去,我们是要面向国际化全球视野的这样一个农业,我们要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那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的农业企业也好,还有我们的农业资源也好,还有我们的某些行业也好,要跟国际去PK的时候,我们要输出我们的农产品,或者输出我们的农业经营方式的时候,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有很强大的竞争能力,才能够在国际的农业合作和交流当中占据优势地位。

中国网:感谢钟教授给我们带来了全面又详细的解读!各位网友我们下期再会。

(本期人员:编导/文案:韩琳;主持:裴希婷;摄像:董超/刘凯;后期:刘凯;摄影:杨楠;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编导/文案:韩琳;主持:裴希婷;摄像:董超/刘凯;后期:刘凯;摄影:杨楠;主编:郑海滨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