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华:我为什么对实现“双碳”目标那么有底气!
 

时间:2023年3月5日
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潘家华

中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各位网友大家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点之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呢?我们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又面临着哪些重大课题和任务?就相关问题,中国网《中国访谈》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研究员与网友们进行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杨楠 摄)

中国网:近些年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被提升到了非常高的高度,党中央也及时地做出了重要的战略决策,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那么“双碳”目标对于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会带来哪些挑战呢?对于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潘家华:你用了“挑战”这个词,原来我们以为真的是挑战,你这个问题问到我,我觉得真是问对了,因为我做气候变化,在国际上做气候变化,而且在参加世界的、全球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评估工作已经有26年的时间,所以对国际上和国内的进程比较了解。你要知道在2005年以前,我们所有讲的叫碳公平,因为什么呢?你发达国家,你富人排放了这么多,难道我们穷人就不能排放吗?你排放这么多,我也排放这么多,那是一种叫什么?叫碳公平。

后来我们发现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这样的?我们要的是发展,我们并不要碳。你说我们要碳,要碳干什么呢?又不能吃又不能喝,而且污染、破坏环境,引发全球升温、气候变化。所以我们后来在国际上,我们发展中国家很多学者,我们提出来了:我们并不要碳,我们要的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有一本书,我们出版的,叫《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那就没有碳了,跟碳没有关系,我们并不需要碳。你看我们哪需要碳呢,但是我们需要碳水化合物。

所以后来我们就发现,我们不要碳,而是要发展。那么再后来,我们就发现,我们这个没有碳的这样一种发展好像是更多的机遇、更多地保障更美好的未来。那我们发现,显然这个就从原来的不可能、挑战到现在(变成了)一种多赢的机遇。那为什么是多赢呢?我现在给你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现在用的这个电。我们现在用的电是煤电,还有天然气电,还有风(电)光电。我们要的是电,我们并不要求所谓的碳。

我们现在再看,我们现在这样一种光伏发电,现在一度电,现在成本是多少呢?我们中国在中东沙特的报价是1.06个美分/度,那就是不到1毛钱,7-8分钱一度。我们现在在国内,在2022年,我们很多的建设,现在都应该在1毛5分钱以内一度电。我们的陆上风电现在在1毛5分钱到2毛钱。我们的海洋风电现在也是在3毛钱,不会超过4毛钱一度电。而我们一吨煤电,这个时候标准定价,3毛5或者4毛5,而且这个还没包括所谓碳的捕集与封存,那么如果这样,价格还要增加一倍甚至更多。

我们现在讲我现在有幢房子,我自己有个屋顶,屋顶装上太阳光伏(板),我自己发电,那是不是更便宜?我自己发电,如果说我们就自己用,相对来讲比煤电是不是更便宜?而且它这个不仅仅是更便宜,价格上便宜,另外一个就是它更清洁,没有排放,你像大气污染什么都是化石能源燃烧所排放的各种PM2.5,颗粒物,各种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各种各种东西,但是你说太阳光伏发电有排放吗?没有。当然现在有人说太阳光伏组件生产这些有,但是我们这些,我们都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改进的。

所以,这些它是更加清洁的,不仅是更加清洁,而且是低廉、清洁。还有什么呢,相对来讲更多的是(创造)就业。你看化石能源都是高度资本密集,我们以前吧,还要用矿工到地底下挖煤,所以劳动力密集。现在全部是机械化采集,甚至不要劳动力了。但是我们现在的光伏还有风机这样一些生产、组装,这样一种安装,后面这样的运行,相应来讲都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更多的劳动力,它就会有更多的就业,更多的收入,能有更多的消费。

我们现在再来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讲电动汽车。电动汽车按照2020年11月3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规划,这个规划说到2025年,每百公里的行驶里程耗电多少呢?12度电。不光是12度电/100公里,而且要在2025年我们新能源汽车在整个新车市场占比20%左右。那么我们现在来看,2022年,我们的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在新车市场占比已经超过25%。

中国现在电池,你要知道是世界的巨无霸。全球十大动力电池制造商,中国占了6家,就宁德时代这一家占了全球产能和产量的33.8%。那么你就可以看见我们现在在整个领域里边,这个东西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有自己自有的技术,那么进一步是完整的产业链、完整的这样的体系,那么这样的体系全部是零碳的。当然,我们现在还要化石能源作为我们一种压舱石。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做客中国网演播室。(杨楠 摄)

我们讲碳中和,2060年前碳中和,讲的是什么呀?在2060年前,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准确、完整、全面、绿色的新发展理念,做好“双碳”工作经济的决议,这个意见讲得非常清楚,在2060年,非化石能源的占比80%以上,那就是化石能源必须退进20%以内。如果我们现在还建这样一些——比如讲我们现在这个煤电,煤电要知道,它问题在哪儿?你一旦投资以后,50个亿,60个亿,甚至100亿,那么这样投资以后,它就高碳锁定了,而且它的生命周期一般在40年、50年甚至更长时间。现在是2023年,40年,2063年,你说我们说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那能碳中和吗?它退不出嘛。所以我们就必须要有这样一种非常明确的目标导向,而且这是一个风险,就是高碳锁定的风险。

那么另外一个风险,那就更严重了,就在于市场挤出的风险。你说现在大家看到这个纯电动汽车,价廉物美。你说我们一台汽车,燃油汽车跑100公里,至少要6升油、8升油。8升油的话,按照7块钱也是56块钱,56块钱跑100公里,对不对。那如果我们现在纯电动汽车100公里,12度电,12个千瓦时。一个千瓦时,如果我们自己太阳能发电的话,2毛钱/度,100公里2块5毛钱都不到,那2块5毛钱跑100公里跟这56块钱跑100公里,对我们消费者来讲,我们经济学有个术语叫消费者剩余,这个等于你花2块5毛钱就可以获得同样的56块钱这样一种福祉、收益。那你说我还要化石能源吗?

现在所谓的煤化工,现代煤化工,煤制油、煤制气、煤制乙二醇,你看都是(因为)纯电动汽车,连汽油都卖不出来,煤制油卖给谁去?所以这些我觉得将来:一、“风物长宜放眼量”;二、这样一些化石能源绝对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

不仅仅是这样,还有什么呢?比如我们讲这样一种碳中和,(会带来)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的新兴变革。这个变革非常重要,怎么理解?我们讲工业文明是怎么出现的?工业革命就是因为蒸汽机的出现。那就是化石能源因为能源密度比较高,能源品质比较高,动力性比较强,我们有动力,而整个推动了工业文明的进程,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甚至城市化能得以扩张。这是工业文明,都是与化石能源革命相关的,实际上。现在转向另外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因为这些化石能源它不可持续,不可再生,必然走向消亡。那么我们现在走向新的文明,就是(与)可再生能源(相关的)。

这样的可再生能源,变革性还表现在哪里?工业革命像这样的化石能源的利用,首先它是点状分布的,那一点状分布就特别容易被垄断,他占有以后,现在这样的地缘政治,就是他垄断了,垄断以后别人都不可取。(它)可以作为地缘政治甚至军事(目标)进行攻击,我们所有的能源安全问题不就是这样来的吗?

第二,高度资本密集。你看哪是一个人可以或者是老百姓可以去用的呢?都是高度资本密集,动辄几十亿,几百亿,上千亿这样的投资,所以高度资本密集。

第三呢,也正是因为它是点状分布和高度资本密集的,(所以)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供应体系,你看从这样勘探、开采、冶炼、加工、炼油、分销到最后才到消费者,对吧,它是一种层级非常明显的,从总公司—分公司—子公司—孙公司,这么一下过来。

为什么我们说现在这个油价不可能下降呢?从源头那儿它不下降,你说它后边怎么下降,下降得了吗?它都是一种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商品的社会化,它生产的目的就在于为了销售,为了获取利润。这就是工业文明的逻辑,工业化的逻辑。

那我们现在在这样零碳的可再生能源的逻辑,它是分散的,哪都有,对不对?你看地球的表面都可以接受太阳辐射,这样的太阳辐射,道理多简单,谁能够一手遮天,把太阳挡住,把风给阻断呢?这个能源安全都没有问题了,谁都可以用,对不对?安全没问题。

第二它是分布式的,你看屋顶可以自己发电,可以自己用,那谁敢垄断我,你把我的屋顶给垄断了?垄断不了嘛。所以它是一种分散式的,而不是层级结构的,对不对?而且将来我发电我自己用,我发电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销售,并不是要卖给别人,而是我自己用,我自己发电,我自己充电,我自己开车对吧?

我们说农耕文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那么现在在这样的生态文明和零碳时代,是属于自给自足的零碳经济,我用另外一种经济形态,对不对?你看我们现在的国家的财政,靠“三桶油”。另外一方面,电网也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也是保障国计民生。那将来我们(用了)分布式(电站)以后,我发的电为什么一定要给电网?我就自己用了,电网也管不了我,对吗?这道理就这么简单。所以它是一种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甚至我们这样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都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所以说我们现在应该要不断地深化,不断地认知,能够推进这样一种经济社会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

中国网:众所周知,我国的能源禀赋是高碳的,因此很多人认为要实现“双碳”目标是非常困难的。就目前来看,我国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但是占比还不算很高;而能源领域的科技发展速度也是比较快的,但还没有出现具有全局颠覆性的新技术。您总是说我们不用担心,那您这样说的底气和依据来自于哪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减碳工作的重点有哪些?

潘家华:我说不用担心,这个底气就在于现在有一种能源的革命、生产和消费的革命。我们以前讲的是提升能效。提升能效可以不断地走向低碳。比如说我们发电、煤电,著名的“亚临界”这样的技术发电,大概450克煤才发一度电,现在是“超超临界”,只要270克煤就可以发一度电。我们要的电,跟煤可以没关系。现在煤用得少了,是不是就低碳了,效率就提高了?还有我们这个汽车,原来跑100公里可能要15升油,后来12升油,现在可能是8升油,是不是效率也提高了?但是这样一种方式,你不管怎么提升效率,永远不可能走向零碳,因为你不可能说不烧煤就可以发电。

但是我们现在换一种思路。由于我们要的是能源服务,而并不需要碳,那我们现在的风、光(电),水电是我们老早就有的;生物质能,农耕文明就用的生物质能,我们也有的,但不在现在的商品能源。那我们现在所谓的新能源就是风、光(电),那是无限风、光啊,是无限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呀。现在无限风、光(电)在2000年前,我们是没有的。我们在2000年,在世界中的占比几乎是零,微不足道。在2010年,是我们快速起步的时候,我们是突飞猛进的。现在我们的风、光(电)的装机容量和发电量都占世界的1/3到40%,那是绝对的巨无霸啊。不仅仅是我们这样一些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它的发电量,还有我们现在设备的生产,太阳光伏组件的生产,占全球,你知道多高的比例吗?85%。我们的风电装机设备生产能力,全球十大风机制造商,中国占了6家。我们不仅仅有陆上风电,我们现在还有海洋风电,在2021年这一年,全球80%新增的海洋风电的装机都来自于中国。我们的水电绝对是世界第一。

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刚才说煤是我们的资源禀赋,我觉得是有失偏颇的,只讲我们煤、油、天然气很少,但是我们的风、光是无限的。我们整个西北,原来我们讲有个“胡焕庸线”,在西北当地是属于戈壁、荒漠、高原,但是做农耕、做工业肯定是不合时宜的,这个生产力很低。但是风、光,如果讲这个资源的话,它比东南半壁是不是更有优势?那么这样的话,我们重新界定我们资源禀赋的话,那我们的无限风、光也就成为我们的优势了。我们讲你这个西北可以,咱们东南是我们的经济社会人口的密集区,我们又隔西北那么远,怎么办?但是我们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有海上风电,300万平方公里还不够?我们用上中间1%甚至万分之一,这就够了。所以这个不成问题,资源是足够的。

那么现在就是技术,我记得,因为我做的时间比较长,2005年的时候,我们的太阳光伏发电,一度电要补贴4块钱人民币,当时的煤电1毛5分钱一度电,而4块钱人民币才用一度电,你看成本多高呀。过了5年,2010年,1块9毛1;又过了5年,2015年,9毛1分钱一度电;2018年,就是平均3毛6。现在不仅不需要补贴,而且现在是国家电网不准他们建得太多太快,说我消纳不了。

我们现在风、光(电)在我们的电力中间的占比,2020年的时候9.8%,2021年的时候11.8%,2022年也就是去年13.8%。就是每年增加2个百分比,在电力中间,应该说这个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13.8%相对来讲还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潜力多大呢?我们现在每年风、光装机都超过1.2亿千瓦。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0年的12月12号出席气候雄心这样的国际会议,说了我们要在2030年,风、光发电装机的容量超过12亿千瓦。我们现在已经超过了,就这几年时间都已经超过了6亿千瓦这样的装机容量。所以在2030年,应该是在13亿千瓦甚至到15亿千瓦的装机容量。这样的话,成本有优势。现在储能,我们现在不仅有化学储能,就是各种动力电池,我们还有抽水蓄能,还有压缩空气储能,这些技术中国都应该在世界上处于第一方阵。

所以,我们现在这个信心就来自于我们的市场、来自于我们的技术、来自于我们对环境质量的改善、来自于我们的能源安全保障、来自于我们自身的利益所向。因为这样更便宜,更便捷,更可控,我为什么不发展零碳的可再生能源,而用那个煤炭呢?现在我是觉得化石能源,它们确实在现阶段很重要,不可以退出。那么在不断地,它将从一种现在的主体,到将来的从属地位,到最后变成——以后叫应急和备用,到最后就等于是走向消亡。

(本期人员:编导/文案:韩琳;主持:白璐;摄像:董超/刘凯;后期:王一辰;摄影:杨楠;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编导/文案:韩琳;主持:白璐;摄像:董超/刘凯;后期:王一辰;摄影:杨楠;主编:郑海滨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