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特别是过去三年,面对疫情反复,中国经济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今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和复苏进程成为了国内和国际市场以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那么,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的运行表现如何?价格指数走低是否意味着我国有潜在的通缩风险?欧美银行业危机会波及我国金融市场吗?就相关问题,中国网《中国访谈》栏目特别邀请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进行分析解读。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专访 (摄影:杨楠)
中国网:徐老师,您好!首先很高兴今天能够邀请到您接受我们的专访。
徐洪才:我也很高兴,各位网友好!
中国网:在经历了三年疫情的阴霾之后,今年中国经济将会如何发展、怎样复苏成为了市场以及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延续了恢复向好的态势,特别是一些领域,比如消费、出口、服务业都表现出了较强的活力;另一方面,有一些领域的数据可能没有达到市场预期,也体现出了我国经济回升的内生动力不够强,内需还不够足。那么,您如何评价今年1-4月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表现?
徐洪才:总体判断,1-4月份经济确实是在持续地恢复。供给冲击、需求不足以及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明显缓解,主要的宏观经济数据都有了明显的反弹,无论是供给还是需求。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工业生产特别是服务业反弹超预期。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投资需求、消费需求还有外贸表现都还是不错的。
但是,这个恢复是一个不平衡的、不同步的一种恢复,而且某些方面结构性的短板也很明显。现在经济增长、恢复的动力还不强,具体来讲就是一些主要的数据之间还存在一些不同步和矛盾的现象。比如在投资领域,整体看投资还是保持比较强的增长速度,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7%,比1-3月份回落了0.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表现一直比较平稳,还比较强劲,但是房地产的开发投资是短板,目前还是负增长,还没有止跌企稳。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角度看,大家看到1-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也是比较强劲的,(同比增长)8.5%,尤其是4月份增长的更厉害。但是主要还是日常消费特别是餐饮业,这有点报复性反弹的意思,但是未来的可持续性还是比较差的。靠日常生活的消费拉动经济还是力不从心,因为主要的大宗商品消费还比较弱,像住房消费、汽车消费,这两块占到居民消费支出的40%左右,目前还是负增长。当然这里面也有分化,像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是正增长,出口也很强劲,但是燃油汽车、传统汽车在收缩。
从出口来看,对主要经济体,美国、欧洲、日本的出口明显下降,对新兴经济体,对“一带一路”(国家)、发展中国家是上升的,有一些结构性变化。
从人民币计价的角度看,我们正增长幅度还不小,达到5.8%,但是,以美元计价是负增长1.9%。而且出口比较强劲,但是进口非常弱,反映出国内的投资以及消费需求比较弱,因此,影响了进口,等等。
总体来看,经济确实还是在恢复,但是恢复的步调不一致,而且存在严重的分化,未来从二季度的趋势看,应该比一季度更好一些,因为这个趋势还是很明晰的。加上去年二季度基数偏低,所以,大家普遍预期,二季度经济增长6%以上,甚至7%。但是从全年的这样一个趋势来看,二季度可能是一个高点,三季度、四季度逐渐回落,全年平均下来5%以上是没有问题的,我预计5.4%左右,大体是这么一个基本的判断。
中国网:也就是说我们经济恢复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就是有“冷热不均”的现象。
徐洪才:是的。
中国网:我们注意到,在这些数据当中,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就是CPI以及生产价格指数也就是PPI也引起了市场的关注,4月份的CPI同比增速进一步下降到0.1%,而PPI同比下降3.6%,已经连续多个月负增长。市场关于通缩的讨论一时间甚嚣尘上,对此您怎么看?为什么当全世界都在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压力时,我们却出现了潜在的通缩担忧呢?
徐洪才:这就反映出来中国的经济表现,包括政策的表现,和发达经济体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背离,这个背离不是现在出现的,其实在去年、前年就出现了。从现在的物价走势来看,确确实实发达经济体依然面临比较大的通胀压力。近期美国的通胀有所缓解,但是欧洲的通胀依然“压力山大”,中国目前没有通胀。从CPI来看我们同比数据降到了低点,正增长0.1%,但是环比数据是-0.1%,所以,引起了大家的一些担心。
另外,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现在是连续八个月负增长,降到了历史低点,负增长3.6%。所以,目前大家担心出现通货紧缩。
我觉得,目前从整体来看,通货紧缩的局面并没有出现,但是有这种隐忧,有这种苗头,特别是反映出来我们总需求不足,这是当前的突出矛盾。总需求不足里面,其实从根本上讲,还是消费需求不足。因为生产的东西卖不掉,产能过剩形成库存。但是反映出来的是普通的老百姓没有钱买东西,购买力不强。这里面其实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经济恢复的过程是分阶段的。早期,我们看起来,特别是节假日人满为患,人山人海的气氛很热烈,但实际上距离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修复到正常还有待时日,还需要时间。
因为目前,特别是中小企业还没有恢复正常,目前的工业生产还有点偏弱。另外就是大宗商品消费也不行,而且,从一季度数据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还是偏低,跟不上经济增长速度。所以囊中羞涩,大家过去两三年亏了不少钱,亏空了很多,短期内一下子把亏空弥补上是很难的。
从另一个数据反映出来就业的情况也不尽人意,尽管我们调查失业率在下降,但是16岁-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已经突破了20%,这说明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现在的生存状况还没有明显的好转。
从另一个数据,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民间投资现在依然比较弱。也就是说中小微企业它自身的资产负债表的修复还没有完成,它(对)未来的信心还没有恢复到正常,这时候它的投资的积极性还没有起来,因此吸纳就业的机会也还没有起来。所以,反映出就业比较差。
还有就是收入增长乏力,因此,消费支出跟不上。短期内看好像热闹了一阵子,大家都是到淄博吃烧烤,但实际上,虽然节假日出行的数量规模已经恢复正常了,而且比2019年时还要高还要多,但是,人均消费支出少了,大家舍不得花钱了,主要原因是口袋里没钱。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未来要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我觉得恐怕还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中国网:提到通缩,其实对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可能通缩没有通胀那么可怕,因为不会减少我们实际上的存款,但通缩对于国民经济来讲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况,值得我们警惕。那对于可能出现的潜在的通缩的风险,您认为中央以及各级政府应该如何应对?
徐洪才:应该来讲,通缩比通胀更可怕,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整个资产在缩水,那实际上企业的价值,包括居民的资产价值在缩水。实际上,受到损失的还是企业的股本金,你的负债并没有改变,还本付息一切照旧,实际上你的杠杆率、你的负债率是上升的,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同时,通缩意味着你的融资成本是上升的,因为名义利率减通胀率等于实际利率,如果银行的贷款利率保持不变的话,但是由于通胀利率的下降,实际上企业的融资成本,实际利率是上升的。所以,企业偏向于收紧口袋,不愿意扩大投资。如果企业经营比较保守,整个企业经济就没有活力,这时候普通民众的收入就会下降,就业机会就会减少。根据历史经验来看,中央银行包括财政部门宏观调控治理通胀都有一些办法,治理通缩相对难度更大一些。所以,大家感觉到在整个通缩的预期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大家的行为偏于谨慎,不敢花钱,不敢投资。与此同时,股市肯定也不会好。这时候无论大家是工资性收入还是财产性收入都减少了,那么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就是挣钱少了,少花钱,又导致挣钱进一步的减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种微观主体的顺周期行为,我们要扭转过来是不容易的,如果形成这样一致性预期,就比较难(扭转)了。
从中央政府的角度,从国家的角度,目前还是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重要的抓手。那么扩大内需里面,投资是关键,消费是基础。投资里面我觉得目前还是要想办法补齐短板,房地产的开发投资目前确确实实不给力,原因是现在还有将近6亿平米的库存,待售的面积还很大,所以,企业拿地扩大投资的积极性比较差。另外,从买房者、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大家也是趋于谨慎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打破这样一个僵局,要扭转这种预期,让大家对未来要充满信心,特别是(提高)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政府部门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扩大投资时,要提高效率,就是要带动就业。投资投了多少钱?带动了多少就业?带动了多少民间投资?要算算这个账。不能够仅仅钱花了就拉倒了,如果它的乘数效应、辐射效应比较差,这个效果就不明显。
另外就是在制造业的投资,其实重点是要向创新领域、高科技装备制造业领域投资,这是短板。中低端的这些日常的制造业投资实际上产能过剩,投的多,亏的多。
基建投资我们也要分一分轻重缓急,更多的考虑它对经济的拉动力,少搞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这样我们把投资这块给它激活。还有外商投资目前也比较弱。
消费这一块,我觉得以扩大就业,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为重点。因为目前吸纳就业的主体还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要帮助他们提振信心,有生意做、有钱赚,大家都有工作。特别是年轻人的失业率目前还很高,我们要千方百计把它降下来。大家都有工作的话,收入在增加,预期在改善,这时候敢花钱了,消费需求就会逐渐的恢复。所以,内需还是很关键的。
另外,外需这块我们也不能忽视。目前来看,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就是说来自于美国、欧洲、日本的发达经济体的订单在下降。这里面一方面是由于整体而言,世界经济增长偏弱,还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偏紧,所以,外需实际上是减弱的,另外一个客观原因,就是发达经济体,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孤立中国,美国牵头重构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很多事它希望孤立中国,(把中国)排除在外。在这种情况下,对我们是不利的。所以,我们要多做工作,把外贸、把经贸合作这个压舱石找补回来。所以,我们也要改善国际关系,在这方面要进一步努力。我们也在一些重点领域有重要的抓手,比如在亚太地区有RCEP,还是做实一点。和欧洲方面近期也在启动财经对话。跟主要经济体之间,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等这些(国家),包括英国,我们还是要把传统的这种对话合作机制激活,把经贸合作压舱石找补回来,逐步地缓解紧张的国际关系。这样,我们未来外需保持稳定增长,也要提质增效,内需要进一步增强,经济未来的内生动力就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就进一步增强了。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专访 (摄影:杨楠)
中国网:我们关注到4月份的新增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双双下降,特别是住户贷款减少,企业短期贷款负增长。与此同时,人民币住户存款也减少了1.2万亿元,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对此,您是怎么理解的?
徐洪才:4月份存贷款的变化确实很明显。从过去的规律来看,一般来讲,4月份、7月份、10月份都有变化的,因为3月份是一个季度结束,金融机构要算账,所以存贷款会有一些变化。但是今年4月份这个变化比较大,引起大家的关注。
首先是贷款本身,社会融资规模回落得比较多,说明现实的、真实的需求还比较弱,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
另外,从结构上看,信贷资金流到企业偏多,90%,流到居民部门偏低,只有10%,这就不正常了。货币资金的分配不合理,消费需求不足,特别是普通民众不愿意花钱。你投了更多的钱到企业,你的产品依然是卖不掉,整个国民经济的投资消费之间的循环不能畅通,那么经济就不可持续。
另外,就是从存款的角度,4月份减少了1.2万亿.其实,此消彼涨,理财产品增加了1万多亿,是存款搬家了。什么原因?是因为有降息的预期.近期各大银行也是把定期存款,特别是对公客户的一些存款,像通知存款、协议存款利息都降了一点,大家觉得现在有一定的通缩的压力,央行是不是会降息?如果降息的话,我的存款收益率(就会)下降,所以居民感觉不合算.把这个钱搬到理财市场,再加上一季度我们整个资本市场也活跃了一阵子,所以,大家感觉还要保值增值。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金融资产的配置还有资金流向也出现了一定的结构性的分化,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网:我们再来看看外贸。4月份我国外贸的数据依然非常亮眼,超出了市场的预期,也体现了我国外贸的韧性。那么,您觉得在未来一个阶段,我国外贸高顺差的态势能否延续下去?外贸对于经济复苏的贡献是不是可持续的?
徐洪才:1-4月份外贸的表现中间是有波动的。1月份、2月份比较差,大家有点担心了,3月份、4月份出现了强劲的反弹,所以信心又回来了一点。但是从总体的趋势来看,我觉得外贸未来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因为前面讲到,我们对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出口是下降的,这里有一个结构性的变化,比如美国从中国的进口是减少的,但是现在美国从欧洲、加拿大、墨西哥、越南乃至东南亚的进口是上升的,它有一个替代的过程。
还有,我们虽然对发达经济体出口少了,但我们在别的地方找补回来了。比如像俄罗斯、巴西、“一带一路”国家,(对)这些地方(的出口)可能规模上升得比较多。但是,这中间是有一些不匹配的。在发达经济体丢掉的一些出口订单,在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上可能难以找补回来,是不匹配的。当然这中间也有一些调整,因为从短期看,对一些外贸出口企业可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当然也有一些企业比较灵活,抓住了新的商机,又扩大了出口。所以,这中间有一些变化,但是从总体趋势来看,应该看到,我们外贸的竞争力确实还是有韧性的,还是很强的,表现在我们的民营企业的出口这一块,应该说还不错。民营企业在外贸进出口当中一直是占半壁江山以上,比重是上升的。还有新的贸易业态占的比重在上升,比如在海外仓以及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这块上升比较快,还有一些边境贸易现在也很活跃,比如跟俄罗斯之间的边境贸易,现在在东北亚这一块又有新的发展的契机,海参崴要进一步开放,我们可以利用港口进行转口内贸。实际上内贸和外贸之间是通的,可以把东北的一些产品服务通过海参崴转口到上海、广州,稍微办一个手续就可以运到全世界。
但是,还有一个变化,就是疫情管控住之后,未来出境游这一块如果全面放开的话,我觉得我们服务贸易的逆差会扩大。因为过去三年咱们宅在家里不出门没花钱,没花钱就相当于我们多挣了钱,实际上这个钱该花还得花。咱们中国人在正常情况下,在三年前,每年有1.3亿人到境外旅游,大家走出去一年起码得花2000亿美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外贸顺差还会收窄。
从前四个月我们外贸顺差的扩大来看,其中有出口增长的因素,但是更多的是进口收缩得比较多,进口收缩一方面是反映出我们国内的需求偏弱,但是,同时也有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的原因。什么意思?就是我们进口看起来少花钱了,但是我们进口的商品数量、规模并没有下降,我们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少花钱多办事,这样我们顺差反而扩大了。但是,这种扩大我觉得也是不稳定的、不可持续的。所以,未来的外贸还是要通过创新驱动,扩大合作,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来提升整体竞争力。
中国网:除了潜在的通缩担忧之外,刚才您也提到了青少年失业率的问题,4月份数据显示,16岁-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高达20.4%,这是一个比较高的数字了。您认为出现这个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徐洪才:主要原因还是反映出我们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现在还没有缓过劲来。过去几年受伤很重,它的资产负债表还没有明显的恢复。原先是亏空的,要把这块亏空弥补起来,提振大家的信心还需要时间。这一点从4月份制造业的经理人指数(PMI)反映出来。3月份是上升的,4月份又回落了,现在低于50%荣枯线了,所以,从短期来看制造业增长还是乏力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得也不多,企业的经济效益整体上有所改善,主要还是在上游的国有企业。而下游的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目前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吸纳新的就业机会并不多。
今年,就业的情况会有明显好转。为什么?第一,经济景气是上升的,需求是上升的。第二,今年,1963年出生的人离退休,1963年当时是人口高峰,当年有将近3000万人出生,今年有很多人到期要退休,应该说让出了不少岗位。
但是,依然出现了年轻人失业率达到20%以上的情况,再加上马上就是毕业季了,还有新毕业的1000多万人。未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还是要从扩大内需,支持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入手,同时也要做好相关的服务。政府部门(应在)转岗就业,再就业以及就业前的辅导等方面做很多工作,还要想方设法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年轻人有活干,要发挥这一批年轻人、高素质人才的积极作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还要发展经济。现在听说快递小哥人满为患,在全国有将近七、八千万人搞快递,这种情况我觉得是不尽合理的。还是要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性的服务业。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个,生活性服务业其实关乎到普通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因为随着智能化的技术以及高科技的推广应用,未来所谓机器排挤人的现象还会越来越严重,真正干活的,在一线工作的可能更少了。大家要更多地提供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以及研发、文化、艺术、养老健康、体育娱乐(等服务),这些方方面面的需求,其实供给严重不足。
大家有时候感觉好像生活还是很不方便,基本的生活需求是已经满足了,但是,精神层面的这种需求服务还是供给不足的。那么,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发力,就是在鼓励发展制造业的同时也应该高度重视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这是吸纳广大劳动力、高素质人才,也包括从农村转移来的这些劳动力的一个很重要的领域。
在传统领域,无论是农业还是日常的生活服务这一块,怎样让这些年轻人,让这些劳动者感觉有尊严、有成就感,觉得这个工作很重要、有价值,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所以,一些感觉上好像比较低端的,又苦又累又差的活没有人干,其实是反映了供求方面的不匹配,反映的是结构性的失衡。
中国网:我们再来看看国际方面,受美联储持续加息的影响,欧美银行业危机可以说愈演愈烈,从今年3月开始,美国的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接连暴雷,瑞士的瑞信银行也被收购了,国际金融稳定性的风险不断攀升,因此,市场也担心国际金融风险会不会有所蔓延。您觉得有没有可能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徐洪才: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美联储以及欧洲主要经济体央行的激进式的加息,为了治理通胀不得不采取的这样一些手段,对全球金融体系确确实实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受到影响最大的还是那些脆弱性的新兴经济体,像阿根廷、土耳其这些国家。但是它们自身也难以独善其身,今年以来出现了硅谷银行包括欧洲老牌的瑞信银行的危机,实际上也暴露出了这种宏观政策对微观主体的负面冲击确实不可忽视。但是从监管部门出手以及管控风险的实际效果来看,应该说还是比较明显的。美联储、美国的财政部、还有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等出手比较果断,比较快,把这种局部性风险已经给它处理掉了,所以不会出现蔓延,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这一点大家是有共识的。尽管前一阵子大家紧张了一阵子,我觉得虚惊一场,并没有出现这种系统性的风险,这也反映出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大家对于风险管控的手段和能力今非昔比。 当然现在并不是说所有的潜在的风险隐患全部消除了。因为从市场利率水平来看,美联储虽然是暂缓了加息,从未来的半年时间来看不太可能再加息,也不会降息了,美国经济大概率可能是一个软着陆,这对全球经济是一个好消息。美国经济不会出现衰退,因为它的近期数据表现还不错,比如像就业的数据挺好,另外物价水平也在下降。
欧洲方面最困难的时候(去年冬天)过去了,现在它的整个结构调整了,各个方面也在稳步推进,政策方面,虽然还会进一步加息,有通胀的压力,但是应该说压力比以前要小一些,供应链的冲击这一块基本上就是疫情这一块的影响是解除了,但是俄乌战争还没有结束,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的供应链。
我觉得主要的经济体,美国也好欧洲也好,金融体系未来不会出现系统性的风险,自然也不会因此对中国产生外部冲击。因为中国的外部冲击最困难的时候是去年,去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度贬值了13%、14%,近期虽然人民币(汇率)又破“7”了,但是,这个压力比以前要小多了,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再加上我们本身经济的景气是上升的,是恢复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出现(较大的外部冲击)。但是,中美之间的政策分化,经济走势的分化其实自身也有一些潜在的风险。
此外,过去的一年多,地方政府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其实杠杆率是上升的。今年大家也有点担心我们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发行的一些债券是不是会出现信用风险。这种潜在的风险始终是有的,但整体来看风险是可控的。因为我们宏观杠杆率相比之下还是比较低的,跟发达经济体相比。另外就是我们在财政资金的使用管控方面,现在采取的手段也是今非昔比的,财经纪律要求也更严格,应该说问题不大。
但是,由于央行不断的降准降息,整个市场利率是走低的,投资回报率是下降的。所以,从储户的角度来看,他的存款的利息是下降的,收益是下降的,再加上股市依然在波动中前行,还比较低迷,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的收入增长预期还不稳定,老百姓除了工资收入还有财产性收入。但是最近这些年财产性收入这一块亏得很多,去年大家炒股票亏20%-30%是正常现象,包括科创板、创业板都亏了20-30%。今年情况似乎表现好一点,但也不尽如人意,实际上还是取决于我们实体经济上市公司的素质,我们政策面也要有创新,不断的改进,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改善它的治理,提高它的回报率。新的一年,怎样管控风险这块,从监管部门来讲,就是货币政策要稳健,不能搞大水漫灌,(不能)为了刺激经济水龙头开得过大,(这样)未来有潜在的隐患。特别是近期有通缩隐忧,可能会刺激相关部门进一步放松相关政策。
更多的还是要在结构性政策方面提高政策的精准度,对中小微企业,对低碳绿色领域,对创新领域多一些政策的支持倾斜,还是要激活经济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在改革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通过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和制度性的成本,提供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开放的市场体系,让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有更高的积极性。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这种情况下,实体经济平稳恢复,自然金融风险就会下降。从个体层面看,个人也要擦亮眼睛,也不要冒进。
中国网:那么,在当前国内外的背景下,您对于我国居民的资产配置和投资理财有没有什么建议呢?
徐洪才:首先,还是要量力而行、分散风险。所谓量力而行就是不要冒进,根据未来你的现金流的收入和你的资金使用流出之间要有一个合理搭配,什么时候花钱,什么时候用钱,能挣多少钱,要算算账。在这种情况下,你合理地进行资产组合的搭配,包括它的期限结构,不能用得太长了,死钱拿不出来,要考虑它的流动性。另外是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匹配,银行的存款、国债、基金、股票等等,要进行一个合理的分配,就是说还是要发挥专业性的机构、专业人才的作用。但是还是要管控风险。因为现在利率水平在下降,而且经济在恢复,但是各行各业发展不平衡,我们在投资的过程中,要顺势而为,同时,量力而行,管控风险。总之,随着经济平稳的恢复以后,未来的收益率会增加,机会也会增多。
中国网:非常感谢徐老师!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恢复不仅对于国内的企业、国内老百姓的生活(来说)非常重要,而且对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全球经济的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看到中国的经济在今年前四个月可以说保持了比较良好的恢复态势,尽管有(先前)疫情的冲击,有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影响,但是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所以我们对今年也抱有很大的期待!
徐洪才:对,今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肯定比去年强多了。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左右,后来疫情期间又降到25%左右,今年我估计应该接近40%,因为世界经济总体偏弱,亚洲这一块以中国为代表也包括越南和印度在内,这些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势头是良好的,中国的块头大,今年增长5%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肯定比去年要大很多。
中国网:非常感谢徐老师,感谢您今天给我们带来了非常精彩的解读,也给出了非常好的建议,谢谢!
徐洪才:谢谢,也谢谢各位网友。
(本期人员:编导/采访:白璐;摄像:王一辰、刘凯;摄影:杨楠;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