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述评一:“海上切尔诺贝利化”成为现实?
 

时间:2023年6月20日
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金嬴

中国网:据日本媒体报道,福岛第一核电站运营方东京电力公司于6月12日开始试运行核污染水排海相关设备,试运行预计持续两周,以检查设备是否存在问题,试运行使用淡水排放。两周后,核污染水排海行动将可能随时开启。自日本政府核污染水排海计划推出后,国内和国际社会纷纷出现了担忧和反对的声音。核污染水的危害为何严重?福岛核事故的“海上切尔诺贝利化”是否成为现实?本期节目,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嬴为您述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金嬴      (中国网 杨佳 摄影)

金赢:2023年夏天可以说整个世界的一个关注焦点就是福岛核污染水的排海问题。这个问题让我们想起了发生在12年前的那场“3·11”大地震。今天的核污(染)水问题之所以是一个严重的备受世界瞩目的问题,是与那场核事故分不开的。

我们要了解今天核污(染)水的发展趋势以及排放问题根本的性质,我们恐怕必须首先要回顾一下这场福岛核事故史无前例的严重程度。

2011年3月11号,大家都知道发生了被称为“东日本大地震”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型复合灾难。为什么我们说它是大型复合灾难呢?因为它不是一次简单的核事故,它是融合了有地震观测以来最严重的九级地震,加上大海啸,加上三个反应堆的堆芯熔毁这样一起复合的重大灾难。这场灾难发生之后,对东京电力公司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可以说是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挑战。

因为我们知道人类从20世纪下半叶进入核能时代之后,发生了四次核事故。1957年英国核事故,大概是一个三级核事故,1979的美国三里岛核事故和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及福岛核事故。从评级上来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最严重的七级。所谓的“七级核事故”就是它对整个环境的放射性污染物质的释放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相当严重的水平。福岛核事故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虽然同为七级核事故,但是现在据日本国内外的科学家的一个检算,福岛核事故向环境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实际上超出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大约为2到10倍。

我们曾经在一份关于福岛核事故的研究著作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如果形象地比较,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福岛核事故,可以用“水深火热”来形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一个控制核反应堆分裂失败的事故,所以它造成了严重的爆炸,产生巨大的热浪以及放射性物质的弥散,这个是“火热”。而福岛核事故,因为三个反应堆都出现了堆芯熔毁,用句通俗的话说,等于是整个反应堆烧漏了。烧漏了之后,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就是大量的冷却水加上雨水,加上地下水,持续地与熔毁的堆芯发生接触,变成高放射性的核污染水,这个是“水深”。这也恰恰是为什么到今天福岛核事故处理进度缓慢、福岛核污染水排放会引起各方严重关切的最根本的原因。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福岛第一核电站这个事故有几处致命的问题。第一,刚才我们已经谈到这个灾难是大型复合灾难。第二,三个反应堆以及其它的两个反应堆也有一些“较为”不严重,但实际上也很严重的事故。所以,它是一个连锁的事故,不像切尔诺贝利、三里岛都是单个反应堆,它是多个反应堆同时发生事故。

现在来看,结合福岛核污染水问题来看,比较严重的、比较难办的就是当时福岛核电站选址以及最后核电厂建成有严重的隐患,为什么这么说呢?本来这个核电站应该是建在一个海拔35米高的山坡上,但当时为了考虑取海水方便,也为了节约成本,所以人为地就把这个山坡削减到了10米。因此在2011年大海啸来临的时候,就遭受了海啸的袭击。同时这个选址还选在了日本的一个叫阿武隈山脉的地下水系之上。按照常理,核电站或者核电厂应该选在“干址”上,也就是没有地下水流过,可恰恰因为削低了海拔高度,同时又处在一个地下水系的上方,我们用专业的话就是它处于一个“湿址”之上,这就造成了在事故发生之后,地下水的控制和管理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所以,今天我们谈到核污染水问题,必须要知道核污染水是怎么生成的。简而言之就是在事故的初期,因为有三个反应堆以及另外的反应堆需要不断地进行注水冷却,这个大概每天要注入四五百吨的水,这与高放射性的堆芯接触,成为了核污染水。同时,由于地下水每天有七八百吨的地下水要流经核电站的所在厂房,这中间有一半的地下水又和熔毁的堆芯发生接触,成为核污染水。我们知道日本处在太平洋,然后它每年都要经历两个月的台风季,大量的雨水又和高放射性的堆芯发生了接触,成为了核污染水。

还有一个就是由于发生了大的地震,整个福岛第一核电站可以说是一个“跑冒滴漏”的多发区,这样的话就是我刚才提到的“水深火热”。

所以当时日本主流媒体就提出来“一定要想万全的措施,防止福岛核电站的‘海上切尔诺贝利化’”。经过十来年的整治,以及各种手段的不彻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非常遗憾地说,当年提出的福岛核事故的“海上切尔诺贝利化”,可以说很不幸地成为了一个现实。


(本期人员:编导:裴希婷;摄像:董超 王一辰;图片:杨佳;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编导:裴希婷;摄像:董超 王一辰;图片:杨佳;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