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2024全国两会“强国有我 共创发展‘新’动能”系列访谈。2023年9月,“新质生产力”概念首次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关注点之一。近年来,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高铁网和最现代化的铁路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出行方式,也带动了沿线经济飞速发展。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铁路工程建设中有哪些新技术手段?本期节目,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张格明与广大网友交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张格明。(中国网记者 董宁 摄影)
中国网:张委员,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
张格明:各位网友,大家好!
中国网:今年的全国两会,您的提案关注的是哪些方面的内容?
张格明:我今年的提案是继续围绕高原铁路工程建设中新能源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来提出的。之所以提出这个提案,是因为去年我就这个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这个建议也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科技部、国家电网等承办单位的积极回应,取得了良好的开局。在国铁集团牵头组织下,目前全线已经研发了230台套的装备在试用,应该说取得比较良好的一个局面。对提高我们工程的建造效率,减少各种环境的影响和污染,降低能耗起到比较好的作用。
今年这个提案是在进一步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新能源装备的应用还有进一步提升的地方,比方说工程的适用性,它的一些性能的指标,包括配换电的设备设施的配套,以及它的标准化的一些问题(有)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地方。
所以今年的提案主要是围绕这个层面的这些问题或者不足提出来的,希望国家层面继续给予政策的支持,推动新能源装备在高原铁路工程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网:近十年来,您一直致力于高速铁路地震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实现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突破。目前,您和团队为铁路工程建设地震防护提供了哪些新技术手段?
张格明:地震预警技术实际上是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高铁的地震预警系统是2018年研发成型。通过这些年的应用,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利用这些数据我们正在进一步完善地震预警技术的算法或者叫模型,以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及时性。
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我们以前的地震预警模型是基于统计概念的模型,我们现在运用了最新的人工智能算法来提高它的准确性、及时性,那么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还充分利用中国地震局建成的地震预警系统工程的产出信息和高铁的地震预警信息进行融合预警,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地震预警的精准性、实时性。
第三个方面是我们将地震预警的报警的参数做进一步的优化。根据铁路结构物震损的情况,来确定新的报警参数和阈值。
这是我们在地震预警技术上做了三个方面的提升工作。近年来开展的还有一项工作就是围绕高原铁路的地震安全防范做的一些工作,主要目的是建设一个适合高原铁路特殊地质环境下的地震预警系统,为高原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保驾护航。
中国网:2023 年 9 月,“新质生产力”概念首次提出。作为铁路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您是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
张格明: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提出来比较新,那么我一直在学习了解中。我初步理解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它是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的特征的一个现代化生产力。
中国网:从您的研究领域和调研情况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铁路工程建设会发挥哪些重要作用?
张格明:通过调研,我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铁路工程建设可以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个是推动铁路工程建设数字化转型。逐步实现数字化设计,智能建造,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
第二个是推动工程建设的标准化、专业化、模块化、信息化,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减少建设成本。
第三个是推动铁路工程建设的绿色化。通过使用环保材料、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简而言之,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铁路现代化提供了新动能。
中国网:感谢张委员做客我们的节目。
张格明:谢谢!
(本期人员:编导/采访:裴希婷;摄像:董超 王一辰;摄影:董宁;后期:刘凯;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