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2024全国两会《向“新”而行》系列访谈。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全球科创名城,安徽省合肥市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城市能级不断跃升。合肥市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从哪些方面着力的?以场景驱动新质生产力培育,合肥主要有哪些做法和打算?全国两会期间,特别采访到了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云峰。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云峰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专访。(中国网记者 郑亮 摄影)
中国网:“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是在2023年9月首次提出,今年被写入了多个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结合合肥市“科创名城”的发展经验和成效来看,您认为,合肥市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从哪些方面着力的?
罗云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要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最近几年,合肥市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我们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持续发力科技创新。我们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不断地探索从“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路径。我们坚决落实国家的战略使命,不遗余力地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打造世界一流的未来大科学城。目前,合肥建成、在建、拟建的大科学装置有13个,集聚度在全国是处于领先位置。怎么用好“国之重器”成果外溢效应,催生更多的颠覆性、原创性的成果非常重要。光有这些原创成果还不够,还要着力构建高能级的创新平台,促进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结合。所以,我们又相继建成了人工智能、能源等六个大的研究院。另外,以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为导向,与大院大所合作共建了一些新型研发机构,引育了一千多个好的成果转化。另外,我们系统提升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众创孵化等不同的载体,对接高校的科技成果有四千多项,转化设立企业接近700家。我们在全国率先搭建了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目的是用先进的技术找落地方案,为创新的产品找应用场景。去年一年,我们新认定的“三首”“三新”产品就超过300项。另外,去年高价值发明专利总量、技术合同交易额都大幅度提升,均实现三年翻番。去年合肥发展情况较好,整个高新技术企业一年增加近20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一年增加超2800家,独角兽企业一年增加5家。
第二个方面是持续发力产业创新。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把产业的发展牢牢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我们加快战新产业的融合集群发展,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集群梯次培育体系。最近三年,我们的战新产业链条是从9条增长到16条。其中新型显示、智能语音产业的整体规模在全国第一,先进光伏及新型储能产值、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前三,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全球第一,智能家电产量、动态存储出货量都是全国第一。整个战新产业的产值近三年年均增长18%,连续五年获国务院的督查激励,三大国家战新产业集群综合评估全国领先。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加速抢占未来产业先机。量子信息目前是国家首批的未来产业科技园,企业数、专利数都在全国居首位。空天信息、低空经济从无到有,两年集聚企业近200家,全产业链竞争力在国内领先。聚变能源集聚企业超30家,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元宇宙、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等也在加速布局。还有就是要积极推动整个数智赋能和绿色转型。规上工业企业“智转数改”实现全覆盖,43万家合肥企业实现工业互联网赋能。全球“灯塔工厂”总数居全国第二,产业数字化得到国务院的督查激励。到目前为止,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的数量在全国的占比是比较高的,每一度电创造的GDP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
第三个方面是培育各类的创新人才,要把教育、科技、人才形成良性互动,向新质生产力畅通地流动。在这方面,我们以科创的视野来吸引重大创新平台、企业,吸引高层次人才。去年高层次的人才达2万人,重点产业链人才超50万。在产教融合方面也探索了很多好的做法,如打造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订单式”培养科创人才等。产教城互融共生经验在全国作为典型经验来交流。对人才一定要通过暖心服务留人。人才的安居、子女的入学、看病就医等提供专项服务、开通便捷通道,努力让各类人才在创新创业方面没有后顾之忧。去年我们拿出36亿元用于人才发展,当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5万人,三年累计接近100万人,连续五年被评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第四个方面是持续优化创新环境。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创新成本更低、创新环境更好、创新“燃点”最低的一个城市,努力让各类创新主体愿意创新、敢于创新、能够创新、方便创新。所以,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完善制度保障创新,把创新当成重要使命。我们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委科创委,统筹各方力量支持创新,出台科技创新条例和科学普及条例,设立“科技创新日”,实现“政产学研金服用”的常态化的精准对接。汇聚要素去支持创新。去年,全市的财政对科技支持的比例超过17%,在全国的城市里是排在前列的。另外,我们在努力构建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丛林,目前总规模是超过4200亿元,引导各类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科技贷款月均增长25%以上。
另外,我们开放协同推动创新,打造了科大硅谷,链接全球的创新资源,在全球招聘高水平的服务团队,效果非常好,还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我们还携手深化了合肥、上海张江科学中心“两心”同创,与沪苏浙技术合同交易连续两年实现净流入。最大限度包容创新,我们探索了一些做法,包括科研经费的“负面清单+包干制”,对创新人才的评价权更多地交给企业、用人单位,对创新人才政策前置兑现。还有对一些新型研发机构柔性、弹性的支持,目前合肥的天使基金、种子基金的风险容忍度是40%和50%,在全国是比较高的水平。作为一个科创名城,我们一定要引导更多的长线资金,注重硬科技、前瞻性的基金,形成好的氛围。所以,在这方面的探索也得到国家充分的肯定,去年“包容普惠创新”在全国推广。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云峰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专访。(中国网记者 郑亮 摄影)
中国网:我们关注到,合肥市系统化、体系化推动场景创新工作,催生一批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从“实验场”走向“应用场”,以场景驱动新质生产力培育,合肥主要有哪些做法和打算?
罗云峰: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落到具体的产业上。场景创新是合肥近几年推动新技术创造性应用,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新产业快速成长的一项“新打法”。
2022年,我们拿出一个全域创新的方案和三年的行动计划,正式成为了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通过这两年的实践,取得一些显著的成效。我们在全市域、全领域、全流程建设高质量的场景,逐步开放企业生产、政府应用、城市建管等等600多个应用场景,每一个场景都带动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大型企业参与。到目前为止,我们吸引了100多家独角兽等新物种企业参与共建,创造了合肥的量子城域网、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等示范标杆场景。“合肥场景工作”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经济运行的亮点,向全国推介。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让各类创新要素更加畅通地流向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深做实场景创新的工作,加快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努力把“应用场景”变成城市的风景和文化,变成科创胜景。一是应用新技术,加速实施场景的“百千万”工程,每年新增百项示范场景,对接千项技术产品,联动万家科创企业,更大力度地开放企业生产、城市建管、交通物流、社会民生等城市场景,让合肥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场和首用地。二是要培育新企业,坚持“为技术找场景,为场景找市场”的思路,常态化发布“场景机会”、“场景能力”清单,链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全球创新资源,力争三年培育、引进不少于50家独角兽企业和200家高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三是催生新产业。创新应用场景供给,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加快推进空天信息、低空经济、合成生物、下一代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熟化商业模式、尽快地走向市场,催生更多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
(本期人员:责编:汪雅雯;主持:裴希婷;摄像:董超;后期:刘凯;摄影:郑亮;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