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尤其是近期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力度大、针对性强,市场预期明显改善。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新周期能否顺利开启?一系列的增量政策能否有效提振中国经济?还需要哪些新的增量政策继续发力?本期节目,特邀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进行解读。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 摄影/董宁
【访谈实录】
中国网:徐主任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
徐洪才: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中国网:今年以来,中央政治局三次召开会议分析经济形势,三次会议对中国经济都传递了同一个信号——坚定信心。9月26日的会议召开时间更是非同寻常,并强调要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您认为坚定信心的底气体现在哪里?您对当前经济形势有怎样的研判?
徐洪才: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部形势的确很严峻,但我们也确实很有信心。原因主要是基于:
第一,中国经济有韧性。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坦率地讲,我们很多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比如农村城镇化还有后半场,这里面还有巨大的潜力,投资消费的需求,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这一块的动力很大的。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巨型市场,规模、潜力是巨大的。去年我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超过47万亿,今年估计在48、49万亿左右,很快接近50万亿。而且这里面分层次,不同的收入群体、不同地区发展有差异化,那么这种多层次、多样性的市场需求的空间是很大的。另外,老百姓人均收入突破1.2万美元以后,升级型的、改善型的消费需求现在日益上升,所以,大家看到经济的基本面有潜力。
第二,我认为我们政策的空间还比较大,政策工具箱里面很多政策工具还没有使用,咱们有“子弹”打。美联储开始降息了,这实际上也打开了中国人民银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空间。原来我们还左顾右盼,因为美国老加息治理通胀,结果导致人民币有一定贬值压力,近期看升值了,预期11月份美联储可能还要降息。所以,我们的外部环境其实也还是有利的,特别是这两年的调整以后,国际上外贸、投资、经贸合作现在也在逐渐地恢复常态化了。未来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政策的条件和外部的有利条件。
另外一点,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今年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未来五年的改革的重点任务总共有300多项,现在已经开始加快落实落地了,因此可以进一步释放改革的红利、制度的红利。所以,大家看到我们经济基本面的韧性潜力、政策的空间还有释放的潜力,再加上改革开放外部环境也在走稳走好,综合来看我觉得中国经济当前走出困境,未来几年逐渐走稳走好我们是有信心的。
中国网:同时会议也强调,当前的经济运行也确实遇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那您认为是哪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我们应该抓住哪些重点?
徐洪才:这三次会议确实不回避矛盾和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从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看,最大的问题还是内需不足,体现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有点偏弱。今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也就是3点多,消费增长还不到3%,说明这两大块都有点弱,投资要发挥关键性作用,消费发挥基础性作用,关键和基础这两块都不给力。多亏外需还比较强劲,今年1-9月份外贸的情况出乎大家的预料,增长比较快。当然未来我们要以内循环为主体,所以,内需不足这个问题比较突出,下一步,我们依然要坚持以扩大内需作为工作的重点。
从短期来看,一些部门和市场,比如说像资本市场的调整,还有房地产市场的这种结构性调整影响也很大,对实体经济、投资消费都有影响。还有一些局部性的风险也在逐渐地释放,一些小金融机构遭遇一些困难,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经过过去几年疫情的冲击以后,最近几年有所恢复,但是现在信心还不够稳定,预期也还不稳。
另外在结构转型、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创新还不够给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觉得这都是造成近期经济下行压力还比较大的重要原因。
这些挑战我们不要回避,近期出台的一揽子的相关政策我觉得都是有针对性的,要解决这些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我们未来的经济发展有望出现一个明显的好转。
中国网:中央确定的2024年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预期目标就是GDP增长5%,您对此有怎样的判断,今年的目标能够顺利地完成吗?
徐洪才:我觉得是可以如期完成的。尽管前三季度下行压力比较大,但是,我们政策的调整也不是从近期刚开始的,其实今年二季度以来,政策一直在不断地加码加力,这些政策一定会逐渐见效。其实大家会看到我们有些领域是有明显的见效的。比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稳外资稳外贸政策相继出台,到了今年二季度、三季度,外贸情况就比一季度和去年年底好多了,在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稳定增长当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另外,像房地产市场,我们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现在在总结过去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加码,近期出台的这一揽子政策力度是空前的,这些政策是有一定的连续性、稳定性的,会持续地作用于我们相关的实体经济的不同的部门,解决这些问题。资本市场近期也开始有明显的向好迹象,出现了积极向好的调整。
还有整体的这种结构升级、创新发展应该说也是很明显的。尽管内需不足,但是高科技、未来新兴产业这些领域的资金流向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制造业的投资今年1-9月份增长9%以上,这个增长速度也是很快的。再就是在服务业领域里面也有很多创新,特别是引导新型的消费,这一块的政策也在发力,还有应用数字化的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消费的方式,很多应用场景的创新等等,都有很大的变化。
中国网:9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要帮企业渡过难关”,那么在10月8日李强总理主持的经济形势企业和经济专家座谈会上更是强调了“稳经济就是稳企业”,这传递了怎样的信号呢?
徐洪才:因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基础的部分,如果企业日子不好过,那宏观经济肯定好不了。那么目前的情况看,主要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信心还不够稳定,这里面有前几年疫情的影响,另外也有经济下行的过程中,在税收下降比较多的情况下有些地方财政有点困难,出现了对微观主体的不恰当干预,也影响了我们民营企业家的精神状态。
所以,这一次相关的部门包括中央拨乱反正,要纠正一些错误的做法,我们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这里面就涉及到我们法治环境、政策环境,不要对微观主体有一些不良的干扰,让大家能够轻装上阵,这个非常重要。中央三令五申“两个毫不动摇”,但是在执行的过程当中,我觉得地方政府有一些偏差。
我们要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一些困难户要一如既往地予以政策的扶持。过去几年有一些优惠政策可能马上到期了,下一步怎么办,恐怕要考虑政策的连续性,要出台一些增量政策,不要让企业感到有很大的落差。
另外,我们还要创新一些政策,引导这些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全面的数字化转型、绿色转型,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引导企业两眼面向全球,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这一块其实空间也非常大。今年以来外贸的情况不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吗?外贸出口人民币计价同比增长6.9%,这个成绩是来之不易的,是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全球的贸易增长的速度,我觉得这个与我们产业链的韧性、配套能力、竞争力是息息相关的,同时与我们相关政策扶持也有关系。
下一步,我觉得还要松绑,要轻装上阵,要降费减税,对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要积极扶持,特别是在政策层面,我们要营造一个更加公平竞争的环境,营造一个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的营商环境至关重要。
中国网: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注意倾听企业的真实的声音和他们真实的需求。
徐洪才:对,要跟企业家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特别是我们相关部门,国家发改委在牵头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要定期、不定期地形成一种机制化的、良性对话互动机制,这样的话跟市场之间有一个很好的交流互动。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 摄影/董宁
中国网:9月底央行推出了一揽子的政策,其中支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主要的政策目标之一。此次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是首次提出了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对于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的走势您有怎样的判断?当前的这些政策是否能够达到预期呢?
徐洪才:我觉得国庆节期间北上广深房地产市场的数据已经出来了,表现令人鼓舞。新房的交易量包括二手房的交易量都有大幅度的上升,相关的上市公司,像A股市场、上海市场的19家房企国庆节期间的销售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说明这个政策立竿见影,确实火候力度把握得还是不错的。所以,有理由相信未来肯定会止跌企稳。
因为过去我们确实也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是,像挤牙膏式的,力度不温不火,这一次力度是空前的,大家提振信心了,就是要释放这种改善性的需求,还有一些刚性需求,让市场改变预期。同时,我们在房地产市场有一些具体的政策,比如说白名单政策,要保证合理的融资需求,开发商有一些困难户,政府也要定点帮扶,包括有一些闲置的土地,我们可以通过发行专项债来进行置换盘活这些存量资源。
当然人口老龄化结构性的调整对整个市场影响是长期的,所以,我觉得未来几个月半年,可能顶多一年,会逐渐止跌企稳,在一个新的水平上,供求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的平衡。
中国网:我们再来看一下财政政策,10月12日财政部就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您怎么看待这次财政政策的重点,力度是否达到预期呢?
徐洪才:财政政策是宏观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政部之前,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和证监会已经出台了一些金融政策了,包括国家发改委已经发布了宏观调控的一揽子的政策框架。那么这一次财政部又具体的落实,体现在我们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有力度,我觉得应该说是符合预期的。因为(距离)年底时间并不多了,我们年底要做的工作更多的是把全年的任务完成好。当然针对新的情况,适当地加力。
目前财政上面临的困难主要是收支之间有一个比较大的缺口,中央政府已经明确表态,要拿出一定规模的资金增加转移支付,发行长期国债,再就是专项债,要有针对性地适当扩大规模。当然未来的资金使用,还是要好钢用在刀刃上,体现了我们保重点这样一个思路。
比如,对基层的“三保”是一定要保的,有些基层财政上公务员、教师可能发不出工资了,我们要保工资,保基本民生,教育、医疗,特别是就业这一块我们是要保的。再就是我们还要保基本的运转,通过中央政府的这种大力度的转移支付,强力的支持,既解决短期财政上的资金缺口困难,同时也要解决历史存在的一些存量的债务风险,还要为明年、为后年、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政策上的保障。
所以,大家看到近期财政部和人民银行也成立了联合工作办公室,已经开始运转了,下一步我觉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间的协同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近期中央政府的发债高峰期到了,我们的货币政策要积极予以配合,通过这种政策针对性的配合,可以缓解短期的这种资金供求的矛盾。
中国网:未来如何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发挥合力,您有哪些建议呢?
徐洪才:这个大家已经看到一些变化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现在也面临重大调整。因为传统的降准降息特别是数量型的政策工具现在已经接近尾声了,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在已经比较低了,还有一点空间,但空间不大了。明年可以承担几次降准,很快见底了,达到5%就不能再降了。
前段时间,中央的一些政策当中已经明晰了,未来要适当地增加、逐步地增加中央银行购买国债的力度,公开市场操作,未来逐渐担当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这样整个的货币政策的框架就有一个大的调整,这是指数量方面。因为经济不断的发展,货币的供应量保持相对稳定,宏观流动性的稳定性是一个基础性的前提。那么在这个基础上,随着整个经济的下行压力,也包括国际环境的变化,我觉得市场利率水平总体上是要趋于走低的,因为现在通缩压力还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名义利率还有进一步下调的空间,包括LPR,也包括中期借贷便利还有短期回购利率等等,这一揽子系列的价格性的政策工具也会逐渐地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央行的货币政策要把握好这个节奏和力度,特别是在财政政策发力的时候,该发债要融资的时候,市场就要保证流动性的合理供应配合,商业银行也好,中央银行责无旁贷。
中国网:我们再来看一下股市,9月底一系列金融政策的组合拳可以说非常给力,对市场的推动作用明显,9月26日的时候上证指数重回3000点以上,截止到10月10日沪深两市的成交额已经连续7个交易日突破了1万亿元。很多人很关心,这会是资本市场恢复活力慢牛的开始吗,您对此怎么看?
徐洪才:我觉得这是一个真正的开始。这短短的几天内出现了异常的波动了,一开始的时候广大投资者激情四射,特别是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大盘以涨停开盘很快逐渐回落,我觉得这两天逐渐回稳了、调整了,在3200点左右正在进行整理巩固,我觉得这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如果那一种逼空行情一路冲到4000、5000点,将来结果可能是不堪设想的。所以,我觉得相关的市场参与者总体来看表现是逐渐回归到一个理性的状态,在这种场外资金疯狂涌入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有些机构投资者它是适度地减仓的,包括我们的上市公司也减持了一部分,这个无可非议,因为这也是市场行为也是合法的,这也教育了我们的广大中小散户要有风险意识。所以,这两天交易量也逐渐回稳了,最多的时候3.45万亿,这种巨量的交易,这种状况也是不可持续的。监管部门也一再提示风险,一些违规资金、银行资金不能够兴风作浪,另外的话机构投资者还有上市公司我们都要规范自身的行为。
中长期要走好走稳,还有赖于不断地吸引长期资金入市。社会保险资金、养老基金、机构投资者在里面要发挥中流砥柱压舱石的作用,当然前提还是我们各项政策持续发力,让上市公司的质量、业绩有根本性的改变。当然从短期看,我们的政策确确实实改变了市场的预期了,也坚定了投资者的信心了,这是一个良好开端。要倍加珍惜当前的这种局面,我觉得各方都要小心地呵护资本市场的发展,渴望未来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能够与上市公司业绩改善还有结构转型升级、技术的进步,以及我们宏观经济的逐渐走稳走好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相互作用、相互加强,这样一个局面大家都是很期待的。
中国网:近期的资本市场活跃可以说是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信心,那未来您认为提振资本市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如何真正实现经济和股市的协同向好?
徐洪才:我们一再强调的,上市公司的质量是资本市场的基石,这个基石不牢地动山摇。要改善上市公司的业绩,从根本上讲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我们政策的这种逆周期调节还有中长期的改革政策也要积极推进,予以落地,促进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的氛围,特别是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那么我们的上市公司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它的质量,这样投资人就会有长期的投资回报,就不会沉湎于那种短期的炒作,那是不可持续的。
所以,我觉得要从经济的基本面入手,从微观经济入手。我看到相关部门把扶持企业,把改善上市公司的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我觉得这是抓到了工作的重点,问题的要害。同时,我们的规则体系也要进一步优化,要吸引更多的长期资金,要发挥机构投资者在稳定资本市场中的基石的作用,同时要打击那些违规行为。
我们的相关制度确实是很不完善的,这里面有一些做法大家是诟病已久,但是我们相关的政策机制并没有予以优化和跟进,未来要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总而言之,我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它应该要反映国民经济的未来的发展的趋势,真正发挥晴雨表的作用。在这方面,有赖于各个方面共同呵护,资本市场走稳以后投资人有回报,创业者有信心,整个的实体经济也感觉有强有力的支撑了,中国经济未来的中长期的战略目标那就有坚强的保障了。
中国网:努力完成全年的经济发展目标还需要宏观政策的进一步的加力,对于已经出台的措施如何确保早落地、早见效,您有哪些建议呢?
徐洪才:我觉得我们一向秉承的就是“稳中求进”的总的基调和原则,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至关重要的,不要大起大落。当然近期针对这种经济下行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出台了一揽子调控的政策我觉得是及时的,也是给力的,力度应该说是适度的,看起来好像出乎大家的意外,其实这是一种客观的需要,我们也有这个能力。
下一步就要把相关政策落实好,各就各位,大家要有一种责任感,要有一种使命感,有担当,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落地。比如,前期已经出台了“两重”7000亿,“两新”1万亿,钱已经到账了,项目已经批了,赶紧去把好事办好。未来经济的发展也要有可持续性,要谋划好。特别是中长期的在“十四五”发展规划里面已经列出来的一些重大的项目我们也给它予以落地,积极推进,还有三中全会提出的300多项改革的议程我们都要一一地抓落实,要因地制宜,根据各自的情况把工作做好,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些新的变化和挑战,那么未来的政策也要予以及时调整和创新,这个也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我认为就是要发挥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双轮驱动,我们科技的创新还有金融的创新、制度的创新,方方面面把创新这件事情做好,能够促进我们经济中长期的、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大家还是有很大的期待,我觉得值得期待。
中国网:就像李强总理所说的,我们要认清大势,坚定信心,也要正视困难,积极应对。非常感谢徐主任给我们带来精彩的解读,谢谢您。
徐洪才:再见。
(本期人员:编导/主持:佟静;摄像/后期:王一辰;摄影:董宁;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