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并共同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这是习近平主席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11次访问俄罗斯,也是时隔十年再次出席这一重要历史纪念活动。在当前国际局势深刻演变、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背景下,中俄高层互动释放了哪些关键信号?两国关系将如何影响世界格局?我们特别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一起深入解读这次高规格外交行动背后的战略考量与深远影响。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 摄影/杨楠
【访谈实录】
中国网:中国和俄罗斯肩负维护正确二战史观的共同责任和使命,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您认为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两国共同铭记历史的意义何在?
孙壮志:历史,首先从国家关系来说,历史它都是有因承。现在经常讲为什么有些国家之间存在矛盾、存在冲突,因为有历史纠葛,很多历史问题没有解决好,没有正确地看待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比如现在印巴之间的问题,包括俄乌冲突,它都有这种特殊的历史经纬。所以,要正确地看待历史,因为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它对解决现实的问题,对于处理好现实当中的一些关系,特别是国际关系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中俄在这方面是保持了特别理智的心态。中俄长期发展的历史当中能够找到里面的闪光点,能够看到两国在合作当中虽然有过波折,虽然也有过相互关系不太良好的阶段,但是我们从中间汲取教训,更多地要记住两国在一些困难时期相互支持、鲜血凝成的友谊,这个可能对两国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特别现在我们讲反法西斯战争二战的时候,当时中国是抗日战争,我们的抗日战争持续的时间这么长,苏联当时在卫国战争的时候面临压力非常大,有一段时间就等于它独自去对抗在欧洲横行的德国法西斯。所以,这种情况之下两国都在相互支持,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能够相互帮助,给予了对方很多援助。
赓续传统友谊,这对双方关系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回顾历史,一个就是更好地服务于现实,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关系能够达到高水平,能够处在相互友好的状态,能够建立稳定的关系。这是来之不易的,要更加珍惜。
另外,了解历史可以更好地把握未来,从历史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中俄也可以通过去回顾历史,特别是总结二战以来中俄关系的历史,当然包括二战当中的我们合作,二战以后我们在建立国际秩序方面的互动,未来一方面怎样去推动两国关系稳定发展,同时更好地为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在今年这样一个重要的节点当中,我觉得应该是非常清晰的,非常认真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现在国际上特别是俄乌冲突以后有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叫做“认知”,我觉得历史就可以让我们很好地解决好认知的问题,只有很好解决了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知才能使两国关系的发展更平稳。
中国网:中俄作为二战东方和欧洲主战场,如何通过政治、外交、学术和公共外交等途径,共同捍卫正确的二战史观?双方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军国主义美化等挑战,推动国际社会形成更为客观公正的二战历史叙事?
孙壮志:为什么这次我们特别强调要维护正确的二战史观,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关联性太强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所以,它在看待历史的时候可能会为了自己眼前非常狭隘的利益去篡改历史,这样可能对它实现眼前的利益是有利的。所以,看到这个世界上出现了对二战,包括对苏联、中国的贡献,一些莫名的、污名的诠释、解读,这可能也是现在国际关系的现实反映。这种情况下,中俄有必要去维护好正确的二战史观。人类社会还是应该对二战历史特别是当时为什么会出现法西斯,为什么会爆发世界大战应该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反思。维护二战史观可以让人类社会不再发生这样一场让世界倒退若干年的浩劫,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历史叙事不仅仅对国际关系是重要的,对各国国内形成一个非常好的舆论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国际上,针对一些刻意去政治化、刻意去污名化中俄的一些舆论、一些言论,要进行反击。这方面中俄可以携手来做,因为两国分别是亚洲的主战场、欧洲的主战场,我们的牺牲,我们的代价是明明白白摆在这的。因为我们奋斗的过程,包括我们在整个对抗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过程中,付出非常重大的牺牲,我们做出的贡献是不能磨灭的。所以,我们要更多的去挖掘这方面的资料,挖掘这方面相关的一些数据,更多地在国际上展示自己、宣传自己,这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现在在文化上存在一个不平等的现象,特别是美国它掌握舆论的话语权,所以它可以利用话语权更多地维护自己狭隘的国家利益,它可以对历史做出一个有利于自己的解读。我觉得中俄现在也要争取更多的国际舆论话语权,通过这样一些方式反对舆论政治化,另外就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客观的阐释相关对历史问题的一些看法,加强与国外的交流。让这些真相能够让世界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人民能够了解到,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网:其实简单地说铭记历史也不是为了去批判谁或者打击谁,而是通过历史中曾经不该发生的错误来时刻提醒和警醒我们,一直保持在正确的这个道路上。
孙壮志:对。
中国网:中俄两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铸就了深厚的战斗友谊和守望相助之情,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两国如何将历史上的“战斗友谊”转化为新时代的协作机制?如何让年轻一代更好地理解中俄友谊的历史基础与现实价值?
孙壮志:中俄不仅仅让当下的这些合作能够不断地推进,同时我们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理念,就是要世代友好,永不为敌。这也是2001年当时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因为中俄之间如果能够保持一个非常和谐的、非常友好的关系,这无论是对两国来说还是对整个地区甚至对全世界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现在刚好是面临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在回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两国在一起浴血奋战,看到了两国为对方提供的一些支持,在那种情况下形成的友谊肯定是最无私的,为了对方的事业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所以这些确实需要我们来铭记。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可以对今天的青年一代有非常好的教育作用,他们可以看到我们老一辈当时是怎样一起应对邪恶势力,更好维护自己国家的独立主权。
中国网:展望未来,您认为中俄关系发展的最大动力和潜在风险分别是什么?在百年变局下,中俄如何走好这条不同于传统大国竞争的新路?
孙壮志:中俄现在经常讲合作的动力,过去讲内生性动力,外延性动力,所谓外延性动力就是我们面临共同的国际压力,共同的外部挑战,两个国家需要携手去应对,需要加强团结,通过我们合作来应对进一步的挑战,这是一种动力。
另外一种动力叫做内生性动力。这些年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内生性动力在不断增强,所谓内生性动力由于两国合作的利益基础在不断扩大,合作的领域在不断放宽,我们这种合作高水平、宽领域、全方位、多层次,所以这都能体现出我们现在的关系和以往有了非常大的进展。这种情况之下,因为合作越深入,相互之间这种联系越紧密,我们的这种关系越稳定。所以,这个是特别重要的。
所以,中俄现在也进入到这样一个阶段,不需要找到一个共同的威胁,通过这个来加强双方的合作。我们就可以通过这种非常密切的相互交往,意识到对方对自己的重要性,使双方联系越来越紧密,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动力更多的是来自于我们内部,来自于双方在利益上的契合,这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一个我觉得未来中俄发展还是应该树立一种正确的理念,我们需要有一种新型的思维。因为毕竟我们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我们要使两国的关系、两国的合作成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所以,这方面首先要解决一个理念的问题,因为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是解决不好大国之间的关系。现在为什么要反对强权政治,为什么要反对地缘思维,因为它是以地缘政治为基础,(它认为)大国之间不可能和睦相处,因为每个大国都需要有个势力范围,每个大国都是尔虞我诈,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采取非常极端的手段。这种理念是过时的理念。我们需要树立一种新型的理念,使双方关系能够在一种新的理念指导下得到更好地发展。
第二,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在合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包括一些分歧。刚才讲到了这些分歧可能是在经济方面的,也可能在政治上,也可能在安全上,包括文化上的,都可能出现分歧。但这种分歧刚才讲了它都是在发展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是可以通过发展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要正确看待,不要让它从一个很小的问题成为影响到双边关系的大局,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可能也是在双边关系中要特别注意的。过去包括现在都有在炒作这方面的问题,比如俄罗斯也有部分势力甚至舆论在炒作中国是不是占俄罗斯的便宜、掠夺俄罗斯的资源,所以,这些其实都是一个不正确的现象,它就是没有正确地看待双边合作中面临的问题。当然有的也确实是某些政治势力被外部利用或者自己出于某种目的别有用心,想制造点矛盾。所以,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第三,双方在未来可能需要重视的其实还是外部的风险。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合作都是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内展开的,它和过去的单线不一样,现在可能各种各样的外部因素都会影响到你。虽然我们现在很有信心,领导人也讲我们不会受外部因素的左右干扰,我们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受第三方的影响。但是这总会对你有影响,特别是外部环境的一些变化。比如现在俄美关系的这种调整,可能就会被某些势力所利用,觉得是不是俄美关系缓和了,中俄关系出问题。所以,这个我觉得也是需要在合作当中去正确看待。我们一定要坚信这一点,坚定地去维护这一点,我们这种合作就是按照自己的利益、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方向去发展,而不要受外界的干扰,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在确实国际环境变化太快了,各种复杂的外部因素、各种变量、不确定性确实非常多,这种情况下确实要保持发展合作的定力。
第四,现在应该把好的经验、好的一些做法、好的一些合作的模式坚持下去,能够形成双方合作当中的特色,甚至可以用这样一种合作方式影响到其他的一些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这才是一种典范的作用。所以,这里面其实我们谈到很多了,包括元首外交,包括这次习主席总结的“高度、维度、韧度”其实都是两国合作的特色。这种特色如果和两国关系发展能够相伴始终,自然而然发挥作用,不是变量,是一种恒量,这个就真正地能够发挥一种典范示范作用。所以,其实我们对中俄关系,一方面我们讲现在发展非常好,历史最好水平,但同时我们看到还是有潜力,还是有值得我们去挖掘的方面,还是有继续提升改善和完善的空间的,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
中国网:未来我们期待两国以更加持续和紧密的发展来为全球的繁荣发展注入更大的推动力。感谢孙所长为我们带来您的精彩解读。
(本期人员:主编/郑海滨;编导/佟静;摄像/王一辰 董超;摄影/杨楠;后期/王一辰)
相关节目:习近平访俄成果解读:释放了哪些关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