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坝村
种出的甘蔗重金属超标
沙溪镇受大宝山矿区的污染影响程度,比起大宝山矿区污水主要流经地横石河流域的污染影响程度,又是“小巫见大巫”。
韶关市翁源县新江镇的上坝村,就是横石河流域上一个因污染而广受关注的村庄。
上坝村的村民,都把从村前流过的横石河叫上坝河。
村中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大宝山矿建立前,河水清澈迷人,河中鱼虾成群。如今已经年届花甲的上坝村村民何先贺说,那时上坝村是鱼米之乡,岸上稻粮丰,河中鱼虾肥。“想吃鱼了,赤手空拳随便在河里摸一两个小时,就能抓到两三条鱼。要是用网,一天就能在河里抓几十斤鱼。”
“如今这河里早就没鱼了!没了20多年了!一条都没了!村里人想吃鱼,都要去新江镇集镇上去买,都是外地运来的。”
因为水的污染,整个上坝村成为大宝山矿废水下游地区几十公里内出名的“癌症村”。数据统计,过去20多年,上坝村超过200位村民因癌症身亡;村民癌症发病率约6%-7%,为全国平均数的90倍左右。村民说,仅今年到目前为止,全村因癌症死亡的人数就超过20多人。其中,有2人的年龄只有30多岁。还有不少人患有结石病、皮肤病。
为了喝上干净水,上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自家打井,直至最后全村几百户人家一家一井。但进入本世纪,村里人日益感觉,上坝村的地下水也不安全了。
2006年1月25日,在全村人反复争取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作为“广东省农村饮水工程”的一部分,政府和大宝山矿业公司联合投入1341万元,建成上坝水库,收集天上雨水和山泉水,沿着3公里的水渠,将水引入上坝村。全村3000多村民也因此第一次喝上了传说中的“自来水”,大多数村民家庭也都开始废弃自家水井,不再使用。
可村民们发现,这“自来水”也并不清洁,看着浑浊,喝到嘴里也满是塞牙的沙子,洗菜、做饭前都要先沉淀几个小时。
几天前,北青报记者在村中采访时,不少村民把记者拉到自来水管前去看那“自来水”的浑浊程度,果然,用很浅的水瓢接到的水,居然看不到底,水中还有不少米粒大的白色漂浮物。
也是因此,有的村民在忧心之下,又重新改喝井水。
让人揪心的是,大宝山矿区污水主要流经地横石河流域水网密集,如今依然是甘蔗、水稻这些“吃水”作物的主要种植地。
虽然在以往各方专业部门的历次检测中,这些产出的甘蔗、稻米基本上都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但村民们还是部分留做自用,大部分被用于在市场上销售。
按照村民的说法,之所以选择主种这两种作物,也是因为这两种作物符合当地水多的特点,又相对耐活。更主要的是,这两种作物经济效益相对最高。
以种甘蔗为例,在水的污染程度较低时,亩产可达1.5万斤左右。要是赶上暴雨,山上发洪水,冲下的污染物增多,亩产就会降到1万斤-1.2万斤左右。按0.2-0.4元/斤的市场价销售,刨除化肥、农药、种子、人工等约3000元/亩的成本,每亩每年可获收入约1000元-2000元。而种植这两种作物所获收入,也是当地很多村民家庭收入的主要部分。
村民对此的反应是:“这也是没办法,总得先‘活着’,有地不种,荒着花什么?”
“红水河”
大宝山矿区污染治理乏力
以铁、铜为主的大宝山矿区是一座大型多金属硫化物矿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金属矿区,从1970年开采至今,目前铁、铜开采已经接近尾声,又因新勘测到更为珍贵的稀土钼矿,它的未来采矿期也将被大大延长。虽然2013年大宝山矿区也刚被选定为全国“十二五”土壤污染修复治理六大试点工程之一,但是大宝山矿区巨大的体量和积累数十年的污染老账并非短期可以厘清。
2008年,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曾斥资1000万元,分别加高矿区出水的两座拦泥坝高度,让曾经漫堤而过的矿区水,能够重新在坝内暂留、沉淀泥沙后,再流入下游的横石河。
据说大坝加高后可以增加100万立方米的库容,但致力于大宝山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研究的陈能场不无担忧:“水中含有重金属,水呈强酸性,根本就不会跟着泥沙沉淀在拦泥坝里,还是会毒害整个流域的植物、动物和人。”
时至今日,矿山仍使用的剥采方式,废土露天堆放,一遇雨水,泥水和洗矿水仍直流而下,将含有大量重金属元素镉、铅、砷等并含有高浓度硫酸的废矿水排入下游的横石河。
8月19日,在广东当地连续多日的大雨后,北青报记者在加高的拦泥坝处,依然看到从坝中排出橙红色的洗矿水迂回流入横石河,将横石河“染”成了“红河”。
2008年,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林初夏提供的测试数据显示,横石河水即使稀释1万倍,水生物还是不能在里面存活超过24小时;由于每吨废矿含有可产生相当200公斤浓硫酸的金属硫化物,从源头到50公里开外,河水都可以测出酸性,直侵下游北江。
“红色”横石河,让沿河的上万农民受害,继而汇入滃江,再流入北江。北青报记者8月中旬在韶关市采访时,正赶上数日连降暴雨,亲眼见证了穿韶关市而过的北江“红色一片”,汹涌而下,气势逼人。
今年7月10日上午,由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院长黄宁生率领的全国人大代表“土壤污染治理”专题调研组到广东省农业厅召开工作会议上透出,目前广东省内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堪忧,仅珠三角经济区,就有22.8%的三级和劣三级土壤。广东省农业厅厅长、省委农办主任郑伟仪在会上表示,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建设面积达3000亩的国家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区,由于农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执法管理力量薄弱等,目前耕地污染仍呈加剧的趋势。
曾经的“快速发展”,如今带给这片土地的,却是土壤污染治理与民生利益冲突之间的困局。文并摄/本报记者 奚宇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