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沙漠中的希望——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再次赴新疆和田扶贫侧记

发布时间: 2016-08-23 15:43:19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吴渊  |  责任编辑: 宋若冰

努遂村小学的学生们正在上课

从和田县出发向南,不多时,浩瀚的沙漠与戈壁便扑面而来。极目远眺,无尽的黄沙直达天际,视野的尽头,苍翠欲滴的墨玉河漫延着消失在连绵巍峨的昆仑山脚下,碧空如洗,不见一丝云彩。在驶向朗如乡奴司斯村的路途中,大自然的雄伟与瑰丽,便是以这样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面,徐徐展开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扶贫工作调研组的眼前。

这是调研组来到和田县开展扶贫工作的第二天上午,奴司斯村是国际合作中心2013年确定的帮扶贫困村,也是此次扶贫调研工作的第一站。

扶贫,从实事做起

四栋简易教室、一栋教师办公室,这五栋平房便是奴司斯村小学8个班、200余名学生、10名教师全部的教学场所了。

当调研组来到奴司斯村小学时,正好是上课时间,站在门外,稚嫩的朗读声清脆悦耳,并不时在维、汉双语间变换。课间时分,调研组走进了其中的一间教室。由于正在学校内新建双语幼儿园的缘故,教室暂时断电,尽管窗外日照充足,屋内仍显得有些阴暗。水泥石板地面的教室四壁斑驳,然而墙面上贴着的手绘画却让环境生动了许多。这里并没有单独的课桌、课椅,五六个孩子坐在低矮的圆凳上共用着一张简易的方桌。看到陌生人,一些孩子抬起头,用清澈并带着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来人。因为只能背对着黑板,另一些孩子却并没有察觉,仍然低着头写写画画,由于桌椅高度的不配套,他们弓着腰的姿势显得十分不舒服。

“我们先帮着孩子们把课桌椅解决了吧。”走出教室,带队此次调研活动的国际合作中心咨询总监、社会责任工作小组副组长王健华与组员们略作交流后,沉吟了片刻,便向在场的朗如乡党委书记李萍如此说道。

“扶贫,就是要一件一件地做实事。教书育人,是关系百年发展大计的重中之重。为此,需要先解决中心扶贫基地中奴司斯村小学的课桌椅。”在当天晚些时候,王健华在与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交谈时表示,目前孩子们都使用的是对健康发育不利的普通家用桌椅,对学生的视力健康和发育成长极为不利,应当尽快协助解决当地学生的“小课桌”问题。

他同时谈到,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特别是维汉双语能力的培养,在和田县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通畅交流、相互间的文化认同,是各民族间和睦融洽相处的根本,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凝聚力的关键。因此,在未来,国际合作中心在教育扶贫中还将有一系列的行动,如联合“免费午餐基金”,为学前班的学生们解决免费午餐,并为学校厨房设备的购置以及厨师工资的发放等提供资助。

奴司斯村小学的旁边就是奴司斯村村委会。在村委会门前,去年中心主任曹文炼亲自带领调研组第一次来时授予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扶贫基地”维汉双语的牌子,在一年的风沙过后已显得有些陈旧。牌子下面,热情的维族老人们端出核桃、葡萄,连连招呼着刚从学校出来的调研组成员们“多吃一些”,并露出满意的笑容。直到汽车驶出奴司斯村好几公里,回头还能望到老人们挥手的身影。

沙漠中的新城

当车窗四周的沙漠开始变得平整起来时,随同调研组一行调研的和田县发展改革委主任格西董卓告诉调研组的成员,和田县和谐新村项目现场到了。

对和田县来说,规划面积6700亩的和谐新村项目,不但是“民汉合村”、“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居住结构和社区环境”的一次重要民族融合的实践,也是“向沙漠要土地”、“在沙漠建新城”的一次绿化“进军”的示范,更是和田县 “林果立县、林果富民”战略工程的一次重大尝试。

国际合作中心对和田县的经济扶贫与绿化扶贫的相关项目,就将在这片土地上得到实现。

“待明年开春,我们就会出资在这里安排示范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如果效果好,从种苗到规划,我们到时候再帮助老乡们扩大规模。”站在和谐新村的大门口,调研组成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社会责任办公室主任梁捷望着还是沙漠的土地,这样告诉记者。

梁捷表示,目前国际合作中心已在中国绿化基金会设立专项资金,通过中国绿化基金会的运作,随时可以用于防沙林与经济林的项目上。

与此同时,在完成对和谐新村的调研之后,调研组成员还向当地有关部门提出了加强当地群众的基本生产技能培训、大力创新和谐社区的文化建设、积极推进跨区域旅游文化交流、打造“维汉文化艺术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品牌等建议,并表示将不遗余力地给于各方面的帮助。

全方位的扶贫理念

“作为一个处在恶劣自然环境中的国家级贫困县,和田县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有两个不变的重点。一个是防沙治沙、改善环境,另一个就是提高居民收入。”在赶赴下一个现场的路上,格西董卓与记者这样说道。

他告诉记者,世代生活在沙漠周围的和田人对于树木感情的深厚,是别人无法理解的,植树抗沙的理念,已经融入了和田人的血脉中。

“看到这些新疆杨了吗?”他指着车窗外道路两边望不到尽头的新疆杨树林说到,“这些都是县里机关、单位干部们拿铁锹一颗一颗刨出来,种出来的。”

位于新疆西南部的和田县,北方是广阔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向南则被昆仑山脉包围。和田县的自然地貌中,山区占95%、沙漠占3.7%、绿洲仅占1.3%,因此,全县27.95万人仅有耕地面积36万亩,人均不足1.25亩。而正是由于耕地面积少,2013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967元,与新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相比差距较大。

面对现状,和田县计划利用15年时间,完成65万亩的防沙治沙绿色生态工程建设目标,将其治理成可循环发展的绿洲,实现人均增地2亩的目标。可以说,和田县每一寸生存土地的取得,都是和田人与风沙斗争和创造绿色生态所取得的奇迹。

早在国际合作中心对和田地区第一次进行扶贫调研的过程中,便针对当地实际发展特点,明确了联合“中国绿化基金会”,开展防风固沙和经济林建设的重点扶贫计划。而调研组的这一次到来,更是把计划从专业与现实角度细化到了可操作层面。

如何将绿化与经济相结合,并切实提高当地居民收入,自到达和田后,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调研组众人的心中。针对和田县提出的“林果立县、林果富民”战略工程,调研组一行深入田间地头,又进入当地居民家中实地了解情况,并与相关村民和林果业公司领导交换意见后,一致认为,当务之急,是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和加快推进强县富民战略的实施并取得积极成效。

调研组认为,新疆林果业发展要切实找准适合和田种植发展并具有高附加值的林果项目,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形成“政府+公司+农户”的经营管理运作模式:可由政府提供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扶持有关公司发展,相关公司提供树苗、技术培训和产品加工及回收销售服务,同时帮助和引导农户种植等。通过精细化项目引领,因势利导,立足县域资源,形成借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发展格局。

为此,调研组专门与当地发改委、教育局、林业局、卫生局,朗如乡和奴司斯村小学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行政领导开了座谈会,通报了这一调研结论。

“除了经济层面合作以外,国际合作中心还将利用技术资源、信息渠道、宣传联系等各方面的优势对和田地区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帮扶。”在会上,王健华表示,“未来,我们应当进一步加深相互间的沟通联系,国际合作中心会积极谋划今后资金的募集,联合更多企业和机构,不拘形式,积极募捐,以更好地落实推进中心的社会责任和对新疆扶贫点的公益事业上台阶。”

四天的调研工作很快便落下了帷幕,对于国际合作中心来说,这是继2013年和田扶贫之行后又迈出的坚实一步。带着乡亲们的热情与对这片土地的眷恋,调研组踏上了返程的归途。期盼着再相逢,已是绿野如茵,笑颜如花。

责任编辑: 宋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