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访谈>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红色遗址

青杠坡战斗遗址

发布时间: 2016-10-13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佟静 | 责任编辑: 佟静

四、军民鱼水情

僧人救张震 习水县土城永安寺是一所明代寺庙,位于土城青杠坡村,1935年1月28日,成为了青杠坡战斗的红军野战医院。寺庙方丈莲海禅师(当地人也叫“勤修”师傅)积极协助红军医护人员救治红军伤员。时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十团营长张震,在青杠坡战斗中腿部负伤,就在永安寺内疗伤的。张震在永安寺医治后,僧人勤修组织当地群众护送他追赶上了大部队。

群众救红军 1935年1月28日,在青杠坡战斗中受伤的几名红军战士,躲进了青杠坡赵怀安家中的柴禾房里,赵怀安的儿子赵文斌(时年l2岁)发现后,与父亲一起为红军战士换洗血迹斑斑的衣服,每天送药送饭,直到伤病痊愈后,父子俩把几名红军战士送往部队去川南的大路,使几名红军回到了自己的队伍。解放后,赵文斌一家与这几位红军老战士仍有书信往来。

习水县淋滩是集中救治青杠坡战斗红军伤病员最多的地方。青杠坡战斗结束后,时任国民党区长的开明人士刘纯武,严禁伤害红军伤员,以治安为由成立保商队,先后收留红军伤病员宋加通、刘清华等100多人。刘纯武把伤病员安排在自家老房子的手工作坊内食宿,请当地医生为他们治病疗伤。对治愈后的红军伤员作保商队安置,不愿留下者发路费回家。

1935年1月29日——4月5日,在青杠坡战斗中受伤的陈远明、吴贞和、廖永江、彭迁高、杨玉生、张光荣和周永和等红军战士,被陈赓、杨得志送往飞鸽(四面山)疗伤。飞鸽陶炳兴、九凤山寺庙周和尚、四面山时年8岁的唐安华与父亲唐树田,冒着随时有被国民党政府杀头的危险,采用中草药疗法,晚上留在九凤山寺庙医治,白天送到杨家寨“仙人岩”养伤,四名当他群众精心救治7名红军伤员60余天,在飞鸽开办火纸厂的陶炳兴还给陈赓、杨得志和红军伤员10吊铜钱作路费。7名红军伤员被救治痊愈后,陈远明、廖永江、彭迁高、杨玉生、张光荣和周永和,于1935年4月5日晚离开飞鸽赶赴部队,吴贞和因伤势严重,留当地继续救治,后一直在温水娄底生活。

五、青杠坡战斗遗址保护概况

为了保护青杠坡战斗遗址,习水县人民政府,于1980年在青杠坡战斗的主阵地官坟嘴兴建红军烈士纪念碑,建设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2000年重建了纪念碑,并完成了台阶、护栏等附属设施。2002年8月,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在青杠坡战斗中负伤并在战地医院永安寺疗过伤的张震上将题写了“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碑名。2006年习水县人民政府又投资800多万元对红军烈士陵园、红军烈士纪念碑、道路、停车场进行了修缮,修建了进入陵园的大型浮雕。2013年至今先后新建了红军缅怀广场、文化碑廊、红军烈士墓、《铁血忠魂》主题雕塑、厕所、步道、提水站以及景观绿化等。与此同时,从2000年开始先后修建了红军四渡赤水纪念馆老馆和新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青杠坡红军战地医院陈列馆(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陈列馆)等建筑。经过35年的不懈努力,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馆群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总投资已超过3亿元。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已成为“国防大学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精品景点,成为川、黔、渝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区,年接待游客逾百万人次,2011年列入贵州省省级红军烈士陵园和革命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14年经遵义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正科级的“习水县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管理所(四渡赤水纪念馆)”,负责青杠坡战斗遗址的管理保护工作。

六、青杠坡战斗遗址纪念设施介绍

1、青杠坡红军烈士墓纪念碑:红军烈士纪念碑高19.35米,象征1935年红军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进行的青杠坡战役,该碑用花岗岩包面制作,正面竖写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将军题写鎏金字体“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

2、缅怀广场:于2013年开始建设,广场总面积2000平方米,景观绿化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碑廊一座,提水站一座,厕所一座,梯步约400米,步道约200米,护栏1400米,总投资约1000万元,陵园内景观绿化工程已全面完成。

3、烈士墓:红军真人烈士墓60座,已经安装完善;红军烈士集墓(直径6米)及零散烈士墓碑252座,于2015年8月底前安装完善并迁葬到位。

4、雕塑和浮雕:《铁血忠魂》雕塑于2014年建成,与山体自然融合,规格:11m×8m×4m,用红色花岗岩制作。表现了红军勇猛坚强、流血牺牲、赴汤蹈火、前赴后继、血战青杠坡,血染赤水河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展现了惨烈、残酷、悲壮的青杠坡战斗场面和红军似铜墙铁壁,坚不可摧,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2015年6月,制作了烈士墓区后墙浮雕,浮雕表现《青杠坡战斗》、《四渡赤水》、《长征路》、《军民情》四个主题,规格:4m×50m×2幅;2m×50m×2幅。共计600平方米。雕塑和浮雕总投资约1000万元。

青杠坡战斗遗址,环境清幽,树木茂盛,充分展示习水红色革命历史文化,体现习水本土元素。目前,该地已成为“国防大学现地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革命建筑物保护单位,是贵州、重庆、四川甚至全国的长征文化教育的核心阵地。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没有忘记在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惨烈的战斗,没有忘记永远长眠在这里的红军战士。许多老红军、烈士的后代到这里来凭吊他们的亲人和战友;许多部队的指挥员、军事院校的师生来到青杠坡战场,回忆和学习这一经典战例;许多人特别是许多年轻人到这里寻觅红军的革命精神。据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起来此凭吊革命先烈的人数年均近百万。保护青杠坡战斗遗址,建设青杠坡战斗烈士陵园,其实质就是展示红军长征文化,充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内容,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扩大习水红色老区人民的影响,让长征精神和四渡赤水精神始终激励中国人民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奋勇前进,始终激励中华儿女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中。

青杠坡战斗遗址是中央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发韧地,青杠坡战斗拉开了红军“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四渡赤水”的浓墨重彩,不仅在于它是军事意义上的光辉典范;更在于它是党和红军在逆境中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难怪,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元帅、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时自豪地说:“四渡赤水才是我平生的得意之笔!”,青杠坡战斗是力量对比上的以少胜多,武器装备上的以弱胜强,不利局势上的转危为安,是军事指挥艺术上的最高境界。青杠坡战斗,进一步提高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中的威望,加强了他在党和军队中的凝聚力、影响力;青杠坡战斗,丰富了我们党领导和指挥军事斗争的实践经验,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提供了实践基础;青杠坡战斗,使一大批党的优秀领导者、红军优秀指战员身经百战、茁壮成长,后来都成为红军长征胜利、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胜利的中坚力量。这一战斗,无论是对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进行的革命斗争,还是对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它所铸就的历史丰碑,都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不断夺取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不竭动力。激励着后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无往不胜。从青杠坡走出去的开国元勋和革命先烈们,是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人民军队的顶天脊梁,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载史册!他们的光辉业绩将与日月同辉!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