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访谈>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传承与发展

土城镇上九个“馆” 承载红色根脉和记忆

发布时间: 2016-10-1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佟静 | 责任编辑: 佟静

赤水河航运历史展览馆

赤水河航运历史展览馆建于清朝晚期的土城船帮旧址所在地,前临土城老街,后通月亮台码头,当时为船帮老大和船工们开会议事及娱乐的场所。展览馆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一楼一底,外观为西式建筑风格,而内部则是木结构的中式风格。建筑四周不见屋檐,内部有两个天井,取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后院可容百人,院内一棵百年的古树,为当年船商们纳凉的地方。建筑以高高的马桑木为柱,石鼓为础,横梁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各厢房有镂空的方格窗,赤水河畔土城古镇的繁华景象可见一斑。

二楼为展陈部分,以丰富的实物、图片,翔实的史料展示了美丽富饶的赤水河、赤水河航运、航道整治与航运发展、迈向现代化的赤水河航运四个部分的内容。2009年9月26日,赤水河航运历史展览馆正式开馆。

赤水河盐文化陈列馆

土城盐号当时为“仁案川盐委托大业公司办事处”,位于土城古镇长征街,是至今赤水河畔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盐号。它建于清朝晚期,占地468平米,为石、砖、木结构建筑,坐南向北,正门为八字朝门,屋内有四合天井,两侧有四大盐仓。1935年1月28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抵达土城,在土城盐号开仓分盐,解决了当时军民的用盐之需,为红军一渡赤水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赤水河盐文化陈列馆位于“土城盐号”,陈列内容分为盐的起源;川盐入黔;仁岸盛衰;盐的折光。通过图片、文字、场景、雕塑等展示了赤水河古盐道、古码头、古盐号……的古风古韵,赤水河流域的民俗民风,以及川、滇、黔边赤水河儿女的生产生活场景。该馆于2009年9月26日开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土城古镇博物馆

千年古镇土城历史悠久,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汉代建平夷县,宋代建滋州,元末明初时,当地老百姓在修建房屋挖地基时发现大量的土城墙,因此得名土城,2005年土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千年古镇土城博物馆位于土城镇长征街,为西方教堂式的两层楼房。博物馆通过详实的文字、图片、文物进行展陈,以原始社会时期、秦汉时期、蜀汉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唐宋元时期、明朝时期、清朝时期、民国时期八个部分的内容,详细介绍了土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历史。

千年古镇土城博物馆于2009年开馆。

宋窖博物馆

宋窖博物馆位于土城镇长征街,占地约18亩,由习水宋池老窖酒业投资建设。

该博物馆以彰显历史文化,浓缩赤水河谷酿酒文明为特色,分为室外陈列、室内陈列、千年宋窖三个部分,其中,室内陈列分为悠久历史、酒业兴盛、醉美酒河、宋窖风彩四个展厅,收集了地方历史文物、当代名人书画近400件,以及赤水河沿河不同时期酒厂的近千瓶老酒。室外通过各式土城过去的生产生活用具,展示了土城宋代酒肆茶饭、船帮盐号,各业兴旺的景观缩影。

2013年1月1日,宋窖博物馆在习水县土城镇建成开馆,是贵州首个民营企业自建文化公益博物馆。

土城渡口

土城渡口,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土城古镇赤水河与其支流黄金河交汇处。

1935年1月28日,由于红军在土城青杠坡战斗没有实现作战目的,中革军委在土城召开紧急会议,果断命令红军主动撤出战斗,从土城浑溪口、蔡家沱和元厚西渡赤水河。土城镇上老百姓用自家的木船、门板、绳索等协助红军在浑溪口以两磴巨石为固定物,连夜架好了浮桥,使得红军于29日上午顺利渡过了赤水河。

中共习水县委习水县人民政府于1978年11月在土城古镇赤水河对岸火星山麓奠基,1980年1月29日建成“土城渡口”纪念碑。碑高12.9米,寓意一渡赤水时间1月29日,由碑帽、碑身、碑座组成。碑身竖刻“土城渡口”四字,顶端为圆雕红军军旗,背刻毛泽东《七律•长征》诗。

“土城渡口”纪念碑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埂上:土城战役的前线指挥所

毛主席指挥土城战役的前线指挥所,位于贵州省习水县土城古镇后面白马山的大埂上。

1935年1月28日清晨,毛泽东、周恩来、张云逸、李富春、左权等首长,从古镇上的爱华商店出发,沿铁炉沟来到大埂上指挥青杠坡战斗。当天由于是大清早,雾气比较大,看不清远处的地形,只听得见青杠坡方向传来的密集枪声,毛主席说再往前走。于是,他们又继续往山上走去,一直走到距这里约一千多米的山顶上才停了下来,指挥战斗。

在大埂上有一潭水,据说,民国二十三年前没有这潭水,是那年毛主席来后,不知何时起就生成了这一潭水。当地的老百姓还传说,那年毛主席率领红军到土城,登上大埂上指挥战斗后,红军从此交上了好运、红运,他们就给这个地方取名为“红运井”。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