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举行的第11届国际清洁能源论坛大会上,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副理事长、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毕亚雄以“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特征与建设路径”为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他从多维度深刻阐释了新型电力系统的理论背景、技术内涵和发展路径,为清洁能源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新型电力系统的内涵与特征
毕亚雄分析了新型电力系统的内在逻辑,提出需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角度理解其发展脉络。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单一能源结构到改革开放后能源多元化快速发展,再到近年来绿色低碳成为主旋律,我国能源体系经历了从初级到成熟的转型,体现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历史积淀。
他指出,新型电力系统是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深度融合体,其核心特征包括绿色低碳化、多元协同化以及智能高效化。他强调,这一系统不仅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更是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优化组合的关键体系。尤其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新能源尚无法完全脱离传统能源而独立运行,因此需要多种能源形式的互补协同。
他进一步分析,新型电力系统不仅是能源供应方式的变革,更是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技术创新平台。同时,这一体系还承载着完善治理体制机制的使命,需要在物理特性和市场规则上实现协调发展。
典型案例解析物理形态
毕亚雄结合南方区域、金沙江流域和藏东南清洁能源基地,毕亚雄先生详细介绍了新型电力系统的物理形态。
1. 广东阳江:作为全国最大的能源基地,阳江以“煤电+核电+海上风电+储能”体系为核心,构建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高度融合的示范区域。未来,其总装机容量将突破3000万千瓦,成为中国能源体系转型的重要样板。
2. 金沙江流域:该区域以水电为主,辅以光伏和风电,依托长距离输电技术,将清洁能源输送至华东、华南地区,是典型的“水电+新能源”协同模式。
3. 藏东南清洁能源基地:结合水电、风电、光伏、储能与特高压输电技术,该区域通过多端柔性直流技术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远距离输送,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是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
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新型电力系统在物理层面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同时为构建多元协同体系提供了实践参考。
电力市场的价值维度
毕亚雄强调,新型电力系统在价值层面同样需要创新突破。他建议,完善电价体系和市场机制,电价不仅要反映能源的物理特性和时间特性,还需要通过中长期合同与现货市场的联动,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他特别提到,需要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电价规则,推动电量电价、容量电价、应急备用电价等多元价格体系建设,以反映不同能源的物理特性和经济价值,进而推动电力市场向绿色、高效方向发展。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的目标,他提出了“动态平衡与二元统一”的理念,即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优化,协调实现高可靠性、高经济性和低碳性的“不可能三角”。他指出,这一目标虽然充满挑战,但通过科学规划和稳步实施,完全可以实现。
基于国情的建设路径
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路径上,毕亚雄先生强调,要立足于我国能源基本国情,统筹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发展。并提出了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四大路径:
1. 兜底保障与绿色转型并重:煤炭仍需在能源体系中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同时加速推进其清洁高效利用,确保能源供应安全。
2. 强化电网基础平台功能:电网是实现大规模清洁能源输送的关键,需进一步提升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和调控能力。
3. 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太阳能和风电将成为新能源装机容量的主要增长点,其贡献量将在2030年后显著增加。
4. 科技创新驱动:关键技术突破是实现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需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储能、智能调控、特高压输电等技术的产业化。
毕亚雄先生的演讲内容丰富、视角深刻,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了系统性思路和可操作性建议,对推进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获得了与会领导、专家及行业同仁的高度评价。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中国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坚持绿色发展与经济性相结合,既为国内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也为国际能源合作树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