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尔工业区 ——将工业打造成文化遗产 |
中国网 | 时间: 2010-06-10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
中国网:刚才刘教授说咱们国内虽然还没有像它这样成规模的创意产业的工厂,但是我知道在太原有很多关于煤炭方面的博物馆,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王凯:太原虽然没有像鲁尔地区那么完整系统改造的工业遗产,但是这些东西还是有的。比如说有30年代的煤矿,现在还有,遗址还在。我曾经在机器厂里看的一组房子很有意思,就是阎锡山时代的兵营,有点像北京798红砖盖的一些大跨度的厂房;另外50年代的锅炉厂盖的都特别好,这些散落在太原西部地区的成片的工业的遗产、遗址还是有的。按照太原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正在进行一个整体的改造规划,正在编制之中,也曾经想借鉴鲁尔工业区的一些经验。我觉得现在还没有那么系统的、完整的把一个历史脉络梳理出来,现在需要我们把这个线索清晰的梳理出来。
中国网:刚才王规划师说无论太原也好、鲁尔也好,都经历了产业转形的阶段,只不过时间不同而已。接下来请两位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转型的过程,它们分别经历了哪些重要的时刻。
刘学敏:我原来专门研究过鲁尔区的转型,我在吉林大学做过演讲,鲁尔区转型往哪儿转?州政府和联盟政府,经过了漫长的探索,鲁尔区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这个道路就是发展替代产业,除煤炭、钢铁以外的行业,找到的第一个产业就是医药产业、健康产业,我们经常讲,健康是最重要的,两个健康,一个健康是人的健康,第二个健康就是地球的健康,就是资源化利用。鲁尔区首先找到的就是健康产业,健康产业就需要大学和研究机构来支撑。
中国网:他们为此培养很多专业的人才。
刘学敏:对,他们在当地搞生物医药这些专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成为欧洲最集中的一个教育区,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支撑了健康产业的发展。第二个产业是物流产业,目前鲁尔区经过几十年的转型,鲁尔区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我们从任何一个地方出发,走6公里就能进入高速,这就是它的文化创意产业。
我们很多城市,包括太原,包括我们现在国家发展确定的44个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这个问题,走什么样的道路、走什么样的产业,都面临着这个问题。
中国网:您刚才总结的这几点应该是鲁尔转型上的一些成功经验,也许这些是我们需要借鉴的。
刘学敏:我觉得里面最重要借鉴的就是未雨绸缪。从一个国家来讲,曾经有20年,那个地方又黑、又污染,失业率又很高,每一个涉及到的人是非常痛苦的,如果说我自己失业了,或者我在这个地方生活,我是很痛苦的,现在对于我们最值得借鉴的事情就是未雨绸缪,无论我们的资源到了什么程度,我们产业发展的前景是怎么样,我们必须要做到未雨绸缪,这是第一个我们可以借鉴的。
第二个可借鉴的就是创新,江泽民同志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际上真是这样,鲁尔区在那样的情况下,从钢铁、煤炭一下发展到文化产业,这就是一个创新,把原来废弃的东西现在又拿出来了,这就是创新,创新包括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中国网:王总规划师,在太原这边产业的升级和调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蜕变过程给我们介绍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