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经历着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为严竣的挑战,国家、企业、个人该如何规避风险筹划未来?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迅速出台了扩大内需十项举措。我们应如何理解并实行这些措施?扩大内需的政策又将为中国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挑战带来什么影响?“中国访谈”频道邀请经济学领域的八大专家为您解析!
| 中国网首页 | 网上直播 | 中国访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访谈 > 扩大内需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 > 经济危机专家访谈
中国经济发展30年周期表
四万亿投资蛋糕怎么分
我们为什么要为股市上书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王瑞芳

近期,北京大学的吕随启、中国政法大学的刘纪鹏、中国科技大学的赵晓等十教授向国家有关部门联名上书,提出“应把振兴股市作为恢复市场信心和落实十项措施的切入点”,向中央有关部、委、会提出了六项具体建议,引来业界广泛关注。 12月7日,中国网•中国访谈邀请撰写建议书的作者之一吕随启教授做客北京知钱俱乐部,面对面为您解读上书缘由,详细阐述国务院4万亿的扩大内需措施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金融九条”,将对股市产生的联动影响。

进入现场访谈:我们为什么要为股市上书>>>>

上书原因:启动内需不能只救实体经济

启动经济必先提振股市,政府怎么能去救市?政府如果要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市场上直接去托市,这给股市带来的影响很有可能是负面的,不是正面的,何况如果股市大幅下跌,政府哪有这么多的财力去救市?大家的意思是建议启动内需不能只救实体经济,应该充分发挥股票市场在刺激内需当中的作用。

第一,前一段时间政府曾经提出要增加4万亿的财政支出刺激内需保证增长,但是在这十条措施里面基本上着眼点都放在实体经济上,而没有考虑到虚拟经济。

第二、在银行的建设体系里面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体系里面,重点都放在银行的建设体系,对于资本市场的强调比较少。在资本市场内部强调了一点,要进一步发挥债权市场的融资作用,但是股市两个字基本上没有提。

所以11月2号和11月3号在西安召开的“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资本市场的高峰论坛”上,刘纪鹏老师和贺强老师带了头,认为有必要向国家提一个建议,希望中央能够重视股票市场。基于这样的考虑,大家回来后主要是刘纪鹏老师发起的,贺强老师也是重要的发起人之一,他也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把意见反应在这份报告里。最后这份报告形成后,十大教授每个人都补充了自己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这份方案。

建言在网上张贴出来之后,当天网上民意支持率大约是60%,大家也看到中央二台中国经济观察做了一期节目,第一个标题:十大教授上书为何遭质疑?第二个标题:十大教授背后代表了谁?网上的民意支持率已经是80%多,那么十大教授上书代表谁?首先是代表民意。换句话说,最终提出的观点还是反映了民意。

建言提出之后,在上周三国家出了金融九条,以前出的十条措施全是针对实体经济的,这九条基本上是从虚拟经济的角度出发。实际上大家提出的建言和中央的精神也是完全吻合的,换句话说大家强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结合,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债券融资与股市融资相结合,基本上完全和中央的精神是吻合的。所以我们的建言上与中央的精神吻合,下也是符合民意的。

到了今天,大家提到这件事情时,强调第一要互相尊重,不同的观点是正常的,没有分歧才是不正常的;第二、只有双方有分歧,大家能够正常去沟通、交流,我们提出的观点才能更完善;第三、互相学习,有了不同的意见大家都去充分讨论,这样就可以把互相不完善的地方弥补,从而使这些方案变得更完善;第四、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即使网络上有很多与我们观点不同的,他们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为了把问题搞清楚。

次级债危机最悲观的时刻已经过去

第二个问题,刚才我在下面交流时有一个同志说“5500点的时候我的股票没有逃出,到了今天股票全被套住了,结果现在不敢买了,不敢买的理由是很多人说了次级债的影响在未来三到五年才有可能看清楚。”如果我们这样看问题,等到未来三到五年内,次级债的影响每个人都能看清楚的时候,股市可能已经到了半山腰,那时你再去买股票就相当于在高位去接了,这样是不合适的。所以我的观点是,现在虽然次级债危机的前景还不明朗,但是次级债危机最悲观的时刻实际上已经过去了,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对次级债危机的前景过于悲观。

为什么大家对次级债危机的前景今天仍然看得非常悲观?假设全世界的经济,包括美国的经济是个病人,在美国政府没有出台救市政策之前,相当于这个病人没有看过医生,没吃过药;而当美国开始救市,全世界的其他国家都开始救市的时候,相当于这个病人已经吃过药,已经看过医生了,虽然这个病人病得很严重,未来三到五年之内身体很有可能不能完全康复,但是从他吃过药、看过病这一刻起,虽然病情可能会有反复,但是这个反复是向上反复,而不是向下反复,换句话说这个病人的身体不是往死的方向发展,而是往康复的方向发展。

一个人如果对次级债危机的前景现在还看得相当悲观,相当于用一个病人没有吃药、没有看病之前的状态,去看待这个病人已经吃完药以后的病情发展,这样必然让病情被夸大,当你被这个病情夸大得比较严重的时候,你的看法就会过于悲观,这个市场就会不敢介入,从而就会错过机会。

另外,为什么次级债危机的前景被大家看得这么悲观?就目前这场次级债危机的讨论存在一个明显的就事论事的倾向,就是这种倾向往往使问题容易被夸大。有几点可以支撑我的观点:

第一、大家可以看一下美国政府的救市方案,次级债危机不是08年才发生的,是从07年已经开始,07年下半年到年底就已经很严重,按照美国救市的应急机制完全可以在07年以前做出反应,但是它并没有做,直到08年下半年美国政府才开始救市,但是美国政府开始救市的时机是美国大选还有两个星期开始的时候。因此,提到救市方案出台的时机时,必须要考虑政治经济周期对于经济的影响。如果把美国大选的因素加进来,救市方案在这个时候出台与各个利益集团和政党之间的博弈是连在一起的,这一点是必须要考虑的。

第二、在美国政府救市方案的前后存在一个反差,按道理,美国政府救市方案出台之前次级债危机非常严重。当然当美国政府救市方案出台之后,按道理金融危机应该缓解才对,但是我们看到美国政府救市方案出台之前次级债危机还没有那么严重,但是救市方案出台之后次级债危机反而更严重。这就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在美国政府救市方案出台之前所有的问题都是微观的问题,所有的损失都是各个金融机构自己承担。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每个金融机构为了避免自己的股票被抛售,可能会尽量的减少亏损状态,做得最好的也无非就是如实公布自己的状况,但是面对8000亿的大蛋糕,要按照什么原则来分?这个时候只有少数的傻子才会说自己没有受亏损,甚至可能把自己的损失夸大一些,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救市资金。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次级债危机从各个金融机构来看都有可能存在夸大的倾向,最后导致大家看到的次级债危机非常严重。

第三、英国的巴克莱银行曾经表态要收购莱曼兄弟的股权,按照市场运作的原则,即使美国政府不救市,莱曼兄弟的股权都应该有人购买。但是美国政府一宣布救市,巴克莱银行无非是要施加压力,让美国政府救市的时候更多的往莱曼兄弟股权里面多注入资金,从而可以买到含金量更高的企业,当他的要求的不到满足的时候,他就认为这个并购不值得了,从而不再并购。

第四、美国政府方案出台之后,德国和法国在第一时间表态是什么?从德国和法国的情况来看,次级债危机似乎没有那么严重,没有必要像美国那样大规模的救市,但是当欧盟宣布救市,德法在第一时间的表态和欧盟的救市有什么关联?德国和法国在第一时间的表态应该至少表明了德国和法国的真实状态。后来为什么欧盟又协调救市了?尽管德国和法国认为没有必要大规模的协调救市,金融危机没有严重到那个程度,但是很多其他小国可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疑虑,美国作为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都在救市,说明次级债危机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因此在其他小国存在很多忧虑的情况下,德国和法国会怎么选择?一定会选择和其他的小国一起来协调救市。为什么?如果他们坚持不协调救市,假设次级债危机的前景真的很严重,那么有一天所有的责任都是德国和法国的;如果选择救市会怎么样?不救总是比救好。

所以德国要坚持已见反而冒的风险是:只有当次级债危机确实没有发展到特别严重的程度才能表明它有先见之明,否则一旦恶化所有的责任都是它的,对它来讲得不偿失。因此德国和法国虽然之前认为没有必要大规模协调救市,但是最后的选择一定是和其他的小国一起救市。所以德国和法国的救市方案实际上和本意偏离。

第五、在美国的救市方案出台之前,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中国的基本面是健康的,因此经济政策的目标是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确保经济增长,通过总体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美国政府救市方案出台的短短几天,我们的货币政策来了一个180度的掉头,从原来的“从紧”变成了“适度宽松”,经济的目标从“一保一控”,变成“一保一稳”,通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去稳定金融市场。是不是在短短几天内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就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原来的健康变成不健康了?恐怕不是。

第六、从股票市场的走势来看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在美国政府的救市方案出台之前,我们看到美国的股票市场今天涨10%,明天跌9%,后天涨到8%,又大幅度跌11%,股票市场总是大起大落。但是当美国政府救市方案出台之后,曾经有过四连阳,在四连阳之后,股市曾经有个回调,但是再回调的幅度只有4%左右。截止美国大选结束当天,奥巴马和布什的更新完成那天,在市场上引起的波幅都比原来小。因此在四连阳之后,再加上美国的政权更迭因素考虑进去,幅度在4%之间,这是非常正常的幅度。没有理由把这个正常的幅度当成一个次级债危机前景还不明朗的表现。

面对投资市场,篮子里的鸡蛋怎么放

把这个问题延伸到国内,我们现在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看法,我认为现在我们应该适当的保持乐观。比如有很多股评家讲3000点是政策底,结果跌破,到了2500点说是政策底,结果又跌破,最后说1800点是政策底,结果也是跌破。为什么股评家总是找政策底,但是总也找不到政策底?为什么?因为股票市场上没有发出明确的政策信号,政策信号告诉你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一保一控”,要抑制通货膨胀,那么货币政策就是从紧的。

现在来看,1700点左右我们的货币政策掉头了,由原来的从紧变成了适当宽松,原来的政策目标由一保一控,现在变成了一保一稳,这个时候政府出台了4万亿刺激经济的政策,同时又有地方政府追加18万亿进一步刺激内需,另外刺激实体经济的十条出台之后,又出台了金融九条,这一系列都是从货币政策掉头的那一刻开始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这个时候把股票市场还看成一个水库,那么政府每出台一个小的政策,都相当于往股市里面注水。而且大家往往对市场的看法越悲观,政府出的政策力度必然越大,注的水越多。只要大家明白政府不断往水库里注水的事实,就可以判断水位一定是在慢慢地上涨。

股票市场从1660点到1700点、1800点、1900点、2000点,又调到1800多点,总体是往上涨,虽然这个趋势还不是很明朗,但是已经悄然在往上涨。所以你只要明白政府在不断地注水,虽然注水的速度比较慢,但是长期来看一定是水位在不断提高,现在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水位还没有涨到大家都看到上涨的时候赶紧跟上,不要这艘船把你落下。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特别悲观。

需要注意的是既然货币政策在1700点附近掉头,我们不敢说1660点或者是1750点是政策底,但是就在1700点附近,既然在1700点附近,在货币政策掉头的时候,在这个基础上又出台了后续的很多政策,那么股市还会不会回到1700点附近?不会回到。为什么?现在政府注了水和货币政策刚掉头的时候相比已经更多,所以水位永远不回避1700点更低了。有人说现在机构有多空分析榜,还有60%的人看空,这说明机构的力量还没有全部的进入,机构做多的力量还没有全部凝聚在一起。

我们讨论房价的时候,这两个人就不是讨论房价的合理价格是多少,而是讨论房价对自己最有利的价格。因此房价是应该上涨还是下跌,取决于手里有没有房子。同样的,机构看空也是一个道理,货币政策是不是在几天之内180度掉头的?在货币政策没有掉头之前货币政策是不是从紧的,股指从6124点一直跌到1760点,这样就会两极分化很严重,一种情况是深度套牢的,有基金最后被迫清盘;另外一类是看法过于悲观,做出空仓,或者仓位比较轻。在货币政策几天之内180度掉头之后,这些空仓或清仓的机构能不能完成调仓?恐怕不能,如果它能完成调仓,即使他认为1700点附近是政策的铁底,这个时候会不会跟着那些套牢的人一起去唱多?恐怕不会。如果这样判断,那么60%的机构看空就可以理解了。

现在股票市场的状态应该只是黎明前的黑暗,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再过于悲观,如果再持过于悲观的看法,可能你就会错过一些机会。目前我们能做的事情是什么?

第一、要关注政策倾向

政策的倾向现在已经非常明显,在目前大家对国际金融形势仍然非常悲观的情况下,这个时候不可能出实质性的大利空,所以国家只要有一些政策基本上都是利好。刺激内需方面中央政府4万亿刺激内需,地方政府18万亿刺激内需、金融九条解决虚拟经济的问题、央行票据发行的频率由每周发行改成隔周发行、利率连续下调、动用外汇资金买国有商业银行的股票,在这种情况下政策面的分析已经非常明朗,不需要再过于悲观。

第二、跟踪市场的走势,尤其要密切注意市场的异常变化

第三、关注很多的指标

第四、挖掘个股的潜力

目前市场投资价值已经出现,投资时机也应该是到了,但是大家注意,个股之间的结构性调整还没有完成,投资者的信心恢复还需要时间,效果还有待观望,机构调仓还需要时间。因此现在股市虽然是一个底部,但是大的爆发性的行情的时间还不到,但是一旦爆发时再去做这些工作已经来不及了,我们不能等到股市明确的出现反转,我们匆匆忙忙的跑到股市里面随便选两只股票,那已经来不及了,到底哪些股票是超跌的?哪些股票投资价值出来了,而且基本面比较好,我们需要事先做好这方面的研究,这样才不至于到时抓不住形势,把握不住机会。

具体到个股来说,面对股票市场中上千只股票,我们不是证券公司内部的人,自己做研究有非常大的局限性,但是券商如果给你提供了某些信息往往又不靠谱,股评家提供的一些东西虽然是很好的建议,但是只供参考,必须自己做研究。既然自己要做研究就要把交易行情里面的信息看懂,看看每股净资产的排名,再看一下技术指标包括K线图,再看一下基本面分析,这样找到一些好的股票并不难。

另外还可以先研究题材,找经济领域里到底都有哪些大的题材,然后围绕这些题材再去找相关的行业,然后在这个行业内部选几只好的股票。现在市场流行的题材有几个:第一、国际粮荒与通货膨胀的压力,农林牧副渔的板块应该有机会,前面已经被炒过一轮,市盈率会不会偏高了呢?也可以说它偏高了,但是要看到中国的粮价只是国际粮价的三分之一,将来动态市盈率很可能并不高。

第二、油价上下振荡,原来涨到147美元,现在又跌到40美元,现在美林预计明年上半年油价可能跌到25美元以下,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既然油价反复振荡,给各个国家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甚至损失,那么新能源板块和替代能源板块就应该关注了。油价上下反复振荡也决定了中石油、中石化的振荡,当油价往147美元涨的时候把股民都套的刻骨铭心,而油价从147美元往25美元反向跌的时候,走势应该是相反的。如果走势是相反的,那么当年你被套牢了一下,那么现在它可能给你带来很大收益的时候,如果你错过了,可能就会很可惜了。如果用中石化来看,你更应该买中石化的权证。

第四、全世界的政府都在说救市,那么就要研究政府救市的题材都有哪些板块会受益?美国首先往银行体系注资,中国是用手里的外汇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股票,这是异曲同工的。因此政府救市这块非常清楚的是和人民币升值两个题材结合在一起,金融板块应该受益最大,所以这个板块不考虑也是有问题的。

但是在金融板块里面应该考虑几个板块的波动,银行、保险,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商业银行,这里面我的判断是:

第一、证券公司的股票,在一个市场里面选择资产类型越接近的,在一个股市里面受影响最大,当你看到许多基金都清盘的时候,毫无疑问证券公司受的损失应该比基金大,只是证券业的上市公司没有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没有反应在报表里面。

第二、在四大国有银行里面也是一样,到底买了多少次级债在座的各位知道吗?不知道,而且国家也不可能告诉我们里面有战略性的意义。次级债的危机损失如果没有放在报表里面,这些银行的股价偏低估值也合理。但是一旦这些损失在报表里面充分披露出来,也可能它的状况就会比现在好。

开放性过高的股份商业银行,再加上北京银行,这些商业银行有一个特点,政府救市它们会和国有商业银行一样,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它的开放性比较低,可能买的东西很少或者没买,因此这里它受的损失又是最小的。因此如果在金融板块里面城市商业银行的股票应该风险最小,将来受益越大。

下面我们该选择哪些资产类型?

第一、这取决于你对市场走势的判断;第二、你对市场走势的看法决定了你选取什么样的概念。

我的判断是熊市里空仓最好,如果没有空仓,波动性越小的资产越好,波动越小的资产蒙受的损失越小。所以在一个熊市里面,股市往下跌的过程中,股票要比权证好,基金要比股票好,货币型基金要比指数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好,买产品要比基金好。一旦确认市场是个底部,从现在开始虽然大部分人看不清楚,但是应该慢慢要回升,我们就不应该再这样考虑问题,熊市里面我们是防御战略,受到的损失最小。但是一旦确认现在的市场是一个底部,那么防御的战略是否就应该调整成一个积极进取的战略,我们就要选择波动性越大的资产越好。

熊市里面跌幅越多的资产类型,到了牛市里面涨幅应该是最大的。所以在这种市场里面,理财产品可能不如基金好,基金不如股票好,股票不如权证好。比如从货币政策掉头到现在股指涨了400点左右,很多股票涨了20%、30%,但是有些权证产品都涨了60、70%以上,如果你看好中石化正股就没有理由不去看好它的权证,因为二者同方向波动,既然是同方向波动,那么当油价下跌时,中石化的股票要涨,中石化的权证要比股票涨的更大。有人认为权证风险太大,要是熊市里面一天没看可能20%就进去了,第二天套住没法出来,第三天降到零,风险确实大。但是到了牛市就不是这个概念了,如果牛市里你认为正股会往上涨,完全可以把它当成股票看,没什么问题。

每一个投资者对于风险的态度不一样,有人是风险规避者,有人是风险偏好者。对于一个风险中性者来说可能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但是也有可能错过机会。

另外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很多人认为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从现在才刚刚开始,去年中国股票市场涨到6124点的时候,当时几乎没有一个人说中国股市的基本面不健康,很多人看8000点,看1万点。在6124点时说中国股市健康,中国股市却突然掉头。这个掉头归结在什么地方?如果中国的基本面确实是健康的,那么股市怎么会无缘无故的掉头?只能归因于外因而不是内因上,换句话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很多人还没有把中国股市的掉头和次级债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次级债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通过股市传导到中国的金融市场,所以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远不是今天才开始的。

第二、很多人提到中国经济的形势时,就说中国解决大幅度下滑了,比如从去年的11.9%下滑到现在的9.9%,去年的经济增长速度11.9%,高通胀、高增长是什么情况?老百姓出去买肉、买鸡蛋都买不起了,当时的高增长是以人民都买不起肉、买不起鸡蛋、买不起青菜为代价的,那个高增长是要调下来的。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下到9.9%,如果不看通货膨胀率就是从11.9%下滑到9.9%,如果把通货膨胀率从里面扣出去,那么哪一个净的增长高?因此现在9.9%的增长率是一个更良性的增长,这里是值得大家注意的,11.9%到9.9%的经济增长率并不能说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危言耸听的地步。

有一些宏观领域的问题和微观领域的问题的看法可能是有差别的,很多人一说人民币,人民币的汇率,大家都强调的是东南沿海很多小企业已经破产了,形势非常严峻,严峻到领导人都频繁出访,从宏观角度来看就不是这样,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多到了让中国人民银行如何进行外汇储备的管理头疼的程度,多到中投这类的公司拿着它到国外投资损失几十亿美元都不心疼的程度,这是什么概念?那么多出口企业在破产,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出口、外汇储备还是增加的?那一定是在我们看到的这类小企业破产的同时,一定有更多的生产更高级的出口品的进出口企业成长起来了。所以从微观领域来看好像很悲观,要从整个宏观领域来看可能就不那么悲观了。但是往往很多人看问题更多的是局限于某一个微观领域的某一个点,而不是看到全局,这样得到的看法就会存在一些差异。

在投资领域里面有一个观点我希望和大家分享,做证券投资时有一句话:资产组合要分散化,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投资对象过于集中,过多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摔一跤所有的鸡蛋都打了,这是证券投资教科书里的一个原则,但是有限的鸡蛋到底应该放在几个篮子里?任何一个教科书里都没有讲过。有限的鸡蛋应该放在几个篮子里首先取决于你有几只个股,如果你只有两只个股偏要跨三只篮子,可能比只跨一只篮子摔倒的概率还要大。

第二应该注意的是,你应该放到几个篮子里取决于你有几个鸡蛋,你如果只有一个鸡蛋,偏要分散放在两个篮子里,你走了一半发现一个篮子里有鸡蛋壳,没有鸡蛋了。换句话说,资产组合分散化是一个原则,但是分散到什么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所以大家注意资产组合分散化这个原则是有一定适用性的,可能适用于财富量非常大的机构,有可能不适用与散户。大家所追求的目标是在相对分散的基础上,能够规避风险的基础上,选择一个重仓的组合,来追求更高的收益率,这样才能体现出专家理财的优势。(责任编辑 王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