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发展描画经济新版图

中国网 | 时间: 2011-03-03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中国网:一年一度的“两会”本周就要开始了,中国网“两会高端访谈”,今天是的题目是“中国经济的新版图”。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请来了三位嘉宾,他们都是在国内这方面有影响的人士。第一位是李善同老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第二位李耀博士,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驻华首席投资官员;第三位是高宜宏先生,他是奥瑞金种业公司的CFO。今天我们请三位嘉宾与我们共同探讨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如何使中国经济形成新的版图。和讯网为本次访谈提供了嘉宾支持并征集了问题。

我们老百姓平常所看到的中国经济的地图实际是按行政区划划分的,但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看,中国经济下一个发展很大程度上不是按行政区划发展,而是从经济功能上划分,有四大板块,甚至还有媒体炒作的经济圈、城市群以及国家批准的区域规划的概念。这些区域经济的发展将怎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们怎样认识这样的区域发展带来的机会和风险?下面我们先请李善同老师发表一下他的看法。

李善同:现在大家都很关注中国的区域发展问题,和讯网为此还特别制作了专题。其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发展或者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经过了三年转变的过程。刚改革开放的时候,那时候并没有明确说有一个区域政策,但那时候由于整个区域发展要服从于整个中国改革开放大的战略,所以,在沿海地区首先对外开放,有些政策先实先行。我们现在总结,是“沿海发展战略”。但那时候并没有明确说沿海怎么样,首先是沿海地区的地理讨论和有它很多特点,所以我们让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无论从开放还是改革来讲,沿海地区都有很多和其它地区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把它总结为沿海发展战略。

这个战略实施以后,实际上沿海地区的发展是比较快的,沿海地区最开始的时候区域内部的差距也挺大的。比如浙江,浙江当时在全国排在第十六位,福建排在第二十多位,沿海地区那时候内部的差距也是蛮大的。但经过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以来,沿海地区发展比较快,内部有一定的均衡。但到90年代,沿海和其它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90年代以后,沿海和其它地区无论从相对差距还是从基尼系数都逐渐扩大,所以区域发展无论从中央政府还是各界都非常关注。这样在1999年的时候,江泽民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西部开发“的概念,真正提出”西部开发“是在2000年。2000年以后,中国真正有了区域指向的,真正支持西部开发,先富的地区带后富地区,这时候国家有一定的能力,转移支付或各种政策都有一定的能力,所以提出“西部开发”。后来提出“东北振兴”,后来又提出“中部崛起”,这样“十一五”形成了总体发展战略,就是四大板块。简单来说就是东部率先实现现代化,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的总体发展战略。

“十一五”期间还有一个多功能区,打破中国区域行政划分,根据它的发展,要和它的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可承载能力合在一起考虑,各地方的发展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地区应该是优先开发区,因为有些地区发展非常快,但生态环境很难支持它继续发展原有产业,它应该优化它的产业。还有的区域是重点开发区,因为它有比较好的承载能力,使得以后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还有农业生态区以及脆弱的地区,这些地区就要大规模限制工业和现代化的发展,这是限制开发区。还有一些生态公园,这些要保护起来,否则对全国的生态系统都会造成影响,这样的地区禁止大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活动。所以,按照这样分成四类地区,这是“十一五”区域发展内容。

这些年国务院批了14个国家级区域规划,你要仔细一看,这14个地区的名字都和国家战略连着的。比如说有的地区叫产业转移,比如皖江地区叫皖江经济带,鄱阳湖生态区就是江西的生态问题,湖北是两型社会的问题,长吉图是延边开放的问题,这是把国家的战略和本地区的特点结合起来。“十二五”还是很注重这些方面的,我们把主题功能区的四类地区和这些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些城市群和城市圈。

中国网:李老师有两个概念向您请教一下,一是刚才提到的四大板块,除了东部先行,其它三大板块是思想上不同还是有什么实质上的不同?

李善同:实际上还是不一样的,东部率先大家比较清楚,就是率先实现现代化。西部开发来讲,前段时间我们庆祝西部大开发十六周年,某种意义上我们更重视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对西部地区的支持,这是中国长期区域战略,对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不是说他们不努力,而是因为很多条件使得他们的发展相对比别的地方会慢一点。这些年国家有一些政策,对这些地区应该是继续发展。

中国网:有关媒体上炒作的八大城市圈、七大城市群,您觉得城市群和城市圈对四大板块的发展会起到支撑或者基础性的作用?

李善同:好像看到一些“圈”的提法,我认为总结为“圈”的概念不是特别确切,有的划得很大,比如长三角,再一“泛“就非常大的一片了。珠江三角洲是很小的,但一“泛珠”的话就十多个省,而且有的省有重复的地方,比如江西是“泛长“还是”泛珠“里的?这不是明确的区域划分,因为区域政策来讲不能有太多的重复。这是民间的一种说法,为了比较好理解。

中国网:说城市群是支撑长三角、珠三角发展起来的?

李善同:我认为“十一五”、“十二五”对城市群是比较注重的。近年的世界发展报告里也提到要提高城市发展密度,城市群是发挥集聚效应的。我们国家最近的规划也很注重,通过城市的聚集,比如长三角那块,城市都是无缝连接的,有时候走在其中不注意的话就从这个城市到那个城市了。消除壁垒,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比如基础设施、通讯网络等。我们在“十二五”规划当中也很注重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群实际和重点开发区有概念上接合的地方。

中国网:下面请李耀博士介绍一下,您是世界银行在中国的投资代表,世界银行对在对华的投资战略有什么样的考虑?

李耀:李善同老师讲的内容让我感到火热的经济建设在960万平方公里展开,这的确是令人非常振奋的。三十年前改革开放初期并不是系统地考虑区域发展,考虑某些地方发展起来,起到带动作用,在这片神州大地上慢慢科学化地经营、管理和规划整个发展的脉络以及发展的趋势。这很值得反思和展望。

通过三十年的演进,尤其2000年以来的演进,很显然形成城市群的概念、板块的概念、四大区域的概念。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增长。世界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对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要的一个期望或想法就是如何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增长,而不是你一个区域发展很快,一下子爆发成这样,但你没有可持续效应。有些区域就不太可能实现重化工业,进行生态的平衡,不同的区域应该有不同功能的划分。总体要发展,也要强调功能的划分。

现在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这个过程大家如何发挥不同主体作用的问题?政府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何进行规划,如何进行计划,使得不同的区域能够发挥最佳的优势,落实当中除了用行政力量之外如何用市场、资本的力量来促进这样的发展,使得政府的力量和民间的资本力量结合起来,使得这样的发展能够持续下去,能够得到实现。这是思考区域规划,实现区域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增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思考着眼点。

总体来讲,一是规划,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尤其是2010年以来,东部率先开始,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各地政府有很好的投资促进,促进更好地利用本地资源,营销地区,营销城市,同时动员各种各样的力量来实现这个过程。如何实现产业链转移,产业链的连接,产业升级,以及形成各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把各自的资源很好地表现出来。这些层次如何科学地经营,非常系统地把它表现出来,我认为未来中国十年、二十年会像过去三十年一样得到非常快速、健康的增长,这个增长是非常值得期待而且有保障的。这种力量哪里来?中国怎么发展,中国政策的引导如何使得这样的规划变成现实,引导这些力量。

我今天看一个资料讲,我们目前的投资还是“三驾马车”:外资,2010年,我国的外资第一次突破1000亿美元,外资对于整个中国经济的推动力量还是蛮大的;国资,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有资本以及国有经济在经济里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如何反危机,另一方面使中国经济重新走上正轨,如何利用资源方面国资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未来怎么走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民资,我一直认为民间资本是非常活跃的,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力量,这三种力量如何在未来的中国经济当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而且适当做一些平衡,这也是使得我们的认识区划、产业布局、产业演进、价值链形成、产业链转移等如何给力,把这些工作做好的重要环节。比如我们预测2011年整个投资增长率名义上是31%、32%,这其中到底怎么样分配,如何动员市场的力量自然形成这种分配,我想这是很深层次的东西。只有把这件事情做好,把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找到,并且把它鼓动起来的话,那么我们这些区域规划以及板块划分,城市群、产业群的形成相信才会有真正落实的基础,才会达到给力的层面。

中国网:李博士谈到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解决政府力量和资本力量的协调,如何调动不同资本投资的积极性问题。今天我们请来高宜宏先生,他是奥瑞金种业公司的CFO,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民间资本的力量,您可以谈谈在你们公司进行国内投资的时候是不是会考虑不同区域的特点发展种业,和政策有没有关系?

高宜宏:我习惯说英语,我慢慢来。我们考虑投资的时候,会看哪种投资比较重要,会看这个公司会不会发展,这个行业是好的还是坏的,公司也会问这几个问题来看两个公司能不能合作,如果你是很大的公司,数据都是很好的,不能跟我们公司合作也是很大的问题,或者之后也会发现很大的问题。

中国网:高先生,您挑选合作伙伴的时候会不会看合作伙伴所在区域的特点,是属于国家限制发展的区域还是优先发展的区域?区域上的特点会不会导致你们合作与不合作?种业对区域的特点和要求有没有限制?

高宜宏:怎么样达成两家公司合作是很重要的,彼此什么都不了解问题肯定很大。如果别国都有一样的方法来做,去年我们买一个农药的公司,美国孟山都和别的公司把农药和种子一起卖,这种组合都是很合理的。如果我们去买别的公司,跟主业没有什么关系,就没什么意思,我们最主要是看这两个公司的关系是什么,可以合作的基础是什么。也要看这个公司的老板是怎样的,如果你们可以合作,想和你们一起做也是很重要的。

中国网:高先生,您是生长在美国的,您看中国所提出的一套区域发展战略是不是也可以从美国借鉴一些经验,是不是美国经济带有很大的区域特征呢?

高宜宏:现在很多东西在美国能用的机会比较少,而在中国用的机会很大,所以对很多公司来讲,中国市场对它的吸引力比美国更大。

中国网:这更主要是从国际化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高宜宏:是这样的。现在的机会很多,也有很多方法来做,最主要的是两边公司都具有协同效应。

李善同:李老师,刚才李博士和高先生的发言,我想听听您的意见,李博士的发言谈到如何调动民间资本的力量,这方面国资一直唱主调,外资也扮演一定的角色,您认为民营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上扮演一定的角色,是不是国家除了新三十六条之外还应该有更多的政策支持,使得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得到调动?

李善同:我们说民营资本实际上是指中小企业,有时候这两个概念不完全一样,但也有重合的地方。我们这几年讲创造更好的条件,让民营资本起作用,发挥更多的作用,2009年我们就在讲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现在我们还在讲这样的话,这说明中小企业生长和发展的环境还不是很好。说大点的话,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国有企业能找到国资委帮助它解决生存和发展中遇见的一些问题,如果中小企业遇到问题找谁呢?原来在经贸委底下有一个中小企业局,现在在工信部下面有一个中小企业局,体制上怎么帮助中小企业,国家体制上应该起到很大的作用,如何给它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还有融资的环境,让大银行支持小企业的发展,它的融资成本是很高的,大银行肯定不愿意做。怎么在银行系统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让他做这些事儿?在美国有一个中小企业局,在体制上有一个保证。这些年做了一些中小企业的支持,但还做得不够,怎么才能从体制上,从它生长的环境上,从融资、法律上给它支持,我认为还需要政府做很多的工作。



1   2   下一页  


关于中国访谈

  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国际友人做客中国访谈,解读政策法规,阐释新闻热点,讲述世界风云,倾诉人生故事。秉承权威、人文、开放、深入的原则,为网友展现不同人生的精彩历程。
中国网地址:
中国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
邮编:100089

访谈热线

如果您想做客中国访谈,嘉宾请联系:
电话: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传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网友可进入论坛直接参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