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关于中国人在涉外交往中的101个忠告

   嘉宾: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赵启正
   时间:2007年8月30日下午3:30
   简介:和中国政府老一代官员相比,“中国第一新闻官”赵启正代表着新一代中国官员的形象,西方的外交官对他的相对开放态度印象深刻。成为一个在世界舞台上文雅、自信、富有冲击力的中国人,是他一直身体力行并准备告诉我们的。这在他的新书《在同一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题》中我们都可以看到。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赵启正:关于涉外交往的101个忠告

活动描述

  • 嘉宾: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赵启正
      时间:8月30日下午3:30
      简介:和中国政府老一代官员相比,“中国第一新闻官”赵启正代表着新一代中国官员的形象,西方的外交官对他的相对开放态度印象深刻。成为一个在世界舞台上文雅、自信、富有冲击力的中国人,是他一直身体力行并准备告诉我们的。这在他的新书《在同一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题》中我们都可以看到。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访谈,世界对话”。他曾经是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被外国朋友誉为“浦东赵”,他曾是代表中国声音的新闻发言人,他把说话变成了一种艺术,无论在国际交往中还是在会话中。他又是政界的精英,他现在还是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今天做客中国访谈的嘉宾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一新闻人”的赵启正先生。

    2007-08-30 15:48:07

  • 中国网:

    赵主任我们知道,您现在是现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的副主任,而且还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我听说您这个院长是用了7个短信,才答应做的,您能给我们讲讲吗?

    2007-08-30 15:51:42

  • 赵启正:

    是有这样的故事,当时人民大学的书记、校长以及新闻学院的原院长希望我能到人民大学去,对新闻学院有所帮助。我想我的帮助会很局限,我所有的主要是实践经验,理论上不如教授们,因此我没有答应他们。但是书记、校长都到我的办公室来诚恳地表达,特别是高钢同志,他是院长,他坚决辞职,并在一天内给我7个短信,反复地说明理由,我觉得他是真诚的。现在,一个人辞掉自己的职位,让给比他合适的人,我很感动,所以就去了。

    2007-08-30 15:53:12

  • 中国网:

    我今天早上也刚刚参加完国际图书博览会,也听到了世界图书博览会的主席为我们介绍了和对外宣传有关的,现在最热门的话题。今天下午您又做客“中国访谈”直播间,非常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知道您的这部新书《在同一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题》今天也是正式与读者见面了。我知道您出版过许多本对外交往和对外交流的图书,那您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2007-08-30 15:57:12

  • 赵启正:

    中国和外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这种密切不只是政府层面的,可以说几乎每个人,特别是城市人,都有机会和外国人面对面地交流。出国每年有3200万人,走进中国的外国人是2000多万,这个交往很密切。因此在交往中,实际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马虎,就可能产生问题。所以我写这本书就是想做某些提示。

    2007-08-30 15:59:05

  • 中国网:

    我刚才简单地翻阅了一下这本书,这本书好象原来叫《如何面对外国人》,我们知道中国人走出国门和外国人沟通有问题,从切身体验来看,您认为我们走出国门后最多的问题是什么?能举几个具体的例子吗?

    2007-08-30 16:00:47

  • 赵启正:

    我们见到外国人首先是表面的,比如礼仪方面,我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我们的表达方式。在这背面最大的差距是文化的差距。我们看一个外国人皮肤颜色不一样,眼睛颜色不一样,或者高低不一样,语言不一样很明显,但是比语言更不一样的是背后的文化差异。

    文化指什么,有很多种说法。简单说一个,文化的核心是你的价值观,你认为什么最重要,认为什么应该摆在前面,应该什么服从什么,这里包括你的信仰,你信仰哪些真理,包括你的思维方式,想问题怎么想。这种文化不是一眼看得见的,是通过他的言行。对于民族和国家来说,可以通过它的绘画、诗歌、戏剧、书籍来表达。

    对一般人而言,我们和外国人交往时,背后深层的文化差异要仔细体会。

    2007-08-30 16:01:36

  • 中国网:

    这本书有很多的故事讲述了您与外国人交往的经历,其中包括很多名人。而且我发现,这本书不仅局限于礼仪方面,您最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这101个故事是不是经过精心挑选?为什么是101个?

    2007-08-30 16:04:18

  • 赵启正:

    故事很多,但是如果没有笔记和记录的话,这是很难想象的。辽宁出版集团很热情,“逼迫”我非写不可。一方面回忆,一方面查阅我以前自己的笔记,甚至于出访的日程,这样挖掘出100多个,不只101个,大概120多个,挑选的时候有些内容过于重复和肤浅,所以就去掉了一些。

    为什么是101?没有太深的意义。因为101在很多国家认为多,是周而复始,甚至于大全的意思。但是全是全不了的,恐怕以后再晚些时候或者和其他朋友讨论以后,接受读者的意见还会进一步的改进。

    2007-08-30 16:05:39

  • 中国网:

    其实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关于涉外交往方面的图书,我觉得大部分的图书都是教中国人怎么样适应外国人,怎么样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怎么样符合他们的礼仪。可是从您的这本书我感觉到,更多的是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应该怎么样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国际事务。您是否认为中国的礼仪和社交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2007-08-30 16:08:39

  • 赵启正:

    你的书看的不少,是这样。礼仪方面,关于如何打领带、吃西餐这是非常容易的,可以说一分钟就可以学会。另外不能认为外国的礼仪就合理,中国的礼仪就不合理。都是合理的,只不过为了表示尊重对方,客人来了他不会使筷子,就请他使刀叉,我们也可以使刀叉,这个没有是与非、高与低的问题。问题是礼仪后面有表达的思想,思想未必说出来,却可能引起双方的矛盾。给你举个例子,在送礼品的时候,外国人一般都是包装好给你,他希望你当面打开表示赞赏。而我们却觉得当面打开不太好意思,放在包里面。外国人心里想,闲我礼品小,拿我的礼品不当回事。

    当我们送外国人时,外国人当面打开,我们觉得怎么这么直率,这么暴露地表达我喜欢呢?其实这没有好坏的区别,可是你不知道,就容易引起误会。不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拆开一下,表式这是尊重对方。

    2007-08-30 16:10:29

  • 中国网:

    我想这是文化差异的问题了。

    2007-08-30 16:14:13

  • 赵启正:

    这种文化差异随处都是,你如果尊重这种差异,就不会误会。一马马虎虎,就会误会。如果你在知道之后是用平等相待,那么它是互补的。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优点,我们看欧洲的文艺复兴,它也是这样。中国和日本之间,日本吸收中国的文化,促进了日本文化。

    所以面对文化的差异,我们必须跨越文化差异达到沟通,而在跨越文化当中,一定要彼此尊重。如果歧视就会变成冲突。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喜欢强调在文化差异当中的互补性,求同存异性。这就是思维差异,这就是文化差距,是在深层的、背后的内容。

    2007-08-30 16:15:04

  • 中国网: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篇幅非常短小,但是很生动、很鲜活。我经常在看某篇故事的时候,就会笑出来。特别是里面有一个讲出租车司机的故事,您讲了日本的、德国的、美国的,还有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非常有意思。但是笑过之后,的确让人反思很多东西。

    您的这些小故事和写法确实让人能感悟一些东西,您是怎么想到用这种写法的?

    2007-08-30 16:18:11

  • 赵启正:

    你是一个会读书的人,你有这样体会我非常高兴。这本书原来叫《如何和外国人交往》,到后来这个题目取消了,不是教你做什么,因为你是和别人谈事情,事情之后我们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有差距?这是读者自己的思考,因为我未必说的是对的。

    刚才你说出租司机这一篇,在网上登陆之后,点击率甚高,好象有一、二百个以上的评语。至于看的就是数万人、十万人来看,他们讨论了很多很多。其实我的意思并不是让他们评价哪国的出租汽车好,哪国出租汽车坏。因为出租汽车代表一个城市,任何一个人到异国他乡,座出租车是少不了的,出租司机给他的印象就是这个城市的发言人。所以坐几次出租汽车就可能对这个城市人有评价了,我是想强调出租汽车的工作不简单而且很重要。

    我们有些不愉快的事情坐车和司机聊天,就愉快了,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和司机聊天就知道了。因此我非常尊重出租司机的职业,我便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原来的文章很长,我一想时间不够,我把这个故事压缩600多字,越压缩,我越满意,没有太多的废话。如果再压缩可能很难。

    2007-08-30 16:20:08

  • 中国网:

    的确,很多人都说出租司机是一个城市的窗口。那您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在对外交往中体现中国人的独特风格?

    2007-08-30 16:24:04

  • 赵启正:

    中国的文化是古老的文化,是四个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文化是必须要发展的,文化不是化石,越老越好,只能说是精华保留着,但是内容要丰富。和世界各国人的交往当中,我们自己的文化是我们独特的文化,他们的文化是他们独特的文化。在这当中是有共性的,因为都是人类。如果没有共性,那就不是同一种高级动物,所以要找到共性。

    共性之外的特性是优秀的保持,落后的放弃。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我到外国去回来了,就亲近外国人,中国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这不是正确的态度。中国也对,外国也对,只不过你在哪里生活,在那个山就唱那个山的歌曲,也就是在形式上,尊重人的习惯,保持自己的风俗,这个是分寸掌握的问题。

    2007-08-30 16:24:37

  • 中国网:

    我想分寸的拿捏也是一们艺术。

    2007-08-30 16:28:20

  • 赵启正:

    仔细想一想就不错。

    2007-08-30 16:30:18

  • 中国网:

    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很多的官员,包括一些学者、教师,很多人都去美国进行深造和培训。您认为他们经过训练以后会不会带来美国的一些方式?

    2007-08-30 16:32:00

  • 赵启正:

    那可能,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交流。的确在思想上中国人和外国人有差异,语言不同,思想就有差距。他们的否定句和我们放置的位置不一样,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我们语言在逻辑上很强调,而不强调变格或变位。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你住在那里。假如我住在北京朝阳区幸福胡同36号,那么他一定说36号幸福胡同朝阳区,我们说你怎么反了,他们说你们反了还说我是反的。就像摄像师的广角和长角,名字我叫赵启正,他说你怎么是反的,说我应该叫启正赵,我也很奇怪。

    2007-08-30 16:33:52

  • 赵启正:

    所以美国不能认为中国和他不同,中国就是错误的。有些美国人是这样的思维定式,我告诉他是错的。就像我们的姓名一样,不是错了。就像中国的姓放在全面,我们一直都是这样。我们首先说这个人是哪家人?常海燕是常家的人,常家的那个海燕。他们不,他是突出个体的,先说海燕,说在哪里,在常家。先说树叶,后说树根;先说树根,后说树叶,没有说哪个对,哪个不对。

    所以到国外的时候,你不能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完全丢掉。你包括大学在中国长的,就扔不了中国的传统思维。官员走出去,小学、中学、大学他是在中国学的,怎么的他也扔不了。就像他外语再好,他也超不过母语。

    2007-08-30 16:36:39

  • 中国网:

    您刚才说到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我觉得的确是有差异,但是每种思维方式是一定有它的优点所在,我们可以吸取他们精华的东西。像您刚才拿名字做例子,我觉得很形象。我记得早期名片印制的时候,中文汉字就是姓在前,名在后,英文也是这样的。但是慢慢地尊重一些习惯,因为你要给外国朋友定名片的时候,他们看英文,所以我们现在在印制名片也是名在前还是姓在后,都是尊重他们的习惯。

    2007-08-30 16:39:34

  • 赵启正:

    说到这里我想说,这个更乱了。按照中国的规定不要倒过来,如果有人倒多来,有人没倒过来就会很复杂。日本人写汉语写名字的时候是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乔本一郎”,但是到英国的时候是“一郎乔本”。英文和中文发音不一样,外国人拿到名片,往往国际上有一些做法。如海燕常,前面是姓还是名?倒过来了。所以现在比较乱,我个人认为还是按照中国人的顺序。

    2007-08-30 16:43:04

  • 中国网:

    您一说这个,我又受启发了。确实是这样,如果是中国固有的思维定式,是不是应该让世界适应中国人的习惯。

    2007-08-30 16:45:04

  • 赵启正:

    你说的太对了。

    2007-08-30 16:46:11

  • 中国网:

    这本书好象有一篇文章是写京剧的,大部分中国人把它翻译过来,但是外国人不懂。

    2007-08-30 16:46:54

  • 赵启正:

    我们的京剧是很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不仅是唱腔、动作、舞蹈是中国式的,它的内容是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比如一些老的戏,表达《忠心报国》,表达抑强扶弱等等。

    到了外国我和法国人聊天,我说京剧,他说北京演的《茶花女》吧。错了,不是。那是什么,是京剧。

    日本的歌舞剧很特别,又不是芭蕾舞又不是歌剧。包括相声怎么翻译,美国没有相声,脱口秀不是相声。那就是凑说相声就是相声,就很好吗。英文,好多事都是这个词语。我问过冯巩先生,说这个怎么办,日本人类似的相声叫“漫才”,它绝不翻译成一个英文去对应,它就是日语发音,用英文拼。

    你刚才说的很对,中国特产的东西,专有的东西,不能够按照外国的词汇组合、对应,这样就把我们的符号丢了。京剧是这样,那么昆剧怎么办啊?沪剧怎么办啊?不能这样办。

    2007-08-30 16:48:07

  • 中国网:

    您认为应该用怎么样的交流方式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

    2007-08-30 16:51:59

  • 赵启正:

    交流的方式太多了。从政府的角度讲,我们办的报纸,像中国网,你们有英文版、日文版,这也是一种传播方式。中国电影加上英文字幕,国际广播电台用40种语言广播。但是这些不是对话,不是面对面的,更多的是民众交往,它的数量远远超过政府交往。

    刚才我说了,3000万中国人出国还了得?一个人出去遇到10个外国人,就是3亿,就是有3亿个外国人曾经和3000万个中国人交往过。那么外国人通过这些中国人就留下了对中国的印象。包括出租车司机,如果服务的好,他们就觉得中国的出租汽车司机真好。如果碰到一个中国司机服务不到家,他就觉得中国的出租司机怎么这样。所以这种传播是实实在在的传播,不妨我们用一个词汇叫“公共外交”。

    2007-08-30 16:52:35

  • 中国网:

    您认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还有哪些不足?

    2007-08-30 16:55:07

  • 赵启正:

    需要改进的方面还很多。第一种,通过文化载体输出给外国人,因为外国人会中文的很少,我们的京戏如果让外国人懂,需要做什么?外国人的歌剧让中国人懂需要做什么?我们注意到,他们有很多丰富的资料介绍,很多剧场还打字幕。我去英国看过歌剧,因为他唱的歌词是比较古的英文。英文也有变化,在200年前和今天是不一样。他们给自己人看也打字幕。

    面对面的交往,要求每个中国人或每个外国人都会对方的语言,这个要求很高。但是我想有些行为可以说明,比如我们很有礼貌,很有秩序,很讲究卫生。包括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我们对别人给予方便,把困难留给自己,以一种非常诚实的、真诚的方式进行交往,这也是一种表达。

    2007-08-30 16:56:03

  • 中国网:

    我们知道有很多外电的媒体都把你称为“中国的形象大师”,在树立中国形象方面,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词,就是正在加强“软实力”。中国政府正在全世界广泛推广孔子学院,传播汉语文化的教学,您认为在树立国家形象方面,究竟是软实力重要还是硬实力重要?

    2007-08-30 16:58:39

  • 赵启正:

    软实力、硬实力都是翻译过来的词。一般是这样说得,比如经济类的,是用数字来表达的,硬实力:军队,多少军队、多少坦克车是硬实力。科学技术,也是硬实力。那么软实力是文化的表达,使其他国家对你产生信任感,对你有一种非常好的印象,愿意、同意,甚至愿意和你友好,是一个凝聚力、吸引力。这就是软实力。通俗的话说,一个人在单位、邻居中人们说他人缘好,为什么说他人缘好?说他乐于助人、努力工作,对人诚实。说他人缘不好?为什么,他太自私。国家也有一个国缘,他在世界上的人缘好,最近几次统计,中国的国缘不错,居然让美国人吓了一跳,说中国居然超过美国,让他们想不通。

    2007-08-30 16:59:33

  • 赵启正:

    但这是调查结果。他们认为中国人比较谦让、谦虚,没有瞧不起某些民族和某些人。国缘比人缘复杂,因为国缘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媒体传播的,不是直接接触。如果传递者,报纸不客观,说出来给你的印象就会跟实际不一样。

    所以这个时候你怎么办?不能说沉默是金。我有两本书《向世界说明中国》,说明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不是一味地夸大中国的情况。也不是掩饰自己的毛病,说明中国真实的情况,只要认为中国是伟大的,健康的,那就说明好了。

    2007-08-30 17:03:41

  • 主持人:

    我发现您在外宣方面有非常独特的方法,宣传中国不如说明中国。而且我查阅了您的一些资料,您还有非常好的经验,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国家的立场要用国际的方式去表达,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智慧的做法。我们知道国际问题没有很好的表达,也是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的。

    我注意到您在这本书里还有跟佩雷斯探讨聪明和智慧的小故事。在书中您写道:年轻人聪明不一定智慧,长者有阅历和积累,所以才会变得智慧。您在外交方面从事这么多年的工作,而且又担任国务院新闻发言人,我想知道您在外交中的智慧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2007-08-30 17:05:23

  • 赵启正:

    你这里有两个问题,头一个是说为什么你喜欢说明中国,而不是宣传中国。这是“字典”的罪过,“宣传”本身是没有毛病的汉语。但是所有的几十年前的字典,甚至于最古老的超过40年的字典都是把宣传这个词翻译成外文的时候对应错了,这个词在任何大字典上都有一个[贬义词]的注,意思就是强词夺理,你翻译错了,所以你一旦对外国人说宣传的时候,如果这样的翻译就错了。

    所以我跟外国人说话的时候,我就说我们表达中国、描述中国、解释中国,呈现中国。

    第二,你刚才说的聪明和智慧的问题。我想是这样的,的确聪明是对某一个专业问题迅速地解决。比如一个数学题、应用题你比别人快,你就是聪明。智慧往往是对于更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的一种判断和预测。

    知识可以突击,说我可以跳班,你学英文学三年,我一年半过关,聪明。智慧能跳班吗?不容易,智慧需要积累,需要挫折,需要总结,需要反思。

    2007-08-30 17:09:00

  • 赵启正:

    最近我在复旦大学和学生们对话的时候,学生们说对我们有什么要求?我说一个30岁的人,如果有40岁的智慧,他可能这一生比较成功。如果一个30岁的人,有30岁的智慧,大概是平平。如果30岁的人是20岁的智慧,大概你不会太成功。学生接着问“怎么样30岁的人才能有40岁的智慧?”我说就是文化的互补。

    不要说跟外国人互补,首先跟你的同胞、老师、父母、长者、领导者,他们比你年龄大,多交往,就比较廉价的把他的智慧吸过来一些。而长者也不吃亏,从年轻人那里吸收一点激情和现代的东西。在我上大学的时候,计算机是二进位的,二进位变成十进位,但是碰到现在的word、IP的东西,我不行,我要处处向年轻人学习。

    这还是表面的思想的跳跃,需要学习。我喜欢交年轻的朋友,年轻人如果喜欢的话可以交年龄大一点的朋友,聪明和智慧并接。

    2007-08-30 17:11:45

  • 中国网:

    我们知道,您现在是在中国官员里开博客的级别是最高的,而且您现在的博客点击率非常高,已经拥有很多的“粉丝”。您开博客之后的感觉怎么样?

    2007-08-30 17:13:26

  • 赵启正:

    我的博客和很多年轻人或者明星的博客意思不太一样。我没有精力写很多的博客,另外很多工作的经历不能写,因为它没有参考意义。主要是这本书《在同一世界——面对外国人101题》,我的写法是尽量压缩成一个压缩模式,不是说教的,而是说你可以这样想想吗。这样的写法很多出版社的名人,像新闻出版署的柳斌杰他鼓励我,他说本来古代写东西都是短的,现在越写越长了,好象不长了不足以显示水平了。其实不是,如果你写短点,反而表达更深的内容可能表达的更好。我拿了几篇给他看,他说行。

    他是有智慧的人,年纪大的。我说年轻人接受不接受?出版社说多印,我不说好,这样会吃亏,最后说上博客吧。我说考试啊?这个对我有帮助,提点意见,拿我的做调侃,我也很愿意。最近有一个关于京剧的点击率,我查了一个局部的网,这个网是某一页,不是全网,数字错了。

    2007-08-30 17:14:33

  • 中国网:

    因为我也写博客,我觉得确实写博客一个是可以把你自己生活中的感悟写出来,另外还可以交到很不错的朋友。

    2007-08-30 17:17:16

  • 赵启正:

    可能年纪大了,也有迟钝的方面,感悟没那么多,我写的东西都是我以往写的书的片段。有些书很长,现在想想这次写短书感觉比写长书还累,想把它压缩成600字,压缩一个晚上,第二天一看压多了,还得补回来,所以写短文还是挺累的。我的博客不是你认为的意义上的博客,我的就是一个考场,大家看看我的短文行吗,出版社看行就多印点。

    2007-08-30 17:17:54

  • 中国网:

    您认为官员开博客,对政府形象的提升有什么帮助?

    2007-08-30 17:19:25

  • 赵启正:

    我没想得这么复杂,这完全是个人的意见。应该说多数官员都很忙,因为我只是到政协、人民大学工作,时间稍微比以前松一点,不能要求大家都开。当然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越过了很多的层次直接听到大家的见解,这个有很多的价值。当然博客也不一样,有的网友留言我也看不懂,说“我抢个沙发、抢个凳子”,说了半天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他们后来说就是听课的意思。但是我希望有一段评议,就是你的意见是什么,或者你觉得吸收了什么,这就深刻一些。

    2007-08-30 17:20:01

  • 中国网:

    这就是现在网络中年轻人比较流行的语言。

    2007-08-30 17:21:36

  • 赵启正:

    有些很有名的博客我去看了,很好玩,就好象给我听流行歌曲,不如给我听经典歌曲感染力大,感染力不一样。

    2007-08-30 17:21:53

  • 中国网:

    2008年北京奥运会马上就要召开了,您曾经提到过公众外交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交往的成功之一,您认为成功的公众外交是怎样的?

    2007-08-30 17:22:18

  • 赵启正:

    公众外交和公共外交在英文里是一个词,是指政府外交以外人民之间的交往,叫公共外交。从前叫民间外交,它比民间外交宽一些。比如我们国家办的《中国日报》,面对的是外国的民众,这是政府对公众,也叫公众外交。外国学者访问中国,他说我想见见某个部长,谈谈我们对中国的研究可以吗?可以,等于民众、公众对政府官员。这两种情况比原来民间对民间宽了。

    奥运会到中国来,外国记者总数起码要3万多人。你问他对什么感兴趣?可能你听到的很奇怪。直接对体育感兴趣的据统计只有16%。他们说电视这么快,比我写的还快,我到运动场上报道什么,没有报道的余地了。所以我的兴趣可能就改了,对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大街、中国的马路、中国的生活,和中国人谈一谈,讲讲中国人的故事吧,大多数是这样。

    咱们平常的外国记者在北京有多少?只有四、五百人,现在是三万人,这是60倍。至于来看比赛,或者以看比赛为由头,来中国旅游的,比原来要增加四、五十万。所以不管你是商店售货员、出租车司机、医生,或者马路上走的人,都会有外国人和你打交道。

    那么这种交往是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一种会面,他通过你来理解中国人。可能某些层次的外国人会了解到中国的政府,他可能问你在中国像您交多少税?这是中国政府,就回答吧。如果不问这个,你们小孩几岁上学,要钱吧?这是中国教育政策。

    所以奥林匹克是公共外交的大舞台,不光只是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他们还会到各处旅游。所以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在说明中国,都在表达中国,都在参与公共外交。

    2007-08-30 17:23:09

  • 中国网:

    我们已经有很多网友朋友非常关心您的这部书。刚才说了几个书中的小故事,他们非常关心。有人问,这本书适合什么样的人群去读?因为是面对外国人的101题,那么中国人、外国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读吗?

    2007-08-30 17:26:48

  • 赵启正:

    出版社当初和我约定,从初中到大学都应该能读。我想这里没有人读不懂,但是吸收多少可能跟你的年龄有些关系。有的地方讲的非常初步,比如英文,大学生可能知道,小学生不一定知道。同一个题目也有不同的语言,刚才你说了佩雷斯,这是以色列的总统,两个人谈了那么长时间谈智慧,这仅仅是压缩版,实际上谈了很多。

    可能有的同学说了,聪明和智慧不同,我要多增加知识,同时增加智慧。这个说法是对的,非常好。那么再多一个层次呢?就是我在和人家谈话的时候,我给对方留了很大的余地,不是我一个人说,我说一句,他说一句,又提高了。如果不这样说,比如我一个人说,我说15分钟—“我是工厂的厂长,我的工厂是生产手表的,我的手表质量很高,在中国第一,我的厂建厂很早,现在我们有很多外国机器,我们利润多少,我们税收很好”,人家说“你是很好的工厂,好吧,再见。”所以要注意节奏,来留给他说话的机会,不仅学会说,还要学会听。如果你不听,你不会吸收人家的想法。哪怕这个想法是错的,你也知道原来他们有这样的错误想法。

    我的意思是,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可能体会不同,都是对的。我非常想从平常的语言能够说出点哲理来,或者达到一些目的。

    2007-08-30 17:27:30

  • 中国网:

    我们这里还有网友说,赵部长现在是新闻学院的院长了,您任院长以后,是不是打算培养一些不仅仅是记者或编辑,还要为我们国家培养一些新闻官?

    2007-08-30 17:29:40

  • 赵启正:

    新闻发言人是非常重要的,他是把政府的意图、新的政策透明地告诉广大民众。他和记者的关系是接力棒的关系,如果没有新闻发言人,记者就不太知道政府怎么想的。假设我们有一件事情要开始执行,就应该有一个发布会。

    比如交通规则要改了,当然应该由发布会来解释。所以新闻发言人是很重要的职称,就好象工程师、教授。据我所知,政府有关部门准备确立这样一个岗位。对发言人来说,应当是有一定的品格和知识,他应该内知国情,外知世界。

    因为人家问问题是有比较的,外国人和中国有哪些不一样,而且内知国情是基础的,大学生叫通识的知识你要有,还得有专业的知识。如果你是教育部的,对教育的状况和教育的政策是不是熟悉。如果你是卫生部,对中国的卫生政策、中国的医疗现状非常了解。不容易,所以要十分渊博、敏感和善于表达。如果不培养,靠天然生长,效果比较低。所以在大学里面,学生如果有机会做记者能胜任,有机会做发言人也能胜任,但是发言人需要的量比记者少,可是要求却是很高。

    2007-08-30 17:30:17

  • 中国网:

    我听说赵主任非常爱读书,每天都要读书,而且同时能读三本书,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2007-08-30 17:33:16

  • 赵启正:

    我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听到的,一本书如果从头读到尾,如果是厚书可能读三四天,有时候也有疲倦感。所以拿别的书读一读,这倒不是读书技巧,这是休息头脑的途径。人这一半可能对外语比较敏感,那一半对哲学比较敏感,让脑袋轮流工作吧。

    2007-08-30 17:34:11

  • 中国网: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访谈只能到这里结束了。今天非常感谢赵启正主任跟我们一起讨论了这么多有意思的故事,还有他在对外交往中遇到的一些技巧,还有一些非常生动的体会,深刻的经验。而且我今天非常高兴地得到了赵主任送我的这本书,非常谢谢您。感谢本期网友的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2007-08-30 17:34:49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mms://wmv5.china.com.cn/btamedia/download/docs/flash/fangtan/2007/018_vip070830a.wmv

网友发言:

  • 网友:

    中国游客在国外形象不好,你怎么看?怎样提高国民素质,仅仅靠宣传够吗?

    2007-08-30 16:29:02
  • 小树:

    我是您的粉丝,<参考消息>发一则消息称,要预防中国思维的美国化,您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掘起的中国需不需要建设中国国维的主体性?

    2007-08-30 16:29:28
  • 小A:

    中国农民人口占主体,中国形象是仅仅靠提高城市知识人的素质能提高的吗?

    2007-08-30 16:29:49 //end for

相关新闻:

图片大图:

  • 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赵启正

    中国网 王锐

  • 访谈开始

    中国网 王锐

  • 赵启正谈涉外交往

    中国网 王锐

  • 一个人辞掉自己的职位,让给比他合适的人,我很感动

    中国网 王锐

  • 访谈进行中

    中国网 王锐

  • 我写这本书就是想做某些提示

    中国网 王锐

  • 一个在世界舞台上文雅、自信、富有冲击力的中国人

    中国网 王锐

  • 背后深层的文化差异要仔细体会

    中国网 王锐

  • 这种文化不是一眼看得见的,是通过他的言行

    中国网 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