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鲁的北京生活

  嘉宾:名特食品葡萄酒公司总经理 卡尔•柯鲁
  时间:2008年11月12日14:00
  简介:1949年出生在北京的英国人柯鲁,祖上几代人与中国都有着极深的渊源。酷爱中国历史的他,在北京有一座别致的中式小院,神秘的地下酒窖更让中西文化在这个小院巧妙的融合。这位“新中国的同龄人”的老北京人对中国数十年的变化有着深刻的体会,并希望将来能成为北京的文化大使。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新中国同龄人”柯鲁的北京生活

活动描述

  • 嘉宾:名特食品葡萄酒公司总经理 卡尔•柯鲁(Carl Crook)
            时间:12日14:00
            简介:1949年出生在北京的英国人柯鲁,祖上几代人与中国都有着极深的渊源。酷爱中国历史的他,在北京有一座别致的中式小院,神秘的地下酒窖更让中西文化在这个小院巧妙的融合。这位“新中国的同龄人”的老北京人对中国数十年的变化有着深刻的体会,并希望将来能成为北京的文化大使。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访谈。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嘉宾非常的有意思,他称自己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他们家几代人与中国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现在为大家介绍克鲁先生。非常高兴能采访到您,和我们中国网的网友打声招呼吧。

    2008-11-12 13:57:51

  • 柯鲁:

    大家好。

    2008-11-12 13:58:23

  • 中国网:

    柯鲁先生,我来之前就已经有心理准备了,我知道您中文非常好,但是来了以后还是被震撼了一下,而且您的院子非常的漂亮,当时告诉我是一个四合院,但是我进来以后发现它是一个中西合璧的一个院子,外面看是一个标准的四合院,进来看还是有一点不一样。您这个房子现在住了多久?

    2008-11-12 13:58:35

  • 柯鲁:

    快20年了,这个房子我是在89年的时候买的。我翻建的是从90年、91年,原来是一个挺破的老院子,真是谈不上是四合院,因为它的面积不够,所以我尽量在300平米里面建立一个足够我们一家人,再加上我的父母住的地方。

    2008-11-12 13:58:52

  • 中国网:

    当时有没有找到人来专门给您设计一下?

    2008-11-12 13:59:13

  • 柯鲁:

    我特别欣赏我的设计师,那个时候她是中国古建公司的,叫刘爱萍,这个女士非常有才干。她在我这里长谈我的设想,她很快就画出一个非常美的图,我一看就觉得她的艺术肯定到家了,她的设计也是非常好。我这个是中西结合的,因为从外观上有点像中式建设,但是它里面不符合标准。

    2008-11-12 13:59:26

  • 中国网:

    刚才我们说您的家里有几代人,姥爷是1912年就来到中国,父亲是1938年来到中国,母亲是生在成都,真是和中国有非常深厚的渊源。您给我们讲一讲,你们家对中国的感觉,您小时候对中国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2008-11-12 13:59:39

  • 柯鲁:

    因为我是出生在中国,所以我最初的印象就是,这是我们的家乡,因为我的母亲出生在成都,她出生在一个传教士的家庭里面,从小就用中文,尽管她在中国住了几十年,但是她说出来的中文四川话音很重,她就希望她的孩子也能另有一番经历,所以她和我的父亲决定,我们在家里只说中文,不说英文,我觉得这个决定其实挺难的。因为他们两个中文不太好,可是他们还是一直坚持说中文。所以我们的母语就是中文。

    2008-11-12 14:11:37

  • 中国网:

    听说您7岁以前都是讲中文,不会讲英文。

    2008-11-12 14:15:49

  • 柯鲁:

    对。我觉得一个人小时候的语言确实是一个母语,而且很重要。因为我和我兄弟现在都讲中文,我和我的父母讲英文,他们的中文水平不够。所以我们兄弟三个在一块儿,我绝对不讲英文,因为觉得很不自然。

    2008-11-12 14:16:12

  • 中国网:

    您小的时候觉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外国人,因为从小就在中国生活,讲的又是流利的中文。但是从外貌上,大家一看就知道您是外国小孩,是不是和周围的生活环境感觉很不一样?

    2008-11-12 14:17:02

  • 柯鲁:

    经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从来都不敢误会自己是个中国人,因为从小人家都围观我,说我就是一个外国人,自己就知道自己是一个“异类”。那个时候我特别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不一样,但是不会别的语言,也不知道别的国家,对英国一无所知,也不会英语,是一个挺怪的状态。

    2008-11-12 14:17:59

  • 中国网:

    您小的时候和中国的小孩子玩吗?

    2008-11-12 14:18:45

  • 柯鲁:

    当然,因为我们住在校园里面,校园离这儿很近。所以我也觉得我这么几十年没有离开老家多远。那个时候北外的校园里面是一个很温暖的环境,因为那些老师和学生都知道我是谁,但是出去就不行了。50、60年代的外国人非常招人注目,现在有几十万了,那个时候可能只有几百人。

    2008-11-12 14:18:58

  • 中国网:

    那个时候外国人非常少,走在街上肯定很多人看您。但是他们可能会小声的议论,突然您就讲出一口非常标准的中国话,可能让他们挺吃惊的?

    2008-11-12 14:19:52

  • 柯鲁:

    奇怪的是,小时候我讲流利的中文,很多人都不觉得奇怪,现在他们倒觉得奇怪。

    因为那个时候好多人对国际知识不是很熟悉,他觉得外国人讲中文理所当然,现在北京人接触了好多外国人,他们知道外国人不应该说流利的中文,现在反而觉得很吃惊。每次我一张口,人家就说你的中文太好了,在50、60年代不是这样。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这个意识。

    2008-11-12 14:20:33

  • 中国网:

    您觉得家里人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2008-11-12 14:21:19

  • 柯鲁:

    我生活在一个特别温暖的家庭,父母对我们管教比较纵容一些,我回顾起来当年挺自由自在的。我自己对孩子也采取他们的教育方针,当然是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但是从来不用强大的压力去压迫他们学习。但是我对我的孩子尽量引导他们讲好中文,但是他们的中文还是讲的不如我,还是以英文为主。

    2008-11-12 14:22:01

  • 中国网:

    您还记得第一次离开北京是什么时候?

    2008-11-12 14:23:11

  • 柯鲁:

    我7岁的时候离开了一年,在那年我就学会了英文,回来以后在家里就开始讲英文了。那个时候是57年走的,58年回来的。后来我还离开过特别暂短的3个月是在66年,之后就到73年,我在23岁的时候离开过一年多一点的时间。

    2008-11-12 14:23:24

  • 中国网:

    那个时候中国和国外的差距是很大的,你回到了英国,看到了那样一个生活环境,再回中国你的感触是什么样的?

    2008-11-12 14:24:20

  • 柯鲁:

    我当时因为没有出去过,第一次出去虽然很小,但是印象很深,因为那个社会确实很发达,很富裕,尤其那个时候是第一次看到电视,我觉得电视是一个离不开的东西,那个时候要离开英国的时候,就想一定要把电视带回来,但是带回来也没用,也看不了。当时还有好多物质上的东西,觉得差距很大,那个时代确实很不一样。

    那个时候各个方面中国都比较穷,记得我也和孩子教导,说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很少吃肉,一般吃的还分粗粮和细粮。

    2008-11-12 14:24:40

  • 中国网:

    忆苦思甜?

    2008-11-12 14:25:48

  • 柯鲁:

    整天吃的饭都特别的简单,但是很健康,现在大家又喜欢吃粗粮了。那个时候好像迫不得已,确实比较穷,在60年代初的时候。

    2008-11-12 14:26:04

  • 中国网:

    当时为什么想一定要回中国呢?

    2008-11-12 14:26:27

  • 柯鲁:

    我的父母当时也是非常热爱在中国的生活,他们不是特别追求物质上的生活的人,精神生活非常的丰富,因为他们的朋友特别多,而且我的父母都是喜欢搞教育的人。当时我们差点就回国,因为我的父亲被招聘去英国的利兹大学教学,我们都开始收拾行李了,我那个时候才十几岁,正好当时苏联专家撤了,那个校长就找我的父亲,说你们就和他们一起撤了?我的父亲觉得不能在那个时候走,说想多待会儿,一待就待了几十年。

    2008-11-12 14:26:41

  • 中国网:

    我记得您好像说过,离开中国不能超过2个月,如果超过2个月,您会犯相思病的,为什么?

    2008-11-12 14:28:17

  • 柯鲁:

    我其实很喜欢出去,但是时间一久就想回来。因为北京是我的家,我也挺喜欢我的这个家,挺舒服的,而且这边朋友很多。而且我和北京一般老百姓之间特别舒服,在街上觉得和谁都能聊得来,而且北京人都挺友善的。其实世界上好多地方我去了并没有感到那么温暖,大概是因为我语言通,我就觉得在这里挺自在的。我喜欢北京,而且我对北京的周边也很有兴趣。我每周都喜欢出去逛,找一找新的景点,北京的风景很好。

    2008-11-12 14:29:05

  • 中国网:

    确实是有了家的感觉。

    2008-11-12 14:29:51

  • 柯鲁:

    对。在北京挺自在的。当然我在美国的住处也很好,但是因为周围可能我认识的人远不如北京这么多。

    2008-11-12 14:30:04

  • 中国网:

    您觉得北京人的特点是什么?

    2008-11-12 14:30:24

  • 柯鲁:

    我觉得北京人挺诚恳,而且幽默,让我感觉非常自在,北京人挺直爽的。

    2008-11-12 14:30:36

  • 中国网:

    爱交朋友。

    2008-11-12 14:30:50

  • 柯鲁:

    对,其实我挺喜欢到中国各地去看的,我很喜欢四川,我对四川人也很有好感,可能因为在那里住过。

    2008-11-12 14:31:06

  • 中国网:

    喜欢吃四川的菜吗?

    2008-11-12 14:31:23

  • 柯鲁:

    我最喜欢吃川菜。我的孩子要走的时候,我说你们不能一道菜都不会做,后来我亲自指导他们,我说至少得学好两个菜,一个宫保鸡丁,一个麻婆豆腐。我说你们在上大学的时候,你的同学叫你们,你们得一个人会做一样菜。后来他们果然都很喜欢做,可是还有待学习。

    2008-11-12 14:31:34

  • 中国网:

    这两个菜好像特别有名,外国人都知道点这个菜。

    2008-11-12 14:32:06

  • 柯鲁:

    我觉得可能在中国的不够了解,宫保鸡丁已经是世界上最驰名的一道中国菜。我前几年去四川,去都江堰,在二王庙里面有好多四川名人的塑像,可能很早就做了。因为我是学历史的,所以一看就看见有丁宝桢的像,他是原来四川总督。后来我赶紧把儿子叫过去合影,可是周围有好多的像,管庙的人说为什么非得在他前面照?我说你可不知道,他对中国文化是最有贡献的,因为宫保鸡丁是他发明的,当时他叫丁宫保,其实他是山东人,据说在成都的时候就炮制了“宫保鸡丁”,很有贡献。

    2008-11-12 14:32:28

  • 中国网:

    真的很有意思。您在北京生活了这么多年,中国的变化非常大,也非常迅速,您觉得在近十年里,给您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2008-11-12 14:33:59

  • 柯鲁:

    其实在人们的思想开放上,我觉得是无形的进展。现在人的思想特别开阔,而且我特别佩服年轻一代已经开辟了好多新的境界,在文化上,在艺术上,在各种方面。有好多人只注意北京的硬件变了,忙碌的汽车、盖了好多大楼,可是我觉得北京已经成为一个文化丰富的城市,而不是只是传统文化。北京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最标准的成份都有了,比如音乐、艺术。我上周去了一趟798,几百个小的艺术画廊,现在又开了新发地,和那里都是差不多的规模,还有一个酒厂,光这三个艺术中心就已经是非常大的产业了。这是一个文化的重要因素,让北京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文化城市。

    2008-11-12 14:34:32

  • 柯鲁:

    还有舞台艺术。现在同时能够上演的音乐,国际上的各种演出在北京都有很多,上周我们去看莎士比亚的作品,我觉得这都是国际大都市的标志,要能够有这些艺术成份。所以我说不能光在北京看硬件的东西,当然包括饮食的东西。北京现在的饮食太丰富了,什么样的风味都有,包括国际上的。原来我们挺喜欢越南、泰国菜,那个时候在北京不多,现在多得不行了,更别说各种西餐。这些都是让北京丰富的重要标志。其实上海也一样,我也经常去上海。上海的很多地方甚至比北京还要发达,当然我是比较偏向北京的。

    2008-11-12 14:36:34

  • 中国网:

    听说您还喜欢去潘家园淘一淘。

    2008-11-12 14:38:34

  • 柯鲁:

    其实我并没有收藏很多东西,但是我喜欢看。我经常带朋友去,那里也是很好的地方。像这些地方的发起,它的起源都是自发的。潘家园原来是地摊的时候我就去过,真没想到现在它变成了这样的规模。像798也是,刚开始里面没有三五家,我正好有朋友迁到那里,我第一次去了以后,我说你怎么跑到这儿来了,他说这里将来很有希望。果然没过几年,就成了声势浩大的地方。北京对于古玩的收藏店很多,大钟寺也很好,我也经常去那里看。当然我收藏的不多,但是我很喜欢看,带朋友逛逛。

    2008-11-12 14:38:54

  • 中国网:

    您这么了解中国,也接触了很多中国朋友,您的外国朋友到这里,您是不是自发成导游了?

    2008-11-12 14:40:09

  • 柯鲁:

    我要是更有空闲的时间就想做北京的文化大使,因为我听说在新加坡就有这个职位。因为新加坡原来也有很长久的西方传统,有些在那里住过几十年的外国老头,他们就被授予成为那里的文化大使,他可以带着外国人给他们讲述。前几年我就带过一些外国人看东郊民巷的历史,也挺有意思的,因为我是学历史的,所以我学习过一些,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北京有好多有意思的地方,可以做一些讲解,我觉得如果有空闲的时间就可以带朋友逛逛。每年我会去两次故宫,带着朋友们,或者逛一逛颐和园。

    2008-11-12 14:40:28

  • 中国网:

    您做这个应该是非常合适的。

    2008-11-12 14:41:23

  • 柯鲁:

    我挺喜欢北京的历史的。

    2008-11-12 14:41:50

  • 中国网:

    刚才您谈了北京的变化,从文化变化、饮食变化,可以说它更加的多元化了。我想谈谈您对房子是如何看的?北京的房价越来越高了,像您这样的房子现在在北京都是不可想象的。您在北京除了这里还有在别的地方买房吗?

    2008-11-12 14:42:08

  • 柯鲁:

    没有,我的投资都投在我的公司和其他地方了。我现在想起来有点遗憾,因为我对于古建的院子特别有兴趣,当时忙的一塌糊涂。我原来想过再买一个院子,可是因为工作特别忙,其实我应该对老院宅做一些保护,可惜没有。如果我当时没有盖这样的房子,现在也买不起这样的地方。

    2008-11-12 14:42:45

  • 柯鲁:

    我对于老房子的保护特别有兴趣,我原来在后海也看了一个院子,差点儿就买了,但是没有买,那个时候手续挺复杂的。可是看到那些老院子,我觉得还是挺好的。北京必须有一些传统的地方。因为我的行业是搞葡萄酒的,所以我经常去欧洲的国家,和那些供应商联系,而且我发现在法国或意大利的一些小镇或者村落都保存的非常好,而且都当做非常珍贵的东西来保护。有的一条街道真漂亮,就是一个小村落。我说的不是佛罗伦萨这种重要的文化城市,而是无名的地方,居然保存的如此完整和漂亮。而且大家都很守规矩,比如在街面上谁都不能安装塑钢窗,或者乱做一个阳台,大家都很守规矩,都保存下来了。

    北京的市中心就应该如此的保护下来。我觉得现在还有不少留下来了,将来最有价值的可能还是文化的东西,有历史的东西。

    2008-11-12 14:43:50

  • 中国网:

    这些东西还是应该保留下来。

    2008-11-12 14:45:57

  • 柯鲁:

    对。但是我从来都愿意说明,大家必须得有房子住,所以肯定要盖楼。我特别敬仰梁思成,因为他很早就有远见,说我们得盖一个新城,而且这个新城应该在二环之外,当时还没有二环,他规划的特别好。可惜可能因为建设上总有好多困难和难以落实的政策,所以最后没有能够按照他的设计做,但是也保全下来不少。现在应该尽力再保全。

    2008-11-12 14:46:15

  • 柯鲁:

    在北京现在大家都富起来,是让我比较高兴的事情,因为我老和一味要求传统的人说,大家还得过日子,所以富起来是好事。我现在一看到北京的人,60年代的时候北京人和伦敦人生活差距太大了,但是现在差距没有那么大。比如在各种方面,像住房条件,至少北京的一大半人住的条件都比较好,甚至一半以上都住着好的新房子。现在在交通上,私车可能太多了,可能比伦敦还多,大概有300多万吧。现在地铁还不如伦敦,就是好多东西都可比了。在收入上,比较低的人有,但是也有不少富裕的人,这在当年绝对没有。看到这些很让人兴奋。

    2008-11-12 14:46:58

  • 中国网:

    现在您经营的葡萄酒公司是中国进口和销售葡萄酒最大的公司?

    2008-11-12 14:48:33

  • 柯鲁:

    不能这么说。因为现在做葡萄酒的公司太多了,曾经是。

    2008-11-12 14:49:06

  • 中国网:

    你当时怎么想到要把葡萄酒引到中国?

    2008-11-12 14:49:19

  • 柯鲁:

    这个事很偶然。当初我一开始回中国,是给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工作,当时有一个国内投资很大的项目。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想自己也做点企业。后来我就和另外一个美国伙伴投资了一个搞包装技术的公司,尤其我的伙伴是在美国搞包装的,所以他觉得中国特别缺包装,觉得这是一个好项目。后来我们和包装物资总公司组织了一个公司,可是做了好几个项目,连续都不成功。因为投资项目这么多成功的,往往有人看不到不成功的,但是我们也是在摸索之中偶然碰到了葡萄酒项目,虽然做的是包装,后来就做了点副业,后来副业倒成了我们的主业。葡萄酒的事业越做越大,后来就把包装的事放下了。

    2008-11-12 14:49:30

  • 柯鲁:

    当初我们做包装的时候,最主要的是项目是把回收聚苯再生,这是一个环保项目。可是当时要执行的《环保法》一直迟迟没有出台,原来已经通过了,但是有好多中国的法规设想特别好,出台也比较早,但是执行比较晚,所以我们一直没能和原材料成本竞争,最后在那方面亏了。连续有两三个这种项目,都是因为时机不太对。随着葡萄酒出来以后,我在想原来做环保,现在的葡萄酒挺盈利的,后来我想我也为北京的文化增添了色彩。因为北京成为国际大都市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比如纽约、伦敦、巴黎都是国际大都市,国际大都市的一个标志就是有多种多样的、世界各地的葡萄酒。所以我觉得我也为北京增加了点风采。

    2008-11-12 14:50:50

  • 中国网:

    当时中国人喝葡萄酒的多吗?

    2008-11-12 14:51:53

  • 柯鲁:

    那时候特别少。中国的葡萄酒进口现在是一年翻一番,增长特别快。当时对葡萄酒就不熟悉,有好多人进了一些挺名贵的葡萄酒,不少人都要往里加点雪碧。

    2008-11-12 14:52:18

  • 中国网:

    都爱喝甜的。

    2008-11-12 14:52:41

  • 柯鲁:

    而且觉得味太浓了。现在懂酒的人多了,当年也就知道喝点法国葡萄酒。现在有好多人特别明白,不光是波尔多,还有各种名贵的葡萄酒都知道了。

    2008-11-12 14:52:55

  • 中国网:

    我们听说您家里还有一个酒窖,而且还是意外所得。

    2008-11-12 14:53:22

  • 柯鲁:

    对。这是我一个特别大的乐趣,就是当时发掘了这个。因为我的房子盖了十多年了,我都不知道我的地下室下面还有一层。当时我只是听说,因为我的邻居那里被拆迁了,他们拆迁以前,里面一个住户就说下面有一个地下室。其实那个地下室一直和我的地下室基本相连,但是在我的下面,我一直都没发现。可能比较古老,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年代。五、六年前,我就把它挖通了,挺好的。

    2008-11-12 14:53:39

  • 中国网:

    您刚好缺一个酒窖,就给您送了一个。

    2008-11-12 14:54:45

  • 柯鲁:

    对,我觉得这个事特别偶然。

    2008-11-12 14:55:08

  • 中国网:

    这么多年过去了,过去的中国、现在的中国变化很大,您更喜欢哪个中国?或者应该变哪些东西,哪些东西应该保留下来,哪些东西不应该变的那么快?

    2008-11-12 14:55:19

  • 柯鲁:

    我觉得人生能看到这么大的变化也是一种幸运。因为我是学历史的,所以我知道往往一生中看不到这么多的变化。中国这三十年的发展,在世界上没有过这么大规模的变化,不论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还是日本的飞速发展,都没有能够有这种速度,而且是这么大的规模,涉及到这么大的人口。所以我觉得我很庆幸,我从来不因为自己是历史学家而怀旧好多细节。当然,我也怀旧,我也很明白现在发展带来的好处。

    2008-11-12 14:56:24

  • 柯鲁:

    我最希望将来还能够加大投入的就是对北京的水环境和空气,我觉得大有可以做到的。昨天正好给一个公司搞水利的工程师讲话,他们请我去,其实他们主要不是为了听我讲对工程和历史的论述,而是一些别的题目,但是我就讲到这点了。我说对于北京水的改善是一个特别好的项目,我也觉得很有希望。现在有南水北调工程,还有其他的净水项目,只要能够把投入放在里面,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2008-11-12 14:57:31

  • 中国网:

    您现在一年在北京待多长时间?现在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在中国吧。

    2008-11-12 14:58:20

  • 柯鲁:

    对,我主要在北京。我在国内的时间有一部分去上海,去外地,但是一年里面肯定有两个月在国外,有的时候去看看我的业务伙伴,有的时候就是去放假。不过我在国外的时候,我也经常做一些对比。比如我在美国有个家,我来回往返,那个家我也维持了二十多年。可是那边好象从来都不变,有不变的美,而北京是一年一变,那里是从来不变。

    2008-11-12 14:59:01

  • 中国网:

    现在中国的很多地方您都去过了吧?

    2008-11-12 15:00:41

  • 柯鲁:

    差不多,每个省差不多都去过了,还有贵州没有去。我挺喜欢在中国旅游,比如我们有些葡萄酒是来自宁夏的,我也卖过新疆的,我们也出口一些葡萄酒。我们现在把贺兰山的葡萄酒出口到美国去。

    2008-11-12 15:01:22

  • 中国网:

    中国也有很好的葡萄酒。

    2008-11-12 15:01:47

  • 柯鲁:

    中国现在的葡萄酒越来越好。但是我觉得再有十年更好,因为最好的葡萄酒是因为用比较老的葡萄树产出来的,所以中国的葡萄酒太年轻了。比如波尔多的葡萄酒树的平均树龄都在40多岁,中国的葡萄树都过不了十年,更多的在五年以下,所以还需要成熟期。再说有的还要选更好的地方来种葡萄园。不过我很有信心,人家问我的时候,我说可能再过十年、二十年中国会出很好的葡萄酒。结果前一个月,《纽约时报》就有一篇文章,说中国的葡萄酒业将是下一个智利。因为智利的葡萄酒已经跃居世界出口的前三名,而且质量特别好,所以他们觉得中国很有前途。

    2008-11-12 15:01:59

  • 中国网:

    我们也希望您早点把中国的葡萄酒介绍到世界。

    2008-11-12 15:03:23

  • 柯鲁:

    我也希望。

    2008-11-12 15:03:55

  • 中国网:

    接下来在中国有什么样的打算?

    2008-11-12 15:04:09

  • 柯鲁:

    等葡萄酒业做到一段的时候,我特别想做一些对北京周边地区的文化古迹的考察。有人也经常跟我说,你应该写本关于北京周边旅游的书,用英文。因为虽然有很多好的中文资料,但是我发现翻译出来的,还有讲述方法都不适应于外国人。已经有一些先例,我的一些朋友做了一些比如北京周边登山旅游的介绍书,是英文写的,而且特别受外国人欢迎。因为他把北京周边的环境写的很好,但是缺乏一些历史文化的东西,我特别想在那方面做一些补充,所以我每个周末就逛一些废墟、老庙,我挺喜欢的。

    2008-11-12 15:04:20

  • 中国网:

    您也可以把中国的美食介绍一下。

    2008-11-12 15:05:28

  • 柯鲁:

    对。因为我做葡萄酒,老得去餐馆,所以对这些很感兴趣。我就想将来再对北京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做点工作。

    2008-11-12 15:05:43

  • 中国网:

    您觉得您现在是北京人吗?

    2008-11-12 15:06:03

  • 柯鲁:

    肯定是北京人。

    2008-11-12 15:06:15

  • 中国网:

    要是别人叫您“老外”,您习惯吗?

    2008-11-12 15:06:25

  • 柯鲁:

    我早习惯了,其实“老外”现在是很好的称号了。因为50年代的时候,见外国人不多,有很多的说法,那个时候就更不好听了,什么“毛子”“洋人”,现在逐步发展成“老外”了,挺好的。以前我还背着关于圆明园的包袱,现在很少有人提了。因为我是英国人,我得承担这些责任。

    2008-11-12 15:06:36

  • 中国网:

    我看过您的一些资料,您小时候问起来如果是苏联的,就觉得是挺好的。

    2008-11-12 15:07:16

  • 柯鲁:

    当然我现在回想起来挺幽默的,我倒不是特别在意。对于那段历史我也很有兴趣研究。19世纪、20世纪的历史,尤其是涉外方面的,挺有兴趣的。我并不在意,但是我觉得现在对外国人来说,北京人、中国人都是比较宽厚的态度。因为从历史上来说,有好多国家受过西方的不平等待遇,他们就没有那么宽厚,不像中国人这样。

    2008-11-12 15:07:39

  • 中国网:

    现在中国人的心态已经更加的开放了,像以前可能外国人来,中国人更多的是一种注视,跟他们交流的机会并不多。现在像这样交流的机会更多一些。

    2008-11-12 15:08:28

  • 柯鲁:

    是。从一方面来讲,很多普通的北京人对国外的知识了解很广,而且很丰富,有的时候让我很惊讶。因为有些西方人不太懂这个,我说说实话,北京的一般人对于美国或者西方了解都比西方人清楚,不光是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对国际新闻的了解在这里就很清楚。好象两个星期以前,开了一个亚欧峰会,那个时候我都没怎么看报纸,我从机场回来,我说怎么这么多交通管制?司机说现在不是开亚欧峰会嘛,我说这是什么会?他给我讲的特别清楚,哪个哪个领导人来了,谈了什么问题,北京的出租车司机给我讲了很多国际事,我觉得挺难得的。而且我觉得现在刊物特别多,一般人只要喜欢看报,什么都比较清楚,挺好的。

    2008-11-12 15:09:02

  • 中国网:

    且还有互联网,上网的人也非常多。

    2008-11-12 15:10:12

  • 柯鲁:

    因为西方人不太了解中国的互联网有多丰富,我觉得Baidu的发起特别好,对我个人来说,不光是工作上实用。我想我小时候如果有一篇课文记得一句了,我只要能把那五个字打进去,就都能把以前遗忘的东西找到,这对我来说是特别有意义的东西。这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好象能把自己遗忘的东西逐步的带回来。这是非常好的,当然是用中文。近年来中文居然有那么丰富的查找机会,我觉得真的非常好。而且搞历史的人想起某个历史上的事件,都可以马上查到好多资料。

    2008-11-12 15:10:23

  • 中国网:

    您接触的这些外国朋友现在想了解中国或者学中文的人多吗?

    2008-11-12 15:11:36

  • 柯鲁:

    我在这里得到好多人的要求,说我的儿子想学中文,上哪儿去。而且这种要求越来越多,我发现虽然有数百个学校在提供,但是好象还是供不应求。当然,他们都想去好的学校。我很荣幸,因为我的两个儿子在北大念了一年中文,那是他们在美国上大学之前。可是我在那个时候就发现,因为那已经是四、五年前了,让他们上北大学一年中文非常难。现在让他们学中文我也觉得很荣幸,还有北大的名字,我说你们要留好这个东西,将来北大肯定在国际上和哈佛、牛津一样。

    我觉得北京学中文的风潮特别大,而且不光是在中国,现在在美国一些偏僻无名的中学里都在教中文,这难以设想。我觉得很惊讶,有些孩子来说他们在某个小镇里居然还教中文,我觉得那里都没有中国人。最有意思的是,有的时候能观察到外国人之间说中文,这是一个语言进入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因为英语一直是好多用其他母语的人用英语交流,或者用法语,但是我终于见到不少外国人之间讲中文,一开始我都觉得惊讶,但他们之间没有别的语言,只有中文。这是很难得的。

    2008-11-12 15:11:53

  • 中国网:

    今天非常高兴跟您聊了这么久,让我有很多事情第一次听说,第一次感受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变化会这么的不一样。

    2008-11-12 15:13:33

  • 柯鲁:

    谢谢。

    2008-11-12 15:13:56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mms://wmv5.china.com.cn/btamedia/wms_content/fangtan/2008/387_081112.wmv

图片大图:

  • 柯鲁家的院子

    中国网 罗艳

  • 柯鲁家的客厅

    中国网 罗艳

  • 柯鲁接受采访

    中国网 罗艳

  • 戴维•柯鲁克夫妇撰写的《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

    中国网 罗艳

  • “客串嘉宾”约克

    中国网 罗艳

  • 柯鲁家人照片

    中国网 罗艳

  • 好客的约克

    中国网 罗艳

  • 柯鲁为我们介绍祖辈的照片

    中国网 罗艳

  • 柯鲁的珍藏:《教父》的导演科波拉的酒庄酿造

    中国网 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