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国:汶川地震半年回望

    嘉宾:中国网行走中国特派记者 成卫东、张曦、程圣中
    时间:2008年11月20日15:30
    简介:11月4日中国网在成都正式启动《行走中国——望川十日》大型采访活动。特派记者在十天当中分赴成都、北川、绵阳、德阳、绵竹、都江堰、汶川、映秀等地,在寒冷的冬季,为灾区带去温暖的问候。我们都想知道,半年了,你们好吗?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行走中国:汶川地震半年回望

活动描述

  • 嘉宾:中国网行走中国特派记者 成卫东、张曦、程圣中
            时间:11月20日15:30
            简介:11月4日中国网在成都正式启动《行走中国——望川十日》大型采访活动。特派记者在十天当中分赴成都、北川、绵阳、德阳、绵竹、都江堰、汶川、映秀等地,在寒冷的冬季,为灾区带去温暖的问候。我们都想知道,半年了,你们好吗?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汶川地震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深重的灾难,灾后重建更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持续关注。当聚焦震区的目光渐渐远去,中国网在震后半年的节点上正式启动《行走中国—望川十日》大型采访活动。今天我们为大家邀请到了本次活动的几位参与者,他们是资深摄影记者成卫东老师,中国网编辑张曦,中国网编辑程圣中!

    我们首先想问一下,“行走中国”的品牌栏目为什么会选择震区作为年度的活动呢?

    2008-11-20 15:36:45

  • 成卫东:

    “行走中国”这个栏目是我们中国网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以后,很慎重地推出的一个品牌栏目。它的开始就是以去年的青藏铁路通车一周年的时机为切入点,也是中国网沿着青藏铁路,把青藏铁路一年来的变化,周围的地理地貌、历史文化古迹、生态环境、野生动物等等通过这个品牌展示给大家。

    这次这个品牌要继续做下去,中国网集中了一段时间。这个栏目内容的切入就是一定要找一个好的时机、好的切入点。大家都关心的汶川大地震已经半年了,而且也即将入冬,之所以在这个时间《行走中国—望川十日》栏目出现,就是借这个时机要了解灾区的情况、灾民的情况,他们的生活、安居、孩子们,以及对羌族文化遗产保护等诸多方面,经过半年以后是什么情况,这是广大网友和国内外很多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另外,冬天到了,灾区的灾民入冬情况怎么样,这是我们的最主要意图。

    2008-11-20 15:39:51

  • 中国网:

    这次回访的行走路线是怎么样的,能给大家说一下吗?

    2008-11-20 15:42:22

  • 成卫东:

    大家都知道,汶川大地震的波及面比较广,但是相对来而言,在地震最集中的地区,我们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路线上走。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图,我们从成都出发,而后经过绵阳,从绵阳到北川,因为北川是地震重灾区。然后从北川又返回绵阳,在这里采访了北川中学。离开绵阳去了绵竹,绵竹里比较严重的灾区就是汉旺。也许网友们还有印象,一个深刻的记忆就是一个钟永远停留在那个时间段,那就是绵竹的汉旺镇。

    离开那里以后,我们从绵竹到了什邡,什邡也是重灾区。从什邡又返回到成都,原计划想,如果有可能就从北川直接到茂县,但是这个公路已经不通了,至今也不通。因此我们只好从什邡返回到成都,从成都再往都江堰走,从都江堰到这次汶川大地震的震中映秀镇。

    所以这次大地震的命名以“汶川大地震”命名,其实它的震中就在映秀,映秀属于汶川的一个镇。然后从映秀再到汶川县,从汶川再到茂县,再从茂县到理县,然后从理县在地震半周年,也就是11月12日这一天,计划回到映秀。因为地震整整半周年就是这一天,我们这一天来到地震的震中—映秀,我们所采访的内容会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映秀到都江堰进行了短暂的采访以后,又返回了成都。所以整个路线是成都、绵阳、北川、绵竹、什邡,返回成都、都江堰、映秀、汶川、茂县、理县,然后再到映秀,再返回成都。所以望川十日,我们的路线就是这样的。

    2008-11-20 15:44:05

  • 中国网:

    听起来这10天的行程安排非常的紧密。我知道一个情况,成卫东老师和程圣中是第二次到灾区采访了。张曦是第一次,我想听听你的感受。因为你第一次去灾区是在震后半年的时候,你自己有什么感受?

    2008-11-20 15:46:58

  • 张曦:

    《行走中国—望川十日》的活动是中国网新闻中心承办的,去年做的是青藏铁路,今年选择这个节点,因为就要入冬了,所以我们一行人去探访一下。主要是因为中国网曾经派出了7组报道组,一共19人,在5月12日到6月期间在地震灾区做报道,所以我们探望的意义很重。

    我是第一次去,在半年前我很遗憾,身负其他职责没有去成,所以成为一个所谓的旁观者,我现在一定要把这个帽子摘下来,所以我坚决要求跟着大家一起去。这次我的主要职责是司机、后勤保障人,包括发即时报道消息和前后方的沟通。

    第一次到成都感觉是一派祥和,根本没有地震灾区的感觉。但在当天晚上往北川走的时候,感觉到原来地震给这里带来这么大的灾难。北川县城我们是徒步进去的,那个县城遭遇地震之后,又遭遇了泥石流,现在是三分之一的县城没有了,三分之二的县城是垮塌的,没有一个人,安安静静的。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

    第二,感觉到当地重建的积极性。因为我们走访了很多板房,很多羌寨,老百姓生活的是有吃、有喝、有住,还是比较好的。

    第三,我们自己很艰苦,一路上没有吃的。到汶川以后,第一想法是这个县城还能住人吗,房子都是破旧的。后来终于找到一个危楼,里面也没有水,还停电,我们对付了一个晚上。

    总之这次到那里第一感觉是震撼,第二是惊喜,第三是疲惫。

    2008-11-20 15:48:11

  • 中国网:

    刚才张曦说他第一次去,已经是震后半年的震区,觉得还是非常的震撼,还有很多破损的房屋。圣中,你是第二次去了,你觉得第二次去的时候和第一次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008-11-20 15:50:04

  • 程圣中:

    首先看到在原先抢救的废墟上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有些废墟已经被重新的平整为平地,然后重建。原来在帐篷里面住的人搬到了活动板房,有一些在板房里面的人已经有了自建房,包括永久性住房,有些已经落成了,这是很欣喜的变化。刚才成卫东老师也说了,这次百姓的过冬安置问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温暖。

    第二,5月13日我们去的时候,有些灾区没有完全采访到,但这次走的比较全一些,一些没有去过的地方这次也去了。虽然时隔半年,但是你还是可以感觉到那次地震给当地的人民带来的灾难。刚才说到徒步在北川县城的时候,在一片地势比较高的山坡上是一片巨石,隐约的看到只有一个旗杆和一个篮球筐。我很疑问,我问当地的人,他们说那是北川中学的新校区。我们都知道,北川中学损毁非常严重,伤亡人员很大,但是相对来讲,北川中学的小区还是抢救出了很多的学生和老师,但是新校区不是那么的乐观,很少有人能够活着出去,因为你已经看不出来任何的学校的痕迹。很震撼。

    再一个就是走的路。尤其在汶川周围,无论是理县、茂县,还是走映秀,那里的路都是丛山峻岭、险象环生,路边的塌方随处可见,他们会立一个牌子,提醒你要谨慎驾驶。而且时隔几百米都会有一个协管员在那里举两个旗子,一个是红色的,一个是绿色的。他就看现在的山势情况,如果觉得不危险,伸出绿旗让你通过;如果是危险的,就伸出红旗。包括采取临时管制的措施,我们就开玩笑说,在汶川也看到了单双号限行。我们更深入地接触了当地各个年龄层次、不同职业、不同民族的灾区百姓,你能感觉到他们内心强大的力量。

    2008-11-20 15:50:45

  • 中国网:

    我记得第一次圣中去灾区的时候就写了很多非常震撼人心的报道回来,觉得当时的画面给你的印象非常深刻。但是我这次看到“行走中国”发回来的文章,我觉得你更多的是关注灾民灾后重建的生活。我想问一下成卫东老师,您两次去灾区,您镜头下关注的画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008-11-20 15:54:55

  • 成卫东:

    刚才他们也谈了很多,我在这里可以很简单的说几句话,把这次整个灾区的情况再给大家简要的概括一下。

    现在整个地震灾区和半年前确实有很大的差别,有明显的差别就是我们行走的地区。在地震地区现在有三块隔离区。第一个是北川县城,用铁丝网隔离起来,有武警战士和公安战士在把守。一个是映秀镇里面的其中一片废墟现在也被完全隔离。第三间隔离区是绵竹的汉旺镇,完全是封闭的,没有特许通行证是不允许进入的。好在这次我们采访组的一行,三个隔离区都看了一下,这是对我们影响最深的,现在地震灾区还有三块隔离区。

    第二,印象最深的是,这次去我们确实耳闻目睹了,天冷了,全国人民、各个地方对口支援,包括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的关注确实见到了成效。我们走了很多地方,几乎没有政府官员陪同,但是我们见到了发棉被、棉大衣、炉子,我们在很多地方都看到了。冬天快到了,灾区老百姓的过冬情况准备的怎么样?应该说,整体情况不错,但是有一些不平衡。有一些地震中灾区人们关注的更多一些,除了政府把救援物资集中发放以后,有一些地区、单位、公司、企业自己开车把东西送过去了。像映秀,有的家庭有十几床棉被,但有一些地方会少一些。总的来讲,灾区的过冬已经有所准备了。

    2008-11-20 15:55:33

  • 成卫东:

    而且我们也很有幸,圣中在汶川县城碰到了四川省的省长蒋巨峰,带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的领导在那里研究地震后的重建和过冬情况,他亲自下来调研。圣中在县城拍到了他们的一行。而我和张曦在一个山上,那是一个典型的海拔2000多公尺的山寨,我们也碰到了一些领导,我们看到他们真是走门串户。推开地震篷,带着这些官员和对口援藏的,问他们:你们看这个房子冷不冷,能不能过冬。这都是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也就是说过冬的情况,由于全国人民的关注,这种爱心,现在的过冬情况准备的还可以。

    第三,我们更关注还有一点,就是因为未来得希望是在青年、学生、孩子,我们也把很多的精力和镜头对准了他们,就是关注在灾区的孩子们。还有一点,因为北川是我们我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它有一大片的羌族聚集区,我们把关注点放在羌族文化这一块。我们10天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张曦本次是编辑记者,但是本次承担了司机的工作,因为在这里没有交通车,只能自己想办法,同时他也利用自己的手机、电话来及时把一些滚动信息传回来。另外映秀到汶川这一块,因为路况不好,要保障道路畅通。因为它现在实行了交通管制,叫双日下、单日上,所以我们只好在这个时间来安排采访时间。

    2008-11-20 16:02:31

  • 成卫东:

    应该说,概括一下我们这10天来跑的点很多,看到的很多,采访的内容也很多,也是其他媒体比较羡慕的。比如我们在那里碰到了《人民日报》,他也跑了很多,但是有一些地区他们没有进去,像北川、映秀的隔离区就没有进去。因为没有进去就没有那种比较,地震刚发生时什么样,现在怎么样,都没有办法做比较。所以我们此行在这方面比较欣慰的是,文字、图片,不管是隔离区不是非隔离区,我们的人都到了,也就是说我们都在现场。这一点也是比较欣慰的。

    当然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地震半年了,我这次是第三次进来。地震半年前,我曾经走过这几个点,地震当中我又来到了灾区,这一次我第三次来到灾区,所以感受深一点。但是有一点感受强烈一些,现在的灾区不像地震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们的精神状态、人们的表情、现场的氛围,现在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这一点也让我很欣慰。虽然灾民生活状况很简陋,有一些可以说是艰苦,但是我们所见到的孩子们、妇女本、老人们、甚至是年轻人,给我们的感觉都是比较平和,心态比较平和。我们所见到的除了大环境,除了他们居住的条件以外,看不出来这里曾经发生过8级大地震,地震给他们的亲人、家庭带来的灾难。从他们的言谈话语和平时的感觉来看,看不出来。也就是说,灾区人民的心情比较平静。因为生活有了保障,有一些地方国家每天补助一斤粮食,过冬的板木房方面国家给补助几千块钱。我们耳闻目睹的感觉和那地震刚结束相比已经变化很大了。有一些地方我是第三次进入了,但是我的心情比半年前也平静了很多,虽然也很关注、想念、牵挂,但是心态平静很多。

    看到现在在去的情况,从一个摄影人,从我们的责任来讲,可以告诉广大网友,关心、关注灾区的人们,现在灾区的变化很大,这是从物质条件和人的心理。整个综合来讲,我觉得给我的影响比较深。

    2008-11-20 16:11:20

  • 中国网:

    刚才三位都介绍了很多内容,下面请成卫东老师展示一下您拍的图片。第一组是大家比较关心的灾区人民过冬的图片。

    2008-11-20 16:15:10

  • 成卫东:

    网友可以跟着我们的照片,再一次跟我们在灾区走一次。第一点可以展示灾区孩子们他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第二是即将过冬了,灾区的灾民是什么样的准备情况;第三是关注一下地震灾区的羌族文化的保护;第四我想还是通过有一些照片的对比,让我们铭记这一次的汶川大地震。下面我简单展示一下。

    这一张是我们在北川县城被隔离区以外,我们在那里看到临时搭建的临时建筑木板房,这是北川小学。我们赶到这里的时候,孩子们正在集中上课,校长正在讲事情。但是给我们的感觉,孩子们起码有读书的地方了,老师尽职尽责,看到孩子们的穿的,背的,孩子们的精神状态都很好,我们还是非常欣慰的。这些建筑和学校都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援,包括海外内、包括港澳台支援,这个北川小学就是中国科学院援建的一个小学。这个小学也给隔离起来了,为了让孩子们更安静的读书。大地震半年后孩子们上学的表现就是这样的。

    2008-11-20 16:16:27

  • 中国网:

    这张是北川小学的。我问一下程圣中,因为之前我们采访三位来自灾区的儿童,我听说你们这次在那边见到了其中的一位,是在北川小学这里吗?

    2008-11-20 16:17:56

  • 程圣中:

    不是,她是北川中学高二六班的刘怡雪,她在6月份做客中国访谈这个节目。当时我们在位于绵阳长虹培训中心,北川中学临时所在的小区里面,她在课间我们聊了一下。她说一同做客的两个孩子已经考上大学了,她也要向另外两个同学一样,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我们当时注意到,她们在黑板上写上正在讨论的话题,很新颖的,也让我们意外。第一是汶川地震震后的专项规划的一个发布,是之前一天的消息,很及时。再一个是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出访消息,也是很新的。更重要的,当天美国大选奥巴马胜出,她脸上充满阳光的说,奥巴马太帅了,我很喜欢他。

    2008-11-20 16:18:23

  • 中国网:

    其实她除了关注自己的学业生活,其实她还是关注这个世界。

    2008-11-20 16:19:24

  • 程圣中:

    用北川党委书记的话说,地震之后的新北川中学,连它的教学方式都融合了全国各地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以前大不一样。

    2008-11-20 16:19:46

  • 中国网:

    谢谢圣中给我们带来的小故事。请成卫东老师展示更多的照片,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很多的故事,成卫东可以讲一讲您拍摄的原因。两位中国网的编辑可以谈一下,你们在这张照片之后经历的故事和事情。

    2008-11-20 16:20:14

  • 成卫东:

    刚才这个照片有一点打乱,其实应该首先展示的是灾民的过冬情况。下面我先展示过冬的情况。我们在地震灾区所到之处,几乎每个地方都看到了政府和有关国际社会对灾民的关注。比如说这一张,老阿妈抱棉被,我们看了以后是北京顺义区的发的棉被。大家围在一起,喊到哪个灾民,灾民会写字的就签字,不会写字的就按一个手印,就可以拿到一个棉被。除了棉被以外,每个人还有一个棉衣,这是在什邡,无论是大人、小孩,有棉被,还有棉衣。这是我们在路上拍摄到的。

    还有这张一看就是过冬的炉子,这是在汶川大地震的震中映秀,程圣中、张曦忙着找住处的时候,因为那里住的地方需要找,我们好在找到了木板房,虽然很潮湿,但是还有住的地方。吃的不像城里那么好,但是也有餐馆。他们忙这个的时候,我正好拿着相机出去,正好看见在给灾民发放取暖火炉和烟囱。

    我先展示一组图片。这张照片是在什邡,大批的过冬物资源源不断往灾区运,所以我们想有的人会讲一个词“今年的冬天是暖冬”,暖冬意味着冬天来的晚,另外作为灾区,我们希望这是暖冬,因为灾区的人们今年过冬会更艰难一点,过冬的准备越充足,他们的冬天会过得越好。

    这张照片大家一看就知道是少数民族,这就是我们在汶川的萝卜寨,这个山寨被称为“云朵上的羌寨”,因为它在闽江之上海拔2000米的高度。这就是羌族,我们在他临时过冬的房子里面,我正好看到家里领到了取暖炉,我问老阿妈,这个炉子知道怎么用吗?她说我知道,烟囱就往这儿一插,我一下就把它定格在这里。因为这些东西在有些民族地区很少用,因为他们的传统不会用这些,这次是党和国家为了让他们过冬取暖,所以把过冬的设施给他们运过去了。

    这张照片是关于孩子。大家注意看画面的后面是倒塌的房屋,那就是他们家。这就是我们在茂县的黑虎羌寨,刚刚进到羌寨,我们看到有一些羌族妇女在背砖头,她们的劳动方式和我们不一样,北方可能用车推、肩挑,她们用一个大筐背砖头,跟着她们就来到了她们家。这是一家人正在盖过冬的永久性住房

    2008-11-20 16:20:38

  • 成卫东:

    现在地震灾区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临时性的,一种是永久性的,今后一定要建永久性住房。这幅照片是他们正在建自己家永久性的住房。后来我和小程找家里的主人询问,盖这个房子需要多少钱?他说需要5万多块钱。问他们政府是否给补贴?他们说他们的房子政府补贴3万块钱,自己再筹2万多,建起一栋五间房子。我们说什么时候能建好?他们说入冬之前一定会建好。

    就在他们家的废墟前面,我们看到了几个孩子在那里跳绳,非常的开心。在那样一种环境下看到灾区的孩子们,他们的心灵仍然是童言无忌、天真烂漫的感觉,另外也让我们感觉到很阳光。因为这个女孩五年级了,基本懂事了,但是在那种环境下看到他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也让我们此行感受很深。

    特别有一点,我想在这里先说几句,后面大家会看到图片。我们在灾区不管是映秀、北川还是其他地方,由于地震给孩子们造成了残疾,他们有的缺胳膊,有的缺腿,有的装了假肢,有的没有装。但是我们看到的所有的残疾孩子都有轮椅。所以这一点让我特别的感动,灾区的残疾孩子不孤独,同学之间的友谊、师生之间的情谊和周围人们的关注,这一点也让我非常欣慰。所有我拍到的画面没有一个是在单独推轮椅的,一定会有同学或老师在他们周围。这一点让我感觉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彼此的关注。虽然孩子的年龄不大,周围都是同学在帮助,这一点让我感受非常深。

    2008-11-20 16:22:02

  • 中国网:

    谢谢成卫东老师的介绍。我想问一下张曦和圣中,刚才有很多情况是我做访谈之前没有想到的,我没有想到半年之后,灾区还有那么多交通不方便的地方。张曦这次非常的辛苦,还要负责给报道组找住的地方。找住处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者当地人的状态是怎样的,有没有主动的给咱们提供一些帮助?

    2008-11-20 16:23:45

  • 张曦:

    我和主持人之前的感觉是相反的,因为我之前没有去过灾区。我印象中灾区的路虽然过去半年,但还是毁损严重,基本上很多地方不通车,包括北川到茂县还是没有通车。我做了最坏的打算,甚至想我的车停在人员集中的市镇上,然后徒步过去。过去发现他们的抢修非常快,有可能路况不好,有可能没有铺上柏油,但是能够保持路每天通着,大车小车都可以开过去。住宿的地方我之前也考虑过,灾民都有板房,我们去了以后宾馆都没有,住哪里,后来考虑到是不是要住车里,都把御寒的衣服带好了。

    但是去了之后发现,无论是活动板房,还是县级市,他们还是有住宿的地方。房子是有的,像映秀,我们住了两宿活动板房。他们有些人的家户口在映秀,但是他们分到了板房,然后他们在都江堰和以下的城市可以由自己的更大的房子,更好的房子,所以这些人出去住,用板房办了小餐馆或者小旅社,我们在那里就有了住的地方。至于当地有没有给我们提供帮助,我们这次去的时候本身就不想给当地添麻烦,所以我们自备车辆,申请差旅费用,只要自己能办的地方都自己办。所以这一行,除了在汶川的第二次住宿由当地宣传部帮助接待以外,所有的住宿都是自己找的。虽然住的地方有可能是危楼,没有水,没有电,但是总之比我们想象的条件好很多。

    至于吃的方面,这次我们出去有分工,我主要是保证大家吃好,睡好,休息好,路上安全一些。在吃的方面,我们想吃的好一些,但是当地条件有限,他们不可能和城市一样有丰富的副食,但是吃饱没有问题,也有肉、蛋、奶、蔬菜有都是有的。包括很高的羌寨,黑虎羌寨是海拔2400多米,是我们这一次去最高的地方,我们徒步两个小时上去,那里的村民自己备有腊肉、山野菜,他们的壮劳力会从山下背着背篓把蔬菜、水果背上去。这些都没有问题。

    我们这次去比想象的条件好了很多,整个工作上没有因为吃住不方便,或者用电、用水不方便而造成遗憾。

    2008-11-20 16:24:33

  • 中国网:

    圣中,我记得刚才他们说在路上看到的事,我脑海里就浮现出上次采访你,你刚从灾区回来,你说当时把兜里所有的钱和吃的分给小朋友。我不知道这次你有没有相同的行为?

    2008-11-20 16:25:37

  • 程圣中:

    我个人理解的慈善是这样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就像你在开篇词当中讲到的,因为整个震区的重建是非常漫长的过程,那种痛可能是你眼中看不到或者看的不够完整的。比如看到汶川县城,刚开始会觉得失望,汶川县城没有毁损,楼房都在那里。但是你会发现,其实对它的伤痛是内伤,房屋基本不能入住了。人其实也是这样,忙碌的时候会觉得它很正常,闲下来的时候心里的伤痛就会再次出现。

    这次我们的基层干部,包括教师等角色,他们在灾后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和职责。直到出现很多极端事件,比如一些基层干部跳楼或者服毒,这个时候大家才意识到他们原来也是普通的灾民,他们需要心理关怀。还有成卫东老师提到的残疾的孩子们,我在这里想给网友讲一个很小的故事。我们把最后一站选择了成都假肢厂,我从来没有去过,听着好像很可怕。但是去了以后,假肢厂里面有三四个刚装了假肢的孩子在唱歌,其中有一个小孩郭冬梅16岁,她天真烂漫的,应该是左腿截肢,在我看来她好象右腿也截肢了,因为她太瘦了,只有53斤。

    他们特别阳光,我们聊的特别好。在我回来写完稿子以后,我们没有联系了。突然在昨天晚上她给我发了信息“小程哥哥,北京降温了,注意保暖。”我特别感动,当他们有意识关心别人时,就能说明他们的内心很强大,回归到正常状态中。

    2008-11-20 16:26:00

  • 中国网:

    听了这个故事,我们感觉对灾区的儿童放心了一些。我们就请成卫东老师继续给大家展示一些照片,让我们更加形象的了解他们现在的状态

    2008-11-20 16:27:09

  • 成卫东:

    刚才讲到了在黑虎羌寨一家人,跳绳的孩子,这张照片就是他们一家人,用5万多块钱在今年年内建成永久性住房。这张就是他们一家人在一起,后面就是他们要建起的永久性住房。

    这一张是灾区发放过冬的衣被,这位老大爷满脸白胡子岔,他拿了三床棉被,可见家里是三口人。我都不知道他叫什么,他们领棉被非常开心,就像过年发年货一样。

    刚才那张是在什邡拍摄的,这张又是在汶川的罗卜寨,这位大婶拿了四床棉被。这位老汉扛着炉子,这是映秀鱼子溪居民安置点,这个点温总理曾经来看过,这里面曾经有过故事。我问他你家在哪儿?他说我家还要往后走。大家都很高兴,看不出来他们由于天冷很忧愁,没有。

    这张照片是一组过冬的情况。我现在还想更多的接着圣中讲的灾区的孩子们。他刚才讲到了在假肢厂,我在这里给大家展示。这张图片是在地震的震中,也就是汶川的映秀镇,时间是地震后半年的11月12日。当时大地震是14点28分,这可能就是14点30分,在映秀小学孩子们在上体育课。我看到孩子们穿的、精神状态非常好,特别是后面飘扬着五星红旗。

    这张照片不是这次拍的,而是汶川大地震之后在汶川的萝卜寨上面,当时孩子只有三个月大。时隔半年,我又找到了他,现在孩子8个月了。前面这张是地震之后他们临时搭的地震棚,半年之后我又见到了母亲和她的孩子。我说你还认识我吗?她说我看你挺眼熟。我带着当时的画报,我跟她讲,这就是又是我,又碰到你了,我又拍了一张。这就是他们的变化。

    这张照片是我前面留下的一个伏笔,温总理来到了映秀镇的一个安置点,当时走到灾民中用手抚摸孩子的小脸,说“会好的,党和政府会关心你们的。”这次我又找到了他们,照片上左边第二个的孩子,这就是当时的孩子,他的妈妈抱着他。半年前是我拍的,现在我又找到了他们,他们生活的非常好,也有住的地方,她的母亲又怀孕了。通过这些小事情,可以看到灾区的灾民有些已经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状态,但并不完全。

    2008-11-20 16:27:39

  • 中国网:

    而且很震憾的是他们脸上的表情真的和半年前不一样。

    2008-11-20 16:31:34

  • 成卫东:

    这张照片是我们在绵阳的北川中学,这两个学生都是被地震夺取了腿,现在都坐在轮椅上。这次在拍摄的时候非常难为情把镜头对准他们,因为我有一种心理,怕伤害了他们。所以在拍她们的时候我事先征求了他们,我说“同学们你们好,我是北京的记者,看到你们这么阳光,我想给你们拍照片。”他们说没关系,你拍吧,所以我才按动了快门。

    另外,所有残疾的孩子们没有一个是单独推车的,都有同学帮助。

    2008-11-20 16:32:20

  • 中国网:

    卫东老师拍摄的照片非常多,这次给大家带来了非常精采的照片,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接下来想请成卫东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下有关羌族文化保护遗产的情况。在卫东老师挑选照片的时候,你们二位能不能介绍一下那边的文化遗产损毁的情况以及抢修和保护的情况?

    2008-11-20 16:33:13

  • 张曦:

    这几个羌寨我们基本上都去了,我们印象比较深的是理县的桃贫羌寨,这是一个96年开发的旅游区,有上千年的历史,里面有三座碉楼。这次地震中,这个老寨子基本上没有问题,开发旅游的新寨子毁损的非常严重。所以我们在老寨里待了一天,走访了一下。可能有些老房子有点松了,国家第一期文化保护工程已经完成了,把房子加固了。这件事的功劳必须要说一下,和成老师很有关系。他在那边拍完照片之后,回来紧接着在北京做了好几个活动,这几个活动获得了国家文物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立刻对这个羌寨进行抢修和保护。

    2008-11-20 16:33:51

  • 程圣中:

    黑虎羌寨海拔2400多米,我们徒步上去,那里只有100多人,几十户,羌楼有6、7座左右,基本上地震毁损严重,他们还在等文物保护部门出台意见,可能会进行抢救性的修护。那条路在山脚下就上不去了,这条路在援建下年底会开通,开通以后会对当地的旅游有一些影响。

    我再提一个很小的故事,能够反映羌寨人的生活面貌。我给一个老阿妈拍照片,她开玩笑的说:你没有经过我的允许拍照片,我也是见过世面的。因为她们那里开发旅游时间很长,他们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们遇到博物馆的主任,他说我们这儿的人每个人都有手机。你会看到一个穿着羌族服饰的老阿妈手里拿着两个手机,背着背篓,那种感觉很奇妙。

    有一个老阿妈,至今都有一个细节念念不忘。她说有一年来了一个大老板,请她们跳锅庄舞,跳舞以后老板非常高兴,每个人给了几百块钱小费,她对此念念不忘,她特别希望马上恢复到震前的水平。

    2008-11-20 16:34:26

  • 中国网:

    目前是什么情况请卫东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下。

    2008-11-20 16:35:35

  • 成卫东:

    这张照片就是他们刚才讲到的理县的一个寨,现在国家已经准备保护这三个千年碉楼。这张照片就是黑虎羌寨进仅存的碉楼,表面上看还在屹立那里,但是内部结构损毁的非常严重,到底下一步怎么办,还有待与文物部门鉴定才能作出结论。这张照片展示的是碉楼损坏的情况,一个中年妇女坐在下面,因为这是她的家园。这位中年人在碉楼里面告诉我,碉楼在历史上有很多的功能和作用,它的建筑也非常奇特,经历了几次大地震,至今虽然有些破损,但没有倒塌,一定在建筑学上有它值得研究的地方。

    这张照片展示的也是羌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大家注意看,这位白胡子的老人今年已经85岁了,旁边是他的老伴。中间摆着的就是羌族的绣花鞋,学名“云鞋”,上面的图案就像云彩一样。这几双云鞋当中,其中有张曦和小程收藏了,这是他们作为发展旅游的重要一个方面,好不容易见到有人来了,知道我们是记者,还极力说买一点,回去做纪念吧。张曦和小程都买了。

    2008-11-20 16:35:56

  • 成卫东:

    这是他们手工一针一线做得,这是生活当中的文化,也是值得保护的。所以说,这一点张曦和小程,包括张梅芝副总编辑每人收藏了一双。这张照片里面有小程,他拿着录音机正在录音,录的是几位羌族的老阿妈用传统的民间小调演唱一支歌曲,词那里小程都有。

    这张照片是羌族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羊皮鼓舞,他们边弹边跳,有的时候是静态的,有的时候是动态的,抑扬顿挫,这是羌族文化重要的一方面。这张照片老阿妈端着绣花鞋,还有小包包,现在这种文化已经赋予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羌族文化的保护不是空的,它有民居、建筑、服饰和民俗等各方面。这就是他们在家里供奉的神,这是羌民所供奉的方式。

    这是做的一些羌绣,等于是一针一线在那里缝制。这个羌绣也非常漂亮,这是澧县套品。这个羌秀是黑虎羌寨的,虽然都是羌族,但是由于地域不同,甚至语言、服饰、民居、习俗都带来不同点。这就是茂县羌族的民居,所以说羌族文化的保护,现在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这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传承的一种方式,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由于时间关系,关于羌族文化保护,我仅仅从他们的服饰、习俗、民居、羌绣方面给大家简单展示几张照片。

    2008-11-20 16:37:05

  • 中国网:

    谢谢卫东老师的展示。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可能很多观众朋友和我的心里感觉一样,真的放心很多。就像大家比较关注的一样,前天我也看到一条新闻,灾区有一位木匠由于心理上出现障碍,把自己的妻子杀死,之后也自杀了。大家看到这些的时候,灾区也是存在问题的。你们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2008-11-20 16:37:46

  • 成卫东:

    任何一个地方由于它的地域、环境,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因素来促成了这个地方存在决定意识,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应该说给所有的人民都带来了很大的创伤。不管是家里有没有遇难,这次灾难给他们的终身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目前怎么来看待他们,作为地震灾区的灾民应该怎么面对,我觉得这需要一个过程。

    这个事件来的太突然了,不像有些东西是有思想准备,这个是瞬间家里的亲人一个或几个没有了。在大地震发生之后一段时间内,应该说大家都一样,所以几乎没有痛苦。另外,作为我们来讲,也不能去触动这些伤疤,我觉得这一点是媒体人,甚至有很多外来人今后应该注意的。就像我拿起相机看到这些残疾的孩子,我不忍心按动他们,甚至拍完了不好意思问她们叫什么,多大年龄,腿是怎么回事,因为这会揭他们的伤疤。

    但有一点,可能这个问题会有一个过程,尤其是将来遇到逢年过节,这个问题会更突出的在很多人的内心中或多或少的反映出来。亲人遇难,由于环境、生活,由于种种原因的内心压力、内心创伤,这不是单一的,甚至将来年轻人和孩子面临逐渐长大,会慢慢懂事,他会对往事了解回忆自己的身世,那个时候对他们的心灵创伤,他们如何解脱自己,社会怎么关注他们。

    现在我觉得物质上的关注是很重要的方面,更重要的是从心理上。但是从心理上帮助他们,说是好说,但是做起来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我觉得,第一,作为全社会应该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也就是说,他们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和需要心理治疗的,可能会在今年春节到来时,那个环境有重大年节假日的时候,或者家里亲人有什么活动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更会突出的体现出来。

    我想在这里强调除了物质上的关注,心理上的关注更是重要的。唐山大地震1976年几十年过去了,当这些孤儿和残疾人回忆往事的时候仍然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有的虽然被收养了,有的虽然成家立业了,但是这种创伤可能要伴随他们的人生很长一段时间。作为媒体人,我们所能做到的是,第一将来再走进灾区,或者碰到灾区来的同胞们,甚至家里有遇难者的时候,我们的谈话内容,问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不要再触及他们的伤口,这样可能对他们,对我们都会好一点。

    2008-11-20 16:41:59

  • 中国网:

    你们两个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2008-11-20 16:42:49

  • 张曦:

    成老师说到我们作为地震灾区以外的群众,我们应该怎么和他们接触。在这次短短的十天和地震灾区群众接触时,我发现他们自己也在试着学会一些东西。比如学会忘记,学会坚强。

    我举两个小例子。一个是在汶川县的一个女士,她是一个警察。她说她在地震发生时,她在屋里午休,就被晃醒。当她下楼之后,就发现街上很多人,满天都是灰的。从那一刻起,他们就有一个希望,希望这次震中就在汶川,不希望给更多的人伤害。她在谈吐中虽然泪光闪烁,但她依然很坚强。

    我们在汶川宣传部的一个干事,他是负责把我们带进北川的。他来了很多次,他说我不愿意来,但是现在已经习惯了,我能想起的已经不多了。说的时候,淡淡的,有点忧伤,但是感觉他已经可以控制自己了。其实灾区的群众很多人都会有治愈能力,一方面我们需要关心他们,但他们自己要学会的更多一些。这是我初步的感觉。

    2008-11-20 16:43:19

  • 程圣中:

    灾区不同的人现在所面临的伤痛是不一样的。偶尔也会有幸运的家庭,一家都没有伤亡,他们犯愁的是重建家园。家里有亲人遇难的,他们还是沉浸在家人失去的痛苦中。包括伤残的,他们可能会为自己的未来担心,为痊愈的病情担心。但是健全人所面临的重建家园的烦恼,他们也要面对,只不过暂时还没有想到。这是第一。

    第二,媒体和社会上所有的人,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反思一下。很多人受不了因为什么?那种落差太大了。地震之后,全世界、全社会,所有的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那里,志愿者全部到那里,很多人都到那里。现在的情况不容乐观,从每天感受到很多人的关怀,到现在很冷清,世界已经遗忘了。这个心里落差非常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觉得重建需要从心开始,还需要持续关注。这个持续就像成老师说的,可能是很多年。在跟震区的伤残人士聊天的时候,我们都会自己在想,我应该用哪种方式和他交流比较好,我这句话该说不该说,我说的话会不会让他担心?后来我自己想,如果你掌握一个原则可能会好一点,就是你把他当做一个正常人,而且时间长了以后,他把你当朋友,你把他当正常人,他会非常自然的和你说地震时的情况,他给你讲故事的时候似乎在讲别人的故事。我觉得你不把对方当做非健全人,这一点也是重要的。

    2008-11-20 16:44:53

  • 中国网:

    今天咱们做这个访谈,时间是有限的,但是之所以请三位来也是想对回望做一个总结。在节目的最后,我想请三位嘉宾各自用最简短的语言说一下,对这次行程最大的感受和最想对观众说的话。

    2008-11-20 16:47:21

  • 成卫东:

    在我的感受之前,最后有几张照片想给大家展示一下。因为这几张照片我用两个字“铭记”,因为它让我们尽可能不要忘记这些历史瞬间。大家注意看这张照片就是现在的北川县城,完全用铁丝网封闭起来。将来,它可能会成为地震遗址博物馆,我想这个应该铭记。

    这张照片也应该铭记,这就是北川中学的新校区,三个花圈和后面不知还有多少遇难者,应该铭记。

    这张照片是一个穿城而过的老人,他的家在北川县城堰塞湖那边还有十几公里的路,他必须要穿过县城。公安特许他通过,因为他有身份证,只能从那儿走。他背着深重的东西,大概还要走4、5个小时才能回家,背的是国家救济的糖、食品。这个也要铭记。

    这张照片大家注意看,是在地震发生的时候,铁塔下面还有直升飞机,这就是映秀,也就是温总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这里下直升飞机降落的。半年之后,这是什么样?这就是现在的映秀最中心、房子最好、面积最大,有红旗的,这是映秀小学。所有的地震灾区建筑最好的,区域环境最好的,条件最好的不是中学,就是小学。大家应该铭记。

    2008-11-20 16:51:07

  • 成卫东:

    这张是地震后的映秀震中的震中。地震后是这样的状况,现在隔离区里为了保留它,变成了这种状况。这张照片是在映秀“5·12”遇难者的公墓,也就是说当地震半年来临的时候,公元2008年11月12日下午14点28分,我们的小程就守在这里。大家注意看有两个人在前面默哀,这就是我们的张曦和小程,向遇难者致哀。在大地震半年的时候,我们应该铭记。

    这张照片是绵竹的汉旺镇,这个大钟永远停留在下午的14点28分。这张照片也是汉旺镇,这是隔离区,还摆了几个花圈。这就是保留的汉旺镇的一个街道。

    所以我想在结束我的谈话之前,把这几张照片奉献给网友。因为我觉得这次大地震不管从物质上、生活环境上,还是心理上永远都应该让我们铭记。我们关心灾区,关心那里的人,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结束之前,我的感受就是当大地震来到半年之际,我们又走回了灾区,耳闻目睹,让我感受仍然非常深刻。因为这场大地震不仅给灾区带来了痛苦,是非常悲壮、非常壮烈的,同时对我的心灵也留下了深深的阵痛,同时让我感觉到这半年来我们的所作所为使我们的爱心重新唤醒,我们会更加关注灾区,尤其是灾区的重建、灾区的孩子们,因为他们是明天的未来。谢谢。

    2008-11-20 16:51:54

  • 中国网:

    谢谢卫东老师。

    2008-11-20 16:52:35

  • 张曦:

    我说一组数据。这次行程不算北京到成都,从成都到灾区是2130公里,一共做了43组图文报道,共发布图片700余幅。我们要非常感谢四川新闻办、四川新闻网以及成都商报、成都晚报、成都早报的大力支持,他们对我们的活动进行了全程报道。

    我们还和新浪“绿丝带”组织联系,联系了200床棉被,在什邡进行义捐。我们的报道还在四川新闻网、新浪网、中国文明网、中国红十字会网等网站转载,并且境外媒体对我们进行报道和追踪,比如新西兰的中文网,还有加拿大的国家电视台都在路途中给我们致电,表示愿意关注我们的活动。我对关注我们的媒体和我们的朋友,给我们支持的各级领导和朋友表示感谢。

    2008-11-20 16:53:25

  • 程圣中:

    我印象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是堂堂正正的,是顶天立地的,是相互支撑的。我希望震区的人们以超乎寻常的精神走下去,相互支撑,那里的人们需要很多的帮扶,我真的需要很多人给他们长期的帮助。同时作为媒体本身,作为中国网来讲,我们对震区关注的目光还会继续。

    2008-11-20 16:54:04

  • 中国网:

    今天我们一个小时的时间不足以全面地报道“望川十日”的活动,更不足以全面展示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灾区半年以来发生的变化,但是我想之所以几位嘉宾愿意坐在这里,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活动引起大家更多的关注。像圣中所说的那样,希望那些曾经关注过灾区的目光不要远离,让我们继续、持久的关注他们。非常感谢大家能够和我一起做这期节目,非常感谢网友的收看,如果大家有更多的需求可以点击我们“望川十日”的专题,了解更多详细的信息、详实的报道和精彩的图片。

    2008-11-20 16:54:25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mms://wmv5.china.com.cn/btamedia/wms_content/fangtan/2008/396_081120c.wmv

图片大图:

  • 在拍摄的时候非常难为情把镜头对准他们,因为我有一种心理,怕伤害了他们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访谈现场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网行走中国特派记者 程圣中

    中国网 杨楠

  • 总之这次到那里第一感觉是震撼,第二是惊喜,第三是疲惫。

    中国网 杨楠

  • 这次百姓的过冬安置问题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温暖。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网行走中国特派记者 成卫东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访谈现场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网行走中国特派记者 张曦

    中国网 杨楠

  • 让我感觉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彼此的关注。

    中国网 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