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伟:用作品《北京人》为祖国献礼

   嘉宾:清华大学教授 邓伟
   时间:2009年8月20日10:00
   简介:09年7月清华大学教授邓伟在希腊获得“索菲”奖,他是获得此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在他的镜头下曾经出现的拍摄对象包括: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美国前总统卡特、里根、老布什等等。如果说拍摄名人系列让他声名远扬,拍摄普通人则是他另外一个执著的梦想。如今他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用镜头下的《北京人》为祖国献礼。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邓伟:用镜头下的《北京人》为祖国献礼

活动描述

  • 嘉宾:清华大学教授 邓伟
             时间:09年8月20日10:00
             简介:09年7月清华大学教授邓伟在希腊获得“索菲”奖,他是获得此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在他的镜头下曾经出现的拍摄对象包括: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美国前总统卡特、里根、老布什等等。如果说拍摄名人系列让他声名远扬,拍摄普通人则是他另外一个执著的梦想。如今他把镜头对准普通人,用镜头下的《北京人》为祖国献礼。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09年7月清华大学教授邓伟在希腊获得“索菲”奖,他是获得此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在他的镜头下曾经出现的拍摄对象包括: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美国前总统卡特、里根、老布什等等。如果说拍摄名人系列让他声名远扬,拍摄普通人则是他另外一个执著的梦想。如今他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用镜头下的《北京人》为祖国献礼。

    邓教授,您好!在去希腊领奖之前的时间是特别忙碌的,在拍摄《北京人》的系列。为什么会用这个想法,用《北京人》的一系列主题的命名为建国60年做一个自己的作品展览?

    2009-08-20 08:26:22

  • 邓伟:

    因为今年是建国60年,我是在北京出生的,作为北京出生的人,我也算是北京人,怎么能不为北京做点事呢。我就想做一个以《北京人》为主题的专题摄影展,同时出版这样一本书。有了这个想法以后,就和首都博物馆进行沟通,首都博物馆的领导非常重视这个事。因为去年我在做《希腊人》的时候,听说展览的效果比较好,所以首博很愿意和我合作。

    拍《北京人》的最初想法是拍普通的北京人,就是深入到北京的胡同里去。这次我在希腊领奖的时候,我做了一个《2009与生命的对话》,就是我拍摄的北京人的故事。因为我每拍摄一个人物就是一个生命,他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我进行沟通。3月份我还有课,我把3月份的课上完以后,我是从4、5、6月份,不到100天的时间来拍摄的。

    2009-08-20 08:28:07

  • 邓伟:

    当时我觉得它像一个快餐,但是在快餐里面能不能细做,那就属于厨师自己的问题了。前一个多月,我几乎走遍了北京现存的所有胡同。当我走进宣武区的时候,进了一个院子,在二道门的时候出来一个工人模样的人,他的衣服上写着“北京公交”,我和他说话,他说“我怎么觉得你这么熟啊,你是不是拍照片的邓伟啊?”。我说,“是啊。”他说,“你怎么跑我们这儿来了?”我说,“我在做《北京人》题材的拍摄,就先给您拍一张照吧。”他非常高兴,他说我妻子也在家呢。于是他就把我领到他的家里,我看他的家里摆了一个红箱子,用以前买来的木头做了一个衣柜,那个时候是打衣柜。我一看这个东西就是80年代的时候,中国特别是北京发展的一个具体符号,我觉得我找对了人家。因为他家里很小,住三四十平米的小房子,他的孩子大学已经读完了,是学习法律的。他说多少年以来他就上夜班,把最好的时间给孩子学习。因为家里地方小,他就晚上去上班。

    最令我感动的是,我们之间的沟通非常好,他在讲他家里的故事、自己的故事、孩子的故事、老婆的故事。他老婆一边织毛衣,一边给我讲,她在前门的一个百货公司,现在公司没有了,所以就在家,讲的非常投入,我听的也非常投入。实际上没有太在意我给她拍摄,我觉得是一种在生活当中和百姓的参与,我非常高兴。

    2009-08-20 08:35:48

  • 邓伟:

    我在给他拍摄的时候,他就推出了一辆自行车,我让他反坐在自行车的架子上看着我。他拿着一个打气筒,这个画面有点夸张,有一点卡通,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这样。他在和我谈话的时候,他的眼神和肢体语言都很大,这个时候我就发现他拿着打气筒非常自然。拍摄完以后,我和他说再见,我要走了。他突然把我叫住,他说,“您这样走多累,干脆骑着我的车走得了,骑着自行车方便点。”普通老百姓的心情我非常理解,我也非常感谢他,但是他不知道我的工作,摄影就是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走,一个门洞一个门洞的看,要去思考和判断,最后才是去体验,表现生活在胡同里、四合院里、大杂院里面,这个空间中的群体的人是什么样的。

    2009-08-20 08:39:14

  • 中国网:

    您觉得用《北京人》这样一个角度来反映建国60年这样一个大的主题,难度是不是非常大?

    2009-08-20 08:40:54

  • 邓伟:

    我是采取一种以小见大的方式,摄影以针孔成像的原理只能形成一组图片。钱钟书先生的鸿篇巨著也是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为切入点,我只是表现北京人,因为我个人的视角、时间、精力,包括财力等各个方面是非常局限的,所以只是我眼睛里看到的家乡人。我拍摄了我的乡里乡亲,我的邻居和朋友们,这是一个非常小的范围。

    2009-08-20 08:41:24

  • 中国网:

    您怎么定义您的系列当中北京人的概念?

    2009-08-20 08:44:11

  • 邓伟:

    这个概念的定义开始是比较模糊的,我想表现北京人,主要是表现生活在北京胡同里的北京人。这是我第一个概念。北京的胡同拆迁已经非常多,只有东城区、西城区还有一部分的胡同保留下来,宣武区、崇文区拆的差不多了,还有一些残存的胡同。仅仅靠胡同来表现北京人已经很不够了,所以我就扩大了,一个是生活在北京的外地人和为北京作出贡献的外国人。但比较可惜的是,拍外国人的时间太紧了,我联系了几个,也拍摄了几个,但是由于时间太紧,所以没有把这部分比较完整、系统的收录进来。所以在我现在的展览里面,就是北京土生土长的人和生活在北京的外省人,大概有这两个部分组成。

    在这两个部分里面又有区分。有一次我到乔羽先生家,他把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他说这也是老百姓的住房问题,也是更广泛的,是广厦的建设者、创造者的概念。我受到乔羽老先生的启发以后,在定义画册和展览的时候,我就把《北京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我拍摄的在胡同里面生活的北京人,第二部分是用了“广厦”这个词,在更广泛的领域里面,方方面面的,在尽可能我能找到的时间段里拍摄的北京人。

    2009-08-20 08:44:35

  • 邓伟:

    这个展览很快要和大家见面了,您觉得普通的公众去看这个展览,我们能从其中获得哪些收获?或者您希望普通公众能够从这个展览上获得什么?

    2009-08-20 08:45:37

  • 邓伟:

    一个收获就是普通人,比如说蒸包子的、包饺子的、送水的、修车的、公共汽车的售票员,包括修理工,喝啤酒喝燕京啤酒,生病要吃同仁堂的药,朋友们在聚会的时候要吃全聚德的烤鸭,首先要带着一种感恩的心情,感谢这些为北京做贡献的人们。一个全聚德的烤鸭师傅代表了几代全聚德人,实际我拍摄这些人只是一个符号,更多的通过符号来解读在这些符号后面所运载的巨大能量和内容,带给人们一种思考,感谢这些群体组成了北京人。

    第二个含义,非常亲切。因为我拍摄一个胡同里面退休的师傅,拿着鸟笼,我肯定会邀请他去看,他的邻居们也会看。我们每一个普通的百姓也是艺术家们镜头里面的、画布上面的、小说文字写在纸面上的一个主人公。

    第三个含义,我拍摄的每一个人,他们都对北京说了一句话,而且我相信这些话是真实的肺腑之言。最大的我拍摄的是99岁的一个画家,非常老的老画家,他对北京有一个表达。最小的也有40、50岁,原来我想到妇产医院去拍摄,因为现在这种特殊的传染病流行期,所以我没有去。这是在参观者去感受这些人所说的话,比如说我到翠微路小学去参加这个小学的春季运动会,我的目的不是拍摄春季运动会,小学教育局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次我要感谢北京市的各个部门,都给我提供了机会。这为我的拍摄提供了方便。

    结果我发现有一个“红领巾”特别认真,在升国旗的时候,我一直在关注他。最后,在运动会快结束的时候,我走到这个少先队员面前拍摄了一张他向队旗行礼的照片。他开始写了一句话“北京我爱你”,等我收起来以后,我还没有走的时候,他又跑过来又写了一句话,来修改他上一句话。他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我觉得不管是一个小学生,还是一个百岁老人,他们对这次拍摄是很尊重的,很尊重我,也是尊重自己,非常的慎重,写出自己要表达的内容。

    2009-08-20 08:45:53

  • 邓伟:

    再比如,我到京煤集团煤矿拍摄,拍摄煤矿工人的时候,他们从煤窑出来的那个场面让我很震撼,一个一个连接起来以后,铁笼车一片都是黑的,只有矿灯和牙齿是亮的。我们在冬天享受温暖的时候,有多少人会想起他们。这次,我也试图在作品中表现他们。

    我在人民剧院拍摄濮存昕老师的时候,人们叫他“濮哥”。我在煤矿拍摄工人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尊称就是“窑哥”。我给这些窑哥拍摄的时候,从坑道出来的时候,在阳光下,我怕他们晒太阳找树叶底下,但是他们说我们就想晒太阳,因为他们缺阳光。我在拍一个年龄比较小的工人的时候,他说了三句话。“第一个我想的是做人,第二个我想的是做事,最后我想的才是赚钱。”

    我是一个50岁人到中年的人,教育我的是一个20岁的小伙子。当我那天写日记的时候,因为我每天都写工作日记,我一看我的手是黑的,因为我还没有洗手,就是和工人们在一起握手。再一看我当时现场采访的笔记本,上面全是黑印,就是窑哥们拿着这个本子在上面写的话。我前一段时间到体操队拍摄的时候,他们都有滑石粉,沾的全是白的。所以我觉得这些痕迹能够提醒我对生活中的人的感受。进而去感受他们的精神,通过形象看到的精神,恰恰是我回答您的希望通过我的展览传递给每一个观众,让他们感觉到我们社会的可爱,感觉到人的可爱,感觉到人类社会的伟大,同时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发展。

    2009-08-20 08:48:03

  • 中国网:

    在您的镜头下出现的有政要,有普通人。作为专业摄影师,您肯定会发现他们很多的共同点。但是您有没有发现他们的不同点在哪里?

    2009-08-20 08:53:27

  • 邓伟:

    我先说一下共同点。这次我也拍摄了国家领导人,这次展览上没有选中。这个领导人也在这个本子上写了一句话,他说,“我觉得北京是一个做事的地方。”他是一种平常心态。刚才我说的煤矿工人,汽车修理工,他们也表达了一种心情,也是一种真实的平常心态。这是他们共同的点。

    他们不同的地方,由于他们从事的职业不同,所以可能一些领导人和名人,他们的知名度和对社会对他们理解的程度更多一些。有一些百姓就是平民百姓,他们的认知度更少一些。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心是一致的,人的思想境界是一致的。这次我感觉到非常的积极,当然我还非常的担心,因为我去了宣武区、崇文区等一些拆迁地区也进行了拍摄,当我的镜头举起来的时候,老百姓心情很正常,在一种常态下和我进行交流。

    2009-08-20 08:53:40

  • 邓伟:

    这次我去英国参展的作品有一个是街道大妈,后面的背景是“拆迁”,她前面拿着一串钥匙,肩上戴一个臂章,上面写“安全巡逻”。这个大妈和我说,我是灯具厂的一个退休工人,今年73岁。我这十几年退休以后,就是为街道做一些义务的安全工作,为北京增加安全,我愿意作出一些贡献,我愿意值班。等拆迁完以后,新楼房盖起来了,如果我还在的话,我还愿意这样做。非常的质朴,简单的生活方式,朴素的表达形式,内心世界也很灿烂。

    还有一个师傅是北京服装四厂退休的师傅。我在胡同里见到他的时候他戴着一个毛主席像章。我见到他的时候,我说,“师傅您好,我给您拍张照片的行吗?”他说,“行啊。”我问他,“您带的毛主席像章多少年了?”他说我一直戴着。我让他说一句话的时候,他说“我爱北京天安门”。一般都是小孩说这句话,我听完以后觉得一点也不怀疑,因为他表达的很正常。他还和我说,“我再给你增加点气氛”,这也是真实的。然后他回家,拿出一本《毛主席语录》来,一点都不做作。他说我拿着红宝书,让我给他拍摄。我觉得这就是真实的存在,他有研究的价值。这是在我拍摄的过程中表现的一个人物。

    2009-08-20 08:54:52

  • 邓伟:

    后来我在北京东城区保护的四合院里走,在锣鼓巷一带。当然,那里面也有表现现代题材的,比如一些胡同中,一个门洞里就有一幅文化大革命时期画的毛主席像,五洲震荡风雷激。我小的时候曾经看过很多胡同的大院影壁,有国家机关的、部队大院的、私人住宅的,当时的私人住宅被改造了,这些地方都有毛主席的像。我也把毛主席的这张像拍下来,所以这次的展览用的特点上,就是刚才拿毛主席红宝书的旁边,配的那张图就是门洞里面的毛主席像。我想一个肖像表现了一个具体的时代,一个环境和它呼应的也能够进一步渲染这个时代,说明这个时代。所以在我的展览的前半部分—胡同部分,我就使用了这些带有场景性的和人物相关的图像。

    2009-08-20 08:56:00

  • 邓伟:

    还比如我在前门那里拍摄了一个小女孩,现在人民政府正在改造旧房子,在给她家修房子。后面是一些新瓦片,小孩在街上做功课。我镜头对准她的时候她很高兴,她说叔叔照吧,我们家要住带有新瓦片的房子了,这是一种希望。后来我在前门大街的胡同里走的时候,看到墙壁上有小朋友用粉笔画的小男孩、小女孩、爷爷、奶奶,我把这些景物也拍出来,分别对位在这次的展览上,有爷爷奶奶很实像的表现,也有间接的表现,这是这些小朋友心目当中的长辈的形象,一种希望。所以这次画册的展览是这样的。

    2009-08-20 08:57:32

  • 中国网:

    正是因为您多年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取得的瞩目成绩。09年的希腊给了邓伟极高的荣誉。在颁奖礼上,您用中文发表了如下的获奖感言:

    2009-08-20 08:58:08

  • 邓伟:

    我感谢在地球村里所有给我以生命和帮助过我的人。还有一个,当我讲到这个话的时候我影响很深,就是“我希望继续用摄影作品感动世界”。当我说到这句话的时候,全场的掌声非常大,这时候我感觉到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摄影人,因为摄影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一个摄影人能够用摄影的形成传递各种信息,而在人类社会里能产生这么大的共鸣,我觉得这是摄影的巨大力量。我为这个感觉特别幸福。

    2009-08-20 08:58:39

  • 中国网:

    所以我一直记得刚才邓伟教授说的,采访的第一个北京人的时候,他想把自行车借给您,让您骑着出去,但是您说作为摄影师,我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走,我要通过那些胡同去看里面发生的故事,里面的人物。我想这次我们也可以借着您的作品,去看到北京发生的变化,通过一个小角度来反映祖国60年来发生的变化。每一个照片后面都有一个丰富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非常感谢邓伟教授。

    2009-08-20 08:59:09

  • 邓伟:

    谢谢您。

    2009-08-20 08:59:46

  • 中国网:

    谢谢,希望我们大家到时候都能去欣赏这部《北京人》系列的展览,谢谢邓教授在节目当中的做客,也谢谢各位网友的收看,下期再会!

    2009-08-20 08:59:57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whmr/dengwei.wmv

图片大图:

  • “用《北京人》的主题为祖国献礼”

    中国网 胡迪

  • “我拍摄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生命,他会用不同的见解和我沟通。”

    中国网 胡迪

  • 镜头下的《北京人》系列

    中国网 胡迪

  • 镜头下的《北京人》系列

    中国网 胡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