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任卫新:我们走过的“复兴之路”
活动描述
- 嘉宾:著名策划人、撰稿人,《复兴之路》文学部副主任 任卫新时间:2009年9月25日10:00 简介:9月20日晚,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而创排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了首场公演,好评如潮。作为国庆60周年最重大的文化庆典活动之一,《复兴之路》的背后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中国网特邀《复兴之路》核心主创,文学部副主任任卫新做客,听听他们走过了怎样的“复兴之路”。
文字内容:
- 嘉宾简介:
任卫新。国家一级编剧。著名电视策划人、撰稿人、歌词作家。
主要从事大型电视专题节目、大型文艺晚会的策划、撰稿以及歌词创作。主要作品:自参与创作《话说长江音乐会》之后,作为主要撰稿人,参加了《话说运河》、《黄河》、《万里海疆》等大型系列专题片的创作。并独家撰稿《伏尔加日记》、《中国民居》、《伟人周恩来》、《百年恩来》、《自古华山》、《林都伊春》,以及北京市大型政论片《新世纪·新航程》等众多大型系列专题节目。
策划、撰稿的大型电视晚会有《第七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第四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开幕式》、《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六十周年音乐会》、《渡江战役胜利五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新千年大型文艺晚会》、《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开播晚会》、《0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及《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闭幕式》、《情满中国—2008抗击冰雪晚会》、《向祖国报告-2008抗震救灾晚会》等。歌词创作近千首,有些作品被收入高等院校作为教材,其中《永远是朋友》等歌曲广为流传。
获全国级奖六十余项。《伟人周恩来》和《百年恩来》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一等奖;《百年恩来》、《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获全国电视星光奖一等奖;作为最佳撰稿,曾荣获电视文艺星光奖个人单项奖。多次出任中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和中国音乐电视大赛评委;感动中国2004年度、2005年度、2006年度、2007年度和2008年度评选推荐委员。第十六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委。
此外:曾连续出任四届北京2008奥运歌曲征集评委。并且多次出任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开幕式总撰稿;北京2008奥运会倒计时两周年大型晚会总撰稿;北京2008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大型晚会总撰稿;北京2008残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大型晚会总撰稿;北京2008奥运会进入2008奥运年大型晚会总撰稿;故宫太庙奥运歌曲征集评选颁奖晚会总撰稿,以及天安门广场迎接奥运圣火仪式撰稿。
目前任国庆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核心创意组成员及文学部副主任(文学台本执笔)。
2009-09-23 10:35:58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访谈·世界对话。9月20日晚,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而创排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了首场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作为国庆60周年最重要的文化庆典活动之一,《复兴之路》的背后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我国著名电视策划人、撰稿人,《复兴之路》的核心主创、文学部副主任任卫新老师做客,听一听他们都走过了怎样的“复兴之路”。任老师您好,欢迎您的到来。
2009-09-25 10:03:41
- 任卫新:
你好,大家好。
2009-09-25 10:08:56
- 任卫新:
我知道您非常的忙,《复兴之路》已经公演了,相信您去看了,而且有很多感触。首先请您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复兴之路》的主创团队和演出团队的阵容。
2009-09-25 10:09:17
- 任卫新:
首先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就是“中国网—网上中国”,现在坐在这个环境里面来谈《复兴之路》。《复兴之路》现在也是大家集中关注的国庆庆典的一个焦点,一票难求。昨天我在文化部开会,他们还说姜昆都打到文化部副部长晓光那里去要票,晚上晓光和我说,姜昆都来找我要票,所以可以看出来大家很关注这个事情。
做《复兴之路》这个事情的时候,作为我来讲,作为核心主创团队之一,我们在去年10月15日那天正式报道进组,前后大约经过了半年时间的前期创意,然后才是后面的排演工作,到今天拿出这么一个面向观众的晚会。
当时核心创意组是在总导演负责制下设核心创意组,这个创意组里面有方方面面的人,但是主要以文学和策划人为主。除了张继钢导演之外,像我、阎肃,歌词作家王晓岭、宋小明、作曲家孟卫东,以及灯光、舞美等方方面面的艺术人才集中在一起,大家一起来讨论,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开始了,这就是《复兴之路》一开始的情况。
当时报到是在美术馆后面的康铭大厦,因为那里会议比较多,后来我们移师到香山,在香山双拥路的一个武警小院里面,非常的安静,就在那个院子里面一直工作,进入初冬、过年一直到盛夏,大致是这个过程。
2009-09-25 10:09:47
- 中国网:
半年的时间都是在那里。
2009-09-25 10:11:46
- 任卫新:
是的。
2009-09-25 10:12:34
- 中国网:
您当初是怎么参与进来的?是张继钢导演直接找到您的吗?
2009-09-25 10:12:51
- 任卫新:
不是。总导演的选择也是经过投标的,其他方方面面的人物都是要综合根据有关部门的指示精神,要综合其它各种各样的力量,从很多人里面选择的。这里面的人有来自部队的,有来自文化部的,我是在国家广电总局的系统,所以就这样搭配了一个班子。
2009-09-25 10:13:05
- 中国网:
您当初接到任务或者是邀请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对这个感兴趣吗?有难度吗?
2009-09-25 10:13:58
- 任卫新:
很多记者采访我时都问到这个问题,差不多呼之欲出的是光荣和神圣。作为我们来说,一年到头都是各种各样的大型活动。接到这个工作以后,首先我们要从价值上判断,觉得这个事情很值得一做,因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我们是这一段岁月光阴的亲历者。另外,60年难得一遇,不可复制,所以有它的价值性。对我来说就是这样,有这样的价值。50年的时候没有做这么一个事情。正好赶上60年,按照中国传统说法,60是一个甲子,所以做这个事情就很愿意做。
2009-09-25 10:14:15
- 中国网:
刚才听您说的时候是半年的时间都在香山的小院里面创造,您说“从春节到春暖花开,到盛夏一直在这里工作”。可以想象得到,这个创造过程应该是很难的,特别是对于搞文学创作的人来说,这中间有没有遇到一些创作的困难,有些什么故事?
2009-09-25 10:15:04
- 任卫新:
多得数不胜数,难度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时间的跨度太长,这次是从1840年一直到今天2009年,一共是169年的历史,通过这么一段历史来展示《复兴之路》的主题。《东方红》是从马列主义传进中国之后建党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截止。第二部舞蹈史诗的《中国革命之歌》是从五四一直到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所以《复兴之路》比这两部在历史上的跨度更大。面对前面《东方红》这样的巅峰之作这是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怎么概括。
第二是怎么把握史诗,它是一台晚会,但它又不是一台晚会。我感触特别深的是,如果说《复兴之路》的关健词,那就是史诗。史诗让它区别于我们平常司空见惯的晚会,现在我们打开电视剧轻而易举就可以看到一台晚会,同时你要是细心的话,在全国各地的频道里面看,各种各样的晚会天天都能看到。但是这样的一台晚会如何区别于其它的晚会,这就是“史诗”二字。要说规模大也有规模很大的晚会,规模不是一个关健词,它的史诗一个是历史,一个是文化。
之所以有了这个,它就不是一般平常的晚会了。如何把这个紧紧的把握住,才能够使它呈现出来,在大家都能够看到的常规化晚会当中,使大家感到震撼、好看,有新鲜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我觉得如果说最难的可能就是这两点。
2009-09-25 10:15:24
- 中国网:
既然是史诗的题材,它的稿子应该是非常宏大的,因为说到史诗,大家可能就会想到是大的剧作。这个稿子您有没有统计过前前后后修改了多少稿?
2009-09-25 10:16:36
- 任卫新:
稿子永远是纸上谈兵的事情,尽管有时候说剧本是一剧之本,纸上谈兵一定是需要的,因为你要十个、八个人天天一起开会,最后是集中在一起,当整个编舞的人进来以后,就变成了几十人、近百人。当然,在舞台上呈现的就是几千人,但它都是起源于纸上。
纸上首先要定结构,就是整个创意的核心,和总导演天天在一起先把结构定出来,然后支撑篇章具体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你写出来以后在舞台上一定要有一种实施手段,所以这里面就特别注重要考虑到舞台美术。舞台美术是不可忽略的,我建议你们将来采访一下美术大师、灯光大师,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
2009-09-25 10:29:50
- 中国网:
怎么把平面的东西变成立体的东西?
2009-09-25 10:30:46
- 任卫新:
是。大会堂这个环境怎么用,它和你在整个创意阶段的构思是紧密结合的。因为要时时想到你是在什么环境里面表现。比如说同样一个节目,如果我们在天安门广场去展现和在长城上展现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一系列的东西是来自各种各样的文化元素和艺术元素。
2009-09-25 10:31:11
- 中国网:
这些环节您都参与进去了?
2009-09-25 10:32:25
- 任卫新:
我是具体执笔,比较具体的、操劳的事最后由我来做。因为大家在一起讨论一天,有的时候有统一的意见,有时候有相对比较统一的意见,但是有的时候到最后也没有相同的意见,但还是要把一天讨论的东西进行完善。因为有的时候是每天讨论的都不一样,把总体框架结构定下来以后,就讨论第一篇章,第一篇章解决不了,我们就不往第二篇章走,要不然一两个月过去了,漫无边际的谈是不行的。所以每天谈完以后,就要把思路整理出来以后,写入脚本里,集中了大家的思路,有的时候很明晰,有的时候不是很明晰,有的时候甚至于各有说法,最后写的时候,个别的地方我也不管了,我就按照自己的判断取哪种说法。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说这算是一个小小的揭秘这也算是,因为当时这些工作是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我们所有的在现场拍摄的每一张照片是不许外泄的,我们所有写作东西的这一台电脑是不许上网的,因为上网以后容易失密。我们每个人的U盘是不许插到这个电脑上的,只有用最原始的3.5盘拷上去的。我不是回到家写完通过互联网发过来,我要在会议室面,把每天讨论的东西详详细细的、有理性的、逻辑化地写出来,以便大家第二天开会的时候过一遍,有的地方进行一些修改和调整,有的时候就再往下进行。脚本进行的工作就是这样的。
2009-09-25 10:32:39
- 任卫新:
我们作为核心创意组主要的力量是做文学,做文学的要负责历史和文学这一块。很长时间找不到怎么开始,也有很多人和我谈,说怎么来开这个场。有一天,讨论了一天,在吃饭的时候我和张继钢说,咱们能不能第一声钟响,用艾青的这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第二声钟响“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于是就开始了,确立了这个方案。我们首先就是从情感的角度,从文学的角度,我们从舞台上看不到任何一点声、光、电,看不到任何一个演员,就是从这里开始,一直到最后把这两句话写到祖国的主题歌里面去。
2009-09-25 10:36:11
- 任卫新:
在篇章的结构里面,相对来讲它一定有一个时间概念,于是第一篇章就是《山河祭》,从1840年山河破碎的历史,就命名为《山河祭》。下面是《热血赋》,新中国以后是《创业图》,改革开放时期《大潮曲》,最后到今天的《中华颂》。
2009-09-25 10:40:49
- 中国网:
大的结构和篇章出来以后,像您刚才说的还会去考虑形态、场景等问题。我想毕竟你们都是在一起讨论,付之于笔的时候会不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场景、形态应该怎么考虑,在写作的时候有这方面的考虑吗?
2009-09-25 10:41:18
- 任卫新:
场景、舞台呈现的方式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讨论的,这方面主要是张继钢导演把握。他说由你们写出来以后,由我在舞台上实施,在这个脚本里面都写得非常详细,将来实施的时候就是按照这个脚本。现在看的《大地之舞》,“广袤的大地,天边一抹留霞,一对拉犁的男女在地平线上欢欢喜喜的走过。”都是这么写的,它是既带有描述,又带有理性的。
2009-09-25 10:41:43
- 中国网:
接下来想问一下您的个人感受。您刚才谈到咱们中国历史上前面有两次以史诗的形式来表现国庆主题,第一次是《东方红》,第二是《中国革命之歌》,前面的两次您有没有接触过?
2009-09-25 10:42:26
- 任卫新:
前面的两次我都接触过。第一次《东方红》播出的时候我才12岁,到了《中国革命之歌》的时候我刚刚走入这个专业队伍。我作为搞创造的专业人员,那个时候还是一个小萝卜头,没有资格加入到《中国革命之歌》之中去,有的时候想想这些事情也有一些不可思议。
2009-09-25 10:42:40
- 中国网:
这一次就亲身参与进来了,以前没有想到过。
2009-09-25 10:43:00
- 任卫新:
对。
2009-09-25 10:43:11
- 中国网:
有很多40多岁以上的人都说自己是看着《东方红》长大的,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不知道您在接到这个工作的时候有没有压力?因为大家会自然而然的把《东方红》和《复兴之路》做比较,您有压力吗?
2009-09-25 10:43:23
- 任卫新:
大家坐在一起,首先的话题也是和观众一样,就是我们如何面对着《东方红》这么一个传世经典。因为《东方红》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它把历史上很多经典的歌曲荟萃到一起,这些歌曲都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歌,经过历史大浪淘沙最后留下的作品,都很经典,这是一个没有人能够回避的事实。但是我们的表现,第一,今天艺术手段多了,跨度加大了,所以我们力争打造一台不是跨越,而是有别于《东方红》的一台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首先从结构上它的立意就不一样,它是以三次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三次革命为基本出发点,比如说第一次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然后是改革开放,这也是按照改革开放30年总书记的讲话里面的精神,对于整个近代史的概括,是从这个方面走的。
2009-09-25 10:43:45
- 中国网:
我们也看到从建国到现在一共只用了两次以史诗的形式来表现国庆的主题,为什么在时隔25年之后会再次启用音乐舞蹈史诗这个形式来表现国庆主题的?
2009-09-25 10:45:49
- 任卫新:
因为这个创意酝酿了两年多,最后选择了在建国60周年的时候做一台大型的音乐舞蹈史诗。因为第一个《东方红》是建国15年的时候,第二个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是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时候,正好是改革开放已经全面展开的时候。所以这一次是60周年,总觉得应该有这么一个记录这段历史的舞台形象。
2009-09-25 10:46:12
- 中国网:
所以最终以史诗的形式表现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定要有宏大的场面来表现这段历史。
2009-09-25 10:46:33
- 任卫新:
对。这么一部史诗从酝酿到呈现,其实从我来讲最深的感触就是每一个人都是创造者,没有谁都不行。当我们坐在那里,看着这些舞蹈演员们在舞台上不厌其烦的一遍一遍排练,真是感动。就像演出一开始,那些战士们提前候场,40、50分钟就趴在那儿,那时候还没有开空调,但已经算很舒服了,刚开始他们在排练的时候就是在水泥地的操场上,是夏季,地表温度很高,没有超强的体力是不行的。但是在表演的时候他们是被盖在地。
2009-09-25 10:47:12
- 中国网:
他们演出的时间不长吧?
2009-09-25 10:49:25
- 任卫新:
虽然是几分钟,但是他们训练从6月份就开始了,是最热的时候,而且你看不到他们在表演当中的形象。我一想到这些事情心里面很难受,谁都离不开。我们这一次是要求不露出一个灯,画面很整洁,灯都藏里面,还有舞美,你们可以采访他们。所以说这一台节目下来其实脑子里面过的就是这些过程。
2009-09-25 10:49:49
- 中国网:
我觉得是一个漫长和艰辛的过程,每个人都付出了非常多。
2009-09-25 10:50:28
- 任卫新:
对。
2009-09-25 10:50:47
- 中国网:
灯光是隐藏的,还有战士的表演,这些听起来很新意。您也说到这一次进行《复兴之路》的创作时是想创作于一台有别于《东方红》的大型史诗。除了这些以外,从您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一下还有哪些创新呢?
2009-09-25 10:51:06
- 任卫新:
创新是整个核心团队和在舞台上呈现的特别强化的一个理念,就是在舞台的艺术形式方面怎么能够把它在一种创新的动力之下有一个更好的呈现。大家之所以每天在琢磨,痛苦的一点就是创新,怎么能够创新。比如说在舞台的设计上是大家没有见过的,在很多舞蹈的表演形式上是大家没有见过的,在一些细节的特定设计上是大家没有见过的。比如说新中国的成立《开国大典》就没有正面来表现,《中国革命之歌》是把天安门搭起来,把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人全部用演员的化妆造型真实展现。在这里用了一个很感人的细节,就是当这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其实当时还有南下部队在扫除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消息要传达到部队的每个人,南下部队在传达,传达的时候炮声隆隆,有的时候电话线时不时被炸断,炮声隆隆中断断续续的听不清,但是很关心新中国的消息。刚刚要听清楚了,一个炮弹炸响了,他就牺牲了,于是全体的人都在告诉他,大家齐声喊出我们新中国的名字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
2009-09-25 10:51:26
- 中国网:
很感人的一个细节。我在网上看到有很多评论,比如说这次在开场的的时候用了特别朴实的叙述性的语言,比如说“1840年的夏天是一个不寻常的夏天”。还有很多网友反映说,从以前的思维习惯来说,可能是主持人在那里说大的话,但是这些都没有看到。大家觉得特别的真实和亲切,把历史一幕一幕的展示在我们面前。当时是怎么考虑这些方面的?
2009-09-25 10:52:26
- 任卫新:
这也是我们力求创新的内容。刚才我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细节,当初提出这个创意的就是核心创意组的成员之一刘星。其实这个创意是在一本书里面,这本书叫《枪杆子1949》,是一本纪实报告文学。我后来也找到这本书也看到了,是在这个基础上加工的,甚至于这样的事情都是把情感东西纳入到这个里面来,体现在这里,所以现场营造的氛围是很震撼的。
然后这次我们设计的不是主持人,是讲述者,或者是主讲人,想用一种对于历史的理性的、娓娓道来的、非常客观的来讲这些事情。因为大家对目前的一些晚会中,有些晚会是很出色的,有些晚会做得不是很精品的,给主持人诉诸的语言大而空的地方很多,我觉得主持人也是很受罪的,他拿过那些话以后只有提高调门来说。
于是我们就走了另外一种形式,我们说的每一件事都是历史的细节,都是以时间开始。好象是日记,但是我们又不把它作为日记,变成了一种风格,这样去稳稳当当地讲,不要那么张扬地讲。因为有音乐和舞蹈,它们具有爆发力的表现力,具有绽放力的美感,不需要你来说,只要感受就行。于是关于主持人的风格同继钢导演反复商量,临到把这个工作排到日程上的时候,才把这个思路定下来。这也是继钢一直坚持着的,所以就按照这个思路去做。
2009-09-25 10:53:27
- 任卫新:
但是也有遗憾,我觉得有很多很优秀的,大家喜欢的,特别当红的演员都能够胜任,但是他们都没有时间。比如说陈道明,他也很不错,有的是因为年纪大了,比如焦晃先生,他要连续演出十几场,能不能把台词都背下来,因为这种台词毕竟不是话剧台词,它是有情节连接的,这种台词难度非常大。你看着是这样,一天就这么个年代,时间说错了,都不可以。它不像你演话剧一样有对话,它是围绕着时间走的,那么多的事情,几月几号,甚至有的是精确到几分几秒,这是对主讲人的挑战。更多的演员如果来参与的话,可能会更好一些。
2009-09-25 10:54:26
- 中国网:
刚才说到历史话题的时候,对我这个旁观者在想象您工作的时候我都觉得特别的难。这一次表现的时间跨度这么大,要避免大而空的问题,要详实和亲切,还要将那么大的历史题材,将那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反映在一个舞台上,我觉得太难了。您是怎么解决这些难题的?
2009-09-25 10:55:01
- 任卫新:
有的时候要举重弱轻,集体的智慧。比如说辛亥革命这么一个广阔的历史,我们的总指挥陈晓光副部长拿出一首辛亥童谣,这样就给解决了,这就是举重弱轻。这个题材很大,但是一首辛亥童谣,“小皇帝退位了,孙中山开炮了,大清朝灭亡了....”等等。任何东西可以举轻弱重,也可以举重弱轻。有的时候比如新中国这段叫什么名字,一开始就找不到这段表演叫什么好,最后大家讨论,因为这一个名字要讨论几个小时,最后大家一致说共和国的名字。
169年的历史,2个半小时的舞台展现肯定要进行大量的剪裁,疏密有致,进行谋篇布局。有很多人说我们外交这么大的事情,60年了,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等会提出很多,但是有的适合在舞台上呈现的,就把它化为舞台的表现形式,有的是在主讲人的话里面把它说出来,有的还通过艺术的手段在大屏幕里面呈现出来。现在手段是多维的,但是首先的前提是这么一个思想性的、政治性的、历史厚重性这么强的一台晚会,今天大家生活在生活节奏非常紧张和浮躁的时代里面,大家能够坐下来看,看完以后至少在舞台上让大家觉得耳目一新,好看。
2009-09-25 10:55:24
- 中国网:
所以是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融合在一起。
2009-09-25 10:57:19
- 任卫新:
很多不止是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或者是比我们大的,找票的很多都是年轻人。
2009-09-25 10:57:31
- 中国网:
是的,我身边的朋友都说想去看。
2009-09-25 10:58:06
- 任卫新:
而且大家看完以后都给你发来短信,说太震撼了,太好看了。我就说起码在舞台形式上、舞台呈现上打造了这种效果。
2009-09-25 10:58:20
- 中国网:
这种舞台形式的展现已经超出了我们预料中的效果。我们看到这一次有很多演员的加盟,而且有很多大腕级演员的加盟,他们都说参加这样一场演出是他们的荣幸。您认为一场演出何以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2009-09-25 10:58:36
- 任卫新:
我相信他们说的是真的,他们只是参加的其中一部分,其他的几幕他都没有看到。感到荣幸,因为毕竟是国家60年来,从国体上讲是最高规格的一台晚会。参加这个盛典大家很高兴,我就只希望他别说参加一个小晚会,或者是参加一个企业庆典的时候也说我参加这个感到很荣幸,应该把“荣幸”留给《复兴之路》,留给他真正感到很荣幸的地方。
2009-09-25 10:58:55
- 中国网:
我们刚才谈到大家很容易把《复兴之路》和《东方红》进行比较,现在《复兴之路》已经上演了,不知道效果有没有达到主创团队的预期?自己觉得有没有做到《东方红》的水平,或者是达到它的影响力?
2009-09-25 10:59:50
- 任卫新:
作为我们策划来讲,预期永远达不到的。因为人面对着自己的追求,你原来的想象和它永远要有一段距离,当你到了这个地方,你心中想象的目标又往前移动了,所以这个距离感是永恒的。通过舞台这么一个方式呈现,我们认为我们的基本预想都达到了,但是最美的目标对我个人来讲,我一直觉得还应该再好一些。但是有些不是想象的问题,在科技的手段上达不到。有些场面想象原本很壮观,也可能再有时间、再有精力,再有资金的投入会达到那种更好的效果,让大家看到更新鲜的视觉形象的东西。
2009-09-25 11:00:08
- 中国网:
觉得您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永远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您刚才说了有一些遗憾,但是同时也收到了非常多的反馈,现在您的总体感觉怎么样?
2009-09-25 11:01:05
- 任卫新:
人家当着我们的面肯定是说好的,但是有一些也是发自内心的。客观的讲这些评价现在作为一般观众来讲,大家都说比较好,有关领导谈的也都是反映比较好。我认识的一些人,比如说开全会的时候,有一些其它省里面的市委书记,他们原来和我都很熟,看完以后就发短信,和80后的差不多,说太好了,太震撼了,这就是我们一开始定的目标:人民满意、中央满意、国际社会好评。但是人民满意是放在第一位的,其实大家提的缺憾出于同行我们都能理解,缺憾我们也知道,比如说有些环节上显得单薄一些,这些我们也知道。在联排的时候,尽管在这里做了一些弥补和改进,但是总会有这些问题。
2009-09-25 11:01:19
- 中国网:
现在我在网上看到,有很多朋友对这一次的演出非常期待,而且从有的已经看完的反映来说,以前可能会有很多批判,同一件事情的正面和反面的评论都很多,但是这一次在网上看到对《复兴之路》的评价基本都是正面的,负面的很少。
2009-09-25 11:01:59
- 任卫新:
也希望大家有不同的观点来发表。
2009-09-25 11:02:47
- 中国网:
还有很多网友说现在《复兴之路》是一票难求,有的网友问以后会不会出光盘让我们大家看一下?
2009-09-25 11:03:05
- 任卫新:
28号是主场,因为毕竟是国庆,这一场是主场,是我们整个演出环节当中最高潮的一场,然后是面对全国电视观众进行播出。同时在演出期间每天都在排练,所以演员们非常辛苦,头一天晚上演出完了,下午又开始排练,一场一场,每天都安排,还有根据电影胶片拍摄的光盘发行。
2009-09-25 11:03:46
- 中国网:
所以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我们在说完《复兴之路》的话题后,还想聊一聊有关任老师自己的话题。我们知道任老师是我国著名的电视策划人和撰稿人,而且出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比如电视撰稿《话说运河》、《伟人周恩来》等等,还有任老师写的歌曲《永远是朋友》,这都是广为流传的。其实60年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您觉得从您的作品当中有没有一些时代的印记在里面?
2009-09-25 11:04:30
- 任卫新:
现在有了网络,开了博客以后进入了“全民写作”的时代了,其实我的作品和大家的作品一样了,都可以在博客里面发表。要说时代印记不是你可以留下的,过几年以后再看当年的东西,甚至于它的幼稚都是时代的印记。作为创作来讲,我就是随心而写,命题而写,但是命题不是你要我怎么写我就怎么写,你可以命题,但是必须经过我自己思考的表达方式来表现出来。这是我创作一直遵循的态度,就像泰戈尔的那句诗说的“你只管走下去,花朵会一路开放的。”
2009-09-25 11:05:22
- 中国网:
您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的作品,您觉得从自己的作品当中可不可以反映国家的变化呢?
2009-09-25 11:07:17
- 任卫新:
力争如此。我那个时候写《永远是朋友》是好多年过去了,歌曲是有年轮的,音乐是有年轮的,你现在唱起30年代的歌就想起那个时代,唱起40年代或者是50年代的歌就想起那个年代,这是一种很美妙的现象。我们每一个写歌曲的人,做歌曲的人,都能够希望有自己的歌曲流传,留下那个时代的印记。
这次《复兴之路》最后的歌曲《致祖国》是我写的,它是一首不同于其它的歌颂祖国的歌曲。我们有《歌唱祖国》、《我爱你中国》、《我的祖国》等等,大家写歌唱祖国的题材样式很多,有大合唱、美声、民族唱法的,这些都留下了经典。这次我和孟卫东写了一首《致祖国》,目前来看,它从风格上是有别于这几种风格的一种演唱,可能更往深沉里走,就是把艾青的两句诗划到了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就是这么一种歌唱祖国的方式。
2009-09-25 11:07:31
- 中国网:
而且这首歌曲也是在祖国成立60周年的大背景下创作的,所以有很深沉的感情。
2009-09-25 11:08:16
- 任卫新:
“翻开的一页页都是你的名字,我的祖国;感念的一层层都是你的恩泽,我的祖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等等是这么一种情感的诉说。所以当时写最后一首歌的时候,因为要用一些经典歌曲,我们几乎晚会里面天天都有,我们说还是想办法写一首新的。就在这种情况下,设计了各种方案,最后选择了这首歌,也希望这首歌能够给大家留下深的印象。
通过这几场演出以后,在大会堂里面工作的女服务员们,她们开始一边工作一边哼哼了,这个不是你强迫她的,她自己工作的时候就唱了。
2009-09-25 11:08:35
- 中国网:
说到任卫新老师的作品,我觉得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任卫新老师连续多年担任了春节联欢晚会的总撰稿。这些年随着时代的变化,所有的观众对春节联欢晚会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年都有新的要求,每年都说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我觉得时代的前进,观众对电视的审美和需求也在不断进步。您这几年是怎么来满足观众不断提升的需求的?
2009-09-25 11:09:38
- 任卫新:
春晚也是将近30年的话题了,年年大家看春晚,越来越多的人来骂春晚,其实骂春晚本身是一种进步,一个是科技上的进步,因为有了互联网,第二是大家参与了,第三大家有了话语权了,第四证明他看了,骂春晚形成了一种时髦,就是看完评几句,它是整个社会大环境的进步。
比如说有一个地方台问我,说春晚的节目还不如哪个哪个台呢。我说为什么?他说你看人家网上骂的有多少。我说你说的那个台有人骂吗?他不说话。我说为什么没人骂啊,因为没有人关注,他看都不看,他怎么骂啊。包括我自己写博客,我希望大家能够扔点板砖来。今天春晚我也参加了,我们已经开了四次座谈会,第一个就是网友座谈会,大家随便说,你们想看什么节目,你们希望看到什么节目。
2009-09-25 11:12:46
- 中国网:
以前开过开网友座谈会吗?
2009-09-25 11:14:02
- 任卫新:
以前也有过,但是没有规模这么大的,然后是小剧场编导人员的座谈会,能够把这种喜剧元素纳入进来,大家都是畅所欲言。就说你喜欢什么,你建议什么,人家说几句、骂几句都不怕。还有新闻媒体的座谈会,也有高端的,文化学者的高端座谈会,一切都是为了把这个事情真正的做好。
2009-09-25 11:14:31
- 中国网:
以前春晚在最终亮相之前特别的神秘,现在在节目之前就召集各界人士来开座谈会,感觉开放度已经提升很多了。
2009-09-25 11:15:02
- 任卫新:
因为现在无密可保,现在有排练,排练就有观众,有了观众演员才能兴奋起来。现在手机可以拍视频,手机可以录音,所有的节目顺序和小品的包袱都在里面,当天晚上就可以传到网上了。不像奥运会这种绝密的,其它的一般保不住。包括《复兴之路》,其实每张票后面都写着不允许带照相机,但是好的时候大家拿着手机拍摄,很快就有了手机拍摄的视频。科技发展到这样,第一是无密可保,第二是大家都可以议论,不能只说好。包括我自己开的博客里面,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我也希望我能够直接说我的话,你说什么我都不生气。
2009-09-25 11:15:29
- 中国网:
大家有什么意见都可以说。
2009-09-25 11:16:04
- 任卫新:
对,没那么弱不禁风。
2009-09-25 11:16:23
- 中国网:
今天一个小时已经过去了,非常感谢任老师的到来,和大家聊了这么多,感觉这一小时和您交谈得非常愉快,感谢任老师。
2009-09-25 11:16:43
- 任卫新:
我也非常珍惜这个机会,我想再重复一遍,我非常喜欢中国网—网上中国。
2009-09-25 11:16:54
- 中国网:
谢谢任老师,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下期再见。
2009-09-25 11:17:20
图片内容:
- 著名策划人、撰稿人,《复兴之路》文学部副主任 任卫新
- 中国访谈现场
- 著名策划人、撰稿人,《复兴之路》文学部副主任 任卫新
- 中国访谈现场
- 著名策划人、撰稿人,《复兴之路》文学部副主任 任卫新
- 著名策划人、撰稿人,《复兴之路》文学部副主任 任卫新
- 著名策划人、撰稿人,《复兴之路》文学部副主任 任卫新
- 著名策划人、撰稿人,《复兴之路》文学部副主任 任卫新
视频地址:
-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whmr/090925renweixin.wmv
图片大图:
-
著名策划人、撰稿人,《复兴之路》文学部副主任 任卫新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访谈现场
中国网 杨楠
-
著名策划人、撰稿人,《复兴之路》文学部副主任 任卫新
中国网 杨楠
-
中国访谈现场
中国网 杨楠
-
著名策划人、撰稿人,《复兴之路》文学部副主任 任卫新
中国网 杨楠
-
著名策划人、撰稿人,《复兴之路》文学部副主任 任卫新
中国网 杨楠
-
著名策划人、撰稿人,《复兴之路》文学部副主任 任卫新
中国网 杨楠
-
著名策划人、撰稿人,《复兴之路》文学部副主任 任卫新
中国网 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