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农业科技探索之路

    时间:2011年1月11日 14:00
    嘉宾:中国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 杨雄年
    简介:“十一五”是国家支农力度最大、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快、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农业科技的有力支撑。五年中,中国农业科技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实施重大科研项目,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强抗灾减灾和科技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探索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进步之路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期访谈由中国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杨雄年副司长讲述“十一五”的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经验。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杨雄年:“十一五”农业科技探索路

活动描述

  • 时间:2011年1月7日 14:00 嘉宾:中国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 杨雄年简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五年。五年中,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偏重发生、频繁发生、异常发生,国际农产品市场发生剧烈波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和不断扩散蔓延等空前挑战,我国农业粮食连续5年增产,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菜篮子”快速增长,供应充足,品种丰富,农民收入连续5年持续增长。应该说“十一五”是国家支农力度最大、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快、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农业科技的有力支撑。五年中,中国农业科技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实施重大科研项目,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强抗灾减灾和科技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探索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进步之路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中国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杨雄年副司长与我们聊一聊“十一五”的中国农业科技发展。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面对着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国际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等诸多不利因素下,我国农业发展还是实现了连续五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好成绩。这一系列的成果离不开中国农业科技的大力支持。五年来,中国农业科技不断进行深入体制改革,落实重大科研项目,积极推广农业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今天我们邀请到中国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杨雄年副司长,和大家总结一下“十一五”以来中国农业在探索科技进步的道路上积累了哪些宝贵的经验。欢迎您来到我们的演播室。首先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取得了哪些丰硕的成果?

    2011-01-11 09:47:22

  • 杨雄年:

    应该说“十一五”期间是我们农业科技进步最快的五年,在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大好形势下,应该说农业科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对农业科技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在“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了52%,首次超过了土地以及劳动力、资本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2011-01-11 09:48:33

  • 中国网:

    我们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有力支撑并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在农业科研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呢?

    2011-01-11 09:48:49

  • 杨雄年:

    刚才谈到了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了52%,这些都是在具体的技术突破和技术应用支撑之下实现的。具体技术突破来讲,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技术成果:

    第一,农作物和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包括超级稻、矮败小麦、双低油菜等新品种的突破,经过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整个培育的新品种达到了2500多个,超级稻在“十一五”期间增产效果最为明显,超级稻品种在“十一五”期间累计推广了4亿亩,增产粮食达到了400亿斤,从增产粮食的角度讲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动植物疫病防控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包括农作物的小麦赤霉病、棉花的棉铃虫等方面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在畜牧方面,在针对禽流感疫苗等等技术都有了很多新的突破。保证粮食和农产品病虫害控制,保持产量增产和稳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1-01-11 09:49:01

  • 杨雄年:

    第三,机械化在“十一五”期间发展是最快的。到目前为止,农业机械耕、种、收机械化程度综合起来达到52%,这应该也是我们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尤其小麦现在全程机械化,水稻收获和插秧机械程度快速发展,在机械方面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有效为粮食丰收,以前从种到收的阶段过去需要十多天,现在缩短到一周就可以把整个任务完成,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第四,在将来需要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比如说基础研究方面的水稻、家蚕组测序和基因组分析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还有高新技术的转基因技术,国家实施了转基因生物重大项目工程,尤其在抗虫棉方面现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们抗虫棉品种在“十一五”期间培育出了26个品种,在设计领域大面积推广,有效控制了棉铃虫的危害。

    2011-01-11 09:49:26

  • 杨雄年:

    现在的这些品种都是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过去主要以国外品种为主,到“十一五”期间转基因抗虫棉的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已经达到了93%,也就是我们自主研究的品种已经占到主导地位。

    同时我们在抗旱、耐盐碱等新的基因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而且筛选出具有经济应用价值的价值30多个,对下一步高新技术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技术。

    2011-01-11 09:49:45

  • 杨雄年:

    第五,节本增效技术。像地膜覆盖,甘肃搞的地膜玉米,还有设施里的配套技术,通过技术的集成,我们感觉到对提高产量,对稳产增产效果都是非常好的。

    第六,资源环境技术,节地、节水、节药等节约化技术包括环境友好技术,包括缓释肥方面取得了很好的进展。而且有些成果在生产应用当中取得的效果非常好。还有新的能源,比如集合沼气、清洁生产等方方面面的技术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可以说“十一五”是农业科技丰收的五年。

    2011-01-11 09:49:53

  • 中国网:

    刚才您也说到我们培育了很多新品种,比如超级稻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同时我们也有了很大的研发,比如防治病虫害方面,减少疫情,也保障了粮食增产,减少了粮食的损失量。同时我们还有机械化的设备,加快了粮食播种的速度。通过这些科研研发,在粮食产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那么在粮食收获方面,比过去在时间上快了多少呢?

    2011-01-11 09:52:15

  • 杨雄年:

    应该说机械化技术发展以后,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现在非常明显的是,过去要先收,收完整地然后播种,这中间需要十多天的时间。现在是在收的同时就把播种和整地的技术结合在一起,时间可以缩短到一周之内,从收到种一周之内整个过程就可以完成,所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2011-01-11 09:52:38

  • 中国网:

    “十一五”期间,我们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了怎样的经验呢?

    2011-01-11 09:52:47

  • 杨雄年:

    我们前面谈到在“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大量新的实用技术。我们最近也在进行总结,“十一五”期间为什么可以取得这么大的进展,归纳起来大概有几个方面:

    第一,机制创新上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紧密结合。因为过去科技与经济、产业脱节是科技体制当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在“十一五”期间,财政部与农业部共同实施产业技术体系和行业科技,我们借助这个契机在生产当中检验效果,使人才当中在实践当中成长,按照这么一套思路使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这方面所出来的成果都是马上能用于生产的成果,解决了科技与经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

    2011-01-11 09:52:59

  • 中国网:

    您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科技与产品究竟有怎样的结合方式,现在有哪些项目达成了合作成果?

    2011-01-11 09:53:07

  • 杨雄年:

    比如产业技术体系工作来说,我们以品种为单元,以产业为主心。以品种为单元就是玉米、水稻、小麦按照作物来作序,以产业为主线就是从产地到餐桌,从科研到市场,从生产到消费,按照这么一个产业链条的方式来组织科研工作,解决整个链条当中的具体问题。过去的成果是先设定好,先研究出成果,最后解决问题。现在是先找到问题,通过研究把问题解决了,产业链发展起来就能对路,所以成果的转化率非常高。

    2011-01-11 09:53:21

  • 中国网:

    您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我们的蔬菜从产地到餐桌,这一系列的流通过程当中,存在哪些问题,通过我们这个产业和科技的结合,把问题具体解决到什么样的程度?

    2011-01-11 09:53:28

  • 杨雄年:

    以蔬菜举例,从生产到育苗,全年生产过程,到生产过程的肥料、农药控制到最后质量的检测整个是一个链条工作,质量检测技术比较薄弱或者需要哪方面的技术专家就针对马上解决。生产过程也是一样的,比如蔬菜播种下去以后遇到低温,我们马上针对低温采取技术,专家能马上研究相关技术,有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技术就马上研究这个技术,所以研究出来的技术基本上就是可以直接使用的技术。这是我们在总结第一条探索科技和经济发展结合的经验。

    第二,建立了符合农业科技发展规律的稳定支持机制。因为整个科技立项过程按申请、论证、评价等一整套体系,现在农业科研有几个特点:1、周期比较长;2、具有地域性。南方的技术不一定适用于北方使用,具有地域性。

    2011-01-11 09:53:37

  • 中国网: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南方的一些作物拿到北方种植研究不一定合适。

    2011-01-11 09:53:58

  • 杨雄年:

    是的,我们的农业技术工作需要稳定、长期、连续地支持,所以整个政策制定过程中,整个科研工作制定过程中,需要稳定、持续的政策。通过从上而下择优的方法确定研发单位和研发人员,研发人员在生产中发现问题,针对性研究,解决生产的实际问题。这样科研人员不再为课题找经费花费精力,可以把时间用于研究,这样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和效率。这项改进受到了科技人员的欢迎,而且也产生了实实在在好的效果。

    第三,科技界的大联合,这对推进科技进步也是非常有好处的。过去部门系统之间有很多分割,“十一五”时期,我们打破了部门、区域、行业界限。举个例子,“十一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组织了649个单位,其中属于农业部直属系统的大概有66个单位,把全国优势力量都集中起来,包括中国科学院,综合性大学,地方科研单位,在农业生产发展当中需要什么单位就用什么单位,打破了过去部门封锁和区域之间的分割,“大联合”的效果非常好。

    2011-01-11 09:54:18

  • 杨雄年:

    第四,成果推广上做了一些新的创新。建立了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以及到广大农民,按这样一条线路把我们的创新工作、推广工作、示范工作串在一起,这也是我们非常好的经验,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与县、乡农机院配合在一起,还有素质比较高的农民和示范户连在一起,通过他们把示范样本搞出来,周边的农民也可以看他们,学他们,这样技术传播非常快,建立了快速的传播通道。

    2011-01-11 09:54:29

  • 中国网:

    这样专家学者直接成为农民的老师,对农民可以进行直接的指导,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直接询问专家,寻找到答案。

    2011-01-11 09:54:37

  • 杨雄年:

    过去创新工作、推广工作和直接使用的农民这三方面是脱节的,在“十一五”期间我们把这些链条结合起来了,科技创新的专家、科技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农民整个连成一条线。

    2011-01-11 09:54:57

  • 中国网:

    通过连成的这条线,我们可以把科技成果直接嫁接到农业作物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2011-01-11 09:55:04

  • 杨雄年:

    是的,我们叫技术人员直接到田,科技成果直接到作物,直接解决生产问题。这是“十一五”期间,我们主要总结的是这四条经验。

    2011-01-11 09:55:23

  • 中国网:

    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中中央也提出要加快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建设体系,我们在这方面做出了哪些工作?

    2011-01-11 09:55:39

  • 杨雄年: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在三年之内健全基层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这个工作提出来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刚才我们也谈到,整个农技推广建设了从专家、技术人员的一套体系,这是一个快速通道。但我们在基层这部分的推广力量是非常薄弱的。我们的推广体系过去号称百万大军,就是有百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但由于长期以来在工作上的种种原因,这套体系没有活力,在推广工作当中的功能发挥不出来。所以十七届三中全会时中央明确提出任务,农业部高度重视这个事情,会同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011-01-11 09:55:50

  • 杨雄年:

    我们大概有几项工作:一是我们与中编办一起联合下发了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意见,把三年完成任务具体分解到目标、进度,都做了具体的分解,指导地方的工作怎么开展;

    二是与财政部开展了800个示范县的建设,对每个县给一定的中央财政补助,主要用于技术人员下乡必要的交通费,示范基地建设以及科技示范户建设等工作,应该说这项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三是与国家发改委一起启动了乡镇农技推广站的条件能力建设。去年我们启动了815个乡镇,这个工作也有着非常大的推动。同时在全国启动了农技人员大培训,把乡镇农技人员请出来到大学、科研单位进行异地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在学历方面培育了推广硕士,通过知识的提升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

    通过这样的措施,我们的推广速度不断加快。到目前为止,完成改革的县达到1826个县,占到全国农业县的70%左右。所以,这项工作对农业技术推广,尤其是在今年极端气候多发、频发,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情况下,农业技术人员及时采取技术措施,最终保证了粮食连续七年的增产,应该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1-01-11 09:56:00

  • 中国网:

    一方面我们把农民请进了大学校园,从知识上教育农民,告诉他在播种、收获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把这个技术推广到广大的农村地区。那么这给他们的生产方式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2011-01-11 09:58:11

  • 杨雄年:

    刚才我们谈到的是农技推广体系的技术传播,技术从上往下的传播方式。劳动者本身的素质也非常重要,劳动力本身素质不提高,科技应用能力也不强,最后技术也很难到位。所以,我们同时开展了农民大培训,在“十一五”期间总共培训1650多万农民,比如说农技手,沼气工和防疫员等,通过开展农民大培训直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通过培训让农民掌握科学文化技术,使劳动生产效率得到提高,效果非常好。

    2011-01-11 09:58:26

  • 中国网:

    感谢您今天来到中国网演播室,为我们在“十一五”期间的农业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做了一个总结,同时我们希望中国农业在“十二五”期间能取得更大的发展。感谢您来到演播室,感谢大家的收看,下期节目再见!

       (责编:王瑞芳\主持:张翼\导播:周珊珊\摄像:董超 李异涛\图片:张琳 )
  • 2011-01-11 09:59:01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zfgy/2011-01-10-nongye3.wmv

图片大图:

  • 中国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杨雄年副司长做客中国访谈

    中国网 张琳

  • 杨雄年副司长讲述“十一五”的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取得的经验。

    中国网 张琳

  •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五年。

    中国网 张琳

  • “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了52%。

    中国网 张琳

  • 与国家发改委一起启动了乡镇农技推广站的条件能力建设。

    中国网 张琳

  • 农业技术工作需要稳定、长期、连续地支持。

    中国网 张琳

  • 科技界的大联合对推进科技进步是非常有好处的。

    中国网 张琳

  • 通过开展农民大培训直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从而提高效率。

    中国网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