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赵启正解读公共外交
活动描述
- 时间:2011年8月29日 10:00 嘉宾: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 赵启正简介: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和新媒介手段的层出不穷,公共外交在各国外交战略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做好公共外交已经成为非常严肃的学问,我们今天就请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为大家解读。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访谈世界对话。尽管公共外交这个词汇由来已久,并且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在外交策略当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进入国人视野,以及被我们有效运用,也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新媒介手段的层出不穷,我们很多人都在自觉和不自觉的过程当中参与了公共外交。因此我们请到了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让他来帮我们分析,什么是公共外交?以及如何做好公共外交?!欢迎收看中国访谈世界对话。
2011-08-29 08:31:19
- 中国网:
在进行公共外交的时候,我们一般想的就是传统的外推,就是把自己介绍给别人。一直以来美国在做这样一个行为,它会进行一些项目,比如说像美国的福布莱特项目——对其他国家的一些官员或者一些学者进行培训的交流项目。不知道我国会不会也采取类似的交流项目,从而提高我们自己的形象,以及加强外国人对于中国的认知,更加准确的了解中国
2011-08-29 08:37:09
- 赵启正:
中国也有这样的项目,这是一个对外友好的往来。我们欢迎国外的一些官员、学者到中国来和我们共同研究中国的问题和世界的问题。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我们也提供一些资助,目的就是在中国的现场看中国,这样他们有一些直接、感性的理解,再加上一些我们在理论和政策上的介绍,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但是我们培养的目的和交流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们一味地说中国的好话,而是请他们观察一个真实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当然我们也有一个期望,就是他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和中国更融洽地、更通顺地沟通。在表达的时候,能表达中国的真实的情况,如此而已。
2011-08-29 08:37:36
- 中国网:
更加客观正确的认识中国,而不是一味地想象中的中国。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看到一直以来像美国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公共外交史是非常长的,从1965年已经开始了,公共外交一直是他们外交策略中非常有效的工具。但是公共外交在我国是近几年的事情。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一直在学习,我们也看到美国的公共特使有一位叫关颖珊,她是华裔,这样一位华裔在推行公共外交的时候,可能更方便地被对象国所认知和理解,我们能不能也推广类似的作法?有没有这样合适的候选人?
2011-08-29 08:38:28
- 赵启正:
我们已经做了。我们在争取世博会、奥运会的时候,都有我们中国民间的代表。比如说在世博会的时候,著名的主持人杨澜就是这样做的,这并不是美国一家这样做的,大家都在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这些人物他们有沟通的能力,并且国外对他有一个基础的印象,因此,他说的话就容易被重视,这是各国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中国也不例外。
2011-08-29 08:39:04
- 中国网:
但是这有一个特例,关颖珊是华裔,但是我们国内的文化特使基本都是中国人。
2011-08-29 08:39:19
- 赵启正:
这种情况不同。中国人在海外相当于华裔的外国人,或者中国侨民,或者中国籍的长期居住在外国的人,有五六千万之众,但是在历史上并没有大量的外国人在中国居住,这倒不是一定要在中国寻找一个,比如说欧籍或者美籍的中国人,这倒是没有必要那么死板,我们也不是都要学的,我们有自己的创造性。
2011-08-29 08:39:35
- 中国网:
我们现在经济体量非常大,现在GDP排名全球第二,但是我们的话语权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弱的,而且在国际上有一些事情,我们一直在做贡献,但是往往会被歪曲,甚至被理解为新的一种霸权主义或者新的殖民形式,这是不是我们公共外交在做的时候,把握的度不够呢?
2011-08-29 08:39:48
- 赵启正:
中国公共外交早就有,主要的形式是民间外交,比如说一些友城互相往来。但是今天公共外交的概念很大,一方面是政府的项目,比如说我们的一些外文杂志,我们的对外广播、网络,还有一些民间自动的项目,就是民间的一些重要人物、团体、组织对外展开活动,这都叫做公共外交。
那么外国对中国的不理解,不能单从公共外交的强弱来看,要从整个历史的背景来看。中国近五百年以来,远远落后于西方,因此,外国并没有一个学习中国的任务,所以,他们对中国的关注度就很弱。一般是强大的国家容易被人关注,因为人家要学习你,你的动作和你的政策会影响他的国家。中国逐渐走到世界舞台中心,各种关注度是要提高的。但是对一个国家的理解,并不一定和你的经济实力同步。因为对外国的吸引力,除了经济实力之外,还有你的文化和政治体制,理解中国文化和理解中国的政治体制需要时间,需要很长的时间。因为,大多数外国人并没有来过中国,他们的理解是靠外国的媒体,因为中国的媒体多数他们看不懂,中国的媒体传递得很慢,那么请外国人来说明中国,远远不如中国人自己说明自己更清晰。可惜的是,中文所使用的人,除了中国人以外太少了,他们看不懂中国的杂志和中国的电影,我们必须把它改造成外文的,这个工作量是极大的,所以这个需要时间。
2011-08-29 08:40:05
- 中国网:
对,需要时间。这样也对我们媒体的工作提出了挑战,现在我们媒体在国际上来说,竞争力还是没有外媒那么强,在传递中国方面也是需要做更大的努力。
还有一个问题,关于如何客观地处理一些问题。因为现在中国的经济不断地在发展,像您刚才也说到,中国在不断的走向世界的舞台中心,像中国发生的很多事情自然成为外媒关注的焦点。因为出于西方媒体的一些特性,他们对于负面报道比较关注,做这些报道的时候,中方的媒体应该怎样把握一个度?
2011-08-29 08:40:18
- 赵启正:
中国对外的报道,就是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对外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说什么?首先是说当代的问题,现代的问题,然后可以说过去的问题和将来的问题。那么一定要给他们一个对中国真实情况的深入理解的机会。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是中国立场,就只说我们的成就和优秀之处,而是应该把我们的不足也一块说出来,这样认识才比较全面,效果才比较好。一个完全没有缺点的国家和社会,在全世界都不存在,所以我们在说的时候,一定把我们的成绩和我们的不足都说出来,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对我们报道的信任感,这样才能有效果。所以,中国的媒体自然是中国立场,中国的立场不等于我们可以粉饰,我们可以美容。我们只是有一个好的报道意识,使中国的形象传递的比较清晰,比较感人就够了。
2011-08-29 08:41:14
- 中国网:
当前国际媒体比较关注中国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的一个比较闪亮的表现。像当前这种比较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像“阿拉伯之春”这种比较动乱的国际局势之下,我们有没有可作为的一些地方或者是一些机遇,或者是需要应对什么样的挑战?
2011-08-29 08:42:25
- 赵启正: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发生两年多了,但是,中国本身并没有发生金融危机,我们的金融系统没有危机,我们的国债没有危机,但是国际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有冲击,因为国际的物价变了,市场变了,汇率变了。那么面对这种冲击,中国有中国自己的办法。我们有政府的投资,有民间投资的增强,也有内需的增加,我们经济结构的改善,所以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效果是不错的。
那么中国什么地方大有可为?首先保持自己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在这种前提下,我们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在国际经济上,我们不会做不负责任的动作。比如说,我们反对保护主义,反对别人保护主义,而自己不去做保护主义,这就足够了。我们不能够挽救全世界,我们只能保护我们自己,对全世界做可能的贡献。
2011-08-29 08:42:41
- 中国网:
像现在国际局势比较动荡的情况下,我们在公共外交方面会有什么样的机遇?因为我们知道在非洲,我们也会去做一些事情,因为毕竟我们是一个有责任的大国。
2011-08-29 08:43:05
- 赵启正:
我们做的事情是平等互利,不干涉人家的内政,这不论在比较平和的时代或者国外有激烈变化的时代,我们都是这个原则。我们也没有乘人之危的打算,我们也没有看到别人的危险就是我们的机会这样的感觉。恰恰我们希望我们和各交往国家能够和谐相处,希望他们国家能够平静能够繁荣。所以说,不仅中国需要稳定,外国也需要稳定,中国的机会在哪里?机会就在于我们必须增加信任感,才能有进一步的合作。至于对于外国,特别是有一些西方媒体或者某些政治家,对中国政策的歪曲,我们也不必担忧,我们通过事实的表达来说明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对外的友好政策,以及中国在发展自己的时候,不损人利己。
2011-08-29 08:43:18
- 赵启正:
有些国家对于中国的发展有所担心。为什么?对于某些发达国家来说,他们在发达的历史当中,曾经侵犯过别人,曾经有扩张的历史,他们说中国发展是不是会这样?我们可以告诉他,不是这样。有些比较弱小的国家曾经受到过那些崛起的国家的掠夺和侵略,那么现在中国逐渐发展了,他会不会觉得你们也像那些国家一样,我们告诉他们,和他们不一样。中国为什么不一样,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求我们这样做,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是和谐的,所以用任何历史上的故事来套中国,我们要予以说明,这是错误的。
2011-08-29 08:43:31
- 中国网:
您说用“和”字可以概括中国的文化精神,为什么不选择仁义礼智信?
2011-08-29 08:44:10
- 赵启正:
仁义礼智信和“和”不矛盾,也许“和”是仁义礼智信的一个概括。仁义礼智信并不是某一个古代的先哲规定的,它是从孔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一直到宋,到朱熹才慢慢形成的。文化的概念往往不是某一个学者的规定,说我规定这是民族精神不行。但他可以帮助提炼,民族精神是在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逐步沉积的,逐步形成的,不能是某一个人的规定。
2011-08-29 08:47:03
- 中国网:
我之所以提这个问题,是因为有一位外国学者曾经问我,他说,其实你们如果说“仁”的话,我们更容易接受?
2011-08-29 08:47:14
- 赵启正:
可以啊。但不同的国家一个人说了不算,得大家说了才算,这个人可能这样理解,那个人可能那样理解,可能是他看了某篇文章,我们的“仁”表现的比较好,他看明白了。如果他看到一篇文章,“和”表现的比较好,而“和”包括了人,可以这么理解,某一个人这么说,只是我们的参考,我们要看大多数人怎么理解好。另外,我们这个并不是为了给外国人看的。我们穿好衣服自己也舒服,不一定是给外国人看的。说外国人喜欢那样,我们那样吧,外国人喜欢这样,我们就这样吧,我们的立场是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文化。
2011-08-29 08:47:33
- 中国网:
但是我们必须得让对方理解?
2011-08-29 08:47:46
- 赵启正:
但是世界上的国家太多了,我们让大多数人容易理解就行了,但是出发点绝不是为了理解而规定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不是我们自己规定的,是我们民族形成的。
2011-08-29 08:48:00
- 中国网:
因为我们也是做网络的,现在网络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很多人都非常关注,觉得网络是现在一个非常主流,也非常有影响力的媒介,尤其像现在微博不断的兴起,我们也看到很多驻华大使馆开通了微博,他们也在利用这种新的媒介开展他们的工作。所以,请问我们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如何利用这种媒介来开展我们的公共外交呢?因为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有可能接触到外国人,都有可能参与这样一个公共外交的过程。
2011-08-29 08:48:14
- 赵启正:
开微博的人是一个自愿的行为,表达什么是他自己的选择,我们并不做任何规定,但是我们希望,这个微博是进步的。什么意思?就是微博所表达的应当是真实的,微博所表达的应当有一定的严肃性,也就是说,不可以无中生有,或者是以讹传讹,最后带来了对民众、对大家理解上的误入歧途。
现在也发现有些消息,有些说法是无中生有的,这就不好了。我们应该发挥微博正面的效果,而克服有的微博的负面作用。微博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还在发展中,我们可以继续观察。
2011-08-29 08:48:25
- 中国网:
非常感谢。
2011-08-29 08:48:42
- 中国网:
责编、主持:孙红娟,摄像:王一晨,摄影:张琳,后期:杨掬
2011-08-29 08:49:11
图片内容:
- 希望公共外交能够有助于外国人和中国更融洽地、更通顺地沟通
- 理解中国文化和理解中国的政治体制需要时间
- 中国对外的报道,就是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
- 中国的立场不等于我们可以粉饰,我们可以美容
- 用任何历史上的故事来套中国,我们要予以说明,这是错误的
- 民族精神是在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逐步沉积的,逐步形成的
- 我们的立场是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文化
- 微博所表达的应当是真实的,微博所表达的应当有一定的严肃性
视频地址:
- http://mp4.china.com.cn/flv/olderDataft/olderDatazfgy/2011-8-26-zqz_1314337128.mp4
图片大图:
-
希望公共外交能够有助于外国人和中国更融洽地、更通顺地沟通
中国网 张琳
-
理解中国文化和理解中国的政治体制需要时间
中国网 张琳
-
中国对外的报道,就是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
中国网 张琳
-
中国的立场不等于我们可以粉饰,我们可以美容
中国网 张琳
-
用任何历史上的故事来套中国,我们要予以说明,这是错误的
中国网 张琳
-
民族精神是在民族的发展历史上,逐步沉积的,逐步形成的
中国网 张琳
-
我们的立场是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文化
中国网 张琳
-
微博所表达的应当是真实的,微博所表达的应当有一定的严肃性
中国网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