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专家详解天宫一号

    时 间:2011年9月29日 15:30
    嘉 宾:航天科技集团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 白明生
    航天科技集团天宫一号电源系统指挥 毕雨雯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副部长 王双军 
    简 介:天宫一号奔赴茫茫太空,执行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实验任务。为何取名天宫一号?它运用了哪些新技术?中国网采访了航天科技集团的有关专家,为大家解读这些问题。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航天科技集团专家解读天宫一号

活动描述

  • 时 间:2011年9月29日 15:00 嘉 宾:航天科技集团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 白明生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副部长 王双军        航天科技集团天宫一号电源系统指挥 毕雨雯简 介:天宫一号即将发射,奔赴茫茫太空,执行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实验任务。为何取名天宫一号?它运用了哪些新技术?中国访谈邀请航天科技集团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副部长王双军、航天科技集团天宫一号电源系统指挥毕雨雯为大家解读。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大家好!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航天科技集团空间实验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航天科技集团天宫一号电源系统指挥毕雨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副部长王双军三位专家来为我们解读天宫一号的有关情况。

    首先,请白总为我们的网民朋友介绍一下天宫一号这次的任务概况和此次任务的目标情况。

    2011-09-29 14:54:27

  • 白明生:

    天宫一号是我国第一个长期在外飞行的载人航天系统,具备长期在外飞行,短期有人照料这样一个条件。可以说有几个第一,比如说尺寸上,这是目前最大的载人飞行的航天器,高度上我们达到了10.4米,最大直径就3米多,和火箭的那个直径是一样的。天宫一号在尺寸上是最大的,重量上也超过了8.5吨,目前也是国内最大的。

    2011-09-29 14:54:45

  • 记者: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被认为是国际上一个难题,那么在设计天宫一号的时候,对以后的交会对接有什么样的指导作用?

    2011-09-29 14:55:15

  • 白明生:

    运用交会对接技术,在我国也是第一次。所以,在天宫一号设计之初,我们就把它定位得比较有限,实际上现在它和后期空间实验室、空间站都有相关的联系,但是我们天宫一号还是定位得相对较低。从任务来说,它除了完成交会对接任务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任务,主要我们是有一些新的技术需要运用,为了后续任务的需要,比如说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的需要,因为这里面基本上每个飞行器上都有一些新的技术,这些新技术基本上要为后续任务提供技术支撑作用。比如说咱们的电源这块,我们就有很多新技术。

    2011-09-29 14:55:33

  • 毕雨雯:

    我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刚才白总介绍了天宫一号。天宫一号为我们后续的空间实验室乃至我国的空间站,同样是一个技术积累的过程。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承担的是电源系统和一些相应的舱段、分布通讯的主要设备等,刚才白总讲的,我们的目标飞行器能验证过去的一些技术,这里面特别提到电源技术。我们以往在低轨道的时候,电源基本上采取的都是低压电流体制,为了长期后续运行,也考虑到将来的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整个舱段确实比较大,采用低压的电源系统,对于整个电源的传输损耗、整个的管理不太适应。所以,在电源系统上做了很多改进,比如说,我们采用的是首个低轨、高压的电源系统技术。这个也是经过多方论证,在低压和高压的问题上,经过充分比较以后,才决定选取的。

    由于高压电源系统的使用,所以使很多新技术需要进行验证。比如说太阳能帆板,长寿命的电池等等,都是为了后续的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做技术积累。

    2011-09-29 14:55:46

  • 中国网:

    我们听到天宫一号这个名字时,感觉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名称,请问在征名的过程中,是怎样决定使用天宫一号这个名称的呢?

    2011-09-29 14:56:05

  • 白明生:

    天宫一号没有经过征名,当时是在我们航天系统圈子里,广泛征求意见,最后大家觉得天宫一号确实是天上的宫殿,咱们中华民族对这种寓意比较认可,同时也觉得飞天、神舟,和天宫都是有关联性的,所以有人提出来以后,具体是哪个人,现在已经很难求证,但是一经提出,大家就比较认可。

    2011-09-29 14:56:15

  • 记者:

    这个设想是由一个团队提出的,还是一个专家、工作人员?

    2011-09-29 14:56:29

  • 白明生:

    就是我们团队里面的,当然也是不同的人说不同的名字,最后说出这个,大家都比较认可。

    2011-09-29 14:57:04

  • 记者:

    很早就定下了这个名字吗?

    2011-09-29 14:57:13

  • 毕雨雯:

    比较早。2004至2005年左右,一开始是没有名字,就是叫一个目标飞行器,后来也是考虑到我们要体现中国特色,一直说月亮上有一个宫殿,要飞天,所以取名“天宫一号”。

    2011-09-29 14:57:22

  • 记者:

    大概是在2006年左右?

    2011-09-29 14:57:32

  • 白明生:

    差不多吧。

    2011-09-29 14:57:40

  • 记者:

    有了天宫这个名字以后,是不是带给大家不同的感受?一下子有了很强烈的感情色彩?

    2011-09-29 14:58:00

  • 白明生:

    对。当时我们也很困惑,一般我们出文件,都有一个产品代号,以前叫做目标飞行器MB,觉得很别扭,大家也都知道是临时的,以后还要更改。当时就觉得很困惑,所以一直在着急取个名字,后来定了“天宫”以后,大家觉得工作上就方便了,当然也更有意义了。

    2011-09-29 14:58:09

  • 毕雨雯:

    叫目标飞行器,感觉仅仅是一个目标的概念,就觉得要对接目标。但是真正叫“天宫”以后,才真正有了一种空间站、空间实验室雏形的概念,感觉是真正在天上飞行的一个庞大的系统。

    2011-09-29 14:58:28

  • 中国网:

    现在可以说已经进入了天宫一号发射的最后阶段,我们现在还有什么准备工作需要进行?

    2011-09-29 14:58:54

  • 白明生:

    我想我们在技术上,包括物资上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到位了,我们所有的文件都经过了审查或者是确认。现在在发射区都已经就位了,包括我们用的测试设备,都经过前期的演练,各方面都已经准备好。比如今天上午我们还在组织大家进一步地熟悉我们电源使用的文件,包括我们一些故障预案。要说其他的,我想就是精神上的准备,把精神上准备好,休息好,就可以了。

    2011-09-29 14:59:05

  • 记者:

    一发射上去,就会由我们下面对它进行观察和控制吗?

    2011-09-29 14:59:28

  • 白明生:

    对。火箭发射入轨以后,我们马上就要观察,其实火箭发射的时候,我们的测控信号就一直在跟踪。入轨以后,我们也会在相关系统支持下,开展后续的工作。

    实际上我们里面有一些固定的程序,已经在发射前固化到里边了,我们可能根据飞行的情况还会做一些局部调整。

    2011-09-29 15:00:02

  • 中国网:

    除了天宫一号的名称之外,我们的目标飞行器内还有什么和中国特色有关的元素?

    2011-09-29 15:00:30

  • 白明生:

    我们搭载肯定是做了,而且也包括国际宇航会的会旗,还有其他一些很有意思的项目,但是目前是在保密状态。等我们揭秘的时候,会更精彩一些,现在我们不便透露这些项目。

    2011-09-29 15:00:43

  • 记者:

    有哪些可以说的?

    2011-09-29 15:02:19

  • 白明生:

    这个我们不方便说,希望到揭秘的时候,再让大家看到。我想那时候会更兴奋一些,现在早说的话,反而无益。

    2011-09-29 15:02:29

  • 记者:

    白总,我有个问题想问一下,刚才说到我们取天宫这个名字,有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那么在通信设计这方面,有没有一些具体的东西,考虑到带有一些中国特色或者是文化传统的一些元素在里面?能不能稍微详细说一说?

    2011-09-29 15:02:38

  • 白明生:

    我说一个例子吧,这个可能大家入轨以后很快就可以看到,包括发射的时候也能看到。我们的舱里面挂了一个中国结,这个就是表示我们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整个天宫的信号里面,我想这个中国结,还是选得比较好的,尺寸也很大。

    2011-09-29 15:02:47

  • 记者:

    尺寸有多大?

    2011-09-29 15:03:01

  • 白明生:

    保密。你可以通过图象看,和我们舱的高度差不多。这个你们可以自己去判断,我们现在基本固定在舱上。

    在实验舱的舱里,我们的摄像机是对着它的,入轨以后大家也可以通过摄像机看到它。

    2011-09-29 15:03:57

  • 记者:

    这个创意是谁提出来的?

    2011-09-29 15:04:07

  • 白明生:

    这个是我们整个团队一块想出来的,我们希望能搭载一些表现中国文化的物品。大家也是反复斟酌,我们觉得这个还是很有意义的,中国结有很多的意思在里面,它里面凝结了很多的文化元素,这个大家比我更清楚。

    2011-09-29 15:04:18

  • 记者:

    这个中国结是用来装饰的,还是有其他的意义在里面?

    2011-09-29 15:04:30

  • 白明生:

    没有具体的任务。

    2011-09-29 15:04:45

  • 王双军:

    是一个装饰,为了表达我们研制团队对天宫一号和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美好祝愿。

    2011-09-29 15:05:02

  • 记者:

    这个通过摄像机能不能看到?

    2011-09-29 15:05:46

  • 白明生:

    没问题的,一定可以看到。

    2011-09-29 15:06:10

  • 记者:

    有一个问题,空间站诞生到现在已经有40年历史了,为什么只有极少数的国家才会有建造空间站的能力?是经济还是技术方面受限?

    2011-09-29 15:06:34

  • 白明生:

    大家都知道,载人航天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包括技术和经济。像早期,我们的飞船,在六、七十年代,当时曙光号就启动起来了,但是后来中止了,当时我们技术上有一定的能力,但是经济上不允许。所以这两者,技术和经济少一个都不行,都送不上去。

    2011-09-29 15:06:47

  • 记者:

    我们现在是否可以把航天理解为要技术过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下才能实施?

    2011-09-29 15:06:58

  • 白明生:

    这个王部长说说吧。

    2011-09-29 15:07:19

  • 王双军:

    你的理解是对的。首先国家要有科技实力,然后要有财力、有能力来实现这样的科技目标,因为交会对接毕竟是一次科学实践活动,有了这样的技术实力,还要依靠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毕竟我们还是一个后发的国家,需要投资,需要建设的方面还有很多。在各方面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国家优先考虑发展载人航天,我想,除了我们的技术实力之外,国家也考虑到航天事业对其他相关行业也有它独特的拉动作用,我想是这样一个综合考虑,所以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开展了这样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

    2011-09-29 15:07:31

  • 中国网:

    天宫一号的能源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是仅依靠太阳能帆板的能源吗?还有没有其他的能源?

    2011-09-29 15:07:42

  • 毕雨雯:

    我把电源系统简单作一个介绍。电源系统首先是太阳帆板,然后在舱内有储能电池,这个储能电池就是我们的清洁电池,再加上一些控制设备。这个系统,为整个飞行器提供电源,从太阳电池发电,在光照区,有太阳的时候主要是帆板为整机供电,同时它也把电能往蓄电池里充,到了阴影区以后,就要靠蓄电池给整机进行供电。

    2011-09-29 15:07:53

  • 记者:

    听说这次在使用方面,还采用了很多比较清洁的节能措施,这里面采用了一些新技术。

    2011-09-29 15:08:10

  • 毕雨雯:

    确实是这样,天宫的电源系统确实采用了很多新技术。

    2011-09-29 15:08:20

  • 中国网:

    还有一些环保的理念加入里面?

    2011-09-29 15:08:39

  • 毕雨雯:

    环保好像没有特别这方面的。

    2011-09-29 15:08:48

  • 白明生:

    它在航天用量很少,不像咱们民用产品要大量使用。

    2011-09-29 15:09:08

  • 记者:

    我来自海峡之声,我想了解一下港澳和台湾。一直也提出大陆在航空航天方面与他们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合作和交流,我们这次天宫一号有没有和他们合作交流一些项目?有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2011-09-29 15:09:21

  • 白明生:

    天宫一号目前没有港澳同胞或者台湾同胞提出的一些项目,但对这个我们是很欢迎的。比如说神舟八号,我们有一个德国参与的试验项目,港澳台这方面我们肯定是非常欢迎的,我们也希望后续有机会和港澳台的同胞一块合作、一些试验,不一定要多复杂的,简单做起来也可以,这个我们是很欢迎的。

    2011-09-29 15:09:31

  • 中国网:

    现在只有少数国家拥有空间站,那么请问我们和美国的空间站相比,在技术水平上是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11-09-29 15:09:42

  • 白明生:

    我想中国载人航天走的一是稳妥发展,二是跳跃式发展的道路。大家都知道,我们在一期工程,就打造了六艘到七艘飞船,二期我们交会对接就是天宫一号和三艘飞船,另外还要为天宫二号做备份。所以,我们发射的航天器数量,和国外和美俄是没法比的,因为还是考虑到我们的经济实力、经济消耗方面,但是我们从产品的设计和研制上,我想天宫一号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目前国际上的技术水平是相当的。

    我们不可能一步就做一个很巨大的空间站,那肯定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还是要稳妥地往前走。从天宫一号开始,到后续的空间实验室、空间站,我们还是一步步往前走。我们的时间跨度可能比他们要快一些,人家提四十年,我们得四十年以后才能这样,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他们几十年的任务。

    2011-09-29 15:09:51

  • 记者:

    还是想问一下关于天宫本身的问题。刚才已经介绍了它的人性化设计,它还有哪些其他的特点?有没有采用一些数字化和高科技?

    2011-09-29 15:10:31

  • 白明生:

    再举一个例子,现在我们国家也发射了中继卫星,我们有天链一号,天链一号0一星、0二星,目前在位飞行,这些都是直接为我们天宫一号服务,为我们今后的任务服务。

    中继卫星的使用,实际上我们在神舟七号的时候,是作为一个试验项目,我们是进行了载多实验,当时天上就一颗星。后续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有交接任务的时候,把这个中继卫星作为一个任务的支持手段,相当于增加了我们的测控区,增加了测控覆盖。以前我们只能依靠地面站和测量船来测控天宫一号,现在有了中继卫星,整个测控范围一下子就扩大了很多。整个地球大概有70%的范围,都可以在测控区里面,可以随时监控天宫一号。

    2011-09-29 15:10:42

  • 记者:

    我听说是0一星上去的时候,神七的监控范围就已经扩大到了50%,是这样吗?

    2011-09-29 15:10:53

  • 白明生:

    神七的时候达到40%,就是发射中继卫星以后。当时是作为一个试验项目,没有作为一个任务的支持项目。就是相当于一个测试。

    2011-09-29 15:11:03

  • 记者:

    到天宫一号,我们能够达到多少?

    2011-09-29 15:11:12

  • 白明生:

    70%吧。

    2011-09-29 15:11:22

  • 记者:

    用老百姓能够听得懂的语言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在多长时间内能够看到天宫的图象或者内容?

    2011-09-29 15:11:32

  • 白明生:

    天宫一号绕地球一圈是一个半小时,现在大概是能监测2/3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能监测一个小时。

    2011-09-29 15:11:41

  • 记者:

    它绕一圈的时间,我们大概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可以观测到它?

    2011-09-29 15:11:53

  • 白明生:

    对。咱们地面有接收站,天上的卫星把天宫一号的数据,通过咱们的天线传到中继卫星上,传到天链卫星上,天链卫星就转发给地面的接收站,接收这些数据,相当于天上有一个中介方的星星,站在那里传给地面数据,这样它的覆盖范围就大多了。

    2011-09-29 15:12:12

  • 记者:

    可以观测到的是一个小时?

    2011-09-29 15:12:38

  • 白明生:

    大概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我们是可以测控的。

    2011-09-29 15:12:51

  • 王双军:

    白总讲的意思是,天宫一号绕地球飞行一圈是一个半小时,其中有一个小时,我们是实时可以观测到天宫的状态。

    2011-09-29 15:13:04

  • 中国网:

    天宫一号在未来的两年时间内,还需要完成和神八、神九、神十的对接,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天宫一号都采用了哪些新的技术?

    2011-09-29 15:13:23

  • 白明生:

    现在我们和其他飞船相比的话,天宫上使用的新技术很多,刚才讲到的电源的帆板、电池新技术,还有我们提到的基本上每个分系统都有一些新技术,我们有13个分系统,就是为了后续任务发展需要增加的新技术。

    简单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的控制系统,我们使用了力矩陀螺,这个是为了姿态控制的需要,和发动机的工作是互相备份的,这样我们在平时工作的时候,就得要控制力矩陀螺工作,可以驱动它来控制咱们的天宫一号整个的姿态。不像以前,如果姿态有了飘移,我们必须要靠发动机、信号推动器来进行自控,大大减短了寿命,也就是减少了飞行时间,减少了推进器的吸能量。而使用力矩陀螺,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重量,来装一些更有用的其他的载荷或者设备。

    2011-09-29 15:13:39

  • 记者:

    这是首次使用吗?

    2011-09-29 15:14:21

  • 白明生:

    这也是咱们首次使用的。

    2011-09-29 15:14:32

  • 记者:

    那么类似的还有什么呢?

    2011-09-29 15:14:48

  • 白明生:

    再举一个例子,是舱位结构,前面说过了,咱们的密封舱尺寸是目前最大的。在结构的加工工艺方面,这里面用到了很多新工艺,我们对空间站大型密封舱进行了工艺实验,相当于有一个工艺验证的作用,也是用了新技术。

    2011-09-29 15:14:56

  • 记者:

    这种新的工艺有什么样的不同?

    2011-09-29 15:15:08

  • 白明生:

    对大型密封结构的加工本身就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包括我们的焊接,尤其铝合金的有色金属焊接这方面,工艺实施上都有很多诀窍的东西。现在我们通过天宫一号的研制有了突破,给下一步建造更大型的密封舱,在技术上有新的突破。

    2011-09-29 15:15:17

  • 记者:

    密封舱的焊接由谁来完成?

    2011-09-29 15:15:34

  • 白明生:

    都是我们的529厂。

    2011-09-29 15:15:43

  • 记者:

    那么焊接技术的实验呢?

    2011-09-29 15:15:52

  • 白明生:

    这个应该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吧。

    2011-09-29 15:15:59

  • 记者:

    这个团队大概有多少人?

    2011-09-29 15:16:10

  • 王双军:

    它是我们的一个卫星制造厂,叫北京卫星制造厂,这个厂的规模还是比较大的,过千人。

    2011-09-29 15:16:19

  • 记者:

    投入焊接的人数呢?

    2011-09-29 15:16:28

  • 白明生:

    具体这个我们不是特别清楚。但是这个焊接技术应该是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

    2011-09-29 15:16:42

  • 记者:

    关于天宫一号的电池,我们还想问一下。这个电池的功率大概是什么样的概念?比如说,要保持天宫一号在天空正常运行,需要多少电,能否举个例子?请您和现实生活家庭用电做一个对比。

    2011-09-29 15:16:51

  • 毕雨雯:

    天宫一号总体需求的电是3.5千瓦,就是3500瓦。但是刚才也说了,它的整个发电能力要考虑给负载供电,同时还要给电池充电,真正我们的帆板上面,两个翅膀发出来的电将近达到7000多瓦。

    如果说给家庭用电的话,比如一个白炽灯是40瓦的话,但是它是220伏的40瓦,我们这是100伏的7000瓦,除下来,相当于几百个白炽灯可以供电的能力。算一下,大概是80多只白炽灯,相当于40瓦的白炽灯。

    2011-09-29 15:17:02

  • 记者:

    就是说在地面上是80多只相当于40瓦白炽灯损耗的电量,在太空上就可以供给天宫一号?它的发电量?

    2011-09-29 15:17:15

  • 毕雨雯:

    对,这就是它的发电量。

    2011-09-29 15:17:30

  • 记者:

    我问个具体的问题,走进天宫一号以后,天宫一号里的颜色是怎样的?有没有什么独特的设计?

    2011-09-29 15:17:45

  • 白明生:

    我们刚才说的人性化设计方面,航天员进去以后,因为航天员进去之后要长期生活,要有一个天地的感觉,比如屋顶、地板,所以我们在颜色上,比如地板要深一点,上边要浅一点,两侧的墙壁微介于两个颜色之间,考虑了深浅的物质和天地的差异,这样航天员不至于在里面不知道哪是地板,哪是天花板。

    2011-09-29 15:17:53

  • 记者:

    这是一个什么色彩的?比如说上面是浅灰下面是深灰?

    2011-09-29 15:18:04

  • 白明生:

    里面是偏浅色。地板要深一点,带点糠色、咖啡色的感觉。顶上比这个板要再深一点,柔和一点不像这种,是暖色彩。

    2011-09-29 15:21:11

  • 记者:

    四周是什么颜色?

    2011-09-29 15:21:18

  • 白明生:

    四周是介于暖与咖啡色之间。

    2011-09-29 15:21:31

  • 记者:

    有没有找人进去试一下,待在里面舒适不舒适?

    2011-09-29 15:22:25

  • 白明生:

    我们有专门的工程师,进去体验过,我们的航天员整个进去过的。

    2011-09-29 15:22:36

  • 记者:

    他进去以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2011-09-29 15:22:52

  • 白明生:

    航天员体验以后对我们的评价非常好,包括里面的空间、物质、颜色各方面都给予了正面的评价。

    2011-09-29 15:23:25

  • 记者:

    里面是什么材料?

    2011-09-29 15:23:34

  • 白明生:

    我们都是一些阻燃材料,一是阻燃,二是无毒,这是最基本的材料要求,另外是一些美学的要求。

    2011-09-29 15:23:44

  • 记者:

    里面的空间有多大,航天员活动的空间有多大?

    2011-09-29 15:23:59

  • 白明生:

    15个立方米以上,长度上大概4米多一点,宽度是1.8米左右,高度是2米。

    2011-09-29 15:24:15

  • 记者:

    它是一个圆形的还是?

    2011-09-29 15:24:26

  • 白明生:

    是方的,主要是方的,外边是圆的。如果是圆形,人在里面使用不太方便,方形和我们平时用的房间感觉类似。

    2011-09-29 15:24:38

  • 记者:

    天宫一号发射开始到运行,再到对接,您给我们举几个可能影响它成功与否的关键点,某一个点是在哪里?是不是有1、2、3、4这样的坎儿,我们过了,这关就算过了,最后这个完成了就算成功?

    2011-09-29 15:24:47

  • 白明生:

    这是我们在北京做的工作,对我们整个飞行的关键事件都进行了梳理,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些关键事件。

    2011-09-29 15:25:08

  • 记者:

    有哪些关键事件?

    2011-09-29 15:25:22

  • 白明生:

    我说几个比较大的,首先是发射入轨是第一步,最基本的,没有发射入轨谈不上后面的,天宫一号与火箭分离,进入轨道,这是第一步起点。下一步是帆板要展开,因为帆板是我们整个天宫能源的来源,帆板之后,它能正常工作发电,没有电后续什么也都谈不上,这是基本的。还有天线,它也有一个展开的动作,这些动作是至关重要的,展开不好的话,后续任务都会受到影响。

    我们需要进行三维测试,各个分系统也要测试,检查完分系统运行功能、状态是否正常,是否能够满足我们对接任务的需要,这一点每个环节都要检查。这是很重要的节点。这个大概要一个礼拜的时间,我们来以后就进行了评估。

    2011-09-29 15:25:36

  • 中国网:

    我们针对天宫一号飞上天以后可能出现的故障,有没有什么预案,请您介绍一下。

    2011-09-29 15:26:01

  • 白明生:

    我们现在做了好多设备故障的预案,天宫一号在设备上有相应的设计,比如故障有很多种,一般的故障可能就不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我们启动备用的设施,备用的设备,备用的功能就可以完成任务。其实故障也分好多级,像帆板两边展不开就是致命的,故障有些是致命的,有些是局部功能上的,我们做了大量的详细预案,包括指令的预案。

    2011-09-29 15:26:11

  • 记者:

    帆板如果展不开的话怎么办呢?

    2011-09-29 15:26:25

  • 毕雨雯:

    如果帆板真的展不开就会影响我们的任务,我们在这些关键的环节都有很可靠的设计。这是我们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要确保它必须绝对可靠。

    2011-09-29 15:26:40

  • 记者:

    您刚才说到第三步是在轨测试?

    2011-09-29 15:26:54

  • 白明生:

    是的,后期天宫一号要为交会对接做准备,我们要降低轨道、调整相位,叫降位调相,发射前20天左右进行降位调相,我们的目标是在发射前达到对接的要求,主要是轨道的要求,轨道的高度和轨道相对位置,这是我们和飞船协调好的,应该在合适的高度和合适的位置,通过变轨或对应的措施,为对接做准备,包括之后飞船发射前,对天宫掉头,对接机构朝后面。因为飞船是从后面和天宫一号前面对,天宫一号要掉过来,对接过来之后天宫整个舱内环境控制,比如温度和压力,瞄准后面载人船上去对接的条件,神八不载人,但舱内的条件也是针对载人来验证。

    2011-09-29 15:27:02

  • 记者:

    天宫一号对接的环境改变也是按照载人的情况。

    2011-09-29 15:27:16

  • 白明生:

    是的,主要是为有人船验证,任务主要是瞄着有人船的要求实施整个环境,准备好以后还要进行综合的评估,各系统一起确认,比如可以发射了就发射上去,这样就开始对接了。

    2011-09-29 15:27:44

  • 记者:

    我确认一下您刚才说的时间,第一步是最基本的发射时间,第二步是帆板正常展开,那是在发射之后会立刻展开?

    2011-09-29 15:27:53

  • 毕雨雯:

    两分钟。

    2011-09-29 15:28:16

  • 记者:

    天线的展开也是在两三分钟之内?

    2011-09-29 15:28:25

  • 毕雨雯:

    是的,非常快。

    2011-09-29 15:28:40

  • 记者:

    在轨测试开始是在天宫发射上去多久?

    2011-09-29 15:28:57

  • 白明生:

    发射上去就开始了,也有陆续的。帆板展开,基本的条件具备之后就可以测试了。

    2011-09-29 15:29:09

  • 记者:

    这大概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

    2011-09-29 15:29:20

  • 白明生:

    是的。

    2011-09-29 15:29:29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http://mp4.china.com.cn/flv/olderDataft/olderDatazjxz/2011-09-29-tgjtcf_1317281807.mp4

图片大图:

  • 访谈现场

    中国网 杨丹

  •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副部长王双军

    中国网 杨丹

  • 航天科技集团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接受采访

    中国网 杨丹

  •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副部长王双军

    中国网 杨丹

  • 航天科技集团天宫一号电源系统指挥毕雨雯

    中国网 杨丹

  • 航天科技集团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接受采访.jpg

    中国网 杨丹

  • 航天科技集团天宫一号电源系统指挥毕雨雯

    中国网 胡迪

  • 交会梦想 对接未来

    中国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