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战为战的军校名师

 



中外军官的精彩对话

胡坚的军事课能闻到“硝烟味”,他的政治课更是充满“精气神”。面对当下社会上存在的信仰缺失、信念淡化的问题,他认为军校教员决不能随声附和,应该把课堂当成传递正能量的重要阵地。

他始终牢记并实践着彭雪枫校长“做一名军事的政治家、政治的军事家”的校训,在课堂上经常穿插一些富有激情的价值观思考。“精神胜于武力,”在一次课上,胡坚对比抗美援朝的辉煌胜利与清末战败的丧权辱国,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支军队如果缺乏虎狼之气,战场上就会成为虎狼之食。军人只有练就“壮志饥餐胡虏肉”的血性,练就能打胜仗的本领,战场上才能经受住生死的考验。

2009年5月,全军开展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胡坚又有了想法,他与外训系联合策划了一场《中外军官共话军人核心价值观》活动。

“畅谈与认知”、“培养与塑造”、“交流与启迪”,在三个访谈板块中,他以主持人的身份,引导中外军官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从世界军队的范围内,寻找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共同点,加深了大家对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

“在我们的军队里,不管军衔高低,必须遵守两条价值准则:热爱祖国和献身自由。”阿根廷的马赛罗少校率先打开了话匣子。

斯里兰卡的库玛拉少校谈起了对军人荣誉的认识,“只有荣誉才可以和我们的生命对等。”

“军人要无私奉献,军队的金子是挂在我们的肩上,不是放在口袋里的。”阿里克斯希上尉的话给人以震撼!这位来自塞内加尔军人很直率,也是访谈中最活跃的一位。不仅现场朗读了本国军官的誓词,还演唱了一首军歌:“我们都是战士,为保卫我们的祖国而骄傲,前进,前进,举起枪,展示我们的风采!”

中方的英模学员也与外军学员进行了对话。

来自60多个国家的学员与中方学员参与了这个活动,虽然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国情军情差异很大,但个个热血沸腾、发言踊跃,场面十分热烈,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教育。

“虽然我们的军装服饰不同、肤色不同,但我们对军人核心价值观认知与理解是相通的,愿我们共同为世界和平肩负起军人的担当。”胡坚的结束语引来一片掌声。

几年之后,许多同志仍对这次中外军官对话记忆深刻、津津乐道,认为这是一堂理论实、方法活,在思想深处打下烙印的“经典之作”。

(柯结明 撰写 路江山 编辑)

 

“地气”与“底气”

在院校工作久了,你会发现,脱离部队的时间越长,讲台上的底气就越不足。“院校本该引领部队发展,为何却总是滞后于部队?”胡坚为此很困惑。

记得一次课堂上,一名学员提出,如何才能实现部队“先训后补”,解决战斗力缓升陡降的问题?由于对部队训练规律了解不透,胡坚虽勉强解答,但内心却很尴尬。

还有一次,一位部队的师参谋长来院讲授《实兵对抗演习》一课,详实的数据、鲜活的事例、深刻的剖析,引起学员强烈共鸣,现场数次响起热烈掌声。这件事对胡坚触动很大。

“我的课为啥就没这样的效果呢?我们差在哪?”胡坚在内心问着自己。

反差让他反思。思考许久,终于有了答案:课堂上讲的理论,之所以不受学员欢迎,原因在于缺少实践的催化;讲台上的底气不足,从根上看是实践的缺失,到部队接“地气”不够。

为了到部队实践中去接“地气”,他开始利用教学间隙和假期深入部队和训练一线。“只有将办公室位移,延伸到部队演训场,才能真正接着‘地气’。”胡坚对同行们说。

广州军区某师副师长何军还记得在总部组织的一次演习中,他作为主攻团的团长,在汕尾海训场经常与胡教授一起研究登岛作战问题。

“胡教授一到部队就深入一线,一有不懂的问题就向官兵请教,掌握的情况有时比部队领导还细,演习中他总是能提出许多有见地、实在管用的意见建议,部队的同志都认他、服他。”

何副师长接着说了一件事:一次现地实兵推演中,胡坚教授发现陆航临空与自行火炮射击在航线和弹道上时间交叉,存在“风险点”,他建议调整陆空火力计划,集团军首长和机关及时采纳了他的意见。

在深入部队实践的过程中,胡坚把自己当作一个“传感器”,善于用敏锐的思维捕捉部队的最新变化,用系统的方法梳理最新经验;同时,他又把自己当作一个“存储器”,把部队作战训练最鲜活的改革信息和第一手资料带进课堂。

几年下来,课堂悄然发生了变化,学员们聚精会神、争相提问,就连他的上选修课、讲座课也座无虚席。胡坚当年的学员、现任空降兵某军军长李凤彪仍记忆犹新:“胡教授的课与实战需求贴得紧,与部队发展同节奏,听着解渴、管用。”

这些年,每次从演训场回来,胡坚都会为学院带回一场部队最新发展的讲座报告。他一直是学院新开课程最多、最受学员欢迎的教员之一。

“部队与院校,就像大树的‘根’与‘叶’,互为补充,互为作用。实践之‘根’扎得越深,理论之‘叶’就会越茂盛。”

“只有坚持课堂对接战场,站好讲台才会“底气”十足!”胡坚深有感触地说。

(何晓斌 撰写 宋红群 编辑)

 

特殊的“授后服务”

说起来,大家也许不信,胡坚的手机上竟然存有近千个毕业学员的电话号码。胡坚说,这些号码既帮助了学员,也成就了自己。他有个习惯,无论任务多重、安排多紧,只要下部队,他都会把毕业学员召集起来“聊聊”。

“大家有没有棘手的问题?院校教你们的东西管不管用?你们最近有没有什么新训法、新战法……”每次,他总是用一个个问题打开话匣子。

胡教授诲人不倦的品格、谦逊低调的态度、平易近人的作风,让学员们无法隐藏心里的问题,纷纷开始“竹筒倒豆子”,许多问题得以当场解决,个别不能解决的问题,他就带回学院组织专家“会诊”,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反馈给学员个人。

下部队利用闲暇找毕业学员“聊聊天”,不仅帮助许多学员解决了作战训练中遇到的难题,同时也直面部队演训中诸多深层次矛盾,搜集了部队亟需解决的一系列重难点问题,这些问题带回学院、写进教案、走进课堂后,极大地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

胡坚也因此成为毕业学员最信赖的老师,成为他们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坚强后盾。这种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实现“双赢”的方式,学员们称之为“送货上门”,胡坚称之为“授后服务”。

(姜梦尧 撰写 路江山 编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互动留言

0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chinatalk@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56 88828057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