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劲松代表:文化院团转企改制 阵痛过后是精彩

时间:2016年3月7日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工会副主席杨劲松
简介:杨劲松代表接受中国访谈专访时表示,文化院团转企改制可以利用文化“走出去”的机会,同时加强与市场的对接,让文艺工作者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视频下载] [访谈实录] [返回视频]

视频点播

访谈实录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工会副主席杨劲松

中国网: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网2016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针对于扶贫和创新这两个热点话题,我们在全国“两会”期间,对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工会副主席杨劲松进行了专访。

中国网:对于文化产业的创新,尤其是院团的转企改制,您有着怎样的观点?

杨劲松:在这个方面,我觉得有几点。

第一,文化走出去。我们集团,因为省歌、省杂、省艺术剧院都在我们的旗下,这些艺术家在原来旧的事业单位体制下,更多地完成的是政府交代的工作,对原来比较稳定的财政支持的模式,一直以来都是比较习惯的。后来由于转企改制以后,怎么样让他们能够走向市场,能够贴近市场,我们就跟他们进行了具体的研讨。

例如我们在柬埔寨吴哥窟设了一场演出,做得非常成功,那场演出叫《吴哥的微笑》,真正地达到了输出我们国家的创造,加上柬埔寨的元素。我们输出人才、策划、编导、销售、管理团队,他们演绎的是他们国家,就是吴哥王朝的辉煌的历史,同时全部用了他们的演员,很多功勋演员还担纲做我们主要的演员,又把他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乐,都能融进去了。所以,这场演出坚持了五年,应该说是我们国家在驻场演出中时间最长的一场,天天都在公演。这场演出也得到了柬埔寨从首相到人民的普遍欢迎,也觉得我们很多表演的技艺、创意跟他们国家相比还是比较先进的。他就把它作为一个展示他们国家历史文化的一场典型代表作,但凡接待都用我们这场演出。

同时他们国家也非常支持我们这场演出,也把国家的旅游服务的贡献奖、国家大奖发给了我们。目前为止大概是80多个国家、100多万人看了这场演出,让他们更多地知道了周边国家,也知道了中国的创意、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中国的企业还是非常有实力、有竞争力的,而且能够真的支持到他们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觉得,转企改制、文化产业改革,方法之一就是文化走出去。

文化走出去方面,我们云南每年有和周边国家春晚的演出,去年刚好也是在金边。那场演出包括洪森首相和最主要的国家首脑全都看了,看完后非常感动,说这是他执政这几十年来看得最辉煌、最有震撼力的一场演出,上台以后跟我们所有的人员合影。当时是我们宣传部赵金部长带队。回来以后,他也给我们进行传达,也觉得文化走出去对于提高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拉近跟周边国家人民的感情,建立一种国家之间的信任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也非常希望国家在文化走出去方面,能够有更大的支持,也能够把云南的经验跟大家一起共享,这个是文化走出去方面。

另一方面,院团的转企改制我们也做了一些,例如在腾冲的《梦幻腾冲》商业演出,365天,这个演出也非常成功,看的人也是非常多,跟旅游也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当地的历史文化,当时的抗战历史、翡翠历史、当地的腾越文化全部都结合起来。所以,通过这场演出,也就把它当地的历史文化诠释得非常好,展示得非常好,让我们外来很多游客,在不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它这个地方特点的时候,通过这场演出就非常好地了解了民族文化和当地文化。我觉得这方面还是做得不错。

同时,云南做得比较好的就是,这几年我们做的影视片。每年云南题材的影视片我们集团都出品。比方说前几年的《金凤花开》、《滇西1944》、《茶颂》。今年马上要开播的是《共赴国难》,讲滇军的。所以,我觉得真的是文化产业对当地的拉动非常大,就像《木府风云》,因为我是纳西族,是丽江人,《木府风云》播出以后,整个木府的旅游收入是飙升,非常快。包括我一个很小的小侄女去看,到了丽江就告诉我说,姑姑,我要去看看木府在哪里,是在《木府风云》上看的。所以,这对云南这些欠发达地区,我们如何在产业方面能够有一种创新的举措和发展,还是走出了很多的路子和经验。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工会副主席杨劲松
 
    中国网:创新也就意味着变革,对于院团的转企改制来说,包括人员的流动,甚至也包括节目内容的变化。那么在整个转企改制的过程中,对您来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杨劲松:我们演艺这一板块是非常大的,我们有几百人的团队,省歌、省杂、省艺术剧院都是我们的。刚开始他们还是有些不适应,慢慢地真正和市场相结合,跟更多的百姓有更深入的结合以后,能够把文艺、文化引领社会的消费,和引领他的思想和精神,真的是发挥得就比较好了。那么通过这些引领作用以后,他们自己的成果就得到不断地呈现。一是刚才我们说的演艺的驻场演出,二是云南省很多大型的民族活动、节庆活动,像“国际旅交会”开幕式,“南博会”的开幕式,“火把节”等等,这之类的大民族节庆都请他们,因为他们做得非常好去了以后就得到了政府和当地百姓的广泛欢迎。他们也很感动,觉得这样挺好,真的能够充分地实现他自己的专业价值和个人的价值。所以,这是一个过程。

对此,我们国家的其他院团,我觉得还是需要这样一个真正亲身的经历的过程,才可能让他转变这种意识,让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更好地迸发出他生命的活力和价值。

中国网:好,谢谢您接受我们采访。

(记者:齐凯 摄像:齐锐 后期:吴爱凤 责编:宋若冰)

网友互动

0
用户名
密码

栏目组联系方式:

访谈热线:
010-8882 8219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