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院村村支书:烤烟等特色种植可保证村民稳步增收

时间:2016年3月16日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棕溪镇王院村党支部书记 陈分新
简介:王院村是陕西安康旬阳一个偏僻的天然小村,却被授予了多个国字号头衔。村支书如何带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经过十多年的扶贫开发,当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网《中国访谈》记者就此采访王院村党支部书记陈分新。[视频下载] [访谈实录] [返回视频]

视频点播

访谈实录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棕溪镇王院村党支部书记 陈分新

中国网: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网《中国访谈》2016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王院村是陕西安康旬阳一个偏僻的天然小村,却被授予了多个国字号的头衔。村支书如何带领当地的村民脱贫致富?经过十多年的脱贫开发,当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网《中国访谈》记者就此采访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棕溪镇王院村党支部书记陈分新。

陈书记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专访。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当地的扶贫思路,以及扶贫工作取得怎样的进展?

陈分新:要说感受最深的,是过去咱们做了十几年的扶贫,和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精准扶贫,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过去那种扶贫就好比大水漫灌,现在通过新的扶贫思路,从制度的设置,到最终如何来脱贫,都是很精准的,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从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中,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动员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大家都伸出温暖的手,来帮助咱们在贫困线以下的这些兄弟姐妹们,尽快地走出贫困,建立了一套“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扶贫攻坚新模式。责任到人,绩效考核,实行倒计时,这种目标绩效考核新办法。

如果说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就是到村这一级,我们主要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方面就是,应该按照脱贫的终极目标和要求,要达到六个“有保障”,实现这六个“有保障”,才是真正实现了脱贫的目的。目前,在贫困线以下的这些贫困户,应该说有三分之一需要靠产业来帮扶,进行稳步增收有保障,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个方面工作,我们精准地一户一策,来制定他的方案,这个现在已经基本完成。我们现在就要着手,按照制定的方案,逐步分年度地来实施,就是一个方案、一个步骤、一个专人来进行帮扶,让这一户越线。这是我们要做的。

第二个方面就是,要用好政策。比如说因为教育返贫,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上学的,或者因家庭有特殊的事,比如残疾导致只有一个孩子上学的。但是我们为了保证这个孩子能更好地接受到教育,就要把目前扶贫攻坚里的优惠政策用好,包括解决好残疾人的问题,因病返贫的问题,因学返贫的问题。第二个就是用好政策。

第三个方面就是,想尽千方百计,解决最后一批,就是要靠社保政策兜底。这个虽然占不到三分之一,但是也基本上差不多,就是这一部分人,需要保障兜底。对这一方面的政策机制进行一些完善,保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通过这些政策的完善,能够让最后这一批靠政策来兜底的人,彻彻底底地越线,到2020年和全国一道,共同步入小康社会。

中国网:在十多年的扶贫工作当中,您最深的感触是什么?有没有一些具体的例子给我们分享一下。

陈分新:我们作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一个代表,变化特别大。比如说我们的产区发展、基础设施,还有老百姓能够享受的社会保障。如果没有西部大开发这项政策,没有扶贫的优惠政策的话,像我们这些贫困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没有这么快的速度。像过去,我们居住的那个地区,你不敢想水泥路都能通到每一个行政村。而且现在基本上,有一些新型社区,水泥路都能通到户户的家门口,这是想象不到的。而且现在和城里的差距也逐步在缩小,包括通讯设施,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这些变化与扶贫开发工作都是分不开的。

中国网:产业扶贫可以说是王院村精准扶贫的一大特色,那么在产业扶贫上,王院村有哪些优势的产业,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陈分新: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我们现在宣传的有三个项目,一个项目就是种植。

中国网:种植哪些作物?

陈分新:主要种植烟叶,烤烟。这一块的话,我们计划在全村建立三个产业园区,就是三个一千亩。

中国网:规模很大。

陈分新:要建立三个一千亩的烟草种植产业园区。

要再建立一个一千亩的林培园,我们那一块现在有——我说这个你们可能听不懂——拐枣。

中国网:是什么意思?

陈分新:它可以通过多种开发做功能饮料。

中国网:是一种果物是吗?水果。

陈分新:它不是水果。

中国网:不是水果。

陈分新:它是在树上结的一种果实,也可以食用。但是最早的时候,农村主要把它作为一种做酒的原料。

中国网:做酒的原料。

陈分新:但是现在它已经进入工业化的深加工,它可以提炼出多种元素,咱们县城也正在建立这么一个功能饮料的深加工企业,这个作为全县的一个主导产业在发展。

第三块,我们要建立一千亩的食用菌园区,就是包括天麻等中药材,这个类型的。因为咱们那个区域面积比较大,可利用地的空间比较多。

我们按照贫困户的基本收支和在发展产业具备的条件,实施这三个规划。比如说有一些他确实是低智,你让他去种烟,或者去发展食用菌,这就不行。那么他来做什么?他就要来种植,栽树他总行。我们计划让这些成员的部分人,再做林下养殖。这样来逐步帮扶这些贫困户,不仅他要越线脱贫,更重要的就是能够在越线之后,还能保证稳步增收,要解决他的根本问题,不能说是只解决表面上的,让你越线了。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棕溪镇王院村党支部书记 陈分新

中国网:通过过去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的扶贫工作,具体到村民的身上,他们的生活发生哪些改变?您有没有一些感触?

陈分新:改变挺大的,像从贫困面上来说,在十年以前,按照国家定的贫困线,我们可能有50%的农户在贫困线以下。现在通过十多年的扶贫工作,贫困发生率降到20%

中国网:已经完成一多半的目标了。

陈分新:现在我们要啃的硬骨头还剩下20%,我们全村来讲,现在还有60户,203个人,我们采用了“三个一”的形式,我们是“一户一策,一户一帮,一户一个责任人”,这么“三个一”,我们已经把责任、目标全部都制定好上墙了,然后逐步地进行实施。

中国网:有没有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说包括我们刚才说,已经实现了贫困线下的农户30%脱贫了。就是这30%的人,他们的生活有哪些巨大的改变?

陈分新:像这30%,过去他家里可以说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还不敢说能够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但通过十多年的扶贫工作,现在基本上这些户,能够具备中低等的消费水平了,他家里有彩电、冰箱了,而且孩子可以随时接受到很好的教育。在经济收入这块,他们都有一个稳定的增收项目。不管是他发展产业,或者说靠劳务收入,他至少有一项稳定的收入来源。当然更重要的,这取决于这几年国家政策,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很重视咱们农民的技能培训。通过这些技能培训,拓宽了致富的渠道,人人至少有1-2个。

中国网:都有哪些类型的技能培训?

陈分新:比如说种植这一块,专门有育农工程,区域需要发展什么,各地的党委政府就委托当地的农广校,还有技能培训学校,按照区域需要什么人,给你培养什么,按需要来确定培养的项目。所以这些年,通过技能培训增加了农民收入,给致富增添了很多的门路。

中国网:有没有更多的村民选择回乡工作,回乡创业?

陈分新:从2014年,逐步地开始回家,当然这个也与国家的政策有关系。去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就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以在外头的这些人,尤其是80后、90后这些年轻人,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外面接受了一些教育,也掌握了很多技能,所以他就回家自主创业。像在县城、乡镇、村上,开办物流网点,也有回家发展特色养殖的。通过政策激励,回乡自主创业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了。

中国网:我们村是不是有小学,有学校?学校的变化大不大?

陈分新:现在基本上在村这一级,山区这一块,小学不多了。应该说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好现象,因为家长都注重培养孩子。

中国网:对,教育很重要。

陈分新:再加上前些年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也被年轻人所接受。所以,十年前我们一个村,每年自然人口增长率应该在16%左右,今年降到了6%-8%,降了一半。这样一来,也减少了生源,学校就没法办了。我们村上算好的,还有一个教学点,一、二年级还在学校。

这一块,变化要说最大的,我认为是能够通过远程教育和城里头的孩子同步受教育。

中国网:王院村有远程教育是吗?

陈分新:对。现在网络全通了,所以远程教育就能够享受到。这也是过去我们不敢想的事情,过去为什么说孩子要进城?他接受的教育环境不一样。现在,其他的变化就不用说了,我们感觉最深的,是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农村的孩子能够和城里的孩子同步受教育,这是我们非常高兴的事情。

中国网:当地的村民有没有去申请小额信贷,这方面的进展如何?有没有一些比较好的案例给我们分享一下?

陈分新:金融部门的支持,包括政府的贴息,是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和发展产业的一个最好的办法。比如说我们村现在有一个高中毕业的孩子,高考落榜以后他就回家发展,通过5万块钱的创业贴息贷款,现在年收入可能达到20万块钱。他自己开了一个网店,自己特色养殖,直接就在家里,也不用出来,通过网店,把自己特色养殖的这些东西通过网店和物流分销。像这样的事,我想会更多。

中国网:在扶贫工作当中,您有没有接触到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产业致富带头人?能不能给我们讲述一下他们的故事。

陈分新:现在也正处在兴起的过程,因为咱们那个区域还是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产业发展是比较滞后的。从目前的整个情况来看,全村正在组建五个专业协会,这些专业协会的会长,基本上都是先富起来的人,通过他们的致富经验,和他们现在所掌握的技术,帮助现在还没有富起来的人走共同富裕的路。 

(记者:佟静 摄像:刘哲 后期:周姗姗 责编:李虹霖)

网友互动

0
用户名
密码

栏目组联系方式:

访谈热线:
010-8882 8219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