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稳岗扩岗政策密集推出,释放出稳就业的积极信号。民政职业大学是国家民政部直属的唯一一所本科层次高等学校,学校立足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人才培养突出就业导向,近年来学生就业率超过95%。新时代的民政职业教育有何特色?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青睐民政职业?如何以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尽快适应岗位?本期节目,特别邀请民政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绚为广大网友分享我国民政职业教育的有关情况。
民政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绚 (中国网 郑亮 摄影)
【访谈实录】
中国网:李校长,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
李绚:主持人好,中国网的网友好。
中国网:采访您之前,在查资料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有意思的评论,说“看完民政学子的日常,感觉好像过完了人的一生”。这句话反映出了民政职业教育是和民生息息相关的。除了我们熟知的殡葬、家政、康复等专业,新时代民政职业教育的专业涵盖了哪些领域或者行业?又呈现出了哪些新特点?
李绚: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民政职业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进程中,始终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围绕高品质民生来布局建设专业。
通俗地来讲,我们主要就包括“一老一小”、“一红一白”,还有康复、社会工作、社会治理等等。“一老”主要就是为老年人服务,“小”就是为儿童服务,“红”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婚姻领域,“白”就是殡葬。这样纵向来看就贯穿了人的一生——幼、老、康、故。所以,看完了民政职业大学的专业,就好像看过了人的一生。
新时代,我们民政事业也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体现出了一些新特色。它的领域从原来的“兜底性”,向“兜底性、基础性、普惠性”发展。教育作为事业的基础性、长远性、全局性的工作,当然也要服务于事业的发展。所以从民政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来讲,我们从宽度上、长度上和深度上都有拓展。
从宽度来讲,我们的专业领域从过去服务某一个领域,需要向更宽的领域拓展。举个例子来讲,比如我们的康复,以前我们主要是聚焦于残疾人的假肢、矫形器设计和制造。现在已经拓展到服务康复治疗、言语听觉,还有我们的眼视光技术,拓展到5个专业。
从长度上来看,我们的民政民生保障的事业链在拓展,由此导致对于人才的需求链也在延伸。从教育来讲,我们的专业的供给链也会拓展。过去比如说我们的儿童仅仅是儿童教育,现在我们要向前延伸到婴幼儿照顾,还有对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向后端来看,比如我们的老年服务,以前我们就是一个智慧养老,现在我们可以向后端延伸到安宁疗护。 从深度来讲,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对服务的需求,从过去简单的服务供给,现在人们更多的需要有温度的服务,有技术的服务。
所以我们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教育也从人文和科技赋能这两个方面来加深或者说来拓展专业的深度。从人文的角度,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凝心铸魂,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在科技赋能上,我们要抓住新一轮的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来赋予这些传统的专业一些更高的技术。
所以,我们的民政职业教育可以说在新时代体现出从宽度上更宽,从长度上更长,深度上更深的特点。
中国网:我们关注到2024年,我们学校的现代殡葬管理本科专业的录取成绩比当地的本科分数线平均高出60分。录取成绩的高低,其实也能反映出大家对这个专业的冷热。其他专业的报考是否也有这种从“冷”到“热”的变化?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青睐民政职业?您认为,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李绚:从报考的情况来看,近年来民政类的专业确实是越来越受欢迎。去年我们投放的五个专业录取分数平均都会高出当地本科线60分到65分。正如您所说的,确实体现了这些专业所谓的由“冷”到“热”的转变。这背后的原因,我想可能无外乎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有效统一。
从社会价值来讲,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民生保障事业的发展。这个从客观上促进了民生保障领域的事业、产业、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还有“健康中国”陆续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民生事业补短板的部署,促进高品质民生事业这样一些事业和产业的协同发展。这个都会为广大的青年投身高品质民生领域提供广阔的舞台。
我们从这些年的演进来看,以前我们对学生的入学教育,职业的导入相对周期会比较长。主要还是因为在学生入学以前,对于民政,特别是对民政职业的陌生感还是比较强的。近几年以来,入学以后,大部分学生都是有非常明确的职业导向的,所以对于职业他并不感到陌生。我想他不需要我们做过多的职业导入,所以这也正迎合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规律。学生从更早的时期开始就了解职业,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有目的的来选择职业,选择专业,和今后的就业连在一起,就实现了个人的理想和社会的需要,学习的专业和职业的有机统一。
广大的青年投身民政职业教育的这些专业领域,他有岗位,今后也有发展,也会有作为。所以,我想这在这里面社会价值彰显的同时,能够施展个人的才华,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了,这是民政职业受青睐的最根本的原因。
民政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绚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专访。(中国网 郑亮 摄影)
中国网:我们学校的数据显示,学生的就业率超过了95%,这个就业率是如何实现的?在当前就业形势仍然存在压力的情况下,民政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为何如此“抢手”?
李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高质量就业,是教育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的必然要求。
作为民政部直属高校,民政部党组高度重视学校的就业工作,分管部领导是亲自推动研究部署学生的就业工作。所以,我们的办学是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这个就业为导向是贯穿在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工作整个全过程的。我们的校长办公会是每周一次召开,第一个议题就是围绕学生的就业来研究部署相关的工作。
但是就业工作不单纯是就业单一这一项工作,它实际上是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从专业设置开始,就要瞄准行业发展的最新需求,根据需求来设置、调整、优化自己的专业。随着行业的发展,有些专业需求就没有那么旺盛了。这些专业就要及时的进行调整。总之,我们的专业设置要始终导向人的全面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
在人才培养上来讲,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技能)通俗地来讲就是市场所需要的。根据就业的市场需要,我们在原有的专业的基础之上开设微专业。通过微专业来培育学生对接就业岗位的能力。把这些过程当中所凝练的一些职业标准,就业市场的一些需求把它固化为我们的教学标准,形成我们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微专业来推动学生的就业,同时来孕育我们的新的专业,这样就实现了就业和人才培养的一个良性互动。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够和就业岗位实现顺利地对接。
第三个方面,就业本身这项工作也很重要。我们在工作过程当中发现有些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是学生也会出现一些不就业、慢就业这样的一些消极的状态。所以,我们就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要培育学生“劳动光荣、技能伟大”这样的职业理念和职业素养。同时要及时跟进学生的思想状态,把就业市场的最新的信息和他个人的需求进行精准的匹配分析,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去就业的意愿。只有这样的话,我们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到最后学生的就业辅导,一体化地来推动这些工作才能够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就业。
中国网:如今,普通本科毕业生基本上都是“00后”,专科毕业生的年龄可能更小。这样一批年轻人走出校门就马上从事比如护理婴儿、照顾老人、康复病人等对实际操作能力和经验要求比较强的工作。从学校层面来讲,如何帮他们尽快地适应岗位?我们学校有没有做一些针对性的培养培训?
李绚:对于一个年轻的学生来讲,他怎么样能够从事刚才您说的这些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或者是生活阅历的一些职业。两个方面的因素很重要,第一个就是他的专业素养或者说专业精神。第二个因素就是他的专业能力。
学校聚焦这两个方面,做了很多人才培养方面的设计。
从专业素养上来讲,从事这些职业对于学生的爱心要求非常高。所以,我们设计了这样的“一魂三德”的专业素养培养体系。“一魂”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凝心铸魂,我们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爱心美德,这是作为我们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呈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习实践全过程的。
通过我们完整的育人体系,来厚植学生源于爱、专于技、惠于民的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这一点很重要。不光是学生,所有从事这些行业的人都要有一颗爱心,包括我们的殡葬专员,我们也是强调对生命的守护,我们不是单纯的从事殡葬这么一个“冰冷”的职业,它是一个有温度的职业。它之所以有温度,就是因为我们专业化的培养,塑造了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把殡葬作为生命的最后一程来进行守护。所以,他才能够更好地去从事这样一些职业,这是第一个因素。
第二个因素就是从专业能力上来讲,我们有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要有50%的课程用来作为实践教学。我们通过入学的职业体验,到我们的仿真教学,到到岗位实践,到顶岗实习,到职业大赛,它是层层递进。在这层层递进的这些实习实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全过程的、多领域的、专业化的一些实操能力。实事求是来讲,学生通过这种专业化的培养,比他单一的社会环境所塑造的一些经验可能更丰富。对于实践当中问题的解决也体现得更专业。
所以,有了专业精神的支撑,再加上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完全可以在毕业的时候胜任这些职业。
中国网:好,感谢李校长为我们广大网友分享了民政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好理念,好方法。
李绚:谢谢主持人。
相关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