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民政行业技能人才是民政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家民政部直属的唯一一所本科层次高等学校,民政职业大学立足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人才培养突出就业导向,近年来学生就业率超过95%。目前我国民政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哪些问题和难题?有哪些创新的培养培训举措?未来民政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本期节目,特别邀请民政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绚为广大网友分享我国民政职业教育的有关情况。
民政职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绚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专访。(中国网 郑亮 摄影)
中国网:李校长,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
李绚:主持人好,中国网的网友好。
中国网:今年4月,《关于加强新时代民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外发布,这是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首次联合出台的关于民政领域高技能人才的文件,也对民政技能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制度性的安排。目前,我国民政职业教育领域存在哪些问题和难题?
李绚:民政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相对于事业的发展需要来讲,确实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难题。也正因为此,民政部、人社部专门就加强民政人才队伍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民政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从人才的培养来讲,民政人才的培养力量基础比较薄弱,总量不足。相对于其他行业有大量的高校和教育投入来讲,民政的办学历史不长,从事民政教育的专业院校也较少。我举几个时间和数据。民政教育最早是1959年内务部干部学校,到1984年才成立了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同期成立了几所中专学校,这是民政专业教育的最早的起源。一直延续到2024年才成立了我国第一所民政领域的本科院校,也就是成立了民政职业大学。所以,相对于民生事业这么快速的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大量地、急剧地扩张。民政教育的储备客观来讲是不足的。这就注定了在人才培养上,无论是从量上还是从人才梯队上,以及对于人才的系统化规划来讲,相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对民生保障事业的发展所产生的人才需求来讲,都是显著不足的。
从人才的评价来讲,目前来看,对民政的职业品类的评价出现了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工种的量很小,比如假肢装配工等等,这一类的职业人数不多。对于这一类的职业来讲,它的评价没有基础,就是(因为)量不大,形成不了评价的市场依托。还有一个方向是量很大,像养老护理员,养老的职业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质量不高。这个就急需要一个统一的规划来推动民政人才的职业能力评价,让它成体系化,有步骤的、有质量的、有梯队地来推进。
从人才的使用来看,现在实事求是来讲,民政职业人才的保障政策,包括它的薪酬体系的分配机制,和国家对这一类人才的需求相比较而言还是有差距的。当然和前些年比,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应该来讲这一类人才的获得和体现“劳动光荣,技能伟大”这样一个需求来讲,民政技能人才的获得感还是不足的。
中国网:针对您刚才提到的这些问题和难题,民政职业大学是在民政技能人才培养上是如何紧跟行业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我们有哪些创新做法?
李绚:从教育教学来讲,我们是发挥民政部直属高校这种独有的行业办学优势,紧跟民政事业发展的需要来布局建设我们的专业,提高学校办学和行业需求的适配度、紧密度,这是我们的一个天然的优势。
从人才的培养来讲,我们是利用产教融合的机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讲,也就是把行业内最新的职业要求、职业标准快速转化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化为我们的教学内容。用这些行业最新的成果来教育培养我们的学生,让学生更好的快速对接产业、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此,有几个大的产教融合共同体都成立在我们的学校。比如我们的养老产教融合共同体,是融合了行业的头部企业、高校,这个高校就包括我们的职业学校,还有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这个平台上聚集了五百多家高校和企事业单位。这个就有效地保障了人才培养的内容能够及时的和行业的需要进行对接。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人才是最鲜活的,最紧跟市场需要的。还有我们的殡葬、婚姻等专业这些都是发挥我们作为部属高校的优势来推动成立的。学校也是作为牵头单位,既发挥了教育单位的作用,同时也发挥了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
从“育训评”一体化平台的推进上,我们来发挥行业对人才的持续化需求的这样一个作用。我们发挥这样的一个平台的几个优势。一个优势就是我们可以发挥对行业的持续化的服务功能。
除了我们的学历教育之外,我们每年还给行业培养民政干部和职工将近3万人。这些年,已经累计培养了45万民政干部和技能人才。同时,我们还开展职业鉴定,累计已经鉴定了25万民政的职业技能人才。一方面提高了我们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在服务民政行业在职人员的同时,我们也把行业最急迫的需求及时地掌握搜集,反馈到我们的学历教育当中。这样就实现了我们的学历教育、社会服务一体化推进,及时的来创新我们的人才培养的内容方案。
中国网:除了您刚才提到的人才培养等方面,我们学校在管理层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呢?
李绚:学校在管理上除了日常的学校规范化管理,我们特别突出强调把变革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服务于这样一个管理模式,我们在专业设置上,打破原有的院系设置。我们设立创新学院,这个创新学院主要就是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的最新需求,实现专业之间的交叉。比如说养老专业,那我们就需要变革原有的养老专业的办学模式,我们就需要来变革适应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我们就要对养老专业和康复专业进行嫁接。我们要通过创新学院重新来开设微专业,然后以微专业来探索融合式的一个人才培养模式和新的培养领域,用先立后破的方式来推动专业的变革。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除了对培养人才周期的这种法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之外,我们每一个时间段,不定期地开展“专业主任说人才培养方案”,“教研室主任说课程”。通过这样的一系列的措施,推动全院从行政到教学共同关注行业最新的变化业态,用掌握的最新的业态来倒逼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管理架构的这样的一些变革。
通过这个人才培养方案定期修订和不定期的研讨修订相结合,来第一时间消化行业进步所带来的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一些要求。在变革方面,我们还是做了很多的制度上的一些设计。同时,我们还要培育这样的一个变革的文化。我们是强调研育并举的,也就是说老师除了教学之外,要推动老师参与课题研究。这些研究一方面是要承接民政部和民政行业一些政策创制、行业标准制定等一些研究的需求。同时还有他们通过横向合作的方式,参与到企业产业对人才培养以及对产业事业发展的一些研究领域。通过研究来推动这些老师不断地变革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行业能够同向发力,携手同行。只有一个不断紧跟时代发展的老师,才能够不断地把行业最新的内容带入到学校来。
所以我们无论是从制度设计上,还是从文化的培育上,我们都在强调变革是学校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节目录制现场。(中国网 郑亮 摄影)
中国网: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民政职业教育和民政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是否有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发展规划?
李绚:人口结构变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民生需求的升级,这三个我认为是民政行业可以确定的未来。民政职业大学作为民政部直属的高校,理所应当的是要顺应行业发展确定的未来,在人才培养上要顺应这几大变化,更加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数智化、融合化和人文化的水平。
具体来讲,专业化就是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民生需求的升级,人们对于专业化的服务会越来越多。举个例子,以养老为例,以前仅仅局限于养老服务,实际上这个服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提升,它是可以细分为失能失智、安宁疗护等等,它都可以把它细化为专业化的需求。在儿童服务领域也是这样。笼统来讲,是一个儿童服务。但是你按照细化的专业化的需求来讲,有自闭症儿童的照护问题,有融合教育的问题等等一系列的儿童的专业化的需求。作为学校来讲,要顺应这样的一些专业化的需求,根据老百姓的需要以及市场的就业需求,岗位的提供,来及时地细分一些专业,更加突出民生服务保障领域的专业性。
第二个就是数智化。技术赋能对于民政事业来讲是一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挑战。人才作为行业发展的一个基础性工作,我们的人才培养自然的要把新一轮的技术赋能融入到我们的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当中。像养老领域的智能的引入,我们必须要把这些领域的技术和我们传统的养老服务专业进行结合。像我们的康复领域,现在一些人工智能进入到康复领域以后,它带来行业的加速度的一个演变。过去仅仅传统的康复,显然已经满足不了老百姓对高品质民生的需求。所以我们很显然要把这一轮的技术引入到我们的康复领域,来积极的探索研究开办我们的智能康复专业。其他领域也是一样的,包括我们的殡葬也面临一些用技术来赋能的任务。我们是要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融入的。
第三个就是融合化,具体来讲就是我们的一些服务领域,它是可以进行交叉融合的。从专业发展来讲,单一的专业的发展,和融合发展相比较而言,融合发展的这样的一种服务的提供更立体,水平更高。比如,养老可以和康复进行融合,可以和医疗结合,就是康养、医养。我们的这个康复和工程要结合,就是康工,所以我们这些专业要形成一些交叉。总体上来讲,我们对学校将来的专业布局是“一核三圈”。这个“核”是我们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样一个国家战略,满足这样的一个需求,来以康养专业作为一个核心。第二个“圈”就是我们服务高品质民生,在这两个基础之上,我们在外围通过这些专业之间的交叉,形成一个拓展的圈层,形成这样的一些交叉性的一些专业。所以,我们叫融合化。
人文化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这样的一些专业人才,他的专业精神、专业素养是一个支撑,所以离不开一个高超的技艺,但同时更离不开他的比较高的人文情怀。所以,我们还是要立足于“一魂三德”的塑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凝心铸魂,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面的爱心美德要融入到人才培养当中去。所以我们形成这样的一个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就是“四化”——专业化、数智化、融合化和人文化。
从国际交往来讲,我们作为民政部的直属学校,它天然是具有国际交往窗口单位的作用。我们国际交往的传统和基础也比较雄厚。我们的假肢矫形器制造技术专业是和德国合作开办的,是在中国第一家开办这个专业的学校,应该说这个专业为中国的残疾人事业还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和英国、日本多个国家十几所学校建立了校际的合作关系。我们还通过承接部里的国际交往的需要,我们通过亚洲开发银行的资金支持,我们去年还举办了“东盟10+3”应对老龄化的国际论坛。通过这些国际交往活动,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民生、养老事业发展的一些成就,展示我们的成就,讲好中国民政职业教育的故事,在国际交往过程中来体现中国“教育强国”建设在民政教育领域的一些成果。
中国网:好,感谢李校长为我们广大网友分享了民政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好理念,好方法。
李绚:谢谢主持人。
相关节目:
民政领域首所本科高校,这些“新”本科专业为何受热捧?专访民政职业大学校长李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