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雅致、博大的艺术—舞剧《丝绸之路》的三个特点

发布时间: 2016-04-10 13:57:05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佟静  |  责任编辑: 佟静




    三、雅致、博大的服饰和舞美艺术

舞剧《丝绸之路》在服饰特征上,服装设计者突出的把历史多个时期的服饰艺术元素渗入、装扮到人物角色上。人类历史其实也就是一 部关于人类的服饰史,翻开服饰史,可以看到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也尽在其中流淌,每一段发展阶段都有其历史性和时代区别。今天,在我们再来看服饰的文化变迁,其实,最过瘾的体验,也只能通过服饰艺术家的再造,才能感悟和体会到服饰文化的历史美感,舞剧《丝绸之路》的服饰艺术,让我们在这一点上体会的则更为显明。

(一)舞剧《丝绸之路》服饰的艺术风格

要说中国的千年服饰的发展,那实质就是历史变迁演变的代名词,只有历史学家才能够研究清楚的问题。从舞剧《丝绸之路》展演中,要表现涵盖几千年的历史形象,确实需要好的服饰艺术设计,才能够表现出该剧的历史性发展寓意“七者”和舞台人文效果的需求。我品味到它独特的服饰设计艺术气息,充满了历史性元素、儒雅、华美、大气的风范,感受到本剧的服饰设计者以“周秦汉唐”的服饰艺术为审美基调,特别是以汉代服饰文化特征为主线,运用“丝绸之路”沿岸阿拉伯国家服饰特点和历代服饰精华,又具创新寓意的设计风格,为剧中人物的形象特征的展示起到了积极地作用。本剧的服装设计师阿宽先生说:“历史无需设计,它的壮美需要我们竭力去寻找、去体会”。

从舞剧《丝绸之路》的服饰展演的效果中来看中国历史上的服装风格。如:秦汉时代的,在服色上可谓是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奠定了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除了秦始皇制定法律规定服色以外,在很大程度上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在男性服饰方面,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汉代服饰,刘邦得天下后,力求予民休息,在服饰制度上,也大都承袭秦朝。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由于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裙子的样式也多,最有名的是「留仙裙」。男服服饰: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候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女服服饰:庙服:相当于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帅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隋唐时代,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如:襦裙服,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宋代服饰,宋朝统一的社会局面带来了宋朝经济的繁荣。“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使程朱理学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朴,重视沿传统,朴素和理性成为宋朝饰的主要特征。共同的特征是折裥很多。裙子上的纹饰更是丰富多彩,有彩绘的,有染缬的,有作销金刺绣的,有缀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郁金香根染的浅析古代女子服饰为标杆,黄色最为高贵;也有红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艳丽的石榴裙最负盛名。宋代因袭了唐代的襦裙,将其作为女子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服饰。由于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宋代襦裙的衣襟形式可左可右;辽、金、蒙古等是与宋朝(分为南宋和北宋)并存的北方政权,也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以契丹族为主,元则是以蒙古族为主。它们的服饰均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有着显著的区别,带有自己本民族鲜明的服饰特征。如:蒙古族女子,时兴戴一种很有特色的“故故冠”。这种冠是用桦树皮或竹子、铁丝之类的材料作为骨架,从头顶向上高约70-100厘米,其顶端扩大成平顶帽形;外面以红绢、金锦或毛毡包裱。明朝古代女子服饰。明朝政府采取了上承周汉,下取唐宋的治国方针,对整顿和恢复礼仪极其重视,并根据汉族传统重新规定了服饰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发展的前提之下,明代的服饰面貌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成为中国近世纪服饰艺术的典范。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因其长期处于游牧生活和征战状态,所以紧身、简洁、便于骑射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清朝统治者一直对自己的民族服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不仅认为民族服饰是祖先的传统,而且认为这是他们屡战不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展极其重视。清朝服饰也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对于近世纪的中国服饰影响较大。最有代表性属清代的裙子,有百褶裙、马面裙、鱼鳞裙、凤尾裙、红喜裙、月华裙、墨花裙等等。云肩是女子披在肩上的装饰物,贵族女子所用云肩,制作精美,有剪彩作莲花形,或结线为缨络的,也有以珍珠穿织而成的。中国服装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进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辽阔无边。这些服饰艺术的历史内涵,都抽象慨括的凝结在舞剧《丝绸之路》鲜活的人物个性中。

在舞剧中,还可以享受到阿拉伯服饰文化艺术的溢彩,同时,还有相关创意性的服饰造型,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觉感受。在色彩设计上,“引者和行者”采用黄色调,“游者和使者”采用灰色调,“市者和护者”使用了蓝色调,“和者”使用了红与白色调。从《丝绸之路》的服饰艺术所绽放的舞台效果看,在各个人物身上体现出了清澈的历史服饰文化艺术的魅力,它吸取了但又开创出新的服饰艺术效果,深刻的体现出既尊重中华民族历史的服饰风采又不死板硬套的创新运用。

(二)雅致、博大的舞台效果

舞剧《丝绸之路》的舞台制景效果独特。创作者用“变人不变景”的这种独特创意,让观众为之惊叹,就这样一个小小的舞台,用模拟细沙堆积的苍茫大漠,还真让人如实的感受到了沙漠的浩瀚无边,宇宙苍穹无际。就这么个场地,他却展现出了几千年的“丝绸之路”沙景故事,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出奇的智慧者之作。

从一般情况来想,近两个小时的舞剧,牵扯了几千年的故事,可能要换若干次场景,但舞剧《丝绸之路》的舞台背景创意确实独处一折,在一个沙化的场景里,用不同的人物和灯光作变化,形成“变而不变,不变而变”的奇特舞台效果,把观者始终放在茫茫沙漠之中,对沙漠的“憧憬、迷离、彷徨、遐想、恐惧”等气氛油然而生,这就像西方音乐中的变奏曲,音乐主题不变,而毎一次主题的性格在变,音乐效果在变,神奇无比。

舞台灯光在金黄色的主导色彩铺垫下,闪烁着沙漠的多种风光,让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也是本剧的主色调,它寓意深刻,表现出远古梦幻、苍芒万象的大漠风情,在此基础上,运用至少八次的全红光、全黄光、全白光、全灰光,每一次全光,就是一次集体舞的激烈场景,其中,两次全黑光,是让人产生阴冷恐惧之意,这些光的处理,是我看戏、看剧以来,灯光最有感觉的一次,他朴实无华,光为剧情的视觉震撼和需要出现变换,是朴实无华的艺术渲染,每一处光感都是一次色彩的享受和剧情的体味。

道具使用耐人回味。古长矛的使用,为历史武力博弈起到启示。对于舞蹈艺术来讲,由于缺少语言的导向,要让观众看懂剧情,因人而异,在理解上真还算是有一定难度的艺术种类,所以,各种道具的运用是关键。

舞剧《丝绸之路》的创作者在道具使用上可以说是简洁明了,相比其它舞剧来看,可谓“精炼到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道具是一柄古老的长矛,它寓意了古“丝绸之路”的血腥、疆场冲杀、利益之争、捍卫和平和正义之矛。有多少历史博弈之情,就在这一只古老的长矛上得到了启示,就是这个长矛,它使观众霎时进入到幻想古“丝绸之路”的武力搏杀的情境之中。另外,结束时在舞台上空给观众呈现出历史时期的各种标示物,可以说是对整个“丝绸之路”的历史印记的进一步暗示,为观众在视野上,起到了强烈的历史感观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指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舞剧艺术是属于表演艺术中较为抽象的艺术,对大多数观众来讲,需要熟悉舞蹈特殊的表述方式,舞剧《丝绸之路》在各方面都显示处非凡的创造,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我已经深刻地感受到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优秀。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佟静
   上一页   1   2   3  


 

互动留言

0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changhy@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219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