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东亮研究员:寻梦探海 求真务实

中国网 | 时间: 2014-05-07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记得当时释放潜标的工作必须在白天开展,工作面的甲板温度在热带太阳的炙烤下,很快就升到40℃以上,中午可以达到60℃。“科学一号”考察船是80年代建造的老科考船,没有无级变速定位,为了保证潜标绳索不被拉断,不能开动引擎,只能随风飘荡,在海流湍急,风高浪大的海域,要实现最后锚重的准确投送,可以想象不是一件容易事。

总结这两次科考,我个人感到科学研究和实验来不得半点虚假。这两个航次科考实验能够顺利成功实施,回想起来主要是因为我们加强领导,精心准备,一丝不苟,以及大家的团结一致和齐心协力。

我回国以来,在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对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环流及其气候效应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阐明了东、西边界的赤道长波反射在印度洋气候异常事件中的作用,揭示了印度洋气候变化的热带偶极子现象的滞后负反馈机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偶极子通过印尼贯穿流影响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现象的“海洋通道”机制;

——利用国际ARGO温盐剖面资料,我们发现了北赤道逆流下面的一支向西流动的潜流,命名之为“北赤道次流”。这是继“棉兰老潜流”、吕宋潜流等次表层洋流被中国海洋学家发现之后,中国人发现的又一支大洋洋流,对认识西太平洋物质和能量的输运和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还揭示了交汇的西边界流在印尼贯穿流源区的非线性迟滞变异过程,并且得到以上两个航次观测实验的验证。以上科研成果以及我们实验室和兄弟单位其他科研人员的成果,为我们开展西太平洋科学考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实验假设。

除此之外,我的团队还在黑潮与黄东海跨陆架水交换方面做出了国际前沿性成果,研究成果被国际《深海研究》学术期刊作为专辑封面加以介绍(图1),我本人被邀请在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主题报告,获得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力。

1. 《深海研究》“黑潮与区域海专刊”封面。

 

                            

人才是兴业之本

 

中国网:在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有哪些事迹与成绩?

袁东亮研究员:我鼓励青年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合作与交流,我的学生和助手都有去国外访问、开会和合作研究的机会。我多次在国际会议上组织大型分会的学术讨论,一般我出面申请组织分会,国际大会的组委会都会批准。

为了提高我国年轻海洋学家的知名度,我有时带上他们再拉上国际专家一起作分会的共同主席,甚至把分会的一段时间让他们主持;或者带他们一起与国际同行交流、讨论,扩大他们的知名度。我还邀请美国教授来我们所开课,提高研究生和青年研究人员的英语听说能力和理论水平。

与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研究员访问智利海边留影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于中国访谈

  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国际友人做客中国访谈,解读政策法规,阐释新闻热点,讲述世界风云,倾诉人生故事。秉承权威、人文、开放、深入的原则,为网友展现不同人生的精彩历程。
中国网地址:
中国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
邮编:100089

访谈热线

如果您想做客中国访谈,嘉宾请联系:
电话: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传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网友可进入论坛直接参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