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东亮研究员:寻梦探海 求真务实

中国网 | 时间: 2014-05-07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我还曾经带领我国的海洋大气领域的顶尖中青年科学家,都是国家杰青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水平的一类人才,访问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和著名大学,扩大了国际影响。为此,我曾经获得山东省省级的“国际合作奖”以及青岛市的一些奖项。

中国网:2006年您获中科院“百人计划”支持,回国工作。彼时您对国内的科研环境是如何认识的?对国家筑巢引凤,大力度引进海外人才是如何看待的?

袁东亮研究员:从上世纪末,国家加大引进海外人才的工作,我当时在美国太空总署的国家实验室里工作,位于美国首都大华盛顿市附近,接触到了来自中国各地的引智代表团,对国家人才引进的政策开始了解。但是,当时国内收入还较低,科研环境也不理想,所以真正全职回来的高端人才很少。

2006年我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支持,回国工作,当时认为国内的环境正在改善,尽管还不尽人意,但是认为,只要努力,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

我认为国家筑巢引凤,大力度引进海外人才是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对于有效提高我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快速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早期的引智有较大的盲目性和地方利益驱动性,后来的比较理性,但是还有很多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问题,还在继续影响我国海外人才的回归和发挥作用。

 

科学家要摈弃浮夸深入探索

 

中国网:对科研精神您是如何理解的?在荣誉与光环的背后,您认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的成功需要哪些要素的支撑?

袁东亮研究员:我们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验活动,目的是为了深刻理解表面现象背后的本质性的东西,从而指导我们的科研和社会实践,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依据和手段。基于此,我认为科学家要有深入探索的精神,要摈弃浮夸,精心试验,一丝不苟。

我认为基本功很重要,否则做出来的结果就会似是而非,靠不住。反过来指导实践就会浪费时间和资源。我观察我国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有不少的科研人员喜欢说大话,以科学的名义吹牛,缺乏小心求证和严格实验的过程,结果是申请到了许多大项目,但是没有像样的成果。这对国家和社会资源是一种严重的浪费。

中国网:现在有不少青年人投身到科研工作中,作为一名“过来人”和老大哥,您对他们有怎样的提醒与忠告?您觉得他们怎样做才能少走弯路,尽早成长?带学生您注重他们哪些素质的培养?

袁东亮研究员:现在的许多青年人投身到科研工作,目的各有不同,对真正追求科学真理的那少部分人,我可以提一点自己的建议。一是坚持理想,坚持追求,科研往往是十年到二十年以后才能见效,一旦见效,就是长效。科研与技术开发领域不同,后者门槛较低,更新很快,很难长期保持领先。而科学研究的周期较长,好的成果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取得突破,因此需要循序渐进的坚持。二是要刻苦学习、用心学习,掌握扎实的科研基本功。三是多向老师、国际同行学习,抓住科学发展的前沿方向。四是要有团队精神,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中国网: 对优化科研环境,端正科研风气,您的见解是什么?对带领团队承担新任务,做出新成绩,有怎样的展望与愿景?

袁东亮研究员:我认为科研环境的优化和科研风气的端正,应当主要靠行业自律,发挥学会、学术刊物和基金评审等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科研环境,行政干预太多,学会和学术期刊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基金和科研经费的申请中,关系、官位、职称等的影响太大,有时会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还会浪费大量资源。

我们团队在过去的几年里成长很快,每个人都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基金项目,青年基金结题的又都获得了面上项目,2012年有三位因为发表论文较多,在年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部分团队成员合影

 

今年,我们团队在研究所一级的考核中被评为优秀。我们将在今后的几年里,围绕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环流与气候研究,开拓前进,不断取得国际领先成果。我的梦想是在我衰老之前,他们能够成长起来,成为中华民族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坚力量。

 

做客天津电视台就马航MH370搜寻进行实况采访。

 

【人物简介】

袁东亮 ,1966 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目前是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气候变率和可预报性研究计划(CLIVAR)太平洋委员会委员、国际印尼贯穿流任务小组成员、国际西北太平洋环流与气候实验(NPOCE)计划副主席。曾担任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国际合作委员会(CIP)委员、Elsevier出版社学术专刊主编等职。198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 年毕业于中科院海洋所,取得物理海洋学硕士学位,1995 毕业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获得海洋学博士学位。1996-1997 年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之后在美国 NASA 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工作 7 年,最高职称为高级科学家,曾兼任马里兰大学巴而地摩分校助理教授,2005 年在美国大气海洋局国家环境卫星资料信息中心任科学家。长期从事海洋环流与气候动力学研究,熟悉数值模拟、四维同化、卫星数据的科技支持等工作。 2006 年获中科院“百人计划”支持,回国到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工作。



   上一页   1   2   3  


关于中国访谈

  智慧的对话,思想的交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国际友人做客中国访谈,解读政策法规,阐释新闻热点,讲述世界风云,倾诉人生故事。秉承权威、人文、开放、深入的原则,为网友展现不同人生的精彩历程。
中国网地址:
中国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
邮编:100089

访谈热线

如果您想做客中国访谈,嘉宾请联系:
电话: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传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我们: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网友可进入论坛直接参与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