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今:从战士到学者

活动标题

  • 李丹阳代表关注民生热点

活动描述

  • 嘉宾:全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 于今
        时间:2008年3月12日14:00
        简介:于今主要从事科学发展观、区域关系、城市更新和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等前沿性、前瞻性跨学科基础研究。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东中西部区域关系、宏观战略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文字内容:

  • 他是军人出身,曾经的梦想是成为“横刀立马”的将军,

  • 却在另一种力量的推动下不知不觉中成为学者;

  • 他是如此矛盾,表面看来豪放粗犷如漠北洌洌风沙,

  • 也会在不经意之间露出江南细雨般的丰富内敛。

  •  

    于今研究的领域很广泛,从科学发展观至区域经济、再至城市更新和宏观战略与政策分析等等都有涉足。新近,他又将注意力集中在国家战略与国家哲学的研究上。

    这些看似庞杂的领域在于今脑海中都有一个脉络分明的纲与目,他的纲便是他时时强调的“宏观战略”与“哲学思想”,目则是他时下研究的一个个领域,他站在制高点上,极目下望,这些领域也就不再诸侯争霸、各居一方,而是一个条缕清晰的有机整体。于今就在这些领域之间穿梭游走,跨界整合,然后,用自己的思想将其统筹,继而推广,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后知后觉的战士

    如同每颗成熟的果实都能追溯到光合作用的原理一样,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似乎也都能成为此时“你之所以为你”的底片版本。粗略地看一下于今的成长轨迹,就会明白他为何会成为今天的学者于今。

    于今出身军人世家,是满族人,一个能征善战民族中的一分子。用于今的话说;“祖上不超过两代,就会有一个军人,家族系谱可追踪百年以上。”父母都是把自己一生交给军队、交给党和国家的革命军人,为了不耽误工作,将出生仅40天的于今送至姥姥处,从此,“爸爸”“妈妈”对于于今就成为陌生的词汇,陌生的面孔。渐渐长大的于今知道了父母是在戍守边关,理解了父母的不得已。在父母几年一次的探望中感受到了成为军人的光荣:当身着戎装的父母从千里之外的玉门关赶往中原探亲时,小小的院落总会热闹几天,那是邻居羡慕的目光。虽然于今看父母的眼光是怯怯的,但他看着那身戎装眼神中还是充满向往:长大了,我也要当军人,要当将军。

    然而,人生的轨道并非完全由着自己所想。人生的选择,有时是被时代洪流挟裹着隆隆向前,有时又是不经意的几个小小故事推动,当时以为是蜻蜓点水,后来却发现那是决定自己人生轨迹的转折点。

    后来年轻的于今心随所愿穿上了军装,脑海中都是疆场拼杀,军事战略。可是在他16岁那年,接到一项任务,被调去帮一位叫高平叔的南开大学老教授整理资料。高平叔何许人也?当时的于今并不知道。但是,当他推开高教授小小书斋的一刹那,还是有些吃惊——他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书!此后的几个月,于今就跟着这位老教授整理资料,给书籍分类,一个满脑子都是打仗的少年似乎一下子跨入了另外一个世界。查资料,加注释,写稿件,在书斋里汲取营养,虽然只是几个月,虽然当时于今以为只是人生的一个小插曲,却很意外地成为于今此后常常回想的画面。这位高教授曾任蔡元培先生的秘书,早在16岁时就受知于蔡先生,后来去美国从事经济学研究,颇有建树。后于1952年舍弃专业从美国归来,专门以研究蔡元培和整理蔡先生著作为主要工作,为的是“要完成蔡先生1935年的一句嘱托”。这样一位执著的研究学者不小心闯入了16岁于今的心中,影响之深自不待言。不能不说,高平叔的出现,为于今此后转向研究工作埋下了伏笔,高平叔不计较个人得失,无私奉献的研究精神也成为此后于今咀嚼回味的精神食粮。

    于汝波,军事科学院著名的军事战略研究专家、军事谋略专家和孙子兵法研究专家,是于今生命中另一位值得记忆的老师,于老先生的大智慧、大思维令于今敬仰而受益匪浅。于老积劳成疾,最终在工作中阖然长逝,让于今深引为憾。老先生这份献身研究工作的精神也一直深深感染着于今。

    提起这两位老师,于今总喜欢用“后知后觉”来描述对他的影响。现在,走过30多年,于今渐渐明白了曾经一心向武的自己缘何走上学术研究之道路,也渐渐明白了应该如何往前走。他说,值得庆幸的是,他的生命中依然有成思危、董辅礽、李君如这些学界前辈如同一盏盏悬在他前路的指路灯,照耀着他慢慢前行。

    跨界研究

    于今总是能够在看似不同的领域内做得如鱼得水,如同金庸笔下张无忌施展“乾坤大挪移”,在腾转迂回之间,徐徐出招,招招见效:虽然常常需要做跨行业、跨领域、多学科综合类的前沿性研究探索,但他总能很快找准其中穴位,埋头钻研,继而便会有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性建议或结论推出。

    历数他的诸多研究成果,由他负责的“五个统筹”课题总也略不过去。2004年,由他主编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一书刚刚问世即在党政干部中引起反响,此后随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继出版,接连受到了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成思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批示,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和各省市领导人手一册,作为中央党校基层干部培训学习教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亲自作序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套丛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论点结合实例的特点,有助于各级领导干部全面、深入、切实地理解‘五个统筹’,提高理论水平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年来,于今一直在努力探求着理论通俗化的最佳途径,2006年“两会”期间,他主编的简编普及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百问》一书作为代表、委员读物,深受代表委员们的欢迎。于今很清楚,要让每个人从客观上理解、接受政治,就要讲求效果,让严肃的政治活泼起来,让枯燥的理论通俗起来,理论只有被大众熟知、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正因为如此,他今年即将出版的两本专著《城市更新研究》、《和谐管理之道》更加深入浅出、举重若轻。

    今年他还将完成剩下的“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两大课题,十七大前后,《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学习型社会》、《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四本读本将和已经出版的前五本修订本一起面向全国发行。而以此为蓝本的大型电视片《科学发展观大学堂》也正在筹拍中,该片已经被列入“十一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物出版规划。

    正如外界评价,于今做学术研究,起步不算早,但是起点很高。 由他领导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科研成果也层出不穷。2003年,他结合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从中、西文化(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国家战略的构建这两个层面和领域,来探讨当前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建设,而不仅仅局限于就(国家)哲学谈哲学,即用文化的扬弃、战略的构建来探讨、丰富(国家)哲学的内涵。”就这一理论创新观点,他于2005年在中科院《科学新闻》上先后发表了“论国家哲学的地位与作用——在扬弃传统文化与构建国家战略中构建当前的社会主义国家哲学”和“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两篇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争鸣,被政学两界和媒体认为是“国家哲学新思路”和“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创新观点”,成果被相继转载、引用或评论。

    而这些骄人成就,在于今看来,只是他工作中的一段序曲,他的学术研究,才刚刚拉开大幕。

    于今很清楚,真正的学者最可贵的品质是创新,他自己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想闪耀

  • 表面看来,于今粗犷,军人习气横贯其中,话至兴奋处,国骂随口而出,如同蒙古摔跤手,带着原始的草原气息,仔细再看,于今是狂放,骨子里有一抹游吟诗人气质。若是酒至酣处,长歌当哭、击掌而歌的情景不是不能发生。与之相处,又会觉得,他如同一个现代侠士,对朋友慷慨襄助,颇具义薄云天的豪迈。

    在工作中,于今可以投入到整日整月不休息,周末的概念是什么?在忙碌的时候他常常忘记。夸张的一次是,带领“五个统筹”课题组时,连续四天五夜不合眼。不过在工作闲余时间,他亦会用自己的方式享受生活的美好。他最喜欢的运动是网球和登山;他还会吹萨克斯;也会在兴致所致时,为自己或朋友烧制一桌好菜——一个小时拿出十几个美味可口的菜对他而言是小事一桩。心情或酣畅或郁闷时,会邀一两个好友,在后海某个僻静的地方坐一下午,或高谈阔论,或品茶小酬,感受心与心交流的默契。

    他的世界是丰富的亦是多层次的,与自己,拥有一片完整与宁静的内心世界,浮躁,冒进,浅显,距他是那样遥远;与亲朋好友,则是真挚的热情的,英雄本色,侠士风骨,浪漫情怀,哪一个是于今?哪一个都是,哪一个都不全是。与国家,他又是那个心怀天下,有着“治国平天下之志”情怀的伟伟大丈夫。

    他从不赞成一味埋首书斋做学问,所以上网冲浪成为他生活中必要的一部分,新浪、人民网和军网都开有他的博客。他说:“在网上可以了解天下事,从网友提出的问题,可以知道好的建议,并且可以节约调研成本。”

    他的心可以承纳许多人,许多事,一方面国与家,一直牵系在他心中,那是他的心中依傍,他的理想王国。另一方面,他又在尽自己最大努力,用来帮助那些西部贫困学生,他倡议并主持发起了面向全国高校贫困大学生乃至硕博研究生的奖学金“中国发展百人奖学金”,并捐赠了第一笔稿费。

    “我和我的父辈们一样,把人生最好的青春时光,都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提及自己成长道路,于今无限感慨。在部队度过了人生华彩篇章的他,已经把那段经历深深铭刻在心底——累呵,苦呵,做过最花力气的苦力,承受过最高压的训练,完成过近乎苛刻的任务,甚至背过一阵尸体,这些都是军人的任务,都是军人成长必经的炼狱。军人的烙印一旦打下,骨子里便永远流淌着军人的血,“做一个战士”便也成为于今永远的座右铭。

    “我们这代人,报国的情怀很重,理想主义很重。”于今抿着茶,神情严峻,在这个充斥着娱乐、恶搞、自我的时代,报国情怀、理想主义是那么遥远的词,但是看到于今,会忽然感到那些轻飘飘的、喧嚣的、浮华的世界渐行渐远,一个有着忧患意识、将国家命运系在心头、涂抹着理想色彩的年轻人渐渐清晰,沉甸甸的耀闪着及其珍贵的光。

    于今口中所谓的“我们这代人”,具体说来,他也不过是1970年人士,是时下被各类报刊媒体拿着放大镜一遍遍研究过的“七十年代”中的一枚芸芸众生。这个时代生人有着自己的标签,有点理想,但抗不过现实,在社会遽变中迷茫,在夹缝中左右摇摆。但是于今,似乎距离这些很远。很早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一直坚持,从未有过动摇。当“生于七十年代”族大部分人的理想随着物欲横流湮灭时,于今依然擎着自己那杆理想大旗迅疾前行。所以,“理想”,“社会”,“人民”,“历史”,“责任”……这些闪着灼人光芒的词汇可以在他胸腔中不断闪烁。

    当大部分七十年代正在营营役役为自己在这个飞速旋转的世界中攥取更多的现实利益时,当八十年代后人也在物质权势大道飞奔想要分得一杯羹时,于今依旧傲然执守于自己的理想家园,执着于家国天下情的报国情怀,在诱惑丛生,欲沟难平的世界中,难得地坚持着属于自己的清澈与激昂。

    这份耀闪着光芒的理想主义情怀,因在现代社会的愈少而显得弥足珍贵,便也了一份涤荡人心的作用!

    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无情未必真豪杰。”有着铮铮铁骨及雷厉风行硬派作风的于今,在情感世界又常常会不经意流露出他的侠骨柔情。多少年过去了,他依然会在姥姥的忌日情难自禁;妈妈简简单单的一盘西红柿炒鸡蛋,也仍会让他感怀至深。

    在于今出生40天的时候,父母接到部队任务,既把他被送至姥爷姥姥处,虽然母亲不在身边,但是身边不乏爱,姥爷是特别正统的老干部,很严肃,姥姥的疼爱自不必说,家中三个姨姨对于今的备至呵护也一直是他心底珍藏的温暖。从小在几个姨姨身边长大,于今深受影响,二姨是当年热血革命青年,是从内到外红彤彤的红卫兵,在文化大革命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她投身时代激流的高昂热情不知不觉中感染着于今,让他至今都难以忘怀;三姨则有点像《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经常会被姥爷批判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小资产阶级,但是她爱看书、常常接受新锐思想则无形中影响了于今,让他要比同龄人更早地浸润在饱览中外名著的世界中,心中荡漾着那个年代人少有的浪漫情怀;于今的老姨,则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在几位风格迥异的姨姨影响下,于今的性格也如同多面棱镜――有着激越的革命情怀,也有着浪漫英雄主义,同时也保持着对传统家庭的向往。

    “虽然你从小不在妈妈身边长大,但是你一点也不缺乏母爱,你有四个母亲。”某一天,于今无意间听到二姨这番话时,心中竟然久久难以平复。三个姨每家都有一个孩子,于今作为大家庭中的老大哥,自然担负起了教育弟弟妹妹的责任。而慈祥温柔的姥姥,则是他心中永恒的家园,一手将于今带大的姥姥在弭患老年症时,唯一能够叫出来的名字就是于今的小名,1998年6月,姥姥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此后每年的6月,于今都会用素食表达自己对姥姥的哀思。至今,姥姥去世已近10年,他这个习惯也保持了近10年。

    深厚的亲情世界构建了于今丰富的情感内心,或许是从小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现在的于今,便比同龄人多了份对家的关爱,对亲情的珍惜,对父母的牵挂与尊重。

    家乡在哪里?看过于今简历,心中不禁疑惑,于今到底算是哪里人呢?“在兰州,我说自己是河南人,在河南,我说自己是东北人,在东北,我说自己是天津人,在天津,我说自己是北京人,在北京,我又会说自己是东北人。”于今绕口令一般说着自己走过的地方,自己也忍不住哈哈大笑——在兰州出生,在河南成长过,在天津当过兵,在北京奋斗着,自己的家族又是远在东北的满洲人。于今的家乡到底是哪里?他真的不知道。

    “如果真要问我是哪里人,我会说我是中国人。”于今表情恢复了凝重。这个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如同浮萍一般的人,心中却没有一丝经常流浪的漂泊感。那是因为,他将自己的须根,深深植于祖国大地的缘故。

    在他心中,已然超出了家乡的概念,心头所系,分量最重的,是国家。是的,多年来,他策马扬鞭,走过全国大大小小无数个城市,壮美山川在他心中激越,那种对国家,对社会的期望与关心,那般赤子之情,唯有自己能细细端量吧。

    于今将自己这份对国、对家的情怀演绎成一篇篇具有建设性意见的文稿,在党政内刊上,在自己的博客上,公布发表,想用自己一己之肩,为祖国的发展承担一份力。士大夫的报国情怀,表露无疑。

    “秋雨罩香山/故友自飞扬/红妆凌云志/无奈寄情长/半空入觉门/平地把仙降/峰峰英雄在/敢把乾坤量。”这是于今在游玩香山时,兴致所致写的一首诗,一面是寄情长的浪漫情怀,一面是乾坤量的豪迈气息。

    真的很难说清楚于今,这个集士大夫的高尚,游吟诗人的浪漫,革命军人的豪迈于一身的青年学者,矛盾而自然地集合于一体,用他的笔,他的行动表达着对国家的拳拳真心。

    “如果有一天,让别人评价你,你会希望成为大家眼中什么样的人?”

    “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于今不假思索。

    这个责任,担着国家,担着道义,担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