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德之:做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慈善

时间:2012年3月14日
嘉宾: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卢德之
简介:在现代社会“慈善”似乎成了炙手可热的词汇之一。我们在探讨慈善事业、慈善现象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应该创造什么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慈善事业呢?今天我们的演播室就为您请来了一位嘉宾,他是来自华民慈善基金会的理事长卢德之先生,和他一起来探讨关于慈善事业的一些话题。[视频下载] [访谈实录] [返回视频]

视频点播

访谈实录

中国网:那其实刚才我们提到了这个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它是一种物质现代化和精神现代化双管齐下的过程,那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当中呢,我们可能对农业、对工业都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去满足,或者是富足我们的物质条件。但是在精神条件方面,我们现在发现需要再去提高,需要再去补足,您是怎么样看待?

卢德之:我作为一个企业家或者慈善工作者,我一直在探求一种精神,这个精神是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就是说能够引导我们走向一种至善的这样一种企业家精神,我把它称作“资本精神”。因为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代企业家已经出现了,而且你看中国的企业家群体,特别是这个大企业家群体现在已经排到世界老二的位置了,就是这个群体已经相当大了。关键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创造财富和使用财富的过程之中,如果他都只是为了自己或者说为他家里面的人,我是这么看的,一个人你再有钱,大家可以佩服你,你会创造财富嘛,甚至嫉妒你,或者说仇视你,不是有仇富情绪嘛,这都会出现。但是确实如果你挣的钱跟你周围的人,和社会、和国家关系不大,那就没有理由太多地尊重你。那么一个受到社会尊重的企业家,在我看来他是有精神的企业家,他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他是有灵魂的,否则他只不过就是一个阔佬而已。所以,企业家的这种资本精神,这种创造财富和这种消费财富的精神是特别需要培养和发展的。当然,我认为企业家创造出巨大的财富,特别是当他到了要退休或者是他的财富要传给第二代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一定要考虑这个财富对他的家族或者对他周围人、对社会的影响,这一代企业家已经到了这么一个关头了。那么我认为,或者说建议,他们最好的方式是用制度化的模式,比如说成立基金会,以这样的方式去从事慈善事业,谢谢!

中国网:是的。刚才卢先生提到一本书,就是这本《资本精神》。那这本书呢,可能大家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资本精神》,会以为它是跟经济方面相关的,其实除了经济方面,它还有伦理、管理等等各个方面的,包括慈善的一些内容。那这本书不仅仅是在国内受到很多人的重视,尤其在国外,卢先生曾经在多种场合,比如说一些大学的校园当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场合,都去演讲关于这本书的一些内容,并且国外的媒体和国外的相关人士还把它要翻译成其他语言的版本,那说明他们认为这本书,他们从其中可以得到很多的东西,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卢德之:我首先解释一下这个书名,这个概念是我发明的,估计在人类社会我是第一个谈出“资本精神”这四个字,把“资本”和“精神”加在一块。我想这个“资本”大家都天天讲,资本运作、资本市场,“精神”我们可以讲也是经常讲,但是把这两个东西加到一块是我加的。那么我给它的定义就是资本精神它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它是资本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它的一种内在的动力和它背后的那种道德精神。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精神它不是一种物的东西,实际上它是一种人类精神,也就是说是操作或者说创造资本的人的精神,我把它简称“资本精神”。当然这个说起来就长了,我当然是从人类社会的漫长的岁月中间、获得的一种认识,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我要讲清楚的是这个资本精神跟资本主义精神不同,资本主义精神它是当资本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个阶段以后表达出来的一种带有那个时代特质的一种精神,而资本精神它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整个过程的一种创造资本的人的一种道德精神。你刚才说它之所以能够引起一些反响,特别是在美国,我上一次去美国,无论是读了这本书的,还是我做过演讲的地方,他们确实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而且也正在组织翻译。我认为这本书里反映了他们的一些实际,这本书是四年以前出版的,那个时候美国的金融危机还没有发生,但是我当时就已经感觉到,这样一种追逐财富的毫无节制的态度,特别是华尔街的这些所谓精英们,他们对财富的这样一种不负社会责任的态度一定会导致这个社会出现不可收拾的问题。

中国网:借着您的话我也来说一下,其实刚才您说了,这是在金融危机之前出版的一本书。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呢,尤其是国外,西方的很多经济界的人士会对他们社会的经济、伦理等等各个方面进行一定的反思,那这本书无疑对他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卢德之: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这样的。我这一次在夏威夷把这本书送给一个很有地位的一个长者,他是个华人,他看了这本书以后,给我的评价非常的高,以他的话说,他没有想到中国人在这样一个时候写出了这本书,因为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它需要土壤,他认为这可能在西方社会产生这样一种思想更适合那里的社会经济状态。但是他没有充分估计一点,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以后,同样具有了很雄厚的、很肥沃的资本发展的土壤,也需要这样的精神。

     1   2   3   4    


网友互动

0
用户名
密码

栏目组联系方式:

访谈热线:
010-8882 8219  010-8882 8056
010-6235 4008
E-mail:
duomeiti@china.org.cn
版权声明:

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