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王泰平谈中日邦交正常40年
活动描述
- 时 间:2012年7月12日 16:00 嘉 宾:中日韩发展协会会长 王泰平简 介: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也是中日两国交流友好年。双方政府力图通过交流与合作,努力创造“新的相遇”,建立“心的纽带”,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在4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日两国的过去和未来?中日关系又将怎样发展?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中日韩发展协会会长王泰平,请他为我们深入解读。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各位的收看。2012年中日两国迎来了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两国元首达成一致,确定2012年为中日两国交流友好年,并提出了以“新的相遇,心的纽带”为口号,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的友好纽带。站在40周年这个时间点上,我们如何看待中日两国的过去和未来呢?今天我们演播室非常荣幸地请到了中日韩发展协会会长王泰平,请他与我们一起回顾并展望两国交往的历史和前景。王老师您好!欢迎您做客中国访谈。
2012-07-12 09:25:45
- 王泰平:
你好!
2012-07-12 09:27:12
- 中国网:
在节目的开始我们首先来关注一个新的名词,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个名词里面有一个国民交流,较以往是不是更注重民间的交流呢?
2012-07-12 09:48:50
- 王泰平:
你说得很对。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是两国关系一个重要的节点。从当前的情况看,40年来实务关系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很遗憾国民的感情现在又有些下滑,两国战略的互信现在还不足。所以,今年定位一个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背景,40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实现的时候,当时的外相大平正芳说,现在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了,中国真正变成了近而又近的国家。很遗憾,我觉得经过了40年后的今天,两国国民感情现在有点渐行渐远的感觉。中国对于日本国民来说,现在是近而又远的国家,相反,中国看日本也是一样。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所以想通过邦交正常化40周年的一系列活动来改善目前这种状况。
2012-07-12 09:49:06
- 中国网:
也就是说两国人民在这个时间点上更需要多交流、多沟通。我们看到有一个口号叫做 “新的相遇,心的纽带”,两个“xin”虽然是相同的读音,但是字不同。您是如何看待这个口号的?
2012-07-12 09:49:14
- 王泰平:
新的相遇,是在以往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交流的范围,进一步强调交流的群众化,大众化,普遍化,在更大范围内增加接触,增进了解。心的纽带,就是要进行心心相印的交流。我们二十一世纪中日委员会开会的时候也讲扣人心弦的交流,就是要形式多样,能够为双方喜闻乐见,通过这样一种文化或者是软性的交流,能够增进双方的感情。所以,据我了解,中日双方今年有400多项活动,有的已经搞了,有的现在正在搞。所以,通过这样两方面共同设计的这样一些项目,来达到这么一个目标吧。
2012-07-12 09:49:32
- 中国网:
其实在40周年的时间点上,双方的政府都是在展望着美好的未来,我们更应该从另一个侧面回顾一下我们交流的历史,尤其是民间交流的历史。对您来说参与了很多中日民间交流的活动,对您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2012-07-12 09:49:41
- 王泰平:
中日两国关系的特点就是先民间,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我这儿有一张照片,这是1970年前后照的,这是我们当时在日本,在中日备忘录贸易办事处驻东京联络处和中国驻日本记者的驻地,和当地我们的华侨雇员的合影。因为当时我们在日本的人很少,因为没有建交,当时只有一个备忘录贸易联络处,还有根据民间的协定达成的交换记者的协议,所以就是那么几个人。当时中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所以我们虽然身在日本,还仍然穿着灰的涤卡的服装,我们的几个雇员也都是从我们国内给他带去的礼物,他们当时穿了以后觉得特别的荣幸。
2012-07-12 09:51:26
- 中国网:
这个服装确实有时代的代表性,我们也可以看出无论从服装上还是从整体时代感的反映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是一个特定的年代,也是在邦交正常化之前对日本的一次访问,在这之后,可以说是两国的交流就更多了,尤其是您作为一个记者还曾经采访过日本的一些相关人士,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2012-07-12 09:51:35
- 王泰平:
这张照片,拍在中日建交前夕,当时我在日本当记者,日本记者采访我,我本来是处于采访别人的这么一种身份,结果我反而被日本记者采访。为什么?就是因为当时在日本国内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氛围空前高涨,所以,他们想通过采访我也了解中国政府的一些想法和当时的主张,这是当时的照片。
2012-07-12 09:52:06
- 中国网:
您还记得当时您要采访的嘉宾是谁吗?
2012-07-12 09:53:14
- 王泰平:
这是当时日本电视台的一个记者,别的我记不住了。
2012-07-12 09:53:27
- 中国网:
别的记不住了,当时是他采访您,您由一个受采访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采访者了,也可以说……
2012-07-12 09:53:36
- 王泰平:
非常关注中国。
2012-07-12 09:55:06
- 中国网:
也可能说明他们当时对中国的关注。当时您在日本的时候是怎样的生活和工作的情况呢?
2012-07-12 09:55:16
- 王泰平:
我是1969年去日本的,由于我们去的时候,日本是佐藤荣作任首相,他应该说是亲美反华的,和蒋介石的政权是有外交关系的。所以,当时中日没有邦交,关系很严峻,所以我们去到东京的那些人员,不管是贸易联络处的还是我们记者,我们当时国内规定是不和官方打交道,只是与民间团体有接触。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我们工作的条件是十分艰苦的,而且我们每走一步,警察都是跟踪你的,明里暗里都是要跟踪的,或者是监听窃听的。所以,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工作环境比较艰苦,但是我们感到日本的国民对我们还是很友好的,所以我们在当时也有很多的朋友,能够关心我们、帮助我们,从物质上也好或者是我们在工作采访过程中,所以,我们在东京也好,或者到外地,我们都有很多朋友。
另外,刚才讲了日本和中国的关系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民间友好走在前面。虽然没有建交,但是在日本有很多日中友好团体,比如说日本中国友好协会,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这些都是专门以中国为交流对象的友好团体,所以我们的工作得到他们很多的帮助。
2012-07-12 09:55:24
- 中国网:
中日两国民间交流的诉求和期望是很大很高的,也是因为这个民间的交流在不断的促进着两国政府的交流不断的深化。我们也可以看到今天王大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照片,你给大家讲一讲这是什么样的情景?
2012-07-12 09:55:33
- 王泰平:
这是在东京的一个饭店,我们在东京的机构包括记者团,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周年的时候搞一个国庆招待会,这场会实际上有将近2000人参加,虽然是没有邦交正常化,但是由民间机构在对方国家搞了这么一个国庆的活动,参加的人特别踊跃,而且有很多政界高层人士,还有经济界和民间友好各界的人士。所以,在1971年国庆时,这是9月底开的会,这当时就看出日本国内要求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呼声是很高的,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表现。
2012-07-12 09:55:44
- 中国网:
当时我们可以发现民间组织和民间交流对于两国的政治交往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虽然是在邦交正常化之前举办的活动,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它在日本产生的影响力。
2012-07-12 09:55:52
- 王泰平:
对。
2012-07-12 09:56:01
- 中国网:
这是1971年的事情,在1972年我们都知道发生了一件大事,我们从这张宴会的请柬中就能够读出一些新闻,我们还是请王大使给我们解释一下。
2012-07-12 09:56:08
- 王泰平:
这是周恩来总理在1972年9月25号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欢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一行的欢迎宴会。田中角荣就是当天上午坐专机到达北京,进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谈判。
2012-07-12 09:56:17
- 中国网:
当时针对这个谈判,两国都做了很多的准备,也都期望能够达成一个比较好的结果。我们来看下一张图片,特别有意思的一点,在欢迎宴会上的一个菜单。
2012-07-12 09:56:24
- 王泰平:
这就是周总理的欢迎宴会的菜单,这个菜单是周总理亲自定的菜单。
2012-07-12 09:57:02
- 中国网:
都有什么菜呢?
2012-07-12 09:57:13
- 王泰平:
有凉菜,还有莼菜汤,还有鱼翅,还有大虾的两吃,还有炖菜豆腐脑,还有烤鸭,还有糯米的果饯,然后有水果和点心。
2012-07-12 09:57:22
- 中国网:
刚才我们也说过了,两国都在为这个谈判做准备,这也是一个小小的准备,而且这个菜单都是周总理亲自设计制定的。这次谈判很成功,两国达成了一个基本的邦交正常化的协议。这个是在谈判后?
2012-07-12 09:57:34
- 王泰平:
这个是谈判实际上已经结束了,第二天29号两国要签署邦交正常化的联合声明,对田中角荣来说,基本上是大功告成了嘛。在他离开北京的前一天晚上在大会堂举行了答谢宴会,感谢周总理和中方人士,当时我也受邀出席了。
2012-07-12 09:57:46
- 中国网:
其实这也说明这次邦交正常化的签定对于日本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日本内阁总理当时对于这次签定的认可,对邦交正常化的认可,也是他对于这个事件的一个答谢活动。这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您提供的这张当时媒体之间活动的请柬。这是什么活动呢?
2012-07-12 09:57:55
- 王泰平:
这是中国首都新闻界在9月27号在北京举行欢迎宴会,欢迎随田中角荣来访的日本记者,人很多,当时日本有上百人的记者参加了,这是两国新闻界之间的一个宴会。
2012-07-12 09:58:05
- 中国网:
通过这几张照片的展示,我们了解了很多历史事件。您能不能给我们再回顾一下,在您参与的这些中日民间的交流也好,政府间的交流也好,还有没有哪些令您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或者是感动的场景?
2012-07-12 09:58:13
- 王泰平:
刚才说了,中日两国民间的关系,历史上也就2000多年吧,战后中日关系处于一种对抗阶段,没有邦交的阶段,敌对阶段。但是在这样一个阶段里面,中日之间民间的友好交流从来没有中断过。所以,刚才我们说到建交以前,日本成立了很多对华友好的组织,从各个方面关心中国发展,帮助我们在东京的工作。
这是建交之前的情况,建交之后应该说情况有很大的改变,因为两国有政府关系了。所以,当时我们叫做官民并举,用两个车轮来发展两国关系。我就记得,胡耀邦总书记和中曾根康弘首相在1983年为了考虑到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两国关系发展,他们就决定成立一个两国领导人、两国政府的执行机构,就是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直接提出咨询建议,供两国领导人参考,这个就是面向未来的,因为当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嘛,所以他们是考虑的很长远的。这个委员会日方成立一个委员会,中方成立一个委员会,以后每年都要开会,平时对两国政府领导人提出一些咨询。这个现在已经延续到第五届了,现在我也是第五届的委员,我们每年开一次会,轮流在日本和中国召开。所以,这就看出两国领导人很重视这个事情。
更重要的在这之前,邓小平当时说过,他说中日友好并不是权宜之计,也并不是光考虑我们本世纪的情况,我们到二十一世纪,二十二世纪,二十三世纪我们都要永远友好下去,而且这个友好超过两国关系的一切,所以他对这个很重视。我们讲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再往前讲,这是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口号。所以,从历史来看的话,我国领导人一直很重视中日关系。
2012-07-12 10:00:55
- 王泰平:
邦交正常化以后,应该说涓涓溪流汇成了大河,所以交流的范围不断的扩大,而且在各个领域都有,不仅仅是文化交流,体育交流,经济交流,政界之间的沟通和媒体之间的沟通也特别多,尤其是青年,我们在1964年,当时我大学还没有毕业的时候,日本来了大批的学生,我们搞中日两国青年大联欢。后来到八十年代日本3000人到中国来,我们中国也派去了很多人,而且有什么友好之船呐。除此之外,日本还有洋上大学,就是在海洋上上课,然后到中国的港口来入港以后上陆和中国年轻人来进行交流,各个地方上都有很多这样的活动。所以,现在应该说很广泛。
体育界的这种交流,还有中国学生搞学习日语的比赛,日本人学习中文的比赛,在两国都搞,搞了很多。所以,我也讲为什么是心心相印的交流,而且是从来没有的、创新型的交流,所以,这个范围很广泛的。应该说这是中日关系一大特点,现在还在继续。
2012-07-12 10:01:08
- 中国网:
刚才您也提到了两国的历史很有渊源,而且民间的交流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我们不妨再细化一下,民间就和老百姓有关,中日两国老百姓的习俗又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您在日本已经工作生活了几十年了,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针对于两国老百姓的生活?再有日本的老百姓对中国的老百姓是怎样的观点?
2012-07-12 10:01:16
- 王泰平:
我在日本前后生活了20多年吧,根据我的观察和感受,我觉得风俗习惯属于文化方面的范畴。过去讲中国和日本是同文同种,实际上后来我了解到这是当时日本侵略中国时期军国主义的一种说法,实际上中国、日本两个民族发展的道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的背景也不同。所以,两国之间的文化至多是一个共同体,不是一家,不能说是同文同种。由此,价值观和思维,判断问题的尺度等等都是不一样的。
生活习惯方面,有的地方是相似的,有的地方是不同的。比如说过年,日本人过年同样很重视,因为一年放假最长的就是日本的新年,还有五一节黄金周等。他们过年的情况现在跟我们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说喝屠苏酒,喝酒,有拜年的习惯,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日本过年不放爆竹,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都不放鞭炮。另外,过年不像我们中国人提着礼物去拜年,他们不是这样的,他们是在年前要给谁送礼的话,肯定是到商店去订购,然后通过商店就给它寄送走了,不见面就把礼送过去了,没有提着礼物去拜年的。大年夜听钟声,基本上到了半夜十二点的时候,都从家里出去了,到附近的神社、庙里去,走出去以后到那儿去听钟声。现在虽然是电视发达了,全国的庙和神社有钟声的话从家里的电视里就可以看到,但是很多年轻人还是有这个习惯,通宵不眠之夜。
2012-07-12 10:01:25
- 王泰平:
日本年末搞忘年会,就是过年之前一个单位或者是亲朋之前来搞聚会,咱们叫做迎新会,他们叫做忘年会,忘掉一年的辛苦,忘掉一年的疲劳,忘掉一年的苦恼,日本的大公司也好,或者是一个组织也好,学校也是这样,这是全民性的习惯。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是不一样的。我们中国现在慢慢可能也在搞了。
另外,我觉得日本整个生老病死和衣食住行,细节看起来有很多和中国是不同的。比如说日本家里有什么人去世了,我们现在跟日本也一样了,日本肯定是穿的都是黑色的衣服,到农村去也都是这样,但是他们感情是比较克制的,没有什么嚎啕大哭的情况,更没有雇人去哭的情况。因为他们有一个概念,人生老病死就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你要大哭是对死者的不敬,他们无声落泪的情况是有的,但是一般人都是克制的,比较内敛的感情,这点是不太一样的。
我觉得日本的人从小教育和我们不一样,他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将来你这个小孩要长大成人,成为一个社会人,社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个东西已经深深印在每个人从小的脑海里,规范他的行动。所以,他们的人到什么场合,我们有时候不管不顾的大声喧哗或者怎么样,公共秩序法律意识各方面的情况,他们这方面比较强,所以,在这一点来讲,应该说日本长期这种社会环境和他的教育,和上下传承影响,使日本形成了一种守纪律、自束克己。从这个意义来讲,鲁迅也说了,这种国民素质还是比较高的。
饮食上也不一样。中国人吃饭讲究排场,或者是大家一起吃啊,圆桌一支很热闹,很联络感情。日本过去咱们看到的古代电影,秦始皇的时代一个人一个小低桌,一个饭盒,他们一直延续到现在,他们是一人一份的,是分餐制。你要接受他的宴请去吃饭的话,最好是不要剩,他们是每样一点菜最好不要剩,你要一剩的话,他就感觉到我这个菜做得不合适,你不爱吃了。跟我们相反,我们要一招待的话,不剩的话好像就是不够吃。他们不是这样的情况。所以,从细节看,虽然都是东方民族,但不是很一样的情况。
2012-07-12 10:01:40
- 中国网:
其实我们这些年也在观察着中日两国的区别,尤其是有一条关于中日两国儿童夏令营的一个新闻,当时也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们也从这个夏令营中感受到日本小朋友自理能力,面对新环境和严酷环境时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中国家长们和儿童们去学习的。
刚才我们聊了这么多民间的外交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这40年中两国之间比较有意思的一些政府外交行为,比如说大熊猫外交和朱鹮外交。您对大熊猫外交印象深刻吗?
2012-07-12 10:02:06
- 王泰平:
最早我们邦交正常化实现,当时我们政府决定把我们的国宝选了一对大熊猫康康和兰兰送给日本国民,当时我还为此回北京,到北京郊区一个熊猫保护养殖基地去选这个大熊猫,后来我们派了飞机,我们外交部有个干部叫颜万荣,专门护送这个大熊猫到日本去,结果大家就开玩笑,把颜万荣说成是“熊猫大使”。当时的情况,我正好在东京,(熊猫)送到东京上野动物园,不像现在我们一会儿借给美国,借给哪个国家,当时就是第一份赠送到国外去,而且一般日本人从来也没有接触过大熊猫,所以这引起了轰动,各个报纸、电视台都是在头版头条来连续地报道。
而且送去以后,在上野动物园排起了长龙,多少家庭,全家,父母带着孩子排队,两个钟头以上为了看熊猫一眼,而且在熊猫前面不能停得太久,基本上一过就算了,因为后面的人很多,就是这么一个引起轰动的东西。所以当时效果很好。日本人到现在,为什么灾区他们还想租用大熊猫?确实大人、小孩都非常喜欢这个熊猫,而且是百看不厌的动物。
2012-07-12 10:02:31
- 中国网:
当时您去看了吗?
2012-07-12 10:02:43
- 王泰平:
我看了,我了解情况。
2012-07-12 10:06:45
- 中国网:
当时您看到我们国家的国宝在日本这么受欢迎是怎样的心情?
2012-07-12 10:06:59
- 王泰平:
当然,看了以后,我们感到这个礼物是送对了;第二,我们看到日本人,大人、小孩这么喜欢,而且动物园园长我也去跟他们接触,他们为熊猫盖了非常好的房子,用嫩竹子做饲料,各种条件都很好,而且他们饲养员也专门配了专人。看了以后,我们觉得我们国家送这个礼人家非常重视,我们也感到很高兴,也感到很欣慰,确实起到了一种政府外交,对提升两国国民的感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012-07-12 10:07:10
- 中国网:
除了这个大熊猫,我们还给日本赠送过一个国宝级的动物,那就是朱鹮,您对朱鹮当时赠送日本是怎么看待的呢?
2012-07-12 10:07:22
- 王泰平:
朱鹮最早的时候是1998年,国家主席江泽民他作为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访问日本的时候赠送给日本的,朱鹮日本本来是有,后来绝迹了。他又非常喜欢这个朱鹮,所以当时就赠送了一对给它。后来据我了解,到2000年,后来2007年,我们国家领导人访问时又相继送过。日本也是很重视,在日本海新潟县佐渡岛上修了一个朱鹮的研究中心,把我们中国送的朱鹮放在那里养育、繁殖。所以,我们前年21世纪委员会开会的时候专门到这个岛里参观了这个东西,这是当时拍的照片。现在繁殖了很多,而且有一些已经放生、野化训练,搞得不错。
朱鹮本来不是日本的国鸟,日本的国鸟叫绿雉,但是这也绝迹了,他们现在喜欢朱鹮,因为这种鸟,你看红的头部,白的羽毛。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时候,日本馆的工作人员,女的服装戴的帽子全部用这种红色的帽子,白颜色,就是用的这种朱鹮的造型做的,所以看到他们多么喜欢,因为它和皇宫有很大的关系。过去皇后服饰当中有用朱鹮的羽毛这个颜色来做,所以他们非常重视我们中国送的这个礼品,我们看后知道整个日本为朱鹮投资也很大,搞的设施也很好,整个有一条科学的研究系统,不仅是饲育,而且要野化和研究,搞得不错。
2012-07-12 10:08:31
- 中国网:
朱鹮在日本也是受到了和大熊猫同样的欢迎程度,我们也看到在非常重视教育的日本,也是经常有小学生进行朱鹮的参观以及生物知识的普及,非常受欢迎。
2012-07-12 10:08:41
- 王泰平:
新潟的佐渡岛朱鹮研究中心现在也变成了教育基地和参观的旅游景点。
2012-07-12 10:09:11
- 中国网:
说到朱鹮外交和大熊猫外交,还有一种外交形式就是“乒乓外交”,我们这里也有您提供的一张老照片,您给大家讲一下。
2012-07-12 10:11:38
- 王泰平:
这是1971年4月份拍的,地点是在东京,在我们的贸易联络处和中国记者驻地,墙上写的是标语,因为当时是文化大革命的气氛,这属于中国领土。中国乒乓球代表团,他们在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这个比赛以后他们要回国,先回到东京到我们驻地来联欢,这是当时他们代表团和运动员和我们常驻的这些人,还包括一些华侨的雇员在一起合影。3月份,他们在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赛,这是中国乒乓球队相隔6年又恢复参加世界级的比赛。在这个比赛的过程当中,就发生了后来被称为“乒乓外交”的,整个小球推动大球的故事,在此之后,美国的乒乓球队从名古屋到东京,然后取道香港来到中国访问,在那之后紧接着就是基辛格秘密访华,秘密访华以后后来就发表了尼克松总统在适当的时候要到中国来访问的消息,这样一连串震动世界的大消息。
在这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还没有结束之前,我们首先发表了,我们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到中国来访问。这个消息本身超过了第31届世界乒乓球比赛本身,它也引起了世界的轰动。当时我们在那儿当记者,切身感受到这种情况,这是毛主席的英明决策。美国乒乓球队提出访华要求后,代表团报回国内,外交部和国家体委给国务院上了一个报告,一开始说不能同意他来,这个背景就是因为中美关系当时并不好,因为在华沙是唯一的一个中美接触的窗口,中美大使级的会谈谈了一百次也没有谈出个结果,所以中国内部就有一个说法,就是说如果不解决政治问题,不解决台湾问题的话,那么其它问题免谈,而美国一直想通过旅游开放、文化交流、体育交流来改变一下这个情况。
2012-07-12 10:11:46
- 中国网:
其实双方都在找渠道。
2012-07-12 10:16:04
- 王泰平:
对。但是到了1971年,正好他们提出这个问题,一开始这个报告上去以后,周总理也考虑到以前这个情况,所以就圈阅了,不同意他来,报告给毛主席,毛主席也是没有置可否,放了好几天,最后把这个文件送出去以后,又通过他的秘书追回来,然后就说同意邀请他们来,他当时的一个秘书姓吴,还说“主席,你曾经说过,你吃了安眠药以后说话不算数,你现在说话算数不算数啊?”“算数算数,还是应该邀请。”当时我们揣摩毛主席他考虑的是大的战略,主要是对美对苏改变格局的问题,实际上美国当时和苏联他们对立很厉害,他们也想找一个契机来改善同中国的关系,所以“乒乓外交”起了大的作用,我们叫“小球推动大球”,实际毛主席的外交战略在这里体现出来。
2012-07-12 10:17:55
- 中国网:
从这儿之后可以说是中美、中日进行了多次的乒乓球的交流活动和比赛事宜,而且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也看到了,通过活动我国与多国之间尤其是中日之间建立起了非常好的交流模式。这张图片是?
2012-07-12 10:17:59
- 王泰平:
这张图片是2008年胡主席到日本访问的时候,和日本福原爱打球,这是当时的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乒乓外交当时也引起了很好的反响,很大的反响,因为中日之间民间先行,所以在这之前乒乓外交的来往特别多,1964年我大学还没有毕业的时候,日本的乒乓球来访我们就当过翻译,每年都来的,你来我往他去的。现在来讲福原爱还是在中国给她培训的,所以说交流渊源流长啊。当然,不光是乒乓球,体育界、排球等来往都是比较多的。
2012-07-12 10:18:07
- 中国网:
可以看出两国无论是大熊猫的赠送、朱鹮、乒乓球,两国的关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回顾40年中我们也看到了不少的阻力,尤其是近期关于钓鱼岛的事件,我们这里可以再给大家交待一下这个新闻事件,就是在4月27日的时候,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称,东京都政府已经设立了捐款账户,这个捐款账户是为什么设立呢?发起了购买钓鱼岛的募捐活动设立的捐款账户,您对这个事件是怎么看待的?
2012-07-12 10:18:16
- 王泰平:
这个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此举已经报道很多了,他这个事情有明显的恶劣的政治意图,用心也是比较险恶的。因为现在日本的政局酝酿着变革,所以他现在说是要成立一个新党,将来参与日本政治的斗争。所以他为了吸引眼球,哗众取宠,提出这么一个东西,这是在美国访问的时候提出来的,当然也不仅仅是哗众取宠,主要还是说这种人是极端的、右翼的势力的代表,他不希望看到两国关系在40年以后有更大的发展。像他这个情况,虽然说了以后有一些人在捐款,但是作为一亿人口的经济大国,富人很多的情况来讲,他这个捐款的数量还是很有限的,很多人不赞成他这种做法,认为这样势必要恶化两国关系,包括驻华的日本大使丹羽宇一郎他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的时候也表示担心,他实际说了实话,真正要是这么搞的话,两国关系肯定要受到严重影响,两国40多年的积累的成果肯定要付之东流了。因为这个问题是两国关系最敏感的问题,如果要在这个问题上挑起纷争,而且要是真正单方面采取措施的话,我们中国也是不会容忍的,所以说丹羽大使也看到了这一点。
现在日本各方面的舆论,包括朝日新闻他们也说了,现在这个事情是哗众取宠,也是表示不赞成的。东京都议会涉及里面很多议员,包括很多国会议员对这个事情也是比较慎重的,所以并不是说他一号召大家都响应、附和,并不是这种情况。所以说这件事情在日本来讲也不是得到太多的支持。对我们来讲,我们应该揭穿他的阴谋,这个事情显然是不利于两国友好发展的事情。
2012-07-12 10:22:57
- 中国网:
最近的“保钓”事件也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我国外交部也重申了我国在钓鱼岛上对这个问题上的立场,您通过在日本几十年的生活中,能不能帮我们介绍一下日本的普通民众对于钓鱼岛事件是怎么看待的?
2012-07-12 10:23:06
- 王泰平:
日本的民众和中国的情况应该说不太一样,他们关心政治的程度,作为一般的老百姓来讲更关心眼前的生活,身边的事情,对国际问题他并不是很清楚。他们得到的信息来源主要还是通过他们的媒体,电视、报纸这些情况,年纪大的人,他们也没有网络这种信息情况,应该说受到他们这方面的影响,他们也事实上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在领土问题上,如有人挑起民族情绪,一个政治家,一个什么人来煽动一下,国民也不了解真相,他们就可能跟着说这个事儿怎么怎么样,所以大部分都是不了解真相的情况。
实际上在这个问题,日本有些人,比如井上清 ,还有高桥庄五郎,他们写过书,他们都认为这从历史上和地理上看这是属于中国的领土,持这种观点的也有。另外最近在东京开展了一次两国媒体东京北京论坛,好像是非常热烈的讨论了关于钓鱼岛的问题。当然各说各话,中方和日方都有。但是我发现有一个情况,就是日本外务省前条约法律局长东乡和彦也说了,钓鱼岛的问题,他们叫做尖阁列岛,虽然日本政府不承认有主权纷争,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主权的分歧这是一个事实,所以,两国还是应该通过谈判来解决。他不是一般老百姓,他是一个外交部过去管条约法律的很重要的人物,他的言论也看出来日本这方面也是在考虑这些问题。
2012-07-12 10:23:30
- 王泰平:
我认为,钓鱼岛这个问题,这是中日两国政府的一个悬案,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并不是单方面说不存在,问题就不存在。因为1972年田中首相来访的时候,在正式的会谈当中,他主动提出了钓鱼岛这个问题怎么办。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谈判的时候,快达成协议了,日本的外相园田直到中国来,会见邓小平时又提出尖阁列岛钓鱼岛的问题,从逻辑上讲如果像现在民主党现政府的这种态度,这个东西和中国没有关系,这是我日本的,那么为什么1972年你还主动和中国谈,1978年又向中国提出这个问题?就像这个东西是我的,我还要问你这个怎么办吗?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所以,我认为民主党政府2009年上台以后在这个问题上态度是倒退了,不承认有争议,这是从原来的立场上是倒退的。但是,我们现在看到,日本政府态度虽然很僵硬,可他们也不敢把这个问题闹得太大,因为2010年发生了撞船风波,这个事情对两国关系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倒退了,所以在这之后希望在这个问题彻底解决之前能够建立一个海上危机的管控机制和沟通的机制,不要擦枪走火,再出现大的问题。现在两国政府正在谈这个事情,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都要谈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两国关系中一个悬案,唯一的出路是什么办法呢?就是要承认分歧,坐下来通过谈判解决。
所以,邓小平在八十年代谈到的这个事情,提出“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个思想我认为并没有过时。主权在我,这是我们的主张,各有各的主张,但是涉及到资源、油气田这些问题可以共同开发,所以这个要通过谈判解决。
2012-07-12 10:23:41
- 中国网: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两国关于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合作,尤其是您作为参与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和中日韩经济发展协会这两个组织的一些相关活动,对于中日之间经济和文化的合作有哪些看法。我们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日本的这种科技产品,包括动漫接触很多。
2012-07-12 10:24:52
- 王泰平:
大家都知道,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得到日本的合作,资金合作这是一大块,日本提供的政府开发援助这块来讲在其他国家或者我们整个接受外国政府的援助方面来讲这个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这对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起到明显的作用,应该坦率地承认这件事情。
另外,现在虽然中国经济发展了,在GDP数量上现在已经超过日本,但是我觉得我们还应该冷静的看待这个事情。据我的看法,我们的经济在质量上,在整个内在各种要素上和日本相比还是与他们有很大的差距,几十年的差距。现在我们正好经济处在一个转型期,经济的调整期,我们现在所处的情况正好与日本四十年前高速增长期的状况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现在的一些困难和遇到的问题,日本都是不同程度经历过,他们现在越过了这个槛,改变了这个情况。比如说当时公害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的日本,现在经过几十年的治理他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环保先进国家,而且他们环保的技术在很多方面超过了欧美,它的单位能耗指标是世界最先进的,搞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日本在这方面有很多突出的技术。
前几年我国太湖蓝藻污染最后还是靠日本的技术帮助我们解决的。所以,我觉得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来看,日本仍然是我们一个借鉴和学习的很重要的对象,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日本对我们的价值并没有降低。所以,我们中日韩经济发展协会也好,或者是国家之间领导人谈判会谈也好,希望能够在绿色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方面能够得到日本进一步的合作。我们现在在唐山搞新区,也希望搞一个日本的合作园区,我们尽量吸引日本的技术,过去是资金为主,现在是技术合作比较重要。
2012-07-12 10:25:59
- 王泰平:
文化方面现在是这样。中日两国毕竟是儒教圈的文化,也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所以,通过交流也增加相互的理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过去我们引进日本的一些好的电视片电影,八十年代比较多一些,现在是不是少一些?我觉得这方面应该加强一些,多做交流,我们的媒体我也希望能够多介绍一些日本正面的东西,先进的东西。所以,纪念四十周年,据我了解也有一些单位在做这件事情,比如说我们的一些将军或者是领导人的第二代他们现在拍一部片子,叫做《暖流》,通过《暖流》就讲到长期以来包括抗日战争以来两国民间友好的故事,在中国采访已经达到2万分钟的节目资料,在日本现在也开始采访,然后在两国放映。我觉得应该多讲讲两国友好正面的东西,现在大家都不太了解正面的东西,现在讲到问题比较多,所以时间长了以后,一些年轻人和小孩不太了解了,而且现在电视上讲的老是打日本的东西太多了,正面的东西接触比较少,所以不太了解。我觉得你可以喜欢对方,也可以不喜欢对方,这个都没有关系,但是应该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你不了解可能会产生一些盲目性,你随便喜欢哪个不喜欢哪个,你不了解它你去喜欢它,这也是不牢靠的。你去了解它以后,可能对自己也有好处。所以,现在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经过青少年高中生的交流,现在两国政府都出钱,请日本的高中生到中国来,请中国的高中生一批批到日本去,基本上是访问一个礼拜时间。我们的高中生去了以后,跟高中生交流座谈参观,到日本的一些高中生的家里面去住,体验一下日本老百姓的生活,他们来了也是这样。不过,据东京大学的王雪萍博士的调查,中国高中生去日本一个礼拜以后,了解到日本很多正面的东西,好像是过去不了解的东西现在看到了,正面的东西比较多,这样的效果非常好,而时间长了以后,又觉得日本不好,再待几年,又觉得挺好。相反,日本学生到中国来一个礼拜,觉得中国不好,有点乱,交通秩序、卫生各方面不如它们,但是待时间长了,他们又觉得好。所以,她说,青年交流希望日本到中国来能够安排时间长一点,因为真正的了解不是说太表面的,希望了解中国进一步的情况。到日本去的话,一个礼拜看得比较好,实际上也只看到表面,是这种情况。
所以,两国的青年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交流。过去,在欧洲,就有法国和德国通过持续广泛的交流化解积怨、改善关系的成功先例,现在,人家的关系为什么好了,就是因为开展非常深度的国民的交流和青年的交流,只有交流了以后才能增加了解,这样的话对两国关系发展就有促进作用。
2012-07-12 10:26:10
- 中国网:
还是一个沟通和了解的问题。您也参与了很多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的相关民间交流和政府间交流的活动,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尤其是这张照片。
2012-07-12 10:26:23
- 王泰平:
这张图片是我们第五届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两位首席委员,这是前国务委员唐家璇,这是日本的首席委员叫做西室泰三,这是我们在开二十一世纪委员会时候的一张照片。
现在我们觉得我们作为中日二十一世纪委员会的委员担负了一个重要的责任,能够给中国政府和两国领导人献计献策,是为了把两国关系搞好,改变目前这种战略互信不足、国民感情下滑这样一些情况,使两国关系健康、稳定、长期的发展,通过我们开会经常提一些建议。
2012-07-12 10:26:37
- 王泰平:
日本人也告诉我们,说日本人在理性上也都认为中国很重要,两国关系很重要。但是,他们现在处在一种逆反期,为什么说是逆反期?就是说长期以来日本对中国有一种优越感,甲午战争以后的中国的清朝越来越没落,在国际上的地位下落了,而日本是明治维新十九世纪以后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所以国力一升一降,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日本对中国产生了优越感。二战日本失败了,可是后来五十年代又很快恢复,六十年代又成为西方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当时,中国本来一开始在五十年代的时候,有些工业是与它的水平差不多的,但是我们搞阶级斗争,搞文化大革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一上一下又拉开了距离,所以他们又恢复了一个优越感。日本在亚洲是一个领头雁,整个经济雁形结构。所以,它有一个领袖意识和优越感。但是现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后和它们的差距越来越缩小,GDP之比不断地变化,从它的八分之一、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到现在数字上超过它,这对它们产生的冲击非常大。所以,日本有人就公开讲,中国这样一来对日本的领袖意识和优越感带来了冲击。所以,现在,有日本人就说了,现在在日本国内到处都是中国商品,又便宜又好,它们也愿意买。而另一方面,到处都是中国人,去旅游的人很多。但是现在日本很多人不得不用中国的商品,但是很讨厌中国人,所以处于非常无奈的状态。我们上次在国际问题研究说开研讨会,有人就是很坦率的讲这个情况。他说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和中国合作对日本没有太多的好处,所以日本将来要分散市场,要加强同其他新兴国家发展经济合作,进行经济交流,减少日本对中国的依赖。因为现在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它过去长期以来是跟美国贸易量最大的,现在中国取代了美国的地位,成为它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现在是这样一种状况。所以,一方面它在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但是它又怕中国经济发展了以后,将来会不会报复它,包括钓鱼岛这个事情,它也害怕会不会中国去武力占领。所以,日本处在这样一个逆反期。从这个角度上就不难理解,当年小泉为什么不顾我们的警告一再参拜靖国神社,还有现在的石原慎太郎为什么要去买钓鱼岛,就是要对中国说“不”,处在这种逆反期,处在这种两国关系的过渡时期,从这个特征来说,不难理解这些现象。这个情况也属于两国关系的磨合期,日本和中国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以后,他们担心、担忧、不服气,他们现在主要心理不适应,将来过了这个敏感时期以后,慢慢它也会适应这么一个情况。
2012-07-12 10:26:50
- 王泰平:
这里面还有一个主要的因素,中美关系也是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如果中美关系能够搞得比较顺畅,中美两个大国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各自找到各自的位置,这种情况下,中日关系处理的也会比较好一些。现在是比较困难的时期,双方都应该忍耐,顾全大局,不要因为一个钓鱼岛或者哪个具体的问题使两国关系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我觉得这一点要避免。
2012-07-12 10:27:02
- 中国网:
您最近也是刚去访问了日本,您最近去日本给您带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012-07-12 10:27:32
- 王泰平:
现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日本的经济界,中小企业什么的,他们还是特别希望能够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因为现在从日本经济本身来讲,他们也处于一种比较困难的情况。因为国内的市场很难再扩大,因为经济本身,市场商业的规律决定他们希望能够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日本有些中小企业虽然企业规模不是很大,但他们这种企业与我们的中小企业的概念还不一样,他们每个中小企业都有一个独特的技术。比如说丰田是很大的企业,它下面有几十个上百家这样的中小企业支撑它,每个企业生产一个部件,独特的东西,这些企业他们现在有很多想和中国找合作伙伴,在中国发展,使用它的技术。我最近去日本就和他们谈了几个合同,他们将来要来中国发展。我觉得两国经济合作,贸易关系这是两国关系最实质的内容,通过发展经贸关系,也有利于两国政治关系的稳定和两国国民感情的增进。
这是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日本方面的委员和中方委员的合影。我们到日本去开会时,日本首相会见我们,在中国国内开会时,温总理会见我们。领导人很重视这个组织。
2012-07-12 10:32:01
- 中国网:
最后请您结合目前国际新的形势,您是怎么看待中日两国未来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
2012-07-12 10:32:12
- 王泰平:
刚才我说了,现在两国关系处在比较困难的阶段,从各自国家的情况看,一个国力在上升,一个国力因为多种原因在世界的地位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说都是容易产生民族主义情绪上升,应该说日本现在民族主义在上升。作为它们的领导人和政客往往拿领土这些争端来说事,这也有维护他们的统治,获得选票这种考虑。所以,这种事情在两国关系处在过渡时期,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没有建立起来的阶段,应该说关系比较困难。这个阶段的特征是矛盾和摩擦频繁发生的时期,在历史问题上,在领土问题上,还有在台湾问题上,经常会出问题。但是,我觉得在这个时期双方都应该理性的、慎重的来对待和处理与对方的关系。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上,从大局出发,斥力两国关系,不要因为具体的一个分歧影响两国关系的大局。
我觉得我们有理由对两国关系的未来抱谨慎乐观的态度。因为现在中国正在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逆转,但是,我们现在的发展是对亚洲地区和世界带来机遇,并不是带来威胁,我们对日本也是这种情况,实际上日本已得到不少实惠。所以,我们要通过多种的渠道,通过双方的接触交流也好,让对方了解我们真实的意图,减少对我们的疑虑,加强对我们合作的信心。应该看到,现在与一年两年前相比,理解我们的人越来越多。我想,通过邦交正常化四十年这个交流,不断的合作,加强对话,这样的话让日本人来理解我们中国的情况。
2012-07-12 10:32:20
- 王泰平:
另一方面,我们自己还是应该谦虚谨慎。中国现在处在一个什么阶段?我认为,就是一定要清楚中国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中国现在在世界上处于一个什么位置,我们是树大招风,枪打的出头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己应该把我们的事情做好,在外面给人感觉不要特别张扬,应该把我们真实的想法和真实的意图,用通俗易懂的、对方能接受的、听得懂的语言来告诉人家,让人家理解我们中国。因为现在是信息社会,我们国内媒体也好,各种声音都有,有一些激进的声音听起来好像很鼓舞人,能调动人的情绪,但是国外一听,引起误判,以为这是中国政府的立场和政策,造成误会和担忧害怕。实际上,我国的政策和方向是非常明确的,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中国是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这些都要让世界理解。所以,我觉得在这一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是处在我们现在这个位置上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应该让世界正确了解中国。
2012-07-12 10:32:29
- 中国网:
好的。再次感谢王大使做客中国访谈。节目最后我想再来重复一下今年交流友好年的口号,叫做“新的相遇,心的纽带”,我们相信通过两国不断的交流和沟通,两国关系的纽带一定会越来越紧密。再次感谢您的收看,再见。
2012-07-12 10:32:39
图片内容:
- 中日韩发展协会会长 王泰平
- 中日韩发展协会会长王泰平做客中国访谈
- 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是两国关系一个重要的节点。
- 嘉宾介绍“新的相遇,心的纽带”。
- 当时我们虽然身在日本,还仍然穿着灰的涤卡的服装。
- 中国访谈主持人齐凯
- 当时我们政府决定选了一对大熊猫康康和兰兰送给日本国民。
- 镜头中的中国访谈节目。
视频地址:
- http://mp4.china.com.cn/flv/olderDataft/olderDatazfgy/2012-7-12-zhongribangjiao40zhounian_1342063688.mp4
图片大图:
-
中日韩发展协会会长 王泰平
中国网 李佳
-
中日韩发展协会会长王泰平做客中国访谈
中国网 李佳
-
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是两国关系一个重要的节点。
中国网 李佳
-
嘉宾介绍“新的相遇,心的纽带”。
中国网 李佳
-
当时我们虽然身在日本,还仍然穿着灰的涤卡的服装。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访谈主持人齐凯
中国网 李佳
-
当时我们政府决定选了一对大熊猫康康和兰兰送给日本国民。
中国网 李佳
-
镜头中的中国访谈节目。
中国网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