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代表:全媒体时代的记者职业素养

时间:2012年11月8日 15:00
嘉宾:朱玉 新华社音视频部视频节目副总监、朱玉工作室制片人
简介:2003年,观众和专家推选她为首届“中国记者风云人物”。推介词为:让世界因为拥有我们而更美好,朱玉用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这句话。26年的记者生涯里,朱玉多次参与重大事件的报道,发表了一系列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调查报道。在如今这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对新闻记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当选十八大代表,她又有怎样的感受和使命?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朱玉代表:全媒体时代的记者职业素养

活动描述

  • 时间:2012年11月8日 15:00 嘉宾:朱玉 新华社音视频部视频节目副总监、朱玉工作室制片人简介:2003年,观众和专家推选她为首届“中国记者风云人物”。推介词为:让世界因为拥有我们而更美好,朱玉用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这句话。26年的记者生涯里,朱玉多次参与重大事件的报道,发表了一系列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调查报道。在如今这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对新闻记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一直关注基层的她如何评价自己的记者生涯;当选十八大代表,她又有怎样的感受和使命?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中国网易健特约之十八大代表访谈,感谢新浪微博对本节目的支持,您也可以通过新浪微博与我们进行时时的互动。

    今天做客我们演播室的是一位十八大的女代表,在2003年她被推选为首届中国记者风云人物,推荐词为“让世界因为拥有我们而更美好”,她也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验证着这句话。从1986年北大毕业进入新华社,在26年的记者生涯中,她多次参与重大事件的采访,发表了一系列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调查报道。那么一直关注基层的她,如何评价自己的记者生涯?当选为十八大代表的她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和使命呢?今天我们就要和这位十八大的女代表,新华社音视频部视频节目专线副总监,朱玉工作室负责人,朱玉老师来共同的探讨交流一下。

    2012-11-07 13:29:30

  • 中国网:

    朱老师,欢迎您做客我们的节目。

    2012-11-07 13:29:58

  • 朱玉:

    您好!

    2012-11-07 13:30:12

  • 中国网:

    十八大这种国家和政府的会议,您以前可能更多以记者的身份参与,这次作为代表去参与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012-11-07 13:31:50

  • 朱玉:

    首先是记者证换成了代表证。

    2012-11-07 13:32:02

  • 中国网:

    身份转变了。

    2012-11-07 13:32:12

  • 朱玉:

    以前是往本上记、往电脑上记,这次有了选举权,要去选举未来党的领导人,这是很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我觉得身份转变很大。

    2012-11-07 13:32:21

  • 中国网:

    其实我们有很多上会的同行,他们有时候也是期待如何从一个参与报道者,转变成为能够坐在代表的座位上行使选举权利的代表的身份。这种转变对新闻工作者是一份荣耀,您的这种转变,在面对即将召开的十八大有什么自己特别的计划或者特别的工作任务呢?

    2012-11-07 13:32:32

  • 朱玉:

    当然,我首先是要开会。开会空闲的时间,我想我可能会接受很多媒体同行们的采访。因为我本身是记者出身,恐怕我还有一点点报道任务,我要写一些稿子,我要拍一点东西,然后我要给我们那儿做一些新媒体的报道。当然这都是在保证你开会的前提下,肯定你这次是代表身份,是来开会的,不是专门来报到的,所以这点可能和以前相比差别实在是巨大了。

    2012-11-07 13:32:42

  • 中国网:

    也就是两种身份都要兼顾,新的代表身份要履行,老的这种记者的身份还是要做一些记者的工作。

    2012-11-07 13:32:53

  • 朱玉:

    这是记者的本能,肯定要工作,但是代表的职责肯定要履行,所以这一点,有时候内心也挺纠结的,突然想写稿子,但还是要先把代表的职责履行完。

    2012-11-07 13:33:06

  • 中国网:

    其实您有很多上会采访的经验,那么十八大召开之际,有很多的媒体正在准备着,有很多的媒体现在正在准备着,尤其是很多上会的记者们也在准备着,对于他们来说,面临即将召开的十八大,要做哪些准备的工作呢?您有哪些经验要分享给他们?

    2012-11-07 13:33:18

  • 朱玉:

    实际上,你肯定要先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它是从什么时候来,从哪个地方走来,又要往什么地方去,这是一个记者对历史的了解。

    然后是对现代的了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领导,对中国社会起到什么作用,它干了什么,它还要干什么,它有什么需要努力改进的,以及它还有什么需要加强的。这是作为记者应该去了解的。

    整个社会,包括整个民众都对共产党有他自己的期望,有他自己的期许和自己的要求,你应该变得越来越好,只有中国共产党变得越来越好,它才能用执政的理念包括执政的方法让中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好。这是两个互相连接的东西,肯定是不能脱节的,不能混淆的。

    2012-11-07 13:38:40

  • 中国网:

    在您的报道中,以人物报道和典型报道见长,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于塑造典型人物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在这方面您有没有一些经验借鉴给我们新闻工作者?

    2012-11-07 13:38:53

  • 朱玉:

    这种典型人物,大家有时候把典型人物的重点放在典型上。实际上我觉得典型人物也是人物,就像十八大代表一样,他是从普通党员和普通民众中生长出来的。你把典型这两个字去掉,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人物,然后你把十八大代表出了会场,把这个牌子一摘,你也是我们社会普通的一员。所以,我自己觉得这个应该说没有什么太多的不一样。

    所有的典型人物有他自己出色的地方,否则他不能成为一个典型,不能成为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人,他有个人的优点,这是他成为典型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我们要写的话,也就是把他的这些特点,他不同于别人的地方,跟别人有所区分的点找到,这就是我们作为记者应该找到的一些东西。有时候会通过一个故事来体现他的性格特征,通过一个很小的东西来体现,或者是通过一个作品或者一个很小的工作来体现。

    举个例子,我在我曾经写过的人物中举出一个可能是网民特别熟悉的人物,网民送他的外号是“史上最牛校长”。在汶川地震之前,有一个校长一直在修危楼,一直在搞演习,因为他的学校人员特别众多,地方特别狭窄,他也不知道地震要发生,他只是觉得我的校园太小了,我的学生那么多到时候出现踩踏,怎么办呢?学生的安全没有办法保证。

    2012-11-07 13:39:04

  • 中国网:

    有一种安全意识。

    2012-11-07 13:39:18

  • 朱玉:

    对,就是因为这种安全意识,结果没想到他平常的这些准备,他对楼不断的加固,包括对学生的这些演练,最后收到的效果就是在汶川地震的时候,他的学校学生无一伤亡,所有的学生1分36秒都跑到了操场上去了,2000多个学生没有一个伤亡。而他所在的地方叫做安县桑枣镇,那应该是距离北川,大家知道北川是一个极震区,11烈度区,桑枣镇大概离它有20公里左右的车程,也有半个小时。但是地震波可是不走公路的,它可是从地底下就过来了,很近。很近的话,桑枣镇大概是9到10烈度区,这是按照国家减灾委的烈度划分。9烈度就相当于玉树地震震中结古镇的烈度,就大概7级左右的破坏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学校没有一个伤亡,而且他的学校受损还是很严重的,有的楼角已经掉下来了,太大了。所以,我就发现了这个人物,我和我的同事一起把他写出来,我觉得对社会就是有意义的。他之所以成为大家眼中的“史上最牛校长”,就是因为他有这样的故事,而这样的故事能够让我们所有的人都受到启发,受到一定的激励。而且他的防灾经验,安县桑枣中学叶志平校长的防灾经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修订,对一个法律的修订都是有推动作用的,这样的推动对我们社会整个前进是有意义的,这样的人物,说实话老百姓认为是越多越好,我们都这样认为。如果我们周围都是这样的人,即使自然灾害发生,也会有相当程度的减轻,因为大家都有这样的防灾意识,每一个校长都有这样的责任心,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工作保持这样兢兢业业的态度,那咱们这个社会该多好啊。确实是这样。所以,这样的典型人物,这样的人物我想都会受到所有人的热爱,我们都会得到社会的回应。

    2012-11-07 13:39:28

  • 中国网:

    在那么高强度的烈度带上没有造成一个学生的伤亡,可以说是一种奇迹,但这种奇迹的产生也是由于他一贯坚持一个基本、普通的、安全知识的普及而产生的这样一个结果。其实这种普通,如果大家看似普通,但是要坚持下来,也一定会形成很好的防范意识,但是一般人或者是在那时候那个地区的人是没有很好的做到的,这么一个很好的典型人物的塑造,也是在提醒人们平时的安全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2012-11-07 13:39:40

  • 朱玉:

    对。其实叶志平所在的地方并不是一个信息非常发达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大城市,具有国外最先进的防灾理念,它恰恰是在中国西部很偏僻的一个地方,是一个农村中学。只不过他的起因就是因为他在2004年、2005年去过一次上海浦东,那次正好赶上了他参加校长进修班,当时正好浦东在做消防演练,他当时回去以后就想我们学校也应该展开做演练,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想法,然后从2004年、2005年就开始做,一直到2008年,他年年在做这样的事情,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我们想社会要变得越来越好,就是缺叶志平这样的人,他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把自己的事做得特别好,他也没有什么特别辉煌的口号,人实在的不得了,但就是天天在校园里转,把自己的校园这儿有问题了这儿修修,那儿有问题了那儿修修。看到学生有什么样的问题,他就帮着去解决。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校长,扔在人堆里找不出来,但是他就是我们社会每一块不可缺少的基石,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2012-11-07 13:39:50

  • 中国网:

    刚才您提到汶川地震,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最近我国局部地区爆发的地震中,还是出现了很大规模的伤亡的情况,其实这是在警示我们,虽然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是我们的安全意识还是要不断的坚持和加强,包括像您说的这位典型人物的塑造,还是要不断的寻找这样的典型,去宣传这样的故事,去加强人们的这种安全意识也好,其他的意识也好。

    2012-11-07 13:40:10

  • 朱玉:

    对。叶志平只是一个学校的校长,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去这样做,比如我们作为一个建筑工人,你说混凝土怎么搅拌,我就完全按照规范来搅拌,按照规范来配比,我们每个施工单位都是这样足额足量的把钱投资在自己的工作范围之内,而不是把这个钱拿去做什么其他的作用。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做,我们每一位记者都跑到很基层的地方去发现这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作为媒介把这个故事传给大家,这个社会一定会非常良性的驱动。

    所谓社会有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一定是有些人没有尽到他自己的职责,或者说他懈怠了自己的工作,或者他拿自己的工作根本就不当回事,所以在他那个细胞就出现了问题,我想一定是这样的。

    2012-11-07 13:40:21

  • 中国网:

    我们不妨针对新闻采访报道再和您探讨一件事情,就是最近在网络上,电视媒体或者各种媒体中引起了大家讨论和关注的“幼儿园老师虐童案”,针对这个事件也产生了记者素养和媒体职责的一种争论,到底哪些该报道,哪些不该报道。您对这个事件怎么看呢?

    2012-11-07 13:40:33

  • 朱玉:

    我觉得这个事情首先该报道,从我的角度,如果是我发现,无论是作为一个记者还是作为一位母亲,我会觉得非常愤怒,说实话非常的愤怒,不能容忍,不能理解,怎么会这样做呢。这个女教师是一个小女孩,她没有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不知道底线在哪儿。她可能出发点,我看她自己的解释,觉得很好玩,但是她不知道这个好玩是触犯刑律的,是以触犯他人的尊严和触犯他人身体安全作为一个前提的,这是不可容忍的,对整个社会是不能容忍的,特别是孩子。孩子本身没有任何自我保护的功能,他完全要靠社会,靠家长,靠老师来保护,而最亲近的老师会是伤害他的人,这是整个社会确实无法接受的。

    所以,作为记者发现这个东西,找出来,作为一个案例来报道,我觉得没有什么错误。当然,这种在网上的谈论也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各种声音我们也都听到了,好像有人就她的作为在解释她的一些行动,比如她是放啊,还是扔啊,是这么做的,还是那么做的?我觉得引起了网上很大的争论,我不知道你看到了没有?

    2012-11-07 13:40:44

  • 中国网:

    看到了。

    2012-11-07 13:40:55

  • 朱玉:

    这个事情争论挺大,但是从我个人来讲,我不知道我在这儿说适合不适合。从我个人来讲,这位幼儿园老师的行为,不管她是去放,还是去扔,不能改变整个她这种行为的性质和前提,因为如果这个性质和前提定了,她是放还是扔,这只是一个局部的细节问题。比如她放的力度是五公斤,或者扔的力度是十五公斤,但整个前提是没有改变的。这是司法机关的事情,我们要把整个性质定了以后,我们可能会有一个去说她当时是怎么完成这个动作的,我们可能去有一个描述,但是我觉得整个触犯孩子保护的这种本质的底线,她是触动了。所以,我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言论在网上会引起那么大的网民的愤怒。我想我们不能挑衅整个公众的良知底线,如果在良知底线的时候,比如说我们去探讨一个杀人犯在杀人的前提下,他有的动作是轻柔的,有的动作是凶狠的,但是这个凶狠的动作和轻柔的动作不能改变他犯罪的前提。这是我对这个事情的一个看法。

    2012-11-07 13:41:05

  • 中国网:

    尤其现在很多的新闻事件都会遭到网友们一致的批评和攻击,但是这个程度现在有些评论是过于偏激了。我们在这里要建议网友们,评论任何事情不妨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也好,用这种较为科学、较为理论的法律法规来做指导的话,这样的评论会更加的合理化。

    2012-11-07 13:41:15

  • 朱玉:

    而且我也相信,说出这样的言论,比如说放还是扔,这样的人未见得是否定整个前提,因为在网上的微博只有140个字,可能表达的时候没有能完全充分的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表达的有所偏颇和不太全面的话,引起了网民的愤怒。我相信如果给他们充分的篇幅,相信他们和大家的看法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他有点在不应该纠缠的细节上比较较真而已,我想是这样的,我们比较善意的去理解,我想可能是这样。

    2012-11-07 13:41:26

  • 中国网:

    刚才您也提到了微博,作为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微博、贴吧的关注度都很高。对于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工作者要怎样更好的适应这个时代,去做一些新闻报道工作呢?

    2012-11-07 13:41:38

  • 朱玉:

    我刚刚工作的时候,我回忆一下我的工作历程。原来我最开始工作的时候,是连电脑都没有的,都是靠手写,然后由我们的报房把它敲进去。后来在九几年的时候,开始出现了电脑,当时新华社很多人还很抵触,因为需要电脑键盘录入,很多人不习惯键盘录入,习惯了用笔,难道说电脑键盘就能把我们的笔废掉吗?我就不相信,我不学电脑会怎么样?我就坚持不学电脑。但是新华社当时为了打消大家的这种顾虑,甚至还以总编室的名义在推动大家必须学电脑录入,但是有些老同志很抵触,觉得这都是一时的时髦玩意儿,笔这个东西是千年不败的。

    但事实证明,电脑在发展,如果你不会电脑,到了现在你基本是与这个时代都无法对话的,完全不在这个时代里,你无法去运用最先进的工具。所以,我想微博,包括网络都是这样一点点出现的。当然先有网络后有微博了。我们说出现电脑以后,然后又了互联网,原来是单机后来联网了,有了互联网以后慢慢出现各种论坛和各种贴吧,然后就开始慢慢出现微博,这是时代的一个筛选,时代对这种表达力量或者表达手段的一种筛选和一种进化,我们只能去适应时代,不能说让时代来适应我,不能说对不起我习惯于坐牛车,现在街上所有的公共汽车、机动车辆都可以淘汰了,不是这个样子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适应时代,我们要去学车,我们要学电脑,我们要亲近网络,我们用微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看看别人的微博怎么说,看看那些大微怎么说,在所有热点事件中,大微都不闲着,我们也都很感兴趣。所以,在这种发展中,我想未来可能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表达手段,这个时代变化就是那么快。所以,我们不断的也会去用这样的新表达手段来丰富自己。原来我们能短信就不错了,后来突然发现出现飞信,飞信以后还有微信,不停的信……当然所有的发展都离不开诚信了。所以,新的方法永远是层出不穷的,我们人类对科技的发展也是不断的在追逐。

    2012-11-07 13:41:48

  • 中国网:

    其实微博的出现,包括新媒体的发展对于原有普通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出现了一种挑战。现在有一些新闻事件的爆发,第一时间的报道者并不是传统媒体,而是新媒体,事情刚发生完,在微博上下一秒就会出现了。这就给原有普通的新闻媒体工作者造成了一种被动的现象,因为原先第一时间发布的应该是他们,现在他们变成了或者是转载者,或者是相继报道者,这个现象对新闻工作者是一个挑战?您怎么看?

    2012-11-07 13:42:05

  • 朱玉:

    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没有办法。要不你就和微博比快,没有微博快的时候,你就要和微博的那140个字比深度,比你新闻的第二落点,你永远对新闻的要求,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微博140个字的快讯式的报道,这种自媒体的时代来临,我们就可能要做更深度的报道,我们去体现微博中不能体现的东西,不能表达的东西。微博可能拿手机拍很多照片,传上去非常快,这个确实挑战很巨大,但是我们会发现专业的摄影工作者,可以用各种更精美的方式或者是更精美的报图,更好的一些设备,来有更好的一种表达。

    也确实很不容易,微博对我们的挑战实在太巨大了,包括党代会,你会发现很多的十八大代表都有微博,他自己虽然没有在微博上说,别人在网络上已经了解到这个名单,都已经@上他了。你的身份也休想隐瞒,这也是对新形势下代表的一种挑战,作为一个党代表,你的一举一动都在公众面前。如果你有什么问题的话,你休想逃过人民群众的眼睛,你在微博上的一举一动,包括你在工作中的一举一动,大家都看得到,所有的东西,永远都在人民群众的监控之下,其实这是很好的事情,大家在看着你,看你怎么行动。你戴块表,然后这块表完全超乎了你的收入,而且你不只是一块表,你一块又一块的表,完全超乎了你的收入,网民自有话说;你的房子一座又一座,一年才挣那么点钱,你哪来那么多房子?所以,我觉得微博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好的东西,它给我们新形势下的无论是舆论监督还是表达,实际上包括对防腐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你以为人民群众看不到你的腐败行为吗?你腐败总会有蛛丝马迹的,网民的眼睛真的是很雪亮。所以,我有时候坐在那儿看,我觉得像这样的腐败分子,网民做得很对啊,真的很对,而且很解气,谁给你这么大的权利,让你鱼肉乡民,让你胡作非为呢?实际上这就是为了社会除掉了弊端,网民的监督也是为新形势下的反腐和新时代下的反腐工作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我们这种信息是很通达的,你能挡住所有人的眼睛吗?我们都认识。虽然我不认识哪块手表是什么牌子,但是传到网上有人认识。所以,这个挺好。

    2012-11-07 13:42:16

  • 中国网:

    确实像您说的,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其实给传统媒体带来很多帮助。我的一个感受是以前传统媒体还借助很多手段去征集新闻线索,有偿的搜集新闻线索,自己再派专门的记者去采访报道。现在微博出现以后,好像给传统媒体提供了很多免费前线的采访记者,他们把第一线的新闻资源发布到网上以后,咱们对这些新闻线索也好,新闻报道也好进行再加工,再处理,就能把它制作成更精良的节目,传递给受众。

    2012-11-07 13:42:32

  • 朱玉:

    对,原来很多报社都有这种“通联部”“群工部”。现在群工部是全社会,全社会免费给你提供料,给你提供各种信息,每天信息都是很爆炸的。原来我们很多传统媒体为了鼓励人曝料,设立热线电话,还要奖励报料人一百元。现在很多人免费给你曝料,而且特别快,如果你去注意这些信息的话,所以我们每天都要注意微博的信息,我们也很在意微博上有人跟我说什么话,包括这两天就有人@我说,朱代表,你们能不能反映点这个问题,反映点那个问题,收入分配方案怎么还不出来啊,反腐以后会怎么样啊。像“表哥”“房叔”这样的腐败分子就要拉出来怎样怎样,让大家监督。我觉得人家都说得很有道理,确实应该是这样,既然我们有了新时代的工具,就应该利用它进行社会的建设,包括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都是这样的。

    2012-11-07 13:42:43

  • 中国网:

    而且现在通过这种新的手段可以直接对话新闻当事人,比如刚才您说到@十八大代表也好,特别的便捷方便。

    2012-11-07 13:42:54

  • 朱玉:

    原来我记得人大代表还可以到处设立人大代表开放日,去搜集大家的一些呼声。但是现在在网上有微博以后,很多人就自动给你推送你需要的一些信息,包括你要表达的一些东西,我觉得这个确实是很好的,这样的方法实际上也为现代政府、执政党其实提出了很多(新要求),你要面对新时代,面对新的理论和科技的发展,社会确实前进的很快,一个社会,一个政府,一个党也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跟着发展走,甚至你要发展在前面,不能走在后面。

    2012-11-07 13:43:04

  • 中国网:

    是。其实新闻工作者一方面有神圣的采访权,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件苦差事,因为要经常的加班加点,到非常危险的环境中去采访,您对新闻工作者,曾经说过工作是您最心爱的玩具,也说过工作是您生活的一部分。您会继续在新闻工作中一直工作下去吗?

    2012-11-07 13:43:14

  • 朱玉:

    我想这么大岁数改行谁要啊?恐怕也有很大的麻烦。

    2012-11-07 13:43:24

  • 中国网:

    您是怎么看待您这个职业的?

    2012-11-07 13:43:35

  • 朱玉:

    这不马上要到记者节了嘛,每年记者节之前会有很多人跑来问你,你为什么从事记者行业,是不是为了新闻的崇高理想?我不否认我有新闻的崇高理想,但是我要说实话,一个人干了二十年一个工作,单凭理想肯定也不足以支撑,理想只是支撑他往前走的一个支柱而已,其他的支柱肯定还有很多。比如说我觉得新闻很好玩,很有意思,有人说,你说这个话是不是太轻佻了,什么东西好玩,一个庄严神圣的事业,你说它好玩?但是我觉得其实好玩是一个人对一个事业或者是一个职业感兴趣的一个最高标准,他觉得它好玩,他才觉得它有意思,有意思才有兴趣往前走。

    我记得我采访过很著名的一位数学家叫做陈景申,陈景申就说数学好玩,因为他觉得数学好玩,所以他在数学的道路上走了一辈子。因为我们觉得新闻好玩,不同的新闻可以面对不同的人,你要见不同的山和水,面对不同的江河,看到别人不同的人生,面对不同的生命。在这种面对中,你就会发现你自己的生活因此而变得更加丰满和丰厚,你听别人的故事,体会别人的人生,你自己的人生也变得更丰满。所以,这是我觉得新闻比较好玩的地方。

    说实话记者这个行业真的挣钱不多,在现代社会中并不是一个收入非常高的一种状态,它还整天加班,还没完没了的夜班,新闻并不是因为你睡觉了它就不发生,它随时发生,发生的时候,你该干吗就要赶快跳进来干什么。让你去灾区,别管你家里是不是正在修暖气、孩子正在生病、你是不是正准备买房,不管这些,新闻发生了,你去前线,你去一线。所以,只有因为有新闻理想,有这样的兴趣,你才能逐渐慢慢的往前走,一晃就已经走了这么多年了。

    2012-11-07 13:43:44

  • 中国网:

    刚才您提到您从事新闻采访工作这么多年,像您这样资深的记者,国内现在越来越多了;但相比于外媒的资深记者,他们已经形成了惯例,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但国内来说,记者这一行还是以年轻的记者为主,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2012-11-07 13:43:57

  • 朱玉:

    我觉得年轻记者和资深记者各有各的长处。年轻记者的兴趣比较多,应该这么说,年轻记者的精力比较充沛,知识很前沿,很新,他整个体力也比较好,对新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像一只小猫一样,对自己的尾巴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老追。但是你没有见过一只老猫追尾巴,老猫一般都去晒太阳。所以,年轻人对新闻可以不顾一切的冲上去,随时随地的冲上去。但相对来说,他对这个行业,对人生的理解,对行业的知识储备,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对人的理解,可能就不如一个40多岁或者50多岁的人,或者更高年资的人。

    这些资深的记者,有着对人生丰富的理解,他有对这个行业很丰厚的储备,但是他体力未见得行,你像让他天天跑社会,跑都市的记者穿梭着跑,从体力上来说,他可能回家累得不行了,第二天爬不起来了。但是我觉得可以做不同的分工,这两个是可以互补的。每一个新闻单位不能完全是年轻人,也不能完全都是老人,社会也是这样,不断的一代一代相传。每一代老人都要给年轻人。

    我特别不赞同很多老人,有点年龄的人就会说我们那时候怎么怎么着,五十年代的人怎么好,六十年代的人怎么好,80后、90后就不好了。怎么不好了?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有无数的问题,通过年龄的增长,通过基础知识、社会经验的积累,走到了现在,相对知识比较丰厚,为人处事各方面经验比较多的时候。但是你怎么能要求一个年轻人一出生就长了胡子呢?也不可能的,就因为他年轻,所以他有犯错误的资本和理由。所以,我们要给年轻人机会。说句实话,不好听的话,谁也不能不死。你就是万般不情愿,也不能把这个社会和你一起带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你必须把它交给年轻人。所以,既然交给年轻人,我们就痛痛快快的让年轻人一步步的成长,每一代年轻人都是踩着老一代的肩膀成长起来的,我们曾经踩过,现在轮到别人踩我们了,我觉得很正常。要下面没有人踩的话,这个社会该多凄凉啊,全是老人,没有年轻人,没有孩子,那不对。

    2012-11-07 13:44:07

  • 中国网:

    您说的非常精彩。最后一个问题我们还是要落到十八大上,您现在马上要以两种身份参与十八大了,一种是记者的身份,一种是代表的身份,在这个时点上您对十八大有什么样的期望?

    2012-11-07 13:44:18

  • 朱玉:

    十八大下周就要召开了,我有两点最深的期望。一是它如何去保护民生?如何对民生投入更大的精力?作为一个执政党,你的执政方向将如何对民生投入更大的精力和重视。二是它如何去反腐,因为对民生就有对社会整个公正的公平问题,包括社会收入二次分配的问题,包括异地高考的问题,养老金的问题,很多都是民生的问题。

    另外一个是反腐,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你作为一个已经成立90多年,走过90多年历程的政党,你如何和时代一起发展,或者是走在时代的前面,你如何把你自己变得更好,然后把执政党的执政政府变得更好,才能把社会变得更好,让中国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这是我们要关注的。如果你自己变得不好,这个社会必然受到影响。包括中国共产党出现的这些腐败的蛀虫,像“表哥”“房叔”,他们自然会对党的名声和形象产生不好的影响。因为大家会觉得,你怎么会是这样呢?党员怎么能是这样呢?所以,我们整个党要做更多的工作,要做更多的努力,就是在党内杜绝这样的腐败分子。当然我们相信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像老百姓所说,你拉出来没有冤枉的,才不是这样的,我们都过得还不是像“表哥”那样的日子。我也不怕当着你们抖一下手腕说我这个表是一个奢侈品,不用这样,因为我们的收入是光明正大的,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放到太阳底下去晒,这个我们没有亏心的地方。如果你在正常收入内买一两件奢侈品,大家都可以接受,只不过你超过了正常收入,而你超过的正常收入恰恰是老百姓的血和汗,这是我们不能接受和不能容忍的,所以,无论我们作为一个党代表,还是作为普通的社会成员,我们要做的,从我个人来说,第一,要让社会变得更好,从我自己能够发光发热,我能做到的那一点让社会变得更好;第二,作为党代表,也应该替党使点劲,让中国共产党也变得更好一点,只有它变得更好,我们社会也会变得更好。

    2012-11-07 13:44:37

  • 中国网:

    再次感谢您做客我们的节目,也感谢新浪微博对我们节目的支持,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再会!(结束)

    2012-11-07 13:44:48

  • 中国网:

    (责编:佟静 主持:齐凯 图片:李佳 导播:李哲 摄像:庞睿 周姗姗 李双江)

    2012-11-07 13:45:06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http://mp4.china.com.cn/flv/olderDataft/olderDatazjxz/2012-11-8-zhuyu_1352355839.mp4

图片大图:

  • 朱玉代表:执政党如何对民生投入更大的精力和重视

    中国网 李佳

  • 朱玉代表:反腐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

    中国网 李佳

  • 新华社音视频部视频节目专线副总监、朱玉工作室制片人 朱玉

    中国网 李佳

  • 十八大代表朱玉做客中国访谈,就“幼儿园虐童案”的报道发表见解

    中国网 李佳

  • 中国访谈主持人齐凯

    中国网 李佳

  • 十八大代表朱玉谈全媒体时代的记者职业素养

    中国网 李佳

  • 十八大代表、资深调查记者朱玉做客中国访谈

    中国网 李佳

  • 新华社音视频部视频节目专线副总监、朱玉工作室制片朱玉朱玉做客中国访谈

    中国网 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