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姐姐:网络爱心助学的传奇

时间:2012年11月16日9:00
嘉宾:十八大代表 湖北省长阳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 刘发英
简介:她坚持通过互联网为贫困学生募集助学款,组建成遍布世界各地的“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截至2012年10月底,“英子姐姐”和她的助学团队以一对一的形式资助1500余名学生。今天我们访谈邀请到“英子姐姐”,请她为大家讲述当选十八大代表的感触以及网络爱心助学传奇的故事。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访谈】十八大代表刘发英

活动描述

  • 时间:2012年11月16日9:00
  • 嘉宾:“英子姐姐”本名刘发英 长阳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
  • 简介:英子姐姐被称为“中国网络助学第一人”。她坚持通过互联网为贫困学生募集爱心助学款,组建成遍布世界各地的“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截至2012年10月底,“英子姐姐”和她的助学团队共募集爱心助学款460余万元,资助1500余名贫困学生。今天我们的访谈特别邀请英子姐姐,请她为大家讲述当选十八大代表的感触,以及网络爱心助学传奇背后的故事。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网“易健特约之十八大代表访谈节目”,感谢新浪微博对本节目的支持,您可以通过新浪微博与我们的节目进行实时互动。今天做客我们演播室的这位中共十八大代表是刘发英,她还有一个非常好听的称呼叫做“英子姐姐”,在这里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英子姐姐”刘发英现为湖北省长阳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被称为中国网络助学第一人。6年来她坚持通过互联网为贫困学生募集爱心助学款,组建成遍布世界各地的“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截至2012年10月底,“英子姐姐”和她的助学团队共募集爱心助学款460余万元,以一对一的形式资助1500余名学生。今天我们的访谈特别邀请到了“英子姐姐”,请她为大家讲述当选十八大代表的感触以及网络爱心助学传奇背后的故事。

    2012-11-13 09:59:19

  • 中国网:

    刘老师您好!首先请您和我们中国网的网友打个招呼。

    2012-11-13 09:59:34

  • 刘发英:

    你好!各位朋友大家好!

    2012-11-13 09:59:49

  • 中国网:

    我们知道,您这次是以十八大代表的身份来参与这次盛会,当选为中共十八大代表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件,您被选上的那一刻心情是怎样的?

    2012-11-13 10:00:56

  • 刘发英:

    被选上十八大代表那一刻非常得激动,因为我们长阳县从建国以来还没有过全国党代表,作为一个基层的教师能够当选十八大代表,确实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誉,但是我也知道这更是一份政治责任。

    2012-11-13 10:01:04

  • 中国网:

    在您当选为十八大代表之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也专门成立了十八大党代表刘发英工作室,这段时间以来,这个工作室开展了哪些工作呢?

    2012-11-13 10:02:02

  • 刘发英:

    从7月份开始,我们县委就为我成立了“十八大党代表刘发英工作室”,在前几个月时间里我们主要是到各乡镇去调研,进了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主要是了解一些基层党员他们的心声,我们也把一线的党员请进到我们工作室里,每个星期一的下午有半天的座谈时间,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我更好地履行一个党代表的职责。

    2012-11-13 10:02:13

  • 中国网:

    在1991年您是从师范学院毕业以后,当时您才21岁,很多师范学校的毕业生都会选择去城市的学校去当老师,您却选择了最偏僻,最穷困的长阳县黄柏山陈家坪小学去做支教,这么一待就是18年,您当时为什么要做出这样一个选择?

    2012-11-13 10:02:24

  • 刘发英:

    其实这个选择应该说不全是我个人的意思,因为我们当时师范毕业以后,学校就给我们每一个学生一张表格,回去以后征求父母的意见,对自己毕业以后的分配意向做个选择。因为我爸爸他本来也是一个老师,他就让我在毕业志愿书上就填上了“不回母市,支援边区”这八个字,说实话,那个时候我不懂,因为我也没有想到,就是因为这八个字改变了我的命运。

    2012-11-13 10:02:36

  • 中国网:

    您去支教的那个小学当时是怎样的一个条件呢?教学环境如何呢?

    2012-11-13 10:02:48

  • 刘发英:

    因为我去的那个乡镇是我们长阳当时比较边远,最贫困的一个乡镇,我到了第一所学校就是陈家坪小学,我记得我们第一次到那所学校以后,因为我们离家远,不可能带床具,那个领导就看到我们没有带床就给我们找的床,四条腿都不一般齐,就在上面铺了几块地板就是我们的床。我们住的都是土房子,而且是木楼,在那个地方学校有食堂,但他们的食堂不会老师提供什么服务,你吃什么,就是你拿着钱在那里买不到东西,你吃菜就靠自己种,你种什么就有什么吃的。在那里特别不方便的就是交通,在那个地方你是赶不到车的,你出门就得爬山,生活确实非常得艰苦。

    2012-11-13 10:02:58

  • 中国网:

    第一次从学校,从城市到这么一个偏远的地方,刚开始的时候心里有没有挣扎过?

    2012-11-13 10:03:13

  • 刘发英:

    不仅仅是挣扎过,好多次都哭过,也曾想到过离开那个地方。但是因为去了以后,在我生活最没有着落的时候,是我们那里的学生和家长,他们每个星期给自己的学生送小菜的时候就给我送点小菜,就帮我种田、种地、种菜,我觉得和学生们在一起感到蛮温暖,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学生和家长帮助了我,所以我觉得我能够为他们做的就是教给他们知识,我应该留下来。

    2012-11-13 10:03:23

  • 中国网:

    因为我是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我的学校每年都会安排学生去支教的活动,在我的好朋友也有参加支教的,他们回到北京以后,和我说的更多的是对当地学生的一种感受,哪怕是孩子一个个眼神,那种求知的眼神,那种对外面世界了解的眼都会很打动他们,您当时有没有被这种当地学生们的一种渴望和渴求所打动过?

    2012-11-13 10:03:42

  • 刘发英:

    山里的孩子虽然条件很差,很穷,但山里的孩子他们对读书的渴望不比城里人差。因为我们有的学生上不起学,在家里和家长吵、闹,他目的就是一个——我要读书。因为他们知道,在那个封闭的大山里也只有靠读书才能够走出大山,也才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

    2012-11-13 10:03:51

  • 中国网:

    现在很多大学正在组织学生去支教,也有很多学生是自愿的,面对如此庞大的大学生支教队伍以及社会上的支教队伍,您能否给他们一些建议?

    2012-11-13 10:04:02

  • 刘发英:

    我是从我在边远山区支教18年的经历,我的感觉是,虽然那18年确实很辛苦,很艰苦,但回过头来一想,非常感谢那段经历,我觉得年轻人就应该到那些比较边远、贫困的地方去锻炼、去磨炼自己。

    2012-11-13 10:04:14

  • 中国网:

    这是您在偏远山区支教的这么一段经历,今天访谈开场时我也介绍过的,您的一个称呼“英子姐姐”,那它是一个怎样的来历呢?

    2012-11-13 10:04:29

  • 刘发英:

    其实这个“英子姐姐”,我以前网上的网名叫英子,一些资助人在网上有的叫我英子老师,有的直接叫我英子,有的也叫我英子妈妈,因为有的资助人是小学生。后来偶尔也有人叫我英子姐姐,他们说我那个头像感觉特别得亲切,倒不如你就叫英子姐姐,他说让别人觉得更容易接近,这个名字是网友们给我起的,所以后来就一直用到现在。

    2012-11-13 10:04:40

  • 中国网:

    您刚才分享了您从事支教工作的一些感受,这些感受是不是启发您开始网络助学行动的一个源头和动力呢?

    2012-11-13 10:04:51

  • 刘发英:

    应该说是,因为一开始支教的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山里的孩子们上学的那份艰辛,最开始我就靠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孩子们上学,后来我当校长了,又看到了贫困学生越来越多,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已经帮不过来,也正在这个时候,武汉的两个志愿者就到我们学校去走访贫困学生。当时我就陪他们去走访,其实那个时候我对网络根本都不熟悉,因为我们那时候二十几个老师,只有一台电脑,对申请QQ号,上网站上传资料这些根本就不懂。这两个志愿者,我们一起走访了学生以后,他就教我怎么上他们的网站,其实最开始我没有想到在网上还能够帮助到贫困学生,但是他们把两个贫困学生的资料发上去以后,一个多月我就收到了第一张汇款单,当时邮局通知我,给我打电话,说我有一张汇款单到了,让我去取,当时我不相信,说你是不是打错了,谁会给我寄钱?当时特别得不相信,然后当我去取这笔钱的时候,那800元钱取出来之后觉得特别得意外,特别得兴奋。

    2012-11-13 10:05:01

  • 中国网:

    从收到第一笔助学捐款到现在,以一对一的形式已经资助了1500余名贫困学生了,这七年的时间里,背后肯定会有很多辛酸的故事,是什么一直坚持走这条路这么走下去的呢?

    2012-11-13 10:05:11

  • 刘发英:

    我觉得在搞网络助学的时候,也遇到过很多的困难,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网友的不信任,因为网络毕竟是虚拟的,要在虚拟的网上得到素不相识的网民的信任确实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我记得在上网之初就碰到过这样一件事儿,有个人就说我要跟你视频,就是要和我聊天;我说你为什么要和我视频呢?他说我必须确认有你这个人才会资助学生。其实当时我也想的蛮简单,因为当时网上也有许多我的照片和报道,我想他无非就是想确认一下真实生活中的英子姐姐是不是网上的那个头像。

    2012-11-13 10:05:28

  • 中国网:

    是不是本人。

    2012-11-13 10:05:40

  • 刘发英:

    对,是不是本人。所以我就打开视频,和他视频了一下,结果不到一分钟他就关了。当时我就蛮奇怪,我说你现在可以确认我是那个“英子姐姐”吧,结果那边传来的就是骂的话,他的意思就是说你就长这么个样,你还想骗我们的钱,你如果差钱的话你就说了我们给你捐,你不要打着助学的幌子来骗我们这些好心人的钱。说实话当时特别得委屈。再遇到的困难就是周围的同事、亲人以及领导都不理解你,因为网络确实在我们贫困山村来说是个新生事物,同事们都觉得你是在想出名,或者是在想图利;家里的人,因为你搞助学用的都是你的业余时间,比如寒暑假、双休以及晚上的时间,就没有精力去顾及家庭,照顾孩子,承担家务,所以家里一开始也是不理解。

    2012-11-13 10:05:51

  • 中国网:

    出现过有点恶意的网友,包括家人的不理解,自己有没有想过放弃?

    2012-11-13 10:06:00

  • 刘发英:

    想过,我自己有一份工资,我自己生活也得过且过,我为什么要做助学,让别人这么怀疑我?当时也觉得蛮委屈,但我还是坚信一点,我觉得做助学就是做善事,相信那些网友们虽然他跟你素不相识,但是通过以心换心的方式他们一定能够理解,而且换个角度想,如果我在网上有个人他说他们那里有贫困学生,让我资助的话,说实话出于爱心可能100、200元,一次两次我会捐,但是你要我负责这个孩子一直到他读书完成学业,我肯定不会做。所以,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我不愿意做的事别人也肯定不愿意做,我不相信的事别人也肯定存在质疑,所以换个角度去想,能够理解网友们的那份质疑。

    2012-11-13 10:06:13

  • 中国网:

    针对这个质疑,您的助学团队也是开展了一些很专业的走访工作,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要去走访呢?

    2012-11-13 10:06:27

  • 刘发英:

    最开展做助学的时候是我一个人,真正的助学团队是2010年的时候才成立的,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是我和我的团队成员亲自去走访,因为我们只有通过亲自去走访,拍下一组照片,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照片,学生的荣誉、作业本这些我们都拍,因为我们必须获得第一手真实的资料,才好给网上的那些资助人一个交待,我们必须对他们负责,所以我们能够保证这些资料绝对的真实性。

    2012-11-13 10:06:35

  • 中国网:

    到现在为止,您帮助的学生已经有1500余名了,这个数量还会不断地扩大,以后走访的工作量就会越来越大,以后还要这么坚持走访下去吗?还是要开始一种新的模式?

    2012-11-13 10:06:48

  • 刘发英:

    我们的资助是长期的一对一,不是一次性的资助,这1500多名学生,是连续资助的学生我们采用的就是回访的形式,每一年就会对这些学生不定期地回访,因为我们团队里专门也一个聘请的律师,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放工作,他可以电话回访,也可以实地回访,他回访的主要任务,就是核实学生的钱是不是百分之百地用在了学生的身上,学生与资助人的联系情况,通过这种回访的方式让我们更能够了解到学生与资助人之间的互动。对新增加的受资助的学生,我们团队必须亲自走访一次。

    2012-11-13 10:09:38

  • 中国网:

    这也是保证咱们捐款以及真正用于学生学习的一个透明度?

    2012-11-13 10:09:51

  • 刘发英:

    对。

    2012-11-13 10:10:00

  • 中国网:

    您觉得在未来还会开展怎样的工作以加强时时捐款途径的透明度?

    2012-11-13 10:10:10

  • 刘发英:

    这是肯定的,我的一对一全公开、透明的资助模式不会放弃,只会把它做得更实、更好,我们也非常想把它做大做强。

    2012-11-13 10:12:02

  • 中国网:

    我们知道很多资助贫困生的人士非常希望看到他说资助的这个学生能够从小学、中学一直考到大学,再到工作,您资助的学生中有没有现在已经大学毕业或工作的,来给您反馈这种好的信息的呢?

    2012-11-13 10:15:24

  • 中国网:

    回报社会。

    2012-11-13 10:22:18

  • 刘发英:

    对,其实我们做助学的目的,包括资助人也是一样的心愿,我们不希望孩子们记得“英子姐姐”,资助人也不希望他们记得谁资助了他,只是希望等他学业有成,能够去把资助人的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就是形成一种“爱心接力”,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2012-11-13 10:26:32

  • 中国网:

    您用了一个词非常好“爱心接力”,我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一定会把这种爱心更多地传播给全社会的。其实说到这种回报可能对您来说也有另外的一个意义,您的父母以及您的丈夫已经看到这个事的很好的社会效应,他们是不是也能够通过这些更好地理解您呢?现在还是支持的角度,还是对您有别的态度?

    2012-11-13 10:26:42

  • 刘发英:

    现在是支持,我记得印象最深的就是,因为我本来就离家远,可能几个月不能回家一次,因为我们毕竟在农村,你跟父母讲什么网络助学他们也不懂,所以我也没有告诉他们我在做什么,我就只是说我忙,我回不来,所以我就记得蛮清楚,当时我妈妈就说我,她说难怪现在“只有瓜恋子,没有子恋瓜”,这些事你懂吗?

    2012-11-13 10:26:53

  • 中国网:

    我不懂。就是当地的一个方言吗?

    2012-11-13 10:27:17

  • 刘发英:

    “瓜恋子”就是说父母惦记孩子,“子恋瓜”就是说孩子永远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就是说他想不到要经常去关心父母,回去看看父母。

    2012-11-13 10:27:28

  • 中国网:

    我想在您这儿这句话并不成立,您是因为时间太少了,没有回家的时间。

    2012-11-13 10:28:10

  • 刘发英:

    因为业余的时间一般都用于做助学上,所以没有时间回去看望他们,所以他们当时也不理解,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后来2010年从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以后,他们才知道了我到底在干什么,现在我父母每次给我打电话就说,你忙就不用回来看我们,但你一定要保重身体,你做好事是好,但不要超过你的身体健康的极限。

    2012-11-13 10:28:19

  • 中国网:

    不要影响身体健康。

    2012-11-13 10:28:28

  • 刘发英:

    对。

    2012-11-13 10:28:39

  • 中国网:

    说完了您的父母,我们还更关注一个人就是您的丈夫,因为他陪伴您开展网络助学,到现在已经初具规模的过程他都是一个陪伴者,他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一个态度的转变?

    2012-11-13 10:28:47

  • 刘发英:

    有,因为最开始做助学的时候…

    2012-11-13 10:28:59

  • 中国网:

    其实你是特别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2012-11-13 10:29:09

  • 刘发英:

    对,刚开始做助学我真的还算是一个贤妻,这个家里什么事儿都做,但是自从开始做助学以后,因为要去走访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顾及家庭,因为我爱人也是一个高中的老师,他的工作也比较忙,所以从我做助学起,家务事包括带孩子的事几乎全部都落在了他一个人身上,最开始他抱怨过,跟我半开玩笑说,他说我怎么这么命苦,你看我做的都是你们女人做的事儿,比如洗衣做饭、拖地、带孩子,缝缝补补都是他做的,最开始他确实不理解,说你何必要自找事儿,找些麻烦事儿,还让别人这么误会你。

    但是后来,主要是有一次,有一个受资助的学生,他是个孤儿,跟着他爷爷走了几十里山路,而且那时候是正月,刚开学特别冷,那孩子跟着他的爷爷走了几十里山路走到了我学校。因为当时我们门口有人,就是说随便的人是不能够进学校的。我们那个炊事员就问他你找谁,那个老人就说我来找我孩子的恩人,因为那个老人80多岁,他也不知道说什么。他说你总得告诉我你孩子的恩人到底是谁吧,他说我只知道是你们这里的刘校长。然后那个炊事员就把他带到我的寝室里,一进去,那孩子非常瘦小,而且老人和孩子都穿得非常单薄,脸、鼻子都冻得通红,坐下来他就自我介绍,说他是谁,说感谢您对我孙子的帮助,就给我讲了他家里的一些情况。走的时候,他就从一个已经泛黄的挎包掏出一个方便袋就说,您这么关心我们,我知道因为您取钱还要付手续费,我们也没有什么感谢你,我们就喂了一只鸡……

    2012-11-13 10:29:34

  • 中国网:

    很朴实。

    2012-11-13 10:29:50

  • 刘发英:

    对,我们就喂了一只鸡,攒了二十个鸡蛋给你带来,表示我们的一点心意,您也有孩子。然后把那个鸡蛋掏出来。当时我们是不随便要别人东西,别人本来就很困难,你在帮别人,你是绝对不允许拿别人东西的。我当时记得很清楚,因为那孩子来,因为我们当时工资也不高,几百块钱,我当时就给他掏了50块钱,因为刚过春节,我说就作为压岁钱给那个孩子,因为我儿子比他大,把我儿子的衣服给他收了一大口袋,然后又请我们学校的老师用摩托车送他们,给他们买了车票。

    我爱人就亲眼目睹了这个过程,然后他就说,没想到你的一点小小的帮助就让他们这么感激,你对他们的一点帮助让孩子能够顺利上学,家长这么感激,孩子这么懂事,做这个事儿还是蛮有意义。因为我爱人从小家里也蛮穷,他读大学的学费向一些亲戚朋友们借的,出来参加工作以后才开始还帐,所以他能够体会、体谅贫困学生上学的那种困难,加上又通过这个孩子的例子,他就感觉到网上助学确实能够帮到孩子们,所以从那时候起,虽然从他的嘴里没说,但从表现上可以看出来对我越来越支持。

    我们孩子已经习以为常了,我记得有一次央视的记者到我家里去采访,我孩子的扣子掉了,他就直接把扣子给拿到他爸爸面前,说“爸爸,你给我钉一下扣子”,当时那个记者就觉得蛮奇怪,说怎么把扣子直接拿到他爸爸的面前,而不拿到他妈妈的面前呢?我就说他已经习惯了,我没有为他做过这样的活。

    2012-11-13 10:30:01

  • 中国网:

    您在从事这些爱心助学的活动时,现在更应该感谢的是自己的父母和丈夫,因为他们确实做了很好的后方保障工作,也在精神上不断支持着你。

    2012-11-13 10:30:14

  • 刘发英:

    对。

    2012-11-13 10:30:27

  • 中国网:

    现在爱心助学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了,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了,您和您的助学团队在未来有着怎样的计划?

    2012-11-13 10:30:35

  • 刘发英:

    其实我经常收到全国各地的网友给我打来电话,有的就说,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一个“英子姐姐”,其实我们这里有的地方,比如说云南、贵州这些地方比你们长阳还穷,为什么我们这里就没有“英子姐姐”呢?

    其实我有时候也在思考,我们也有这个想法,想把我们的助学团队扩大,我们可以在全国各地物色一个有爱心的,愿意付出的,非常有责任心的人,他加入到我们的助学团队,他就负责那个片区学生的资料走访、收集和助学款的发放工作。我们扩大了助学团队,也就扩大了受资助学生的范围,让更多的需要帮助的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

    2012-11-13 10:30:46

  • 中国网:

    近几年国家一直在加大对于教育事业的投入,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有没有感受到这种国家对于教育的关注呢?

    2012-11-13 10:30:57

  • 刘发英:

    我感受到了,因为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教育的环境越来越好,社会各方面都在关注教育,都在关注孩子们上学的问题,比如说实现了九年义务制教育,免除了孩子们上学的学费、杂费、书费,以及贫困生的生活补助,高中也有贫困生的生活补助,中专的也有1500元/年的生活补助,现在又实行了营养午餐计划,一个孩子每天可以享受3元的免费午餐,这个政策让孩子们在我们贫困山区,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越来越少,几乎没有。

    2012-11-13 10:31:07

  • 中国网:

    在您看来如何让更多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2012-11-13 10:31:18

  • 刘发英:

    我觉得要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关键是要均衡发展,很幸福的是,这次胡总书记的报告中就提到了这一点。我们以前都是讲要大力实施义务教育,这次胡总书记报告中就提到了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虽然只是多了“均衡”二字,可以看得出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力度越来越大,而且还提到了要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加大投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才,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听到这样的论述还是觉得蛮温暖,而且对我们的教育充满了期待。

    2012-11-13 10:31:27

  • 中国网:

    刚才您也提到了总书记在十八大上做的报告,您也在参加了十八大,您对十八大有哪些具体的感受?对您接下来的工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变化?您这次作为中共十八大代表也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第一位党代表,这种特殊的身份您有怎样的感受?

    2012-11-13 10:31:36

  • 刘发英:

    据了解,我确实是我们长阳县的第一位全国的党代表,我这次来北京开会也是带着我们家乡人的嘱托来的,在会议期间我每一天都会记下我的所思所感,无论在开会期间还是在闭会期间我都会尽心地尽一个党代表的职责,充分发挥一个党代表的作用,不辜负家乡人民对我的嘱托。

    2012-11-13 10:31:46

  • 中国网:

    再次感谢您做客我们的节目,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再会!(结束)

    2012-11-13 10:31:57

  • 中国网:

    (责编:佟静 主持:齐凯 图片:孙世麒 导播:李哲 摄像:庞睿 郭天虎)

    2012-11-13 10:32:16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http://mp4.china.com.cn/flv/olderDataft/olderDatawhmr/2012-11-15-ying_1352968688.mp4

数据地址:

    http://webcast.china.com.cn/webcast/created/13232/152_1_0101_desc.htm

图片大图:

  • “英子姐姐”做客中国访谈,向爱心青年讲述山区支教的建议

    中国网 孙世麒

  • 英子姐姐:网络爱心助学的传奇

    中国网 孙世麒

  • “英子姐姐”本名刘发英 长阳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

    中国网 孙世麒

  • 十八大代表、“英子姐姐”刘发英做客中国网,谈网络爱心助学工作的推广

    中国网 孙世麒

  • “英子姐姐”刘发英做客中国网,与网友分享当选十八大代表的感触

    中国网 孙世麒

  • 十八大代表、“英子姐姐”刘发英谈网络爱心助学的酸甜苦辣

    中国网 孙世麒

  • 十八大代表、“英子姐姐”刘发英讲述网络爱心助学传奇背后的故事

    中国网 孙世麒

  • 十八大代表、“英子姐姐”刘发英做客中国网

    中国网 孙世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