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所有内容,包括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网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中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网站或个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或利用本栏目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中国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单位、网站或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网”,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活动标题
活动描述
文字内容:
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今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50周年。从1964年我国开始进行核试验研究至今,在核试验生物效应和高新技术武器生物效应研究领域有这样一个团队:发端于新中国防原医学事业,伴随着我军高新技术武器研发进程的发展壮大。这个团队中有这样一位带头人——一级研究员王德文,他是我国唯一全程参加核试验生物效应研究的医学专家,至今还带领团队在新武器效应与防护研究领域跋涉不止。本期节目,让我们一起走近王德文和他的科研团队。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本期节目的嘉宾,他们是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王德文、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政治委员赵星、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实验师王少霞。
2014-12-10 10:01:49
王教授,您是唯一全程参与我国核武器生物效应研究的专家,我们想了解一下,什么是核武器生物效应研究?
2014-12-10 10:02:09
我们知道核武器包括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等,所谓核武器生物效应试验就是利用核试验现场条件,采用像猪、羊、家兔、大鼠小鼠等等试验动物为对象,在不同的距离上布放好这些动物,来观察核武器爆炸以后各种杀伤因素,包括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以及震动和电磁脉冲的损伤规律、特点、损伤半径以及防治措施,目的是通过动物实验来评价这个武器的威力,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给武器研发部门提供改进、提高武器威力的依据,同时,也通过这样一些实验了解核武器对这几种因素的损伤特点,为未来武器损伤的救治、防护提供生物学依据。
2014-12-10 10:02:21
赵政委,从第一次核武器生物效应实验开始,王教授的科研团队就已经在无经验、无条件,也缺少资料的困难下从零开始了,可以说用青春和生命“为新中国铸就核盾牌”,您能不能介绍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科研团队?
2014-12-10 10:02:35
我们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隶属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是以防核化生为研究方向的一个军事研究机构,我们所是其中的一个研究所。王德文教授和他所率领的团队是我们所里的一个优秀团队,第一从军事医学科学院来讲是我们众多优秀团队当中的一个缩影和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军事医学科学院人博学、求是、忠诚、卓越的精神风貌,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从他们本身来讲,应该说他们是一个“圆梦团队”。习主席提出了“中国梦”,“中国梦”之下也有我们的国防梦,也有强军梦,实际上平时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宏伟的三军仪仗队,看到的是我们的飞机大炮,在这之后还有另外一支部队,其中也有我们后勤战线中的科研的战士,他们也是围绕能打胜仗强军目标来工作的。他们的团队五十年如一日,一直围绕着打仗这个主题开展科研工作,他们的工作都是紧紧围绕实现强军目标这么一个伟大的梦来进行的,所以,我说它是一个“圆梦团队”。
第二,我感觉他们是一个“四有团队”。习主席对全军提出了要求,要求要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军人,媒体最近一段时间都在报道王德文和他率领的团队,他们很多的感人事迹都体现出了他们的理想追求,体现出了他们精湛的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体现出了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军人血性,也体现出了他们做人做事的崇高品格。
2014-12-10 10:02:44
第三,我感觉他们是一个“过硬团队”,主要是指作风过硬。作风优良是部队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严格的要求,作为我们科研单位来讲,和作战部队一样,对作风也有严格的要求,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过硬的作风,我觉得应该说不仅仅是我们军队的体现,更重要也是我们科研团队、科研干部和穿着军装的科研单位的一种作风的体现。
第四,我感觉他们是一个“创新团队”,科研的生命在于创新。他们团队过去是围绕核试验生物效应来展开他们的科研工作,但是1996年我国停止核试验以后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这一领域的工作和科研圆满终止了,但是为了适应新的战争形态的转变和需求,铸造“和平盾牌”,他们把自己的目标、自己的科研方向又及时转到高新技术武器的研究上,在这当中他们有很多的创新、创造和发明,应该说他们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团队。
2014-12-10 10:03:01
这背后的故事我们稍后来分享。王教授从1964年我国开始进行核实验研究的时候,您就是研究组的成员之一,您能否给我们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
2014-12-10 10:03:10
1964年我国要进行核试验,在这之前大家都知道美国1945年7月15日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核试验,紧接着苏联1949年进行了核试验,英国1952年、法国1960年都先后进行了核试验,那么在联合国五大国里唯独中国没有进行核试验,所以,核武器的威力和特点我们心中无数。特别是美国进行第一次核试验保密的很厉害,我们只能从零星材料里看到1945年8月6号和9号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爆炸的情况,而且他们拿着核武器威胁中国,动不动就要进行核讹诈。比如1951年朝鲜战争,他们就扬言要对中国内地东北战场使用核袭击。当时我国和苏联有协议,他们来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可是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中苏关系破裂,他们就撕毁协议,把专家撤走,把所有有关核武器研发的资料全部拿走,搞得中国很被动。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说中国没有核武器就受人欺负,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核武器。这个时候我国一大批从国外回来的还有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专家,其中以程开甲老教授为首组成了核武器的研发队伍。他们进行核武器研发的同时,我们在积极准备核武器进行生物效应的研究。当时基本上我们心里是没数的,从武器研发部门,从核试验的基地单位包括生物效应的研究单位都心中无数。在这个时候经过深思熟虑,查文献,反复讨论才制定出方案来。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心里没数,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我们要考虑试验动物放多远,最近的距离放在什么地方,最远放在什么地方,参观人员究竟应该在多大距离观看为好等问题。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次核试验终身难忘,心情激动。
2014-12-10 10:03:19
我们知道每次进行核爆炸试验,您和您的战友都要第一时间冲到离爆心最近的地方去回收试验动物,我们对研究人员要进行哪些保护呢?
2014-12-10 10:03:28
你说得非常对,当时大家都认为核武器有四种杀伤因素,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和放射性沾染,前三种因素一般在几秒和十几秒之内就释放完了,而放射性沾染的特点是会造成爆心附近或者在近距离,甚至在爆心下风方向很远距离不断往下落,就是所谓的放射性落下灰,放射性落下灰一般都认为有一百多种元素,其中有18种对人体有危害。它通过三种途径对人体造成伤害:一是如果你进入放射性沾染区的时候,这些放射性沾染可以通过外照射伤人,是以伽玛线为主;二是人员如果在放射性沾染区内吃东西或者喝水,也有可能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引起内照射;三是它可以通过皮肤伤口,通过创面吸收到人体内去。通过这三种途径来伤害人体。但一般来说也没有什么太可怕的,因为这三种因素是可以防护的。如果你在沾染区内缩短停留时间,尽快完成任务就撤出来,或者快速通过放射性沾染区,缩短在里面的停留时间,这样就不至于造成严重的损害。如果穿上防护服,就是现在咱们穿的白色的帆布的防护服就有效,可以避免放射性落下灰进入到体内。当然在里面不吃不喝,快速通过,加快作业,避免创伤,对放射性沾染就可以防护。
2014-12-10 10:03:36
也就是说我们的防护措施是完全可以避免它对我们的人体造成很大的损害的。
2014-12-10 10:03:45
说得非常对。放射性沾染虽然说是很麻烦和困扰人的致伤性因素,但它本身是在不断地自行衰减。我们有意识地避免在里面作业就可以避免。
2014-12-10 10:03:58
您曾经说过“只有豁得出性命,才能拿到别人没有的成果”,我们也了解到,这么多年您和您的研究团队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的背后都付出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能否给我们分享一下您印象比较深刻的几次研究经历?
2014-12-10 10:04:07
在核试验现场进行动物回收,想起来有很多终身难忘的事情,印象最深的,比如说,在当时(70年代)大家认为核爆炸以后不会发生脑型放射病,国外也有这种观点,国内有些专家也这么看。有一次核试验,动物布放在离爆心只有100-120米的地方,这次爆炸当量比较大,当我们进去回收试验动物的时候,地面放射性沾染很严重,当我带着车组到达布放地点时,看到我们的简易工事已经坍塌,试验动物有的被掩埋在里面。而且我们必须把埋在工事里的所有动物挖出来,进行回收和观察,只能冒着放射性沾染的危险在里面赶紧作业。当时印象很深刻,我是车长,我就带头先下去测量放射剂量,我说我已经有孩子了,没那么多顾虑了,你们大家往后撤,但大家都争先恐后,这时候我们大家就开始挖。这些试验动物非常珍贵,把它们收回来带回驻地进行观察,一些神经症状很快就出现了,第一次证明核爆炸情况下,特别是地爆情况下不仅可以发生脑性放射病,而且发生数量还不少。对这些我们必须要研究,所以,就把我们放射病的研究领域拓宽了,我们也在国内外第一个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
当然,在这次核试验中,因为我在里面作业了三四个小时,所以受到比较大的剂量照射,当时我出来的时候到洗消站检查,发现我的身上、防护服上,我的书包上、靴子上,甚至我的笔记本上都超标,把检测人员都吓了一跳,在那之后很快我的白细胞就下降,正常情况是8000到10000,后来我的白细胞降到2000多,也就是正常人的20%左右,所以,我的白细胞长期低于正常值,比较容易感冒,免疫功能低下,当然现在恢复好多了,这个还是可以恢复的。所以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
2014-12-10 10:04:16
还有一次比较难忘的事情。刚才说地面爆炸,放射性沾染导致的问题很严重。还有一次是空爆氢弹,它可以造成严重的烧伤、冲击伤、复合伤,我们叫做烧冲复合伤。当时一定距离内动物死亡了很多,当时我们连夜进行病理解剖,回到驻地以后解剖了一半多,当时有同事觉得这些动物已经解剖了一半多,基本上能反映出规律了,把这些还没有来得及解剖的动物就放到尸体坑去了。但我在休息的时候总不放心,我感觉有的动物是由于肝脾破裂、体腔开放、肢体离断,必然当场死亡,但有的体表只有一些烧伤,冲击伤并不明显,怎么会死那么快呢?因为一般的几个小时内死亡我们叫做现场死亡。所以在大家休息时,我就拿着笔记本、拿着解剖器械跑到两公里以外的尸体坑,我就把没有来得及解剖的动物一个个拉出来进行观察、记录和照相。因为是夏天,有的动物已经开始腐烂,尸体开始有自溶,也就是有腐败了,有的发生腐败味道,这时候我就看到有的动物肺因为开胸以后,两肺就萎陷了,因为肺在充气饱满的情况下病变清晰好观察,而萎陷以后很多病变就看不清楚,怎么办?肺的器官都有腐败纹,为了能够把病变显出来,我就把气管对着我的嘴用力吹起来,再拿止血钳把它夹住,病变显示得非常清楚,而且证实这些动物的死亡原因主要不是冲击伤,而是由于严重烧伤引起的肺水肿,还有出血,这样我们就把传统的所谓现场死亡的四小时、五小时把它分为两类,一个是短时间瞬间死亡,这些死亡的动物是没有可能进行救治的,还有一部分动物距离稍微远一点,是有烧伤冲击伤引起的并发症休克,造成肺水肿和出血引起的“速发死亡”。如果我们早一点进去救治这些动物,也就是在未来核战争中早一点进去抢救伤员,就有可能多救活一部分。所以,在当时的基础上提出来现场救援要实现“快进、快抢、快救”的“三快”原则,这样的动物试验结果为“三快”原则提供了充分的依据,而这些材料又成为我们后来申报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重要依据之一。
所以,我回忆起来这两个经历,当然现在有时候回忆起来尸体腐败的味道在我眼前仍能感觉到,但是拿到结果了,而且知道我们今后如何进行核战争的防护提供重要的依据,又感到很高兴,非常充实和自豪。
2014-12-10 10:04:27
听您回忆之前的经历感觉您很坦然,您从来就没有担心过或者害怕这个东西会对自己的身体和生命造成威胁吗?
2014-12-10 10:04:37
当然担心了,因为我们知道放射线是一个特殊的杀伤因素,它也是核武器特有的杀伤因素,普通的炸药火器伤没有放射,只有核武器有放射,所以首次进行核试验时只有测到了剂量才能肯定是核爆,而不是化爆。核武器的放射性可以造成人体全身各个器官损失,特别是较小剂量造成造血损伤,剂量大的造成肠道损伤,再大剂量要造成脑损伤,这种放射病在一定剂量的情况下经过治疗可以治活,但是因为我们的性腺像睾丸对射线是非常敏感的,很容易造成损伤。所以,那时候我也担心,我那时候还在谈恋爱,万一要是将来生不了小孩,或者生了畸形儿,因为我看见过我们放射线工作者有很多生了畸形儿,看了就让人心疼,所以第一次核试验我就抱着不要孩子的决心,要求到距离爆心最近的第一车组去回收动物。但是后来我有了女儿,又有了儿子,好在他们都没有发生畸形,而且都挺聪明,一个上北京医科大学,一个在中国人民大学上学,而且他们的孩子也都很聪明,所以感到很欣慰。
2014-12-10 10:04:48
1996年9月我国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其实您可以选择新的研究领域甚至转向民用医学研究,但是您依旧坚守在军事医学研究这块阵地,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您这样执着呢?
2014-12-10 10:04:55
你说得非常对,在九十年代当时科研经费比较紧张,中央要求我们勒紧腰带过日子,而且核武器试验大气层试验停止了,防原医学下一步怎么办?有人建议我们转型,说搞军事医学没有科研经费,而且发表文章也很难公开发表,影响将来职称晋升,影响自己的提级,而且效益也不好。当时我就想我是个军人,我是个军事医学工作者,我所从事的是病理学,但我是军事病理学,而不是普通病理学,我既然是个军人就要为军队来服务,为军事学服务,要确保在现代或者未来战争中能保证部队的战斗力。特别在那时候连续发生了几件事情,国外开始研究高技术常规武器,像枪弹、炸药炸弹,它向高速度、高爆炸来发展,而且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九十年代开始出现,微波武器、电磁脉冲武器和所谓的贫铀武器都用上了。当时我国这方面还没有研究,所以我就在想,我们当时还没有这个武器,我们是学医的,对电子过去接触比较少,所以,如果将来有朝一日,中国和西方国家如果真有战争,国外西方国家拿这种武器打中国,我们怎么办?而且他们总是威胁我们,我们国家也应该有自己这种的新概念武器,还有高速度、小质量武器等。但是这个时候有人劝我转行搞肿瘤放疗学,说咱们放射性研究所射线是我们的优越条件,其他单位没有这个特有条件,发表文章也好发表。但当时我考虑到,虽然我们放射所有条件,但肿瘤不是我们的研究方向。后来我觉得我们应该搞军事方向,特别是在1994、1995年我就在我们院建立了第一个微波实验舱,都是自己凑经费,上级没有给任务。我叫做不等、不靠、自讨苦吃,也不去拉关系,就“自作多情”、“主动作为”。第一个实验与我的博士生一起做,发现微波造成的损伤完全不同于放射损伤,当时受到极大鼓舞,也产生极大信心,更看到了很大希望和前景,再结合1992年核爆电磁脉冲的研究发现,坚定了我们应该往这个方向走的决心,所以从九十年代初期我就开始转向了新概念武器。
2014-12-10 10:05:03
作为王教授的领导和团队成员,王教授和他的团队有什么最打动您的地方?
2014-12-10 10:05:12
王教授和他的团队应该说集中体现了我们军事医学科学院广大科研人员博学求是、忠诚卓越的这么一种高尚品格和精神风貌。从他这个团队来讲,我感觉到他们最大的特点能有八个字来概括:首先是忠诚,忠诚于党,忠诚于民族,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实际上忠诚我理解就是一种服从,这种服从第一是绝对服从,第二是自觉服从。他们在从事军事医学研究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遇到的是国家利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那么在这种冲突的过程中,如何来选择,他们做得非常好,这也是对我们军人的要求和天职,所以,我感觉到他们第一个特点是忠诚。
第二个特点,我感觉到应该说是执着。过去毛主席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不容易。王教授本人是从事军事医学研究五十年,他的生物效应团队已经有四代人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王老是第二代,但四代人当中仍然工作在工作岗位上的,王老是一个典型和代表,所以,这种执着一方面是事业的需求,但是也有个人的选择。刚才王老谈到了很多感人事迹,特别是在1996年国家停止了核试验以后,实际上他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可以让他选择有名利的一个方向去做,比如说搞肿瘤研究、病理方面的也是可以的,但他仍然选择了军事医学,这个事业是一个大事业,是祖国和民族的事业,所以这种执着在他们团队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2014-12-10 10:05:28
第三个特点,他们团队的特点是奉献。无私奉献,而不是有条件或者有时间的奉献,他们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都是体现了奉献,实际上有的从事核武器研究有时候也会有生命危险,也会给自己的家庭、身体造成损害。当时他们不了解,不知道这样的后果吗?他们是知道的,在知道的情况下他们能够迅速的挺进爆心做试验工作,那是冒着生命危险,冒着对后代子孙影响的危险进去的,所以这种奉献精神,我觉得不仅仅在王老和他的团队,在我们医科院很多科学家和科学家团队身上都表现得非常充分。
第四个特点是“平凡”,这个“平凡”带引号,实际上是不平凡的。我们和他们的团队接触的时候都感觉到他们是平平常常的人,没有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他们做事可能比我们更仔细,他们可能在作风上更节俭,在节奏效率上更快,在原则问题上更坚持,看似这些都是平凡的事情,但是他们造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正是这种不平凡的事业,我觉得造就了他们不平凡的人生。
2014-12-10 10:05:42
王老师,您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2014-12-10 10:05:52
首先,我作为王德文教授所率领的这个优秀科研团队的一员我感觉到非常的荣幸,同时在长达十几年共同工作中,教授最打动我的,也是对我们团队影响最大的,我觉得是在他的严谨、细致、无私奉献的科研作风和艰苦奋斗以及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上。在科研工作中,他总是指导我们说,你对待每一项工作和任务都要像对待事业一样,而对于事业的执着就源于对事业的理解和追求,而且我觉得他在五十年的科研生涯中确实用他的一生的实际诠释了这段话的真谛。同时在我们平时一起工作的试验现场,他的岁数已经非常大了,我们都已经不能让他第一时间冲过去,但是就因为这样他总会给我们发脾气,他必须把自己放在第一时间到达,而且防护距离是距离试验现场最近的一个位置,他说这样才能全面观测到在试验发生的一瞬间的整体的情况,而且每次试验结束后,他都第一个冲到现场,回收试验品,实际进行测量,给我们进行讲解,他每一次的这种行动都是深深感动了我们。
其次,他在科研工作中还有一种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大师风范。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他率领我们研究的都是科研上比较重大的科研项目,但是到了最后成果的评定时,他总把年轻人放在最前面,而把自己放在最后,我们有的时候自己也觉得,因为毕竟教授指导我们,他应该理所当然放在前面,可是他告诉我们,我是要做好梯子,我不当盖子,我要把所有的年轻人培养起来,让他们发展起来,这样我们的军事医学的科研才能继续的走下去,而且能取得最好的成绩,回报养育我们的全体人民。
第三,我觉得他是惜时如金,对时间非常珍惜的一个人,是我将近四十年的生涯中碰到的最珍惜时间的一个人。大家也知道正常人的休息时间,像他这个岁数应该是在6-8个小时,但他每天的休息时间只有4小时。52年如一日,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没有黑天和白日,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钟,这是他的固定时间,而且他把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算给我们听,他说你看,我每天要是多工作四个小时,那我一年下来就是1460个小时,如果这样工作50年,那我将节约7万3000个小时,算下来大概有10年时间,这样我就能给国家和军队多工作十年。一个人一生能活到七、八十岁不错了,但对他来说可能比常人要为国家和军队多奉献十年的时间,所以,每次他说出这段话来,我们都觉得非常的质朴也很感动,同时就是因为他这种精神也带动了我们整个团队,在我们团队加班加点不管是女同志,男同志,没有说过一句怨言,而且哪怕身怀六甲的女同志依然也会到现场,而且也会亲自做部署,亲自动手做一些实验。所以,每一个人的这种精神都是源于对老教授的尊重。
2014-12-10 10:06:00
我记得在2010年一个冬天的晚上,他晚上又加班到三点多,然后骑着电动车在回家的路上正好碰到一只流浪狗,他为了躲避那只狗,电动车躲过狗以后一下子撞到马路牙子上,头上大概有七公分的伤口。我们都不知道,最后他打电话给家人,家人把他送到医院缝了六针,两只眼睛都摔得肿肿的。第二天我们去上班的时候,已经紫青色的,像一对熊猫,所以我们大家看着他的时候真的是心疼,但含着眼泪又责怪他,你以后不能这样,你现在都变成熊猫了。就这样当天下午他还率领我们团队马不停蹄地赶到齐齐哈尔的一个场地继续进行试验,所以对他这样的科研作风我们是非常的敬佩。作为年轻人我们也应该向他学习,同时要传承他的这种作风。
在生活中,我觉得说一个轻松点的话题,他很抠门,他在我们整个军科院认识他的人群里,他都有一个很可爱的外号叫做“山西老抠门”。你们可能不太清楚为什么有这个绰号,大家其实对他是戏称,同时也很尊重,因为在生活中他一直坚守着艰苦朴素这种作风。每次比如说他身上穿的毛衣,包括他的背心都穿了十几年,袖子都已经磨破了,打上补丁了。他的跨栏背心都被他喜欢抽烟,有时候思考问题,抽烟的小火星点的一个个小洞,而且磨的时间久了,洗得时间久了,我们都称它为“透视装”。像他平时开会用的矿泉水,他喝完剩下的一半会带回去,喝完以后下次出门他还灌一些白开水继续带着,电脑包也是用了十几年的。他一头的银发都是他自己的杰作,他从来不进理发店,最起码我认识他的十几年他没有进过理发店,他说一为了节省时间,而且捎带的也省了钱,所以,他每次都是照着镜子自己拿剪刀来剪。
2014-12-10 10:06:16
所以,对于他在生活中的“抠门”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他把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包括在科研工作中他也非常的节俭,每一张复印纸正反面都写得密密麻麻以后才允许粉碎掉,所以我们用过能回收的试剂,他全部让我们重新回收,不能回收的就把液体倒掉,瓶子刷干净以后可以装其它的液体来用。所以,他在科研中的节俭也影响到我们每个人,我们整个团队就因为他的影响,所以,都变成了一群小“抠门”了,不管怎么样,只要能节省每一分经费我们都会这样去做,哪怕自己再辛苦一点,然后把节省下来的钱,就像他说的,把每一分钱用在科研的刀刃上,要用得有价值。
他还有自己节省下来的钱和科研经费用在军事医学博物馆建设上。军事医学博物馆大概用了这么多年,收集了四千多件的藏品,有很多是他自己去收集的,也有很多是通过个人的关系,他自己出钱去从别人那里收集过来的。所以,对于这些他很大方。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他也很大方,像在团队里如果谁家比较困难或者父母身体不舒服,他每次就非常大方的掏钱买营养品,带着我们团队的人一起去慰问去看。还有在我们院执勤的小士兵都亲切地喊他王爷爷,是因为他每次到了夏天的时候都会掏自己的工资给站岗的士兵买绿豆煮汤、买西瓜。到了过节的时候,他说这帮孩子想家,给他们买一些橘子糖果,真的就像自己的爷爷一样去关爱他,所以只要见到他,所有的战士都亲切地喊他王爷爷。
2014-12-10 10:06:58
听了这些故事,我们觉得王教授不仅可敬,而且可爱,特别是能够给我们年轻人带来一些温暖和正能量。
王教授,我国停止了核试验之后,我知道您牵头组建了高新技术武器生物效应和医学防护研究平台,高新技术武器和传统的武器相比有什么不同?我们对它的防护研究主要着重在哪些方面?
2014-12-10 10:07:06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核武器和新概念武器完全不同,新概念武器微波是属于非电离辐射,可能专业性强点了,核武器是属于电离辐射,这两个作为武器原理是新的,伽玛线主要是对细胞核的损伤,电磁辐射主要是造成细胞膜的损伤,原理和概念不同。核武器是以放射线为主,电磁辐射是以电磁波为主,这两种武器结构也不一样,核武器主要靠铀的裂变或者氚化锂和氚化锂聚变而造成的放射射线。而新概念武器微波是通过发射电子束来造成损伤,这两个造成的伤害也不一样,核武器还可以造成烧伤、冲击伤、放射病和放射性沾染,还有震动和电磁脉冲,而电磁辐射主要是电磁电子束影响到神经系统,这是主要的,它不会产生电离,它也没有其他因素,就是单一的电子束损伤。它俩造成的后果也不一样,核武器放射线造成白细胞减少、骨髓损伤、出血、感染,以及死亡,剂量再大引起肠道损伤,引起腹泻、呕吐死亡。而新概念武器正好相反,主要是引起神经系统为主要的靶部位,造成神经系统的细胞损伤,说得形象一点,作为一个指挥员如果被电磁辐射作用以后,他可能按错了电键都可能,如果再严重点甚至可能把重要的武器键就搞错了,他的学习功能比较紊乱。这两个的防护也不一样,伽玛线核辐射主要有铅和土层来防护,而微波主要是通过铜网,他们物理防护也不一样,药物防护差别更大了,前者是保护造血细胞结构和功能,后者是保护神经细胞的信号传导。所以,这两个差别是很大的。
2014-12-10 10:07:17
当然了,新的武器发展了,核武器、大规模杀伤武器谁也不敢随便用,而电磁辐射武器的主要对象是针对各种电子设备,当然作业人员受到伤害,研究人员也会受到伤害,家电微波也可以造成普通人群的暂时性损伤,所以两个是有很大差别的。正因为如此,治疗的药物也不一样,好在治疗核武器损伤的药我们六、七十年代已经研制出来了,关于电磁波损伤的药物,我们最近研制出一个军队唯一的特需药,我们感到很高兴,这样可以提高大家的健康。顺便说得形象一点,核辐射主要在核战争中发生,而电磁波不仅在战争中用,像我们的手机、微波炉、电脑都会产生,但它比较轻了,所以你买一个微波防护服就具有很好的防护效果,而伽玛线防护难度就比较大一些,所以这两个武器都因为它的原理不一样,概念不一样,武器装备不一样,伤害不一样,治疗措施和防护措施也不一样,所以给我们提出了完全新的一个领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2014-12-10 10:07:31
我们现在为了应对信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也同样需要有效的防护“盾牌”,这对于我们军事医学研究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呢?
2014-12-10 10:07:43
确实是这样。敌人现在打空中的目标用电磁波,我们也在研发这些东西,因为你有我没有,我就会受到讹诈,你有我也有,就不敢轻易使用。不仅仅核武器如此,微波武器也是这样的道理。你刚才说我们现在关于微波武器有效的防护,客观地说,我们起步略晚于西方大国,但九十年代后期以后,我们基本上和国外的发展是同步的。令人欣慰的是,九十年代初我们就建设了最早的模拟源,我们的辐射源现在也接近三代了,越来越接近实战的情况,而且我们在损伤机理和药物防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成绩,这也并不可怕的。而且现在来说,我们的研究水平在某些方面不但不低于国外,就治疗来说,我们现在研发的这种药物是优于国外的,还比较宽慰。而且现在像我们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放射和辐射都作为我们这个所的研究方向,研究面也宽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取得飞速进展,而且在某些方面,对战时和平时民用都通盘考虑到了。
2014-12-10 10:07:53
我们了解到在您的倡议下,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世界上最大,内容最全的一个国家级军事医学博物馆已经开工建设了,而且预计在今年的年底就能竣工了。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博物馆这方面的情况,包括您给我们提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014-12-10 10:08:00
现在世界上真的有军事病理博物馆和军事医学博物馆的有俄罗斯、美国。美国是在150年前就建成了武装部队病理研究所,它的突出特点还是比较旧的,老的病例比较多,现代的东西相对少一些,它前一两年刚刚庆祝了150周年,但它的面积只有2万平方英尺,合2200平方米。俄罗斯有一个军事医学博物馆,它的特点是收集了二战时期一些战时的珍贵标本,其他的一些小国家像亚洲都没有专门的军事病理博物馆。我从参加第一次核试验就感觉到核武器出现的烧伤、冲击伤和放射伤完全是战时的伤,我们在普通医学院是看不到的,只有战时在军事上能看到这种伤,所以,考虑到将来可能要普及这个知识,因为只有把知识教给普通百姓和战士,他才能自觉采取防护措施。所以,1964年我就开始搜集一些标本,第一次核试验和第二次核试验的标本现在还保留着。在收集了一定量的动物标本后,在1983年的时候我先搞了一个走廊的标本馆,摆了十几个柜子,把标本放里面,比较初期的。等到1993年的时候我进一步扩展,搞了一个军事病理标本陈列馆,当时给了100多平方米,感觉到很高兴,总后首长来剪彩。在这个基础上到2005年进一步扩建、改造、升级变成了军事病理博物馆,就比较现代化了,已经接待了30多个国家还有数以千计的学生和参观者来参观。等到这个博物馆建成了,后来就发现武器伤害越来越多,而且新武器也多,而且我们不但有战争,还有非战争军事行动也多起来了,像各种自然灾害、流行病等等的,还有实验动物的病理,特别是我们搞军事医学的,不仅仅有武器伤害,你也知道16世纪以前是冷兵器,18世纪进入热兵器,20世纪进入了核化生特种武器时代,九十年代进入了新概念武器时代,就是电子信息战时代了,这个阶段发生时很多人不了解,所以,你要想防治并且让大家了解这个武器的特点。特别是我觉得木樨地有一个我国最大的军事博物馆,他从武器角度来搞,我在五棵松这儿建议搞一个医学博物馆,正好在首都西郊既有武器装备的博物馆也有医学生物学博物馆,这样他们是特殊的姐妹馆,这在国内外都是独一无二的,将来普及这个知识非常有好处。
2014-12-10 10:08:10
我们未来的博物馆将是世界最大,刚才说美国是2万平方英尺,而我们是2万平方米,它的标本陈旧得多,新的东西比较少,而我们现在各种武器伤害、各种特殊环境,像航天、航空、航海、高原、寒区、热带、海洋等等都有,还有实验动物,还包括非战争军事行动,像反恐和流行病等等都可以包括,而且这个博物馆将来可以成为既进行科普知识,同时作为研究生教学、学习和科研的基地,这是有多种功能的。我感到欣慰的是现在已经大楼主体盖起来了,最晚明年就可以开馆。而且这里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们这里会收集到一些非常稀有的、别人看不到的、珍贵的“镇馆之宝”,现在我不想说,到时候开馆以后请你再来揭晓。
2014-12-10 10:08:22
到时候开馆之后我们一定要去这座博物馆里去参观学习。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期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三位老师做客我们的演播室,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再见。
2014-12-10 10:08:31
责编 裴希婷/主持 孙婉露/摄像 庞睿 宗超/图片 李佳/导播 李哲/后期 李哲
2014-12-10 10:08:42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图片大图:
摄影 姜锡娟
中国网 李佳
中国网 李佳
中国网 李佳
中国网 李佳
中国网 李佳
中国网 李佳
中国网 李佳
中国网 李佳
摄影 姜锡娟
摄影 姜锡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