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中国访谈

前西点军校教授:人工智能可对抗ISIS

发布时间: 2015-12-24 13:52:5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佟静  |  责任编辑: 佟静

萨卡利亚教授:2003年作为美国陆军第一装甲师的战术情报官参加伊拉克战争,2004年以501军事情报营排长部署于美军在德国的基地,2006年作为陆军上尉随第一步兵师重返伊拉克担任军事情报顾问并获得铜星勋章,2007年加入国防高级研究院(该院发明了互联网和GPS等关键技术)担任研究员。2008年就读马里兰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博士项目,2011年毕业后在西点军校任教三年,2014年转到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2012年他的一篇关于恐怖组织内部结构和斩首行动成效的论文引起美国高层的注意,联邦国会众议院常设情报委员会邀请他前往国会介绍他的研究成果。他还开发软件用于侦测阿富汗的自制炸弹(SCARE)和通过社交媒体分析芝加哥黑帮的组织结构(GANG和SNAKE)。

参加伊拉克战争时发现士兵们会把侦测数据输入电脑

问:巴黎恐怖袭击后的几天,中国媒体把您8月份在学术会议上做报告的论文,即《挖掘因果关系:对ISIS的数据驱动研究》,中国公众也非常关注伊斯兰国在中东地区的崛起。而您的研究是将反恐怖主义和大数据或者人工智能联系起来。这是否和您的个人经历有关呢?

萨卡利亚教授:高中毕业后我就读在纽约西点的美国陆军学院,计算机科学学士毕业。之后以美国陆军现役军官的身份前往伊拉克参加“伊拉克自由行动”(即伊拉克战争)并在那里从事了两年的平叛作战。在结束第二次在伊拉克的部署后,我回到美国申请博士研究生项目,并在马里兰大学拿到了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学位,研究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解决国际安全问题。博士毕业后,我在西点教了三年书并以陆军少校的军衔退役,从去年开始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担任计算机科学的助理教授。

问:之前很少有人将反恐怖主义和大数据或者人工智能联系起来,您是如何开始在这几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展开交叉学科研究的?

萨卡利亚教授:怎么说呢,这些研究最初来源于2003年我第一次前往伊拉克的作战经历。这场战争与之前任何一场战争不同的地方在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士兵们巡逻回来会把发现的情况和侦测的数据输入电脑并形成数据库。

我学的是计算机科学,就会想“我们能用这些数据干什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应用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里面是否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宝藏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对抗恐怖主义的威胁”。

我在战场上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这些问题,所以开始读研究生时,就逐渐把这些想法和开发的软件应用到研究中去,看这些想法哪些能真正对我们的作战起作用。

最近我写的书中认为伊斯兰国是一种全新的敌人,他们其实是一个从事恐怖袭击的小型国家。一方面他们会采用传统的军事行动和周边国家对抗,另一方面又像恐怖组织一样四处进行恐怖袭击,两种策略同时进行,严重挑战了我们过去应对恐怖组织的传统思维。

过去我们的方法是试图发现恐怖组织的行为模式,并根据行为模式找到事件之间的关联。可有时候我们找到的并不是关联性事件,而可能仅仅是偶然性事件。我们通常依靠专家根据他们多年经验评估我们掌握的数据,并以此来排除偶然性事件。

现在我们有着海量的数据,就可以用大数据的方式更好的了解伊斯兰国,并在大数据的基础上突破过去的关联性局限,在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起更有说服力的因果关系,这正是我近期研究致力的方向。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佟静
1   2   3   4   5   下一页  


 

互动留言

0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changhy@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219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