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法学生的美丽与哀愁

image

 巴黎的华人以传统的中国方式庆祝新年。 IC图

“我很喜欢巴黎,即使她如此的外在于我。”里昂高师的中国留学生陆华的这句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中国留法学生的想法。

法国现有大约六十万中国移民,其中大部分都居住在法国首都巴黎。中国人移民法国的历史,上点规模的应该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距今已有近百年。

除了已经在此扎根的中国老移民之外,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出来留学的留学生,有公费的,也有自费的。他们最后选择留在法国发展,被称为“新移民”。

法国政府欢迎中国留学生到法国深造,提供很多奖学金机会,很多像陆华这样的中国学生,怀揣着或多或少对巴黎的向往,在这里开始现实的留学生活。但能够最后留下成为新移民的,仍然是少数。

 Elsie 现在想回国了

获得奖学金去巴黎留学的学生都非常优秀,Elsie就是其中一个。在巴黎再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是长发飘飘,大约5年前她在大学的时候,还是一头帅气的板寸。

Elsie从大学开始在上海法语联盟学习法语,本科毕业后,她只申请了一所法国学校———巴黎政治学院,被录取了。学校坐落在小巴黎的中心地带,靠近圣日耳曼大街,Elsie在3年留学生活中,在住处与学校之间来回奔波上课,最终拿到了硕士学位。今年9月,她在法国开发署获得了一份工作合同。

“我原以为我肯定是留不下来的。”Elsie对记者说。“我一直在那里用功地实习,但是直到8月底,我的老板还和我说,没有经费把我留下。”Elsie清楚地记得,8月31日是星期五,在周五结束实习后她就收拾东西离开了开发署,9月1日、2日是周末,到了周一,她接到了老板的电话:“他说,经费申请到了。”

这个高个子大连女孩的留法途径也许不是留法学生中的典型,但她的读书和工作经历却很具有代表性。在法留学生每年根据学期的时间来延长居留时间,如果在毕业最后日期之前还没有找到工作的话,就意味着居留时间不能延长,除非再去注册一个学校,可以多一年时间,一边读书一边实习、找工作。很多想留下的中国留学生在找工作季节都非常拼命。

对于已经留下工作的Elsie来说,接下来的生活却不像预期的那样有奔头。

“有时候觉得,一个人在巴黎生活有什么意义呢?父母都在大连,同学朋友大多在国内。”Elsie解释说。她现在的住处离工作地点很远,前些日子RER罢工,她只能带着洗漱用具住在附近的朋友家。“巴黎的生活很贵,我有两个朋友,也是留学生,小夫妻俩在这里辛辛苦苦挣钱,就希望能够在这里落脚,买个房子。要是在国内,父母也许还能出钱帮上忙,可是在这里,父母即便能帮忙,出的钱也要除以10。”

“不过,他们有这样的目标,即便辛苦,过得也很开心。”Elsie说。在好不容易获得工作合同之后,她现在却考虑是否等这份合同结束之后回国生活。“我现在却想回国了。” 李翻译喜欢中法交流工作

留下的也有自己的生活。李翻译就是早先在德国留学,后来到法国工作的,早已成为法国公民,他的名字现在叫做RichardLI。

李翻译是东北人,他的爷爷辈就有人在法国,文革的时候吃过一些苦头。不过,他当时却并没有去法国留学,而是受家里世交朋友的影响,去了德国。从德国到法国来工作,相对来说就容易一些。

现在李翻译是三个孩子的爸爸,他的太太是法国人。尽管自己是翻译,太太是律师,收入很不错,不过因为在巴黎郊区买了一套2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李翻译笑称自己还是背债一族。

理查李在从事翻译工作之前做过很多职业,后来还是觉得要做和中国有点关系的工作。“我还是喜欢做这个中法交流的工作。”理查李说。

据他介绍,目前,巴黎市内的华人聚居地主要有3处:巴黎13区唐人街、巴黎19区“美丽城”、巴黎3区和4区的“温州街”。

在巴黎二十多年,理查李和无数中国人打过交道,他和他的太太还曾经帮助过没有合法身份的中国难民申请合法身份的资格。说起这些同胞,理查李的语气同情且无奈。陈靖 mix的感觉

尽管前路漫漫,但在中法交流日益加深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怀着各种憧憬和抱负来到巴黎求学。对他们来说,还来不及体会到巴黎的哀愁。

陈靖申请的奖学金是欧盟的ErasmusMundus奖学金,她今年9月刚刚到巴黎的高等社会科学院读硕士,读的是医疗健康与社会保障专业。

“促使我出来读书的原因除了浅表的欧洲文化的体验,但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对中国非常重要的研究命题。”陈靖认真地对记者说,“比如医疗保障体制改革,不仅在中国是个被高度关注的命题,在欧洲同样如此。所以我目前的同学本科都是来自不同专业,我是学政治学的,还有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医学等等,我们聚在一起的时候,能够从各自的专业背景出发,探讨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如何解决这个人类共同的挑战。”

陈靖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很有信心,她说:“当时促使我出来的动力是我看到了国内医疗保障体制未来的改革前景。医疗保障行业在中国属于成长型行业,非常有成长的空间和潜力。”

年轻人总是信心满满的,学以致用,是不少中国留学生一直以来的目标,“我也坚信,我服务的归宿是中国的13亿人口。”陈靖说。

虽然在国外能感受到文化的繁荣与融合,但是经济上的确会受到压力,而且比经济压力更大的在于精神压力、和家人的分别、要做到杰出的不易。

“很mix的感觉,精神上有的时候有煎熬的,但是新鲜和好奇探索的动力,也让我有的时候很兴奋。”陈靖说,“我感到苦不苦关键在于一种适应能力。适应了,也就不苦了。”早报特派记者 杨小舟 发自巴黎

法国投资署 古迹基金会
无国界医生组织 法国红十字会
消费、住房及生活环境协会
中法青年企业家论坛
立雅环境集团企业基金会
绿色和平组织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