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标题
- 周大新——由莫言获奖引发的话题
活动描述
- 时间:2012年12月16日嘉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主任、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周大新导语: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在瑞典领奖,引起民众的极大关注。莫言的作品何以得到世界文学界的关注?莫言获奖对于中国的文学创作有怎样的意义,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邀请到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主任,著名作家周大新先生,与我们一起分享他的观点。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1993年由著名导演谢飞导演指导的影片《香魂女》一举夺得第43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而这部电影恰恰是由我手中的这本小说改编。19年后我们非常荣幸的采访到了这本小说的原作者,同时也是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主任周大新先生,来聊聊他眼中的文学创作。
周老师您好!很荣幸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
咱们还是从最近比较热的莫言先生获奖一事谈起,您知道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2012-12-19 13:02:09
- 周大新:
最大的感受是高兴。当时我记得我们几个朋友在一块吃饭,大家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马上干杯表示祝贺,而且我马上给他发的短信,因为这是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亮相。这些年来大家一直为中国作家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表示遗憾,这次总算实现了。莫言为中国作家争了光,为中国文学争了光。
2012-12-19 13:02:26
- 中国网:
莫言老师获奖之后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我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我感觉到被争议的对象其实是一个如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的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您怎么理解这个话?
2012-12-19 13:02:46
- 周大新:
因为一开始很多人表示高兴,但是后来也有其他的一些议论和声音,因为他们说的都是文学以外的话题,那肯定和莫言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我想他肯定是指的这个。
其实莫言是获得文学奖,我们还应该在文学这个范围内讨论他的作品的价值,这才是应该讨论的问题。其他没有必要。
2012-12-19 13:03:03
- 中国网:
而不是把它看成单单看成一个被争议、热议的对象?
2012-12-19 13:03:50
- 周大新:
对。
2012-12-19 13:04:02
- 中国网:
我想问您自己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时候,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感觉?
2012-12-19 13:04:11
- 周大新:
这个奖和那个奖没法比,所以,这个奖议论就相对少一些。大家获奖以后都希望尽快的平静下来、安静下来好写作,这是最重要的。
2012-12-19 13:04:18
- 中国网:
在您心里,茅盾文学奖对您的意义是什么样的?
2012-12-19 13:04:28
- 周大新:
这是一个鼓励,因为写作就像长跑一样,旁边有人喝彩,肯定会跑得更有劲,是一种鼓励吧。
2012-12-19 13:05:24
- 中国网:
我看莫言先生的领奖词里还有这样一段话,他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有力的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的表演。他里面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其实是他领奖词前文所提到的,有一些他自己的影子,在您的创作中有没有这么一个领头的孩子?如果有的话,这个人物和您自己有什么关系吗?
2012-12-19 13:05:44
- 周大新:
如果说有一个领头的,就是《第二十幕》里有一个男主人翁,他为了商家的丝织业发达,重振丝织业,让它重现辉煌,一直在奋斗。那个人物形象大概也就是我这个作品中一个领头的形象,他代表了我希望中华民族不断从挫折中奋起,不断努力奋斗,使我们民族能够重新得到复兴,再现我们历史上的辉煌时期的那种状态。
2012-12-19 13:07:27
- 中国网:
这种类似的人物形象,您觉得在您的作品里,是否几乎大多数作品还都有这么一个形象?
2012-12-19 13:07:40
- 周大新:
也不是每一部作品都有这个形象,但是人物身上有这种东西,每个人物身上大概都贯穿有这种不屈不挠奋斗的这种精神,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
2012-12-19 13:07:53
- 中国网:
对,我也发现了这一点。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莫言先生在他的获奖感言中,36次提到了母亲这个词,5次提到了他的故乡高密东北乡。我发现您二位的人生经历其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有长期的农村生活,有长期的军旅生涯,读书上学的过程其实也非常坎坷,包括后来自己的文学作品也都非常关注故乡。我的问题是您觉得您二位的这种经历,其实是不是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缩影?或者你们这一代的缩影?
2012-12-19 13:08:17
- 周大新:
差不多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都是这样一个经历,这样一个心路历程。一开始因为家乡的贫穷,都想离开家乡,到外边去寻找所谓的幸福。经过一番努力以后,在外面站住脚以后再回故乡,又发现很多不愿割舍的东西,重新再看待故乡,写出作品。应该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把故乡当做自己熟悉、分析、讴歌甚至有时候抨击的东西,但是我们心里对故乡都非常热爱,把故乡和土地视为母亲的这样一种情怀。
2012-12-19 13:08:26
- 中国网:
这是一种特殊的情怀。
2012-12-19 13:08:38
- 周大新:
对。
2012-12-19 13:08:46
- 中国网:
我注意郭林祥先生为您93版《周大新小说选》作序的时候他也说了这么一段话,他说,周大新心中对故乡充满了深切的爱恋,尽管他的故乡曾经是那样的贫穷,这种情感在他发表的百万余字作品中一直贯穿始终。我也确实留意到您的作品,尤其是早期的作品,比如说《香魂女》,还有《银饰》、《紫雾》、包括再后来一点的作品《湖光山色》确实是以农村题材居多,而且还是以女性角色作为主角的作品居多,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2012-12-19 13:08:55
- 周大新:
因为我刚才谈到作家到外边以后不由自主还要回到他出生的地方,回到故乡,回到他的根系所在,这样才能写出和他血脉相连的那种作品。我和莫言的经历相似,我们后来写作的指向也差不多有这个意思,都是指向故乡。
2012-12-19 13:09:08
- 中国网:
您二位有共同聊过这方面的问题吗?
2012-12-19 13:09:19
- 周大新:
没有聊过,这都是一种不约而同的默契。我的作品中有很多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其实这种女性也是代表那种母亲、母爱对自己的影响。所以,她总希望把对土地、对母亲、对故乡的爱通过女性这种形象表达出来,因为女性从事的基本上都是建设性的事业,哺育孩子,照顾家庭,甚至贡献很大。工作以后,女性从事的慈善、护理这些工作很多。所以,女性更多的表现爱的一种形象,所以,我在写人物的时候,很愿意把我的主要角色交给女性。
2012-12-19 13:09:33
- 中国网:
我觉得我是看过作品之后的一点感受,我觉得您作品中这些女性的形象,是很坚强、有力量的这么一种形象,但好像在情感上又有那么一点粗糙,我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她肯定是和城市的女性差别还是非常大的。
2012-12-19 13:09:46
- 周大新:
对,你说的这个,我写作的人物在感情上比较粗糙,因为这是乡村女性的一个共同点,因为她们的知识方面的滋养要少一些,她们更多的受民间文化的影响,家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她们性格中那种温婉也有,但是和城市中的知识女性表现不一样,内心世界也不太一样。
2012-12-19 13:09:58
- 中国网:
我留意到您的作品中除了对女性角色的一些很深刻的描写之外,还有不少作品中对制作工艺都有相当纯熟的描写,比如说《香魂塘畔的香油坊》里对制作香油工序的描写;还有《银饰》里面对制作银饰的工序的这些描写。我想问这种观察是您基于哪里得来的?
2012-12-19 13:10:27
- 周大新:
像制作小磨香油,我亲自到香油坊里去看。我小时候我们镇上就有一个很大的油坊,我和他们上镇上去赶集的时候经常去看。后来我写这个作品的时候专门到南阳、邓州街上的小磨油坊里看。那种观察非常仔细,把它的工艺流程观察过了,制作过程观察过了,你写的时候才能顺手,才能让读者可信。
制作银饰这个,我专门采访了几个至今还在做银饰的手工艺人,他们给我讲这个过程。但真正大的银楼里的操作过程我没有见过,因为今天已经没有了。历史上有,因为现在银饰已经退下来了,现在都是金饰。所以,银楼的这个过程我还是写得不是很到位,但是,手工和个体做的这个过程我还是了解的。
2012-12-19 13:10:39
- 中国网:
而且您描写的这些工艺流程的过程中,您描写的这些东西其实特别具有美感,比如说它的一道一道工序您也写得非常具体,整个下来画面感我个人看完之后感觉非常地强。
2012-12-19 13:11:01
- 周大新:
是,我自己也喜欢我的小说里有画面感。因为我爱读的小说,就希望它里面能有画面感,这样使人产生联想,使他自己的生活和我写的生活能够勾连起来,展开它的想象。所以,写作的过程中我很注意这一点。
2012-12-19 13:11:11
- 中国网:
周老师,我们目前有这么一种现象,一个作家的小说可能挺难被人知道,但如果现在改编成很多电视剧、电影这种影视作品,反而容易让人知道,我不知道你怎么看待影视和小说作品不同的这种影响?
2012-12-19 13:11:24
- 周大新:
因为文学是需要阅读的,阅读需要你有时间和安静的心境。在今天我们生活节奏非常快,大家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真正读书的人应该说比前些年要下降不少。但是因为我们是一个读图时代,影视时代,所以,大家晚饭后坐在这里看看电影电视,这个觉得不累。所以,文学作品借助电影电视来达到一种广告效果,吸引人们重新来阅读文学的文本,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我觉得文学不应该拒绝被改编。
2012-12-19 13:11:43
- 中国网:
您不拒绝?
2012-12-19 13:11:53
- 周大新:
我不拒绝。当然这里面改编肯定要流失很多东西,很多文本的东西都没有了,它只要一些故事和人物。但它的好处是一旦拍成好的影视作品,会吸引人们重新来找原作看,这样读者就会多起来。
2012-12-19 13:12:05
- 中国网:
周老师,我注意到您的处女作是1982年发表的《水牌》?
2012-12-19 13:12:14
- 周大新:
不是,1982年是我在刊物上发表的,在之前报纸上发过,应该是1979年在济南日报发的《前方来信》是我的处女作。
2012-12-19 13:12:23
- 中国网:
密集开始发表是从1990年《走出盆地》开始?
2012-12-19 13:12:34
- 周大新:
对。88到90年左右。
2012-12-19 13:12:49
- 中国网:
但是《香魂塘畔的香油坊》,被谢飞导演改编成《香魂女》,然后夺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件事是1993年,也就是说那时候您已经41岁,在这中间的10年,您是靠什么动力一直还在坚持写?
2012-12-19 13:13:02
- 周大新:
主要是兴趣爱好,喜欢这个,从小就崇拜写书的人。后来有了写书的这个机会,就特别喜欢读书写作。我自己的性格也是比较内向的,希望一个人在那里安静地阅读,然后想一想,甚至悬想,然后一个人坐那儿,把它在纸上呈现出来,喜欢这个事业。同时,它也是一个倾诉自己心思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心里难受、烦燥或者快乐的时候,都想通过文字把它呈现出来。同时,也有一个愿望,就是想把自己思考过的一些结果能够传达给更多的人。特别是希望我把我在外面,比如我当时在山东,把我在山东看到相同的或者思考的东西告诉我的故乡的乡亲们,因为他们没有这个机会出来。特别是异地的这种反差,两种文化的反差,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还不一样,这样的一种对比、对我的撞击,我把这种感受想告诉我故乡的乡亲们。
2012-12-19 13:13:19
- 中国网:
写作是个途径。
2012-12-19 13:13:31
- 周大新:
对。
2012-12-19 13:13:41
- 中国网:
莫言先生这次瑞典之行还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文学最大的用处就在于它是无用的,您怎么理解这句话?
2012-12-19 13:13:49
- 周大新:
文学没有实用价值,不能充饥,不能御寒,不能遮风挡雨,它只是对人的心灵和精神产生作用的,如果你非要要实际的用处,文学对你确实没有作用,你不懂文学照样可以生活,但是文学可以让人心灵逐渐向美丽处转化,对一个民族和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高心灵的这种质量,让人类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或者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东西。
2012-12-19 13:14:02
- 中国网:
您觉得文学或者是写作对您个人而言的用处是什么?
2012-12-19 13:14:17
- 周大新:
对我个人而言,就是它能让我感觉到我对世界还有用处,我把我对生活的一些认识传达给其他的读者。很多读者给我来信,说读了以后很感动,而且中间得到了一些启发,这样我觉得我做这件事情有意义,让我感到快乐、充实。
2012-12-19 13:14:28
- 中国网:
有存在的价值?
2012-12-19 13:14:38
- 周大新:
对。再就是让我自己心里能够获得平衡,因为我不高兴的话,我烦燥,通过文字一写出来以后自己就能平静下来。即使原来心里不平衡,写的过程就趋于平衡,让自己生活的也更安静吧。
2012-12-19 13:14:44
- 中国网:
所以,它这个所谓的用处不是所谓的实用价值?
2012-12-19 13:14:52
- 周大新:
对,不是实用价值,它就是让作家自己的心灵获得相当的净化,对其他人心灵产生影响,从而使我们整个社会向大家都追求美的、善的、真的东西,这样人间就会变得更加适宜我们居住,整个社会会更好。
2012-12-19 13:15:09
- 中国网:
您认为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情,是不是给中国作家带来更多文学作品走出去的希望?
2012-12-19 13:15:20
- 周大新:
肯定这也是一个契机,等于莫言为中国文学做了一个很大的广告,吸引全世界热爱文学的人都关注中国文学,比如我去过很多国家,外国读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知道的很少,翻译出去的也不多。这样有这么一个机会,特别是我们现在整个国力增强了,外部世界渴望了解中国,那么文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2012-12-19 13:15:28
- 中国网:
所以,中间其实翻译的重要性还是很大的?
2012-12-19 13:15:38
- 周大新:
是,一部作品翻译的过程其实也是翻译家改写的过程,翻译地好不好,和你的作品在国外影响大不大有直接的关系。
2012-12-19 13:15:58
- 中国网:
我知道您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作协第八届委员会的委员,不知道作协有没有关于加大在经典文学作品翻译方面的一些计划?
2012-12-19 13:16:04
- 周大新:
好像有,他们会资助往外翻译这种项目,选择了一些作品,不断地往外推介。但这个主要还要靠人家外国的汉学家,他看中哪部作品才能翻译,所以,我们往外推介,人家还有一个选择,双向的选择过程。我想莫言获奖以后应该有更多的汉学家来关注中国文学和翻译中国文学。
2012-12-19 13:16:15
- 中国网:
最后一个问题,周老师您曾经说过18岁当初去当兵,其实就是为了摆脱故乡贫穷的这种生活,但是您之后的这些文学作品,其实又分外关注您的故乡,甚至我觉得是以故乡为养分的。如果现在再问您,您愿意离故乡更近一点还是更远一点?
2012-12-19 13:16:26
- 周大新:
应该是更近一点,因为我现在在外部世界,生活这么长时间了,对故乡的那种思念很深。特别是我想退休以后更多的回到故乡,去为故乡做一些事情,让更多的年轻人能走向外部世界,走向其他地方,走向其他地域,走向其他国家去学习,然后再回来为国家服务。
2012-12-19 13:16:36
- 中国网:
您上一次回到您的故乡是什么时候?
2012-12-19 13:16:56
- 周大新:
就是上个月,11月份。
2012-12-19 13:17:05
- 中国网:
最近回去的频率也比较高?
2012-12-19 13:17:16
- 周大新:
我每年都要回去,我父母还在家乡,每年回去一到两次。
2012-12-19 13:17:24
- 中国网:
周老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本期节目就到这里,下期节目再会。
2012-12-19 13:17:37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 http://mp4.china.com.cn/flv/olderDataft/olderDatawhmr/2012-12-17-zhoudaxin_1_1355884807.mp4
数据地址:
- http://webcast.china.com.cn/webcast/created/13487/152_1_0101_desc.htm
图片大图:
-
周大新谈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给中国文学在世界做的巨大的广告
中国网 李双江
-
周大新:写作是想写给故乡
中国网 李双江
-
周大新:我愿意离故乡更近一点
中国网 李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