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丨如何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时间:2024年1月8日
嘉宾: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张占斌

中国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亿万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的步伐未曾停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以全新视角,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实现现代化将如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本期节目,特别邀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教授为广大网友解读。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教授接受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专访。  中国网  杨楠 摄影


中国网:张教授,您好!欢迎您作客中国网《中国访谈》节目。

张占斌:谢谢,中国网的网友大家好!

中国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分成了两步走。从这样一个战略安排上来看,您认为未来将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张占斌:我们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是不断加深的,起初可能也没有这么深刻的认识,后来新中国成立以后,实际上给我们中国式现代化打开了一个真正的前进通道。所以最早我们党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当时提了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国防,后来又用(现代)科学技术替代了交通运输业(现代化),说明我们对现代化的认识是不断加深的。

到邓小平时代,邓小平强调我们这个现代化要从国情出发,要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的国情就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所以他提出了小康思想,说到上个世纪末,我们要建成小康社会,小康式的现代化,小康式的“四个现代化”。邓小平是个很务实的人,带领着我们逐步把总体小康办成了。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我们本世纪初20年,脱贫攻坚,又把全面小康干成了。我们等于拿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入场券,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拿到了一个路条,没有这个入场券,没有这个路条,就无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为全面小康,让我们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样我们才能够开始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

正像你刚才讲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的发展战略是分“两步走”的,到2035年大体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那个时候,我们争取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前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共同富裕有一个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等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再往前走,再走15年,到本世纪中叶,大体上在2050年前后,也就是我们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强是方方面面的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都有要求,这是我们一个战略目标。

我们党对发展战略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战略是有一步一步逐渐加深认识,而且每一步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地加深对现代化的理解。所以现在我们特别深刻地感觉到我们中国式现代化对我们中国实在是太重要了,中国人民要过美好生活,要为人类做更大的贡献,必须扎扎实实地把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事情做好。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说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反复强调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正确道路而且是唯一的,说明对这个问题极其看重。

中国网:从“四个现代化”到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感觉我们中国的现代化是从基础版到进阶版,到现在是旗舰版,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张占斌:是的。

中国网:迄今为止,全世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总人口不超过10亿人。我国在14亿多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意味着没有先例可循,难度最大,意义最深刻,也必将带来广泛而持久的世界性影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难点有哪些,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张占斌:这个是个重要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创造了人类文明形态,但是它不能走到今天就不往前走了,它还要往前继续走才行,它需要继续创造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所以在往前走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很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

从国际来讲,总书记说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实有很多新东西,有很多变化,有很多风险挑战。

从国内来讲,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觉得挑战可能会很多,问题可能也会很多,当然这些困难和问题都要求我们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好,把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出来,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总书记也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政治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也是最大的优势,这方面当然我们要有好的作用。

除了这个以外,我想可能比较迫切的是三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面临着世界科技竞争、产业竞争,中国怎么能够在科技革命上有更大的作为或者说突破美国(给的)“卡脖子”难题,带领中国人民再抢占更高的制高点,夺取制空权、制海权、制陆权。所以怎么解决这个“卡脖子”难题,怎么构建一个新型的举国体制,怎么把国家的大科学计划,大科学装置,将来变成我们现实的生产力,变成我们的产业变革。这对我们下一步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加上中国人民很勤奋,同时我们有过去“挨打”的教训,所以我们对集中精力搞现代化建设,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也有刻骨铭心的亲切感。把科技创新搞上去,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全国方方面面的创新,这样的话,我们下一步路可能会更宽。这是我说的第一个要克服的困难。

第二个,就是在当前世界整个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地缘政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我们中国要改变过去那种“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发展方式,构建一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部署。

也就是说希望通过我们把中国这个大市场发掘起来,通过中国大市场来发展,这是我们手中一张王牌。这个市场真正发掘出来,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的话,那我们可以吸收很多全球资源,很多跨国公司可能也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到中国来发展。这样的话,我们中国的内循环非常强劲,既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很多东西可以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到,不需要到欧洲、美国去买了。

通过我们构建一个真正的新发展格局,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来真正地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是我们现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这个事必须得做好,因为这个做好了,可以带动其他领域好。如果这个事做不好,我觉得其他领域很难做得好,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旗子必须高高举起,这个声音必须更加响亮才行。

第三个就是由此而来的,我想到的就是我们这个国家,因为是社会主义政权,我们目标是推动人民共同富。在这个过程中,怎么能够让我们的民生有更好的改善,这是下一步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也是难题。但是我觉得这里潜力也会很大,比如说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等这些内容,都是需要我们在进一步发展基础上,政府通过公共服务的改善把它做得更好。同时,我们通过稳住经济,来创造更多的就业,解决更多的民生(问题),来解决更多的共同富裕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希望我们国家方方面面都有一个大的发展。

我前一段写了一些文章,我提出要实现“三个倍增”。

一个倍增就是希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到2035年实现城乡人均收入倍增,只有这样才能大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第二个倍增就是中等收入群体要倍增。现在我们中等收入群体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口径来讲,大概我们有4亿人。这个群体的不断扩大,他就会有购买力,就会支持扩大内需战略的落地,所以我们希望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由现在的4亿人能不能(扩大)到8亿人,翻一番,这也是一个倍增。

这两个倍增靠什么实现呢?我觉得要靠我们市场经营主体倍增。我们的市场经营主体现在大概有一亿六千万。到2035年如果能再翻一番,大概到三个亿左右,那就有更多人在创造市场经济,加入市场经济大潮中来,而不是在“躺平”,而是在战斗,党和政府捍卫市场经济,整个舞台越来越大,那我觉得国家创造就业就会越来越多,这样的话,可能就会有更多的力量支撑我们人均倍增和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

我查了一下,在2012年我们市场主体大概是六千万。现在十年下来,我们有一亿六千万,等于是我们翻了两倍多了。如果我们努力,创造一个好的市场环境,激励民营企业家,发扬企业家精神,做大做优做强,不“躺平”,资本也不焦虑,不紧张,让更多的资本留在中国大地上,为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服务,我觉得是完全有可能的。

所以我觉得这“三个倍增”,可能有助于我们克服眼前的这些困难。

中国网:刚才咱们也提到中国14亿中国人口如果整体推进现代化,其实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中国式现代化将会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那么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将如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我们想听听您的观点。    

张占斌:我觉得比如说我们中国要是真正地实现了现代化,比如我们真正地变成了现代化强国。到那个时候,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社会方方面面有更大的进步,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就创造了奇迹。中国共产党破解了时代难题,引领了我们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中国历史奇迹,使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就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本身就是改变世界版图。

另外,我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我们说它创造了一种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它对人类探索更好的文明,更好的社会制度,应当说也做了先行探索,也给很多很多的发展中国家做了很多鼓舞。

前些年我执行国家任务,我去了好多国家,包括非洲的一些国家,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拉丁美洲的古巴还有一些小国家。他们对中国非常关注,他们也深刻地感觉到治理一个大国之难。他们有的国家虽然很小,但是觉得也很难,他们说没想到中国能发生这样大的变化,所以他们对中国的经验,中国的启示就非常看重。对中国这几十年的变化给予很高的评价。

所以我也想说,我们中国虽然现代化还不是十分完美,但是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这条自己的道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说明任何国家都应该,也有能力探索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个就给一些发展中国家以极大的鼓舞。    

中国网:打了一个样板。

张占斌:对,带动意义非常强。中国的模式我们也不输出,我们也不是要输出(给)哪个国家,但是人家问我们怎么做的,我们也适当给他们介绍介绍,这也是对一些友好国家的一种支持,所以我们在互动过程中,也给很多发展中国家一个鼓舞,是一个支持。也是希望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不光在想着我们自己的事,也想着和世界人民共同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式现代化如果将来做得更好的话,确实是改变世界版图,改变世界历史,也改变世界的比重。

虽然现在我们声音还不够足够响亮,我们还讲中国故事,我们还得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但是我们想这已经有了好的起点,大家继续努力往前走,希望将来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像中国一样,都能够探索出一个自己的发展道路,各国都能有能力创造自己的文明,人类在各种文明的相互交融中不断进步,不断地维护世界和平,我觉得这也是我们中国式现代化所承担的一个历史责任和国际责任。

中国网:不管是大国、小国,发展中国家或者是发达国家,都去实现各自的现代化,这不矛盾,也不冲突。大家去找到自己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从而来实现现代化。

张占斌:是这样,因为中国的经验至少证明各个国家都应该或者有能力,也有可能探索出一条符合自己特点的现代化道路,这个符合自己特点现代化道路一定是要吸收全人类好的东西,同时自己的特点别丢了。我们有时候讲,我说就像我们中国人民几千年用筷子吃饭一样,这就是我们的特点。西方人喜欢用刀叉,我们也不能说用刀叉不好,我们有时候吃饭也用刀叉,把它俩结合起来,这样可能会更好。

中国网:它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张占斌:对,它是一个融合的过程,是把很多事做得更好的过程。这就是需要人类文明合作的,人类文明互相照耀着,帮衬着,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大的文明。

中国网: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互融互通的新文明形态,也为其他国家的制度探索提供了西方现代化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中国网《中国访谈》栏目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

联合出品


(本期人员:编导/主持/文案:裴希婷;摄影:杨楠;主编:郑海滨)



相关节目: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访谈(一):中国式现代化是怎样的"现代化"?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访谈(二):如何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访谈(三):高质量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访谈(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访谈(五):为什么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不是选择题?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访谈(六):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包含法治强国?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访谈(七):为什么全面从严治党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行稳致远?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访谈(八):为什么说绿色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编导/主持/文案:裴希婷;摄影:杨楠;主编:郑海滨)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