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正在从美好的愿景一步步变成现实,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姿态,在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中奔涌起伏。其所蕴含的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源自于中国式现代化将开创的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以说如果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就不会有今天的文化自信自强。当下,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华文明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展现出了怎样的特点?本期节目,特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海青进行解答。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海青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摄影/郑亮
中国网:李院长您好,欢迎您作客中国网《中国访谈》。
李海青: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中国网:我们常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您是怎么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的呢?
李海青:中国文化严格来讲是中华民族,各个民族相互融合,形成的一个中华文化,这样更准确一些。中华文化既包括汉文化,同时也包括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的整体性的大的文化。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现在是五千年,实际上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正在时间向上追溯,时间会更长。那么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华文化应该说很多优秀精华,我们都知道的。比如说以民为本、民为邦本,包括为政以德、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等,这样一些思想精华,具有永恒价值和意义,我们今天也需要进一步继承和发展。
但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传统文化几千年时间,也有很多的思想的糟粕,这个需要认识的。对传统文化,又不能拔得特别的高,这也是注意的一个点。特别是现在有一种趋势,好像传统文化全部是精华,这样也不行。不能搞文化的复古主义,所以传统文化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有辩证的分析理解,既要把握精华,继承、发扬、吸收,同时加以光大,同时传统文化中糟粕的成分,还需要认识清楚,加以剔除,这是一个理性的态度。
中国网: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要做到文化的自信自强,首先的基础条件是要对我们国家的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在了解基础上,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您认为国人尤其是青年人对中国的文化是否有足够的了解呢?
李海青:现在应该说和过去相比,和传统社会相比,是弱化很多,这是客观现实。当然现代,我们国家也正在采取措施,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包括进一步地了解学习和掌握。
年轻人,实际上他们心里边有这样一种观念,有这样一种意识,传统文化,传统的精华,包括孝道,包括家的观念和情怀,但是他们整体来讲,对传统文化这样一种理解、把握还是不够的,包括我个人也是很不够的。
我是过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来转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对传统文化,典籍、经典,我也不是特别地熟悉,这两年开始补课,看了《大学》、《中庸》,《论语》以前看过,现在又看了《老子》和《庄子》,感觉到传统文化确实是精华累累,很多好的东西,好的理念,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在今天依然如此。所以作为中国人,应该去好好地珍惜,并且切实地去学习,能够对传统文化有个比较正面的掌握和了解。这点应该说是我们今天包括下一步应该下功夫去做的工作,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对他们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极为重要,这是我们的根所在。 所以传统文化的教育确实在当前,包括以后,是极为必要的,我需要补课,他们可能也需要补课,并且这个补课是长期的。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海青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 摄影/郑亮
新时代的中国,正在以文化自信自强,谱写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化长卷。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这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网: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理论一个重大的发展,这些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如何才能做到让文化更加地自信自强,筑就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对此您有哪些建议呢?
李海青:中国文化自信自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自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信自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以它为指导,推进中国化、时代化,来不断地把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通过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来制定政策,这个非常具有针对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晓规律,这个具有自信。
第二,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能够凝聚思想共识,这一点也具有自信。我们党一直强调思想建设党、理论强党,就是对全党包括人民群众进行思想理论教育。
第三,中国共产党特别强调学习借鉴继承,一方面继承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同时学习西方文化的思想精华,再一个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通过这样一种借鉴、学习、总结,来不断地提高认识,来不断地提高对规律的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具有自信。中国共产党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应该说自身首先做到了自信自强,才能够引导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的自信和自强。
文化的自信自强,它的提出意义重大。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建设。第一,我们的硬实力必须要增强,我们的经济要进一步地发展,国防科技实力进一步地增强。没有硬实力,软实力就没有支撑。
改革开放45年的时间,特别是十八大以后,我们的综合国力世界第二,硬实力不断增强,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的提高,都是很快的。总书记也讲过现在80后、90后、00后出去看这个世界,他们的心态就不一样了,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过去是仰视,现在我们可以平视。所以说硬实力是关键,我们谈文化软实力不能脱离开硬实力,特别是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还是要把我们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明确和强调,指导思想不能够丢。特别是我们的创新理论要用于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整合思想,凝聚共识,有效引领极为重要。
第三个方面,传统文化这面旗帜我们要高举,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作为中国人强调文化自信自强,对传统文化里边的优秀的成分,我们要有信心。特别是今天全球化不断发展,人类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和问题,我们传统文化很多的理念,在今天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所以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要吸收借鉴,进一步地发扬光大和传承。
第四,对西方文化要辩证地分析和把握。现在我们对西方文化批判的比较多一些,确实西方文化是资本主导,问题很多,但西方文化毕竟也有很多的精华所在。所以现在我们要提高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西方文化中好的东西,客观讲,我们今天还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和借鉴。所以,我们的态度还不能太骄傲,你可以自信,但不能自傲,还是要学习。
第五,对于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我们要及时地予以满足,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多,文化需要的层次和水平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更进一步地发展好我们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掌握文化的需要。能不能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他们的文化需要能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个也极为重要。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文化的自信和自强,能不能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一种引领全球发展的新的文化理念,这个很重要。什么叫自强?一方面国内的问题要解决,另外一方面,面向全球提出几个方面的新理念来引领全球,你比如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非常好,用这样新的理念引领全球,引领时代,引领方向。这个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的文化确实是强了,这样我们才具有自信。所以,综合这几个维度可以说文化自信自强的推进是个系统工程,要多方的推进,综合的推进,这样才行。
中国网:中国正在用自己的实践来创造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方向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协调,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传承中华文明等等,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比较优秀的案例呢?
李海青:这方面的案例是很多的,我讲这样几个。第一,《中国诗词大会》,可能你也关注到了,《中国诗词大会》,我觉得非常好,传统的优秀的文化精华,中国的诗词,很多不仅文采飞扬,同时理念也非常好。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兴趣,这个就是非常好的形式,认识到传统文化包括诗词这个载体确实是非常好的,他们有兴趣进一步地学习。
再一个案例,就是我到地方调研,现在很多农村,都有农村书屋,搞得非常好。书屋的面积有一百多平方左右,里边你可以看书,也可以休息。书的种类包括农业科技,包括党的政策,国家政策,包括法律都有,文学作品也有,同时儿童的书籍也有的。儿童放学之后,在书屋里边也可以去看看书,都非常好的。我的观察,利用率很高,一开始我以为农村书屋可能形式化比较严重,农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看书,后来发现不是那样,现在很多包括边远的山区,农村书屋都是利用得非常好的。
所以农民的文化需求还是很旺盛的。通过这样一种文化书屋,来满足他们努力增长的文化需求,这个很成功。包括城市里边,社区也有很多的书屋,怎么样更好地利用,我们该考虑这个问题。
第三个案例,就是我看电视看到的,咱们的神舟航天员在神舟上,天上给中小学生讲课。这个案例也非常好,一方面展现我们的硬实力,同时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展现中华民族这样一种自信心。实际上这个教育既是一个知识教育,同时也是一种爱国教育。它是一个硬实力、软实力很好地结合。硬实力我们的航天科技,软实力,通过我们这样一种方式,把整个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予以展现。这是很好的案例。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海青做客中国网《中国访谈》 摄影/郑亮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我们要坚守住中华文化的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国网:全球化时代,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互鉴让世界变得更加地美好,但是也有人担心,文化的全球化会加速异质文明的消亡,比如一些相对比较弱小的国家或者民族,其实在交流过程中,没有获得平等的话语权,您对此怎么看呢?
李海青:文明的盛衰消亡是一个正常现象,人类历史上很多文明都已经不复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正常的。但是全球化的视野下,对弱小的民族和文化,他们的文明,我们还是要平等地去对待。不能像西方殖民主义者一样,用武力强力去摧毁,这个是不应该的。所以,两层意思,第一就是文明的兴衰发展这是正常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不能用西方殖民者那样一种行为模式,去强力摧毁,这是不应该的。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明,不管如何,它的文明和文化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
中国网:中华文明在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展现出怎样的特点?
李海青:我个人感觉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是包容性,求同存异,承认我以外,其他文明也可以存在,有它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不是说就是我自己存在,我就是唯一标准,不是这样的,互相具有包容性。第二平等性,它各种文明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沟通,不是高高在上,不是那样的,平等去对待,沟通交流。第三就是相互的借鉴和学习。包括我们历史上佛教传入中国,一开始也是抑制的,我们也是最后吸纳,借鉴,包容,最后成为一体。包括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我们也是这样。所以这样包容性、平等性、借鉴性,是中华文明的特点和特质吧。
中国网:下一步如何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您有怎样的建议呢?
李海青:第一要能够提出引领今天人类发展方向的新的假设的理念。比如咱们刚才讲到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包括总书记提到的三个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都是说用这样新理念在今天引领全球,引领时代,引领社会的发展,这是非常必要,这是提高对外传播能力一个重要的方面。
第二,中国的硬实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你理念再好,自己本身硬实力不行,别人无法信服你。所以把自己的经济搞好,社会建设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搞好,党建搞好,把中国内部的问题解决好,我们硬实力不断地增强,这时候你的文化对外传播有了一个底气,有了一个基础,这个很重要。
第三,在对外传播中,要尽可能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向外界传播我们的理念、思想、制度、文化。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知道邓小平同志有“猫论”,所谓“白猫黑猫”,都知道,这个就很典型。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生产关系模式不能太僵化,要灵活一些。这个对西方对外传播很有效果,单一听就明白了,制度不能太僵化,不能太保守,要灵活,要适应我们的实践需要,社会主义搞建设,讲功能,讲效果,讲实践标准,制度本身不能太僵化,听得都明白。就这种形象语言,对外传播,效果特别好。
在对外传播方面,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就是我们要根据传播对象它的文化传统,具体国情,进行分众化的传播。 综合来讲,提高文化对外传播的这样一种能力。这几年,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大的思路上应该是比较明确的,效果也不断地提高,我们也很有信心。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充满了生命力,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繁荣。新时代新征程,以文化自信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注入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网《中国访谈》栏目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
联合出品
(本期人员:编导/主持/文案:佟静;摄影:郑亮;主编:郑海滨)
相关节目: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访谈(一):中国式现代化是怎样的"现代化"?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访谈(二):如何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访谈(三):高质量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访谈(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访谈(五):为什么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不是选择题?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访谈(六):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包含法治强国?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访谈(七):为什么全面从严治党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行稳致远?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访谈(八):为什么说绿色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