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勘谈灾后心理援助相关问题

2008年5月22日9时30分,中科院管理学院副院长、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时勘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灾后心理援助相关问题与网友在线交流。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时勘]下面针对刚才所说的几点,针对不同情况分别说一下。

[时勘]第一,军人。特别是军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80后的孩子,他的这种家庭背景,特别是独生子女偏多,对军人的要求,是要求他勇敢、冲在前面,实际上某种情况下要注意平衡。所以作为军队管理人员,第一,合理的作息,注意安全,注意自己预防后期的传染病。我们在采访的时候看到有些军人戴着口罩,有些军人由于天气热就把口罩摘下来,这个要注意。第二就是多和战友多沟通,分享抗震救灾的经验。另外就是建议给军队提供一些电话,军人们抽空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这个是很关键的。如果当地没有这个条件,班长可以带着一个班依次给家里报平安,还有就是我们家里人给他们发个短信。还有就是军民互助还是很感人的,这对军人的心理健康也很有好处。

 [时勘]第二,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在一线工作,每天接触大量的受灾群众,现在医院死亡人数已经三四千人了,这是亲眼直接刺激。还有就是新闻记者在一线,新闻记者的心情是一样的。还有就是这些护士都是女性,女性的情感会更加敏锐。你在野外时,卫生条件差一些,长期的奔波、长期的报道,这个时候更容易产生疲劳。在灾区医疗条件有限,不能有效的救治伤员,医生护士,特别是和他们在一起的新闻工作者特别容易产生自责和内疚。不管是记者还是医护人员,我提四点建议:1.注意防止过度疲劳,避免自己受感染。2.尽最大努力抢救伤员,要客观面对后期现场搜索的结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对我们的医护人员和记者同志,今天已经是第10天了,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应该抢救。医护人员的职业不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感情,实际上这个事情发生以后,记者同伴之间要交流,要适度的宣泄,医护人员也要在一起交流,这个灾难并不是人可以控制的,所以医护人员也不是万能的。

[时勘]和患者建立友好的朋友关系也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即使患者出院了,我觉得灾区那些已经康复的受灾朋友有时候也可以跟你认识的那些医生、护士发个短信,这对医护人员,还有军人,都有很好的心理抚慰的作用。[05-22 09:52] [时勘]另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很特殊的人群,我想说一点我的想法,现在有些民间志愿者真的很感人,他们有的不告诉家人,悄悄就去援助去了,民间志愿者真的非常非常值得我们尊敬,包括各位网友朋友和灾区的志愿者现在有几点要注意。第一,去了以后一定要跟当地政府沟通,征得他们的同意。第二,避免盲目行动,一定要周密计划,严密组织,而且要注意自己的后勤保障。第三,遇到挫折要乐观自信。因为你这种非政府行为,受社会关注可能少一点,这个时候要学会表达和求助。第四,要提高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心胸坦荡,要深信志愿者工作是神圣高尚的工作。最后,要承担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成都,医院现在的护理人员少了,大学生就到医院里面去,他们做一些帮助。

 [时勘]这位网友说到我们现在和灾区相隔这么远,我们能不能为灾区做点什么事情。刚才我们所说的那些办法可以用于观察周围的人。可能我们经历这些东西,看受灾的照片,可能在周围,特别是有些人在心理上本身就比较脆弱。比如我们管理学院的学生,他们并不在灾区,但有些研究所就在成都那边,有很多人都是他们认识的人。所以我跟他们讲,自己首先要把自己把控好。[05-22 09:57] [网民 告诉你我]现在电视、广播报纸都在报道灾区的情况,大家都沉浸在悲痛之中,这样长时间的悲痛会不会引发心理问题?是否会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对于普通百姓,专家有哪些需要提醒的?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