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勘谈灾后心理援助相关问题

2008年5月22日9时30分,中科院管理学院副院长、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时勘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灾后心理援助相关问题与网友在线交流。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时勘]唐山地震发生时在孤儿学校,PTSD会维持很长时间的,唐山孤儿在电台里讲,从10岁家里受灾,从他10岁开始到结婚以前,他从来不提父母两个字。当时比较注意的就是生活条件的保障,大家互相关心。他直到什么时间才说爸爸妈妈呢?就是他结婚,有了孩子以后。他把这点讲出来其实是提醒政府,特别是从事心理援助的人,我们也要从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因此,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有一部分唐山的同志,比如说医院院长过去经历,有一定的经验,然后和心理学结合起来做,我想效果会更好一点。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对于伤残者的心理援助,很多网友提到这个问题。网民“不怕拒绝”问:在地震中很多人不仅失去亲人,而且也落下终身残疾,对他们来说,活下去成为非常艰难的任务。应该对他们实施怎样的心理援助,使他们逐渐树立生活的信心?

[时勘]病情危重期间,他们有些表现就是紧张恐怖,再加上他送到医院正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抢救紧张氛围和病人难以解除的痛苦会加剧病人紧张痛苦的加剧,所以医护人员,包括亲友不要在病人面前表现出很慌乱。有些病人会因此不想治疗了,绝望了。还有就是他稳定以后会急于了解病情,或者由于自己的病情危重,要求所有人对他的病高度负责任,要求医护人员用最好的设备和技术来保障,其实我们已经这样做了,但他要求一刻不能离开他。同时还可能存在猜疑,只要别人在这个房间里说点什么,他就会觉得医护人员是不是隐瞒我的病情等等。

[时勘]还有就是病情恢复性的表现,比如他断肢,这次骨科受伤人员非常多,他要回归社会的时候,他会感觉低人一等,抬不起头,他感觉受到了冷落。还有就是有一些忧愁,觉得自己不能为家里解决经济负担,会担心离异等等。所以我们建议,不要用异样的眼光对待残疾人。我们不仅要对死难者寄托哀思,对存活下来的伤残者,我们一定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这个时候,我们的护士、医生在护理过程中,尽量减少不良的残疾,减轻他的恐惧心理,要有耐心的劝导。所以医院里可以招一些有心理学知识的人到医院去陪伴。比如重庆社会心理学会、云南社会心理学会,现在已经把一些材料送过去了。我们考虑要对伤残者安抚他们,特别是儿童和丧失父母的孩子。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交流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很多网友都有回帖。网友“浪帅”:我对就如何解决灾后的心理救助问题有一些建议,并且个人认为也有教高的可行性,但还需要一至二个小时的时间来整理,请问本次访谈的结束时间是多少,到时候我应该联系谁.谢谢!

[时勘]联系方法是这样的:心理所的网址是WWW.PSYCH.AC.CN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网站有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我们有一批研究生,在网上我们会给大家一些帮助。另外遇到特殊情况,大家可以直接发电子邮件给他们。我现在在研究生院这边,你们可以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网,这里有一个心理咨询中心,我们有一个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由我们研究生院的副院长担任主任。安贞医院、北医三院都有网站帮助大家。大家也可以给我发电子邮件,邮箱是shik@phych.ac.cn。我最近有些忙,有些不能及时回复,请谅解。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今天访谈告一段落。其实汶川这场灾难跟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那些受创伤的人要走出救助的阴影,我们处在比较安全地区的人也要从悲痛之中走出去,开始新的生活。您能不能就心理自我恢复健康方面给大家一些好的建议?[05-22 11:07] [时勘]我们确实经历了建国以来伤害程度最大的一次自然灾难。很多同志说今年灾害不断,雪灾、列车相撞等。特别是5月12号的汶川大地震,面对这种情况,第一,同志们一定要坚定信念。第二,我们应该配合军队、配合医护人员,关键时刻要拿出自己的行动,在自己的有限范围内行动,要积极参与。第三,注重科学。心理援助这件事情不能仅仅靠我们的热情,同时在一线发现一些问题也可以丰富我们的研究成果。在眼前人员这么紧缺的情况下,大家要积极参与。第四,展望未来,对我们的前程要充满信心。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