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勘谈灾后心理援助相关问题

2008年5月22日9时30分,中科院管理学院副院长、社会与组织行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时勘接受中国政府网专访,就灾后心理援助相关问题与网友在线交流。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时勘]我简单重复一下:一,用心倾听他的心声。二,尊重情绪表达。三,陪伴解决问题。四,面对灾难,原谅自己。

[主持人]在抗震救灾宣传中,媒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民“迈克尔泰森”说:请问在影响和引导网民情绪、帮助网民保持良好心理状态上,您认为媒体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应该如何更好地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时勘]我作为一个心理学研究者,首先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真诚地感谢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包括今天的主持人以及在中国政府网工作的同志,以及现在协助我们做一些工作的新闻工作者。其实这次事件,不仅这次,包括前一次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新闻媒体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但还要感谢我们政府,我们政府在新闻报道这方面来讲,得到了全世界所有国家人民、政府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就是新闻的透明性,信息来源还是主要靠新闻工作者,包括网络系统、报纸、电台、电视台等等。我们怎么进行正确的引导呢?首先讲一个概念,灾害事件最主要的就是风险认知,同样是一个事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报道它时,对于各种受众,实际上反映是不一样的。举个简单例子,大家看到这是一个杯子,杯子的水正好是一半的时候,这同样是一种信息,我们在灾害事件过程中,还是要适度地向正面信息转移。比如说我报道抢救100个人,死亡了5个人,抢救出95个人,那我们更希望报道的是救活了95个人,这个在人的心理反映过程中,并不是我们回避事实,在灾害报道中,对信息的方向性是很关键的。

[时勘]第二,谣言。比如说在SARS期间,当时在广州就出现过说打个照面就会把SARS传染过来了。5.12下午也有人传说晚上北京也有地震,但政府马上出来辟谣。新闻媒体在这里起到很好的作用,就是没有传这个谣言。针对这种情况,记者最大的责任就是用强有力的事实依据去公布,这样有些谣言就不攻自破了。所以记者朋友们在这次过程中,学一点心理学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发挥新闻工作者的能动性,加强新闻的透明。总的来讲,在谣言控制里有一个从众效应,有个教授叫阿西,他找了7个人来看一个线段,这个线段和对比线段当中最短的一个是相同长度的,安排他在第五个进行对比,前面四个人都是认为是和第二短的线段同样长度的时候,他会觉得我自己是不是有问题了,他最后就照着大家的意思讲了。这就是谣言的传播效应。

[主持人]这次地震发生之后,我们国家在第一时间就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在第一时间赶往灾区指挥抗震救灾,我们的媒体行动也很快,另外我们还要关注到心理援助救助的速度也非常快。网民“随我漂泊”问:据我了解,地震后,中科院心理所也派专家前往灾区进行心理援助。他们是什么时候去的?去了多少人?到目前为止已经做了哪些工作?为受灾人员提供了哪些帮助?

 [时勘]在5月12日的下午,当时我在科学院管理学院,我们心理所的所长张侃教授是国务院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马上到科技部开会,另外北京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和北师大的教授都分别到教育部和卫生部开会,很快就行动起来。但我们这次行动有三个大的学会,首先是中国心理学学会,张侃同志是心理学学会会长,心理所派出第一支队伍是在灾难发生的第二天,去了三个人。管理学院也派了救助人员去。现在我们的成都分院就在灾区。中国心理学会,特别是中国社会心理学学会把呼吁发布到全国31个省区市,当时我们就编制出4套心理手册。另外就是一些志愿者,他们组织了海内外的学生赶赴灾区。

 [时勘]北京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他们从幼儿园的孩子到小学,到中学都有不同心理辅导手册。现在中国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大概有几千人。我们做的很多工作都是由四川省科技厅进行统一指挥,由张侃同志做主要联络人。现在最可敬的就是唐山去的志愿者徐老师,胡锦涛同志和他握手并嘱咐他运用唐山地震的经验把心理援助工作做好。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