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来了!生活会如何改变?对中国、亚洲、世界经济意味着什么?
 
时间:2020年11月20日

嘉宾: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教授 竺彩华

国网:“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经历8年谈判,覆盖东盟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5国,占据全球GDP总量约三分之一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于11月15日终于得到签署。RCEP主要内容有哪些?RCEP的签署意味着什么?对中国、对亚洲、对世界经济,又具有怎样的意义?《中国访谈》特邀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教授竺彩华进行解读

竺教授,您好!欢迎您做客我们的节目!

竺彩华:您好,大家好!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教授竺彩华接受《中国访谈》专访。(刘桢珂 摄)


RCEP包容性开放性强贸易投资和人员流动将更便利

中国网:节目一开始,首先请您为我们的网友介绍一下,历时8年谈判,最终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又有哪些特点?

竺彩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一个巨型的自由贸易协定。作为一个自由贸易协定,它主要的内容是推动货物、服务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但是这又是一个非常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它不只是传统的货物、服务贸易自由化,还涉及到其他很多领域的自由化,包括人员、资金、信息流动更加便利化。所以在这个协定里面,我们看到协定文本一共有20章,这20章里面不仅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代经贸规则,也就是在WTO框架下的规则,比如说工业品关税下降、农产品关税下降、海关程序的一些规则。这些都是属于第一代经贸规则。

20章里面,我们同时还注意到还有第二代的经贸规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边境后的一些措施、制度、规定,比如说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等。这些应该是属于第二代经贸规则。

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在RCEP里面,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第三代经贸规则,也就是数字贸易规则。我们关注到这里面有电子商务的专门章节。这里对未来的数字贸易,尤其是处于东亚地区的数字贸易领域的合作,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从这个协定的特点来说,刚才说的很多内容本身也反映出一个很全面的特点。

第二个特点,RCEP协定具有高标准、高质量的特点。这个特点首先体现在货物零关税覆盖的范围达到了90%。这个90%,可能有的朋友会说,它也不高,可能我们现在跟澳大利亚、韩国签的自由贸易协定也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90%。但是我想,朋友们应该注意到,这个协定里边有很多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不发达国家。对于这些国家来说,能够做出包含90%零关税的承诺,应该说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这些国家的差异非常大。这是一个高标准的体现。

再一个,高标准体现在电子商务这个章节,它会引领未来的国际经贸规则发展的趋向和潮流。同时我们从这些章节里面,包括一些细节当中也可以关注到,比如说采用了货物和服务贸易投资,一个,它的市场准入水平要远远高于现有的这些成员国之间相互签订的自由贸易水平;同时在投资领域的市场准入方面采用了负面清单这样一种方式,包括也运用了一些新技术提升贸易便利化的规则、措施。所以从整体上来说,这个自由贸易协定的标准还是比较高的,质量相对也是比较高的。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教授竺彩华。(刘桢珂 摄)

在高标准、高质量的同时,第三个特点是这个自由贸易协定体现了非常重要的一个包容性的特点。因为RCEP包括中、日、韩、澳大利亚、新西兰,再加上东盟10国。15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经济制度、体制等等,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要把这么多的国家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领域各自的诉求达成一致意见,如果没有一定的包容度,很难想象最终能够达成这样的一个协定。

其中包容度对RCEP来说也有几个点是可以关注的。我们也关注到现在网上有一些文章可能会说,RCEP是中国主导的。但实际上RCEP是东盟主导的。东亚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不是大国主导,而是东盟主导。像北美,美国主导;欧洲是法德主导。这样的一个进程必然在东亚的这种合作模式当中会体现出东盟的方式,或者东盟合作的一些特点。其中东盟方式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也是体现了包容性。因为东盟本身是10个国家,也是有很大的发展水平方面的差距。它们的合作一体化进程就有很大的包容性。

第二个包容性特点体现在跟域外其他的这些(自贸协定),尤其是大型自由贸易协定相比,RCEP在一些规则上,比如说跟美国与墨西哥和加拿大签的美墨加协定比,从其中的原产地规则来看,我们东亚的这个协定应该说包容性更强,或者说排他性更低。排他性更低主要体现在原产地规则上。我们看到美墨加协定把原产地规则提升到了70%多,很多产品的原产地标准——区域价值成分的要求提高到了70%。但是东亚地区,我特意关注了文本里面区域价值成分的要求,我们可以在不同国家累积,只要你累积到40%就可以。显然,跟美墨加自贸协定相比,我们实际上对于区域的价值成分要求,比它要低得多得多,同时也就意味着排他性要低很多。

第三个包容性的特点体现在这个协定里面,有照顾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条款),比如说像缅甸、柬埔寨这些国家。它们的发展要求,尤其在能力建设上面,可能需要其他国家的合作,加强它们的能力建设。所以在这个协定里面,专门有中小企业这样的章节,还有经济技术合作这样的章节,这样可能对于这些国家参与一体化进程实现包容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最后一个包容性(特点)体现在这个协定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我也注意到,在领导人最后的声明里面,其中有一句话:在未来条件成熟的时候,欢迎印度加入。除了印度,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因为这里面有对其他国家的这种——我们所说的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差异化这种区别,我刚才讲的,针对最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特殊的差异化的这种待遇,而这种待遇恰恰是现在欧美主导的一些区域化的贸易协定当中,或者双边贸易协定当中,他们比较排斥的,就是不想搞这种差异化的、特殊化的(待遇)。但是不搞特殊化、差异化,不照顾到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的话,就意味着发达国家构建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里面,发展中国家很难进得去。RCEP这样的一种差异化的特殊的一些安排,也有助于在未来,其他国家,包括亚洲,尤其是亚洲其他国家,在未来,各方觉得条件成熟的时候,通过谈判加入。尤其南亚、中亚一些国家,它们未来往东看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所以我想这个包容性的特点也是非常明显的,这是一个开放性比较强的自贸协定。

中国网:所以有评论说,它是一个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协定。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任何协定的出台都会对产业或多或少地带来一些有弊或者有利的影响。RCEP的签署对于我国的哪些产业将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而哪些产业又会受到进口以及竞争的冲击和压力?

竺彩华:这个问题,从总体上来说,参与任何一项国际经贸规则,都会改变一种利益结构,肯定是对有的人,或者有的产业有利;对有的人、有的产业,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从我们中国的角度来说,RCEP签署以后,我大致想想,应该有这样几类企业会获利的。一个是对这些国家本身出口已经非常大的这些企业,就是以这些国家为主要出口对象的企业。比如说我们的一些纺织、机械、家具,这一类产业,我们本身的出口量非常大。关税降低以后,我们的成本会进一步降低,更有利于这样的出口企业进入到这样一个区域的大市场。

第二类企业是国内的生产企业,从这些国家进口原材料、零部件,作为生产当中的中间产品,对这样的企业来说,关税的降低、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这些企业降低它们的制造业生产成本,提升它们在区域内的产业链、价值链的竞争力。所以这个对这部分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第三类企业应该是属于走出去的企业。因为我们看到,RCEP里面也有很多关于投资促进、投资环境、营商环境这些方面(的规定),对于区域内的企业,也包括中国企业在相关国家进行投资,应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第四个,对于发展新业态的企业,在新业态领域的企业,也包括个人,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刚才我讲到,专门有电子商务的章节,尤其 “双十一”光棍节刚刚过去。今年“双十一”里面,我们也注意到,现在中国是巨大的市场,比如说跨境电商,通过跨境电商,日本产品和韩国产品,包括澳大利亚产品,是进入前四的产品。关税下降以后,通过跨境电商新业态的方式,一方面(商品)更加便宜了;同时电子商务章节里面有关于贸易通过电子化的方式进行(的内容),贸易也会更加便利。所以在这个领域,会看到未来更多爆发式的增长。

这里面除了市场的扩大以外,我们还可以关注到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正在把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包括我们的“双十一”,现在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的购物节。这个我想它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最后一个行业,相对来说稍微间接一点。由于我们跟这些国家的经贸往来更加便利,显然这些经贸活动会更加频繁,量也会带起来,相关的为这些经贸活动服务的产业、行业,比如说交通、运输、物流,刚才讲的跨境电商,就会带来物流业更快地增长这样的前景。对于这些行业来说,确实是一个重大的利好。

当然,我刚才也讲,协定相应的规则就会带来,也有的企业或者有的个人会受到影响。主要受影响的,一个是进口竞争的部门,也就是说我们国内的生产企业和进口的商品要进行竞争的这些行业或者企业,会感受到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压力。比如说,新西兰的牛奶、澳大利亚的奶粉,显然对我们国内的畜牧业;还有食品业(有冲击),还有化妆——日韩的化妆品对国内的冲击也会比较大;包括保健品,澳大利亚的保健品、日韩的保健品,包括日用消费品行业,对国内的生产企业明显会带来比较大的压力。

但是我想,这种压力也会迫使我们国内的企业提升自己的竞争力,通过提升产品质量,通过打造品牌,来把握住中国的大市场,你不能被进口的商品全部冲击掉。我们正式打开市场,就是要培育更强的中国自身的企业。

这是压力可能会比较大的一类行业。

还有一类行业,原来国内投资领域我们保护得比较严。但是随着我们在投资——刚才我讲特点的时候,高质量、高标准,也体现在市场准入门槛大大降低,原来可能我们保护的,不让外资进入的,现在在这个协定下面,这些国家的企业就能进来了,包括我们原来没有承诺过的一些行业,也包括我们原来承诺的,比如说像金融这些行业,我们原来承诺水平相对低,但是现在承诺水平要高。尤其对一些服务业,我们过去保护比较严的一些服务业,也会带来比较大的冲击。

主要是这两类企业,可能受冲击会比较大一些。

中国网:除此之外,我们也想知道,签订这个协定对于我国改善和帮助对外贸易高度依赖欧美的这样一个局面,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竺彩华:自由贸易协定签订以后,对区域内的国家来说会产生两种效益:一个是贸易的创造效应,也就是说它会带来区域内的,无论是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区域内的贸易比重都会大幅度增加,因为毕竟成本下降了。这是贸易创造的效应带来的福利。

第二个,投资的创造效应。投资的准入门槛下降了,投资环境改善了以后,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不仅是中国企业,所有这15个国家的企业都可以在这个区域内找到最适合投资的地方,来重新打造区域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这个重新打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分工、合作、优化、深化的过程。分工合作、深化优化本身就会带来更多的贸易流、资金流。区域内的贸易投资比重上升以后,很显然对区外的依赖就会下降,而且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市场的吸收能力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区内贸易比重增加,应该说是未来几年我们能看得到的。而且最近我们看到中国—东盟之间的贸易在不断增长,也是区内经济一体化程度提升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未来在RCEP这些成员国之间,区内贸易的比重还会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中国网:我们讲国计民生,刚才我们可能更侧重的是从“国计”方面来看这个协定。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他可能更关注的是“民生”。这个协定的签署对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会带来哪些改变?

竺彩华: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可能有三个方面的变化:一个,过去想买的东西现在更便宜了,也就是说,很可能对我们14亿中国人来说,就开启了一种买买买的模式。过去有很多人可能要通过代购,或者通过到国外去旅游的这种方式,到这些国家把自己想买的东西买过来。但现在90%的货物关税会降到0,基本上涵盖了老百姓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商品,东西更便宜了,而且质量是在原有质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买到更便宜、更好的产品。这是一个。

第二个,我想对老百姓来说,作为个人来说,未来到这几个国家去,往来会更加便利了。因为这里面也有一个自然人流动的章节,所以未来这15个国家内部,尤其是人员流动,跟工作相关的,或者跟其他活动相关的一些流动会更加方便,可能在这些国家停留的时间可以比原来更长。所以这样就带来了极大的人员流动便利化。我们知道人员流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相互促进感情,人员流动以后信息交流等等各方面,都会带来更多的机会。

所以我想第三个,对老百姓来说也很重要的,会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也就是说,跟这些国家相关的一些工作机会会更多,包括经贸活动扩张带来的机会,包括人员往来,交往活动更加频繁,也会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

这是我们可以实实在在看得到的,未来对我们个人,对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可能会带来的一些变化。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教授竺彩华。(刘桢珂 摄)


RCEP顺应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区域化趋势 

中国网:当前逆全球化的风势比较强,有一些国家也在有意无意地助推这个潮流,甚至想把逆全球化转化为去中国化。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国家自然是想尽快地达成这样的一个协议。但是对于东盟以及澳大利亚这些国家,他们为什么也乐意签署这个协议,这个协议对于他们国家来说会带来哪些好处?

竺彩华: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在协议签署之前,从我们专家的角度来说,心里也还是有疑虑的。这个疑虑是什么呢?到底中国市场的吸引力足不足够吸引这些国家在当前这样一个环境下签署RCEP?因为RCEP确实对中国也很重要。尤其刚才你提到像澳大利亚、东盟这些国家,尤其澳大利亚,因为最近从双边关系来说并不是处于一个非常好的时期。但是我们以前的认知,好像要签这种自贸协定,一定是各国双边关系、政治关系相对都比较好的时候,可能签署这种协议更加有利。反过来,当双边关系存在一定紧张的时候很难签。但是我们看到签成了。

这样我从个人角度更坚定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看来是足够大(的看法)。从澳大利亚的角度来说,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还可能顶着美国的压力来签这样一个协议呢?我想最重要的是,澳大利亚的前三大出口市场是中国、日本、韩国。三个国家的出口市场占到澳大利亚出口总额的59.2%。但是我们知道澳大利亚和日本、韩国已经有自贸协定安排,为什么还要签呢?重点就在中国,而不是在日本和韩国。因为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出口占到了它总出口的38.2%,也就是说日韩加起来,也就占到21%。所以离开了中国市场,澳大利亚的出口就会失去一个很大的红利。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是澳大利亚不可缺失的一个市场,它是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的。这是从澳大利亚的角度看。

从东盟的角度,中国和东盟,从中国来说,我们已经连续11年是东盟的最大的贸易伙伴。今年,从东盟角度来说,从今年开始,东盟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可见双边的这种经贸关系更加紧密以后,合作的愿望也更加强化。因为大家的利益相互绑定得更深,而且对合作的需求也会更深,可能更需要通过制度方面的一些合作,通过规则、标准、技术等等方面的合作,使得原来已经有的一些存量能够带来增量的提升。

这也是(因为)各方看到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在反全球化、逆全球化这种背景,包括去中国化这样一些背景,甚至美国还要求有些国家要站队的这种情况下,能够把这个协议给签署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市场的吸引力,目前来看足够大。

再一个,你刚才说,对这些国家来说,有什么好处呢?我想这个好处就像我刚才谈到中国——对中国的好处是一样的。对中国好,反过来对其他国家也一样好。尤其中国市场非常大,这些国家的企业、它们的产品,关税降低以后,非常容易进入中国市场。

同时,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也非常大。我们现在也看到,实际上现在全球的高科技企业,今年在疫情的背景下都在加大对中国的投资。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市场发展的前景非常好。本身现在市场规模就很大,通过签署这样一个协议,大家共享发展红利,这对其他国家来说也是看得到的好处。 

中国网:今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份,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稳定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一些国家也想尽快重塑全球的产业链,RCEP的签署对于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将会起到哪些影响呢?

竺彩华:一方面,因为东亚区域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亚稳定也就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全球也就稳定了。RCEP的签署对于稳定东亚区域内的产业链、供应链来说,肯定是有好处的。

但是另一方面,它的意义或者影响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要看到签署这样一个协议,它是有违世界整体或者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呢,还是说它顺应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或者全球供应链发展的趋势?

从全球供应链的发展趋势来看,RCEP的签署恰恰是顺应了全球供应链发展区域化的发展趋势。这个区域化的发展趋势,也有很多的机构、智库在进行研究,比如说麦肯锡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区域化进程大概是在2012年以后又开始重启。之前,比如说2000-2012年,区域化比重是在下降的。但是从2012年以后,全球价值链的区域化进程又开始重启,也就是说很多地区区域内贸易比重又开始上升。

这个背后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三个原因:一个从比较长期的趋势来看,可能是新技术,尤其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很多新技术对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进行了改造。最重要的比如说像3D打印、AI技术,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原来的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价值链的时候,可能更多地是考虑到成本——哪里成本低,可能就把加工组装环节放到(哪里)——中国原来是劳动成本比较低的,或者各种要素成本比较低的。但是现在AI技术、3D打印技术应用以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对很多产业来说,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比如说服装、鞋帽、箱包,这些产业都可以用3D打印来制造,而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对劳动力成本的考虑因素就不那么重要了,恰恰考虑什么呢?市场在哪里。

如果你这个区域有大市场的话,我就带着我的这套3D打印技术过来在你这里投资设厂。也就是说,未来的全球化更多地会转型,过去可能更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全球化,但是未来从制造业角度来说,可能更多的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全球化,不在乎你当地的成本有多大,更在乎的是你这个市场在哪里,我要接近市场,为市场服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价值链发展一定是向区域化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全球化,不是说我在你这儿生产最便宜,再卖到全球去,不是。我就在你这儿生产,我就在你这儿卖给你区域内的这些消费者。

这个是技术发展带来的一种长期发展的趋势。区域内的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的构建,是符合现在新技术发展趋势的。

第二个因素,全球价值链区域化的推动力来自于——刚才你也提到,有一些国家,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包括可能国内政治的原因,或者是大国博弈、国际政治的原因,导致有一些国家推动去中国化以后,就会带来有一些供应链可能要回迁到某些区域。包括现有的一些规则,尤其是欧美主导的一些经贸规则协议当中,我们也会发现,比如说刚才我谈到的美墨加协议当中的原产地规则、标准、要求高了以后,就会有很多的企业不能通过跨洋贸易给它提供一种供应,只能是到它的区域里去投资,这样也会提升区域化的程度。

这两方面因素都会促成全球价值链会一改过去这种全球化的模式,而更向区域化转型。今年新冠疫情的暴发加速了这样两种驱动力,很多全球价值链或者供应链在全球布局距离太长了,可能运输时间也长,中间也容易断裂,很多的风险就暴露出来了,导致很多国家认为这样是不安全的,尤其防疫物资如果中断了以后,可能对人民生命安全不能保证。

再一个,很多政府对一些政策取向上的价值理念也会发生变化,过去可能更注重——我就是要分工,推进分工的深化,但是可能现在更要确保安全。政策导向发生一定的变化以后,新冠疫情背景下,这种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发展的区域化推动力就更强了。

RCEP的签署恰恰是顺应了整个全球价值链区域化发展这样一种趋势,对于构建我们区内更加有效、高效、更加有竞争力的这样的区域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是大有好处的。


RCEP有利于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和东亚经济一体化 

RCEP所涵盖的是15个国家。我们都知道,中国与其中的东盟和其他国家基本上都签署了自贸协定,但是唯独跟日本没有签署任何的自贸协定。所以有观点就认为,这次RCEP的签署,是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之间的第一个自贸协定。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除此之外,我们也都知道,中日韩三国之前的自贸区谈判停滞不前,RCEP的签署对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竺彩华:RCEP不仅仅是中日之间的第一个自贸协定,也是日韩之间的第一个自贸协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打破了过去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当中一直中日韩各自和东盟组建三个“10+1”,但是相互之间难以达成贸易安排(的局面)。所以,这个应该说是过去长期以来东亚经济合作、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当中存在的一个制度性缺陷。这个制度性的缺陷背后反映的问题也是比较深刻的,一个可能是中日之间本身有一个主导权之争,对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因为我们知道,日本过去是东亚地区的第一经济大国。现在中国超越了它,但是它从内心来说,它还认为自己是东亚地区说得上的国家,所以它有大国的理想,想争主导权,尤其在规则领域。

再一个,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也受到美国因素的影响,而美日恰恰又是同盟关系。美国的意图很明显,不希望东亚保持一个像欧盟一样的经济一体化程度非常高的状态。日本到目前来看,尤其是过去很长时间,日本的出口市场是更大地依赖美国,它也不能跟美国翻脸。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看到东亚经济合作、经济一体化进程非常曲折。这里面就有这些中日主导权、美日同盟、美国因素,这些因素都在发挥作用。应该说今年这个时机能够签署这个协定,我觉得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危机驱动,今年新冠疫情暴发以后,使得东亚国家意识到了,比如说合作抗疫,通过合作稳定供应链、产业链,使得经济能够尽快复苏。这些你不可能压制的,无论是谁,都有这样的一种需求——利益的驱动动机。

从东亚来说,今年疫情作为一场危机来说,恰恰符合了我们过去看到的东亚地区的合作都是危机驱动的(规律)。东亚合作一开始启动,也是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开启了“10+3”的合作。再后面有了几个“10+1”这样合作的框架。后面我们看到,合作进程在区域层面上一直难以展开,这是我刚才讲的几个问题,它是难以克服的。

但是今年能够克服,我想跟特朗普也有关系。今年这个时机为什么说有利呢?因为特朗普上台以后连续退群,包括退出了TPP。实际上对东亚事务,尤其在经济上涉及的程度是更低了。尤其是东亚峰会,过去是奥巴马亲自参与,而特朗普上台以后,他的官方参与东亚峰会的层级越来越低。

这样一方面让这些东亚国家看到美国对这个地区,尤其在经济合作方面的投入是不足的;另一方面,美国的压力同时也减轻了。过去奥巴马每年都要来这儿坐镇,这些国家如果想跟中国走近,签这样一个协议,压力是很大的。但是现在这个情况,对各个国家相对来说美国的压力有所下降。这个时间签署这个协定,是抓住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再加上美国大选在这个时候比较胶着,国内比较分裂,也使得特朗普总统在此时此刻,他也顾不上对相关的国家在外交层面上施加压力。这方面我个人感觉,可能这些国家压力相对也是会小一点。在这个时候签署是抓住了最有利的一个时机。

RCEP签署以后,对推动中日韩自贸协定的谈判是有利的,有利于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因为中日韩在RCEP框架下已经就一些市场准入、货物、服务、投资有谈判好的一个基础性框架。对未来来说,中日韩可以在一些更高水平开放的领域,做一些更好的尝试。搭好了框架以后,可能下一步谈判会进一步加速。

中国网:对于东亚经济的一体化进程,RCEP的签署又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想听听您的观点。

竺彩华:对于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来说,如果要回顾过去,经济一体化是两股力量驱动的,一种力量是市场力量,也就是说,大家要贸易,要投资,对市场来说,就会有一体化,不管政策制度层面上(怎样),只要有利可图,都会去推进贸易和投资在区域内的这些活动。

另一种力量是由制度推动的,也就是通过政府之间的合作,使得贸易投资这些活动更加便利,更加自由。东亚地区过去的合作应该说市场化推动的力量相对来是强的,但是制度合作、政府之间的合作,尤其相对于北美跟欧洲来说是弱的。这样就出现了——我们看到东亚过去的制度化合作是碎片化的状态。也就是说,中日韩分别跟东盟商谈签订自贸协定,但是没有一个覆盖区域整体的制度性合作框架,这样就导致出现了一个制度的重复——很多规则、条款重复以后,形成“面条碗效应”,会降低贸易投资的效率,同时也会降低各国企业利用这些自贸协定的积极性。因为太繁琐了,尤其是对这些中小企业来说,要跟中国和东盟做贸易的时候,要用一套原产地规则,跟其他国家做的贸易又是一套规则。

现在RCEP签署以后,奠定了一个区域范围的制度性合作框架。这个框架的意义在于什么呢?现在可能有一些合作在一些规则领域,包括原产地、海关程序、检验检疫、技术标准领域的合作,就可以在整个区域统一,对于企业来说,利用起来就更加方便,会提高企业利用这些自贸协定的积极性。

这有很重要的意义,会提高企业利用自贸协定的积极性。

第二个,对未来来说,这个框架搭建了以后,未来我们就可以进行不断升级。也就是说,随着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们可能对一些新的规则产生新的诉求,我们可以在区域内通过15个国家的参与,一起商讨更加符合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一些新规则。

第三个,因为这个协议是包容性、开放性的,所以也不排除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将来会有更多的亚洲国家加入。


警惕!亚太可能出现难以融合的RCEP和TPP 

中国网:亚洲除了RCEP,还有《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一些美国人可能不免担心,RCEP的签署会削弱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感和影响力,甚至希望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在上台之后,能够让美国重新返回《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您怎么看RCEP外的美国因素,以及RCEP与CPTPP的关系?

竺彩华:RCEP和CPTPP的关系,如果看未来的这种关系,还是要看中美关系。这里面中美关系的走向决定了这两大巨型贸易协定会怎么走。如果中美未来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态势,这两个自贸协定相对来说不会相互排斥,也就是说,我们也可以申请加入CPTPP,甚至RCEP我们也不排除美国愿意加入,也可以加入。如果是这样,双方相向而行,未来可能就是一个FTAAP,也就是亚太自由贸易区。

如果中美关系是这样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发展前景,这两个的关系应该是未来为FTAAP(亚太自贸区)奠定一个基础。但是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因为就中美关系来说,我们还要有底线思维,要做最坏的打算。美国把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这样一种定位如果不能排除,美国遏制中国的意图是不会改变的。体现在FTA(自由贸易协定)上,我们可能就要看到另外一种场景,很可能就像你刚才提到的,确实美国现在国内也有很多的学者、很多的战略家,在呼吁要重返TPP。而且如果是拜登当选总统,我觉得大概率美国会重返TPP。

奥巴马当年推动TPP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遏制中国。2015年,当时TPP协议初步达成的时候,奥巴马毫不掩饰地说:“我们不能让中国这样的国家来书写国际经贸规则。”什么意思呢?这个事情中国不能干,“我”肯定不能让“你”来参与这个事情。

如果拜登延续了这样的一种政策和对中国的这样一种战略意图,我想TPP,尤其他要重返,很有可能会再提出一些要求。除了恢复过去的一些条款以外,可能还会提新的要求。比如说我们看到美墨加协定里面,特朗普谈判以后有一个所谓的“毒丸条款”。这个毒丸条款就是针对所谓的“非市场经济体”,如果要跟“非市场经济体”商签相关的一些贸易安排协定,美国就要把你踢出现有的协定。

实际上,“非市场经济体”是有指向的,就指中国。如果拜登把奥巴马的遗产也继承过来,甚至在TPP中也植入,不仅仅是不让中国参与TPP的问题,而是整个以后所有美国主导的这些贸易协定都要排除中国,都不让中国参加。

这样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我们现在RCEP已经签署,未来如果能够落地实施,在亚太地区就会出现一个美国主导的TPP为主的这样一套经贸规则体系,未来很多经贸新的领域谈判可能在这个框架下进行。但是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像东亚这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他们也不能失去中国市场,所以他们也会参与中国参与的自贸协定,然后也同时推进在这个地区的经贸规则体系构建。

如果特别极端的情况会出现,这两个巨型的FTA相互之间就不能融合。但是只要不是中美,其他国家可能都可以参与这样的一种状态。我们做最坏的打算,心里应该有点场景,做好预判。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裴希婷;摄像:刘凯/张文泉;后期:刘凯;摄影:刘桢珂;主编:郑海滨)

< 阅读全文 >
< 收起 >
来源:中国网
本期人员:责编/文字:韩琳;主持:裴希婷;摄像:刘凯/张文泉;后期:刘凯;摄影:刘桢珂;主编:郑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