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翻译与中文文本写作

    时间:2011年12月6日16:00
    嘉宾:外文出版社译文部副译审 韩清月
    简介: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颁发了优秀论文奖,我们非常荣幸地采访了获奖者之一,来自于外文出版社译文部副译审韩清月老师,她将为我们解读对外传播与中文文本写作的联系。
文字实录 图片实录 返回访谈页

活动标题

  • 专家谈翻译与中文文本写作

活动描述

  • 时间:2011年12月6日 16:00 嘉宾:外文出版社译文部副译审 韩清月简介: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颁发了优秀论文奖,我们非常荣幸地采访了获奖者之一,来自于外文出版社译文部副译审韩清月老师,她将为我们解读对外传播与中文文本写作的联系。

文字内容:

  • 中国网:

    “中国访谈 世界对话”,欢迎您的收看,我现在是在南京,在第二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的现场,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本次研讨会优秀论文奖的获奖嘉宾,来自于外文出版社译文部副译审韩清月老师。

    2011-12-06 12:32:14

  • 中国网:

    韩老师您好!首先恭喜您获得了本次研讨会的“优秀论文奖”,您论文的研究方向是“对外传播中文文本写作”这个方向,您从事的是一个翻译的工作,为什么会选择研究中文文本这个方向呢?

    2011-12-06 12:32:50

  • 韩清月:

    说到写这篇文章的缘起还要从我自己的工作做起。我从事中译外的翻译已经十多年了,最开始只是埋头做事,只要完成文字的转换就行。后来读了一些书,看了一些文章,就逐渐地认识到,我们作为一个中译外的译者不能仅仅关注于语言的转换,还要思考如何采用一种比较适当的方式和角度对外介绍中国。就像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要讲究方式方法,对张三能说的话对李四说未必就合适,或者我们换一个角度,换一个语气说才行。涉及到跨文化的传播,就更要注意我们的对象和方式方法。

    2011-12-06 12:33:04

  • 中国网:

    关于在中文文本中存在的问题您能给我们举例说明一下吗?

    2011-12-06 12:33:31

  • 韩清月: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在跟外国人尤其是黑人打交道的时候不能拿人家的肤色开玩笑,这在西方文化里头是最忌讳的事情,这点常识在我们上中学的时候,我想我们的英语老师都提醒过我们。但是这样的事情偏偏就发生了,就出现在我曾经做过的一本外宣的书稿里,这个事情就促使我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个常识为什么就会出现在我们的外宣书稿里,我们的对外传播的中文文本到底应该怎么样写?让我感受更深的是,这个中文文本它从最初的策划到撰写,从编辑到审稿,乃至后期的英文翻译和改稿,中间经过了好几道关,但这个问题却一路被忽视,并遗留到英文定稿这最后一关才被发现。如果定稿人当时再稍有疏忽的话,这段嘲笑非洲人肤色的文字就会流传出去,后果就很难想象。

    2011-12-06 12:33:47

  • 中国网: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吗?

    2011-12-06 12:34:02

  • 韩清月:

    对,我们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中文文本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刚才举到的只是一个关乎中外文化差异的例子。中文文本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有的涉及中式思维和写作习惯,有的涉及中外文化差异,有的是涉及中译外项目的策划和协调。从我个人的工作体验来看,大家都不太重视中文文本的写作,通常都是把对内的文稿直接拿来给你翻译就是了,好像只要翻译成外文就能用于对外,就能实现传播了,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比如有的中文文本会存在一些常识性的错误,甚至政治性的错误,这必然会影响文本的可信度。

    2011-12-06 12:34:16

  • 中国网:

    这些常识性的错误能给我们举几个例子吗?

    2011-12-06 12:34:33

  • 韩清月:

    就比如,有的文本甚至他因为疏忽把党代会写成了人代会,这个就是很严重的问题。

    2011-12-06 12:34:43

  • 中国网:

    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是那个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2011-12-06 12:34:55

  • 韩清月:

    对,这就需要我们再三地核实,认真地核实,本着一个严谨的态度,向外报道真实的中国。

    还有的文本通常会存在一些空泛的大话、套话,引经据典、吟诗作赋,还会有一些夸张性的赞叹或渲染,这样子的文字会考验我们译者的外文水平。

    2011-12-06 12:35:04

  • 中国网:

    其实这样的文本,对于中国人来说阅读习惯已经形成了,但对外国人来说可能不容易去读懂。

    2011-12-06 12:35:15

  • 韩清月:

    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直接给它翻译成外文的话,通常会让给我们改稿的外国专家感到难以理解,甚至难以忍受,他们就会建议让我们是不是换一个说法,换一个更客观、更平实的说法,或者进行删减,有的时候他们还会建议我们补充一些相关的信息,比如时间、地点和具体措施,或者是再增加一些解释,或者跟国外的事情进行类比,好帮助我们的外国读者理解。

    2011-12-06 12:35:33

  • 中国网:

    他们需要更多的备注。

    2011-12-06 12:35:48

  • 韩清月:

    对,这是我们在中文文本写作的时候很容易忽视的。中文文本的写作还容易忽视的一个方面就是中外文化差异,刚才我举到的那个嘲笑非洲人肤色的例子很典型。涉及中外文化差异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不仅达不到我们对外沟通的目的,相反还容易引起误解乃至敌意。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2011-12-06 12:36:06

  • 中国网:

    这也要求中文文本的作者需要大量的文化积累。

    2011-12-06 12:36:20

  • 韩清月:

    对,是这样。除了文字这方面,我们的中译外项目的策划也很重要。我就在工作中不止一次地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就是一篇文章我们已经翻译好了,甚至它的文字很难,我们也通过查找资料,最终也完成了文字的翻译,都到了最后的阶段,要出版了,上面又来通知我们说,文章要拿掉,因为它的内容不适合对外。这一下,我们之前所做的所有的工作,都一下成了无用功了。那我就会想,如果我们最初做策划的时候能够把好关,能够确定好我们写作的方向,遴选好作者,跟作者说清楚我们的取舍标准,这样的话我们后期就不至于做无用功,浪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了。

    2011-12-06 12:36:30

  • 中国网:

    也就是从源头上避免无用功的出现。

    2011-12-06 12:36:42

  • 韩清月:

    对。

    2011-12-06 12:36:51

  • 中国网:

    从这些例子来看,您对中文重要性的感触很深,其实提到对外传播,好像一般人更容易想到的是翻译,您是怎么看的?

    2011-12-06 12:37:00

  • 韩清月:

    的确如此,现在我们国家提出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很多人认为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是翻译,很少人会强调中文在其中要承担的责任。翻译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桥梁作用当然不可低估,非常重要,但我本人认为,一个中译外项目的传播效果究竟如何,首要责任在于中文文本,这也是我提交本次研讨会论文的主题。不论是对外的图书还是新闻报道,还是地方上制作的外宣资料和外宣片,通常的做法都是找一个中文文本做母本然后翻译成各种外文,如果中文文本存在各种问题的话,就会像击鼓传花一样,把这些问题传递给各个文本,这样以讹传讹,问题会更多。如果这个中文文本再不照顾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信息需求的话,那就会给后续的翻译造成很大的难题。我们译者究竟是要严格按照原文本直接翻译成外文呢?还是对文字加以修改呢?而到了翻译这一阶段再想对文字大加修改已经很难了。

    2011-12-06 12:37:18

  • 中国网:

    这就像我们做的一个游戏一样,一个信息传达给另一个人的时候,这个信息往往会出现小的改变或错误的传达?

    2011-12-06 12:37:30

  • 韩清月:

    就像我现在工作的外文出版社,我们近些年有一个很好的、正在运作的项目——“中国城际系列图书”。我们请一些西方的作者,深入中国的一些城市和地区进行采访和体验,然后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写成图书,这样就能够更增强图书的针对性。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被纳入这个系列丛书当中,市场反响也很好。而我们作为中国对外传播工作的“排头兵”——中国外文局,也已经连续多年举办国际出版选题策划会,就是请一些西方的资深专家和出版家来参与我们的研讨,给我们提出一些很切实的建议,从图书的选题策划开始,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

    作为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排头兵”,我们中国外文局近些年也连续举办了“国际选题策划会”,就是邀请一些国外的资深专家和出版家来参与我们的研讨,给予我们切实的指导,从图书的选题策划着手,提高对外图书的市场针对性。

    我们今天举办的这个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云集了中外的专家,也可以算是一个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对外传播策划会。当然,我们邀请外国人参与其中的做法尽管效果很好,但是毕竟它是刚刚起步,规模和数量都不是太大太多,所以我们还是要回到工作的根本,就是要重视中文文本的写作,做好前期的工作,向我们译者提供一个近乎完美的中文文稿。

    2011-12-06 12:37:42

  • 中国网:

    您刚才也提到了一个词叫“近乎完美”,中文文本怎么做才能达到“近乎完美”这样一个高度呢?

    2011-12-06 12:38:04

  • 韩清月:

    世界上的事情都很难尽善尽美,所以我用了一个“近乎完美”。近乎完美的中文文稿在我看来首先它信息要确切,要避免常识性的错误;第二它的文字要简洁,要客观;第三就是要关注中外文化的差异,选择一个适合外国受众所熟悉的角度,对外说明中国。其实就是要按照我们外宣“三贴近”的原则去做,这些都是对于文字的要求,另外我们还要端正态度。

    要想做好对外传播工作,我们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现在我们的新闻战线正在进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我们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我们知道,文艺工作中也有一个指导原则,就是要弄清楚我们的文艺究竟是为什么人服务的,我们的对外传播工作也可以套用一下这句话,就是要搞清楚我们的对外传播工作究竟是为什么人服务的。

    2011-12-06 12:38:22

  • 韩清月:

    对外传播它不等同于对内报道,就像我们前国新办主任赵启正先生所说的,如果作者用着中国人的心理,像给中国人写书一样,那一定会出问题。所以,我们的作者写对外传播的文稿时一定要时时记住,是给外国读者写书,要克服给中国读者写书的惯性。不过,内外有别的道理大家都懂,但要真正树立这么一种意识,并自觉地加以实践,确实很难,从口头落实到笔头,这样一个过程还很长。在对外传播工作方面,有两本书写得比较好,一本是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创始人和实践者段连城先生所写的《对外传播学初探》,另外一本是赵启正先生所写的《对外说明中国续编》。我本人从中受益颇多,也可以推荐给大家。

    2011-12-06 12:38:36

  • 中国网:

    您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感受有哪些呢?

    2011-12-06 12:38:47

  • 韩清月:

    很高兴参加这么一个高端的理论研讨会,见到了我仰慕已久的专家,亲耳聆听到他们的发言,既高屋建瓴又富有针对性,对我国的对外传播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对我们未来的工作也有很好的指导。从“对外宣传”到“国际传播”,再到“公共外交”,这些词语的变化就说明了,我们所从事的这项事业,在我国的软实力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一个从业者,我也深感任重而道远。

    2011-12-06 12:38:56

  • 中国网:

    谢谢您接受中国网的采访!

    2011-12-06 12:39:14

  • 韩清月:

    谢谢!

    2011-12-06 12:39:24

  • 中国网:

    (主持:齐凯 责编:齐凯 摄像:王一辰 剪辑:王一辰 图片:胡迪)

    2011-12-06 16:45:18

图片内容:

视频地址:

    http://mp4.china.com.cn/flv/olderDataft/olderDatazjxz/hanqingyue_1323154955.mp4

图片大图:

  • 外文出版社译文部副译审韩清月老师做客《中国访谈》

    中国网 胡迪

  • 韩清月老师谈“对外传播的中文文本写作”

    中国网 胡迪

  • 韩清月老师谈中译外的翻译工作

    中国网 胡迪

  • 韩清月老师谈跨文化传播

    中国网 胡迪

  • 韩清月老师谈中文文本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网 胡迪

  • 韩清月老师谈对外传播的理解误区

    中国网 胡迪

  • 韩清月老师强调中文文本写作与翻译同等重要

    中国网 胡迪

  • 韩清月老师谈她眼中“近乎完美的中文文稿”

    中国网 胡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