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访谈 | 外国使节看中国 | 专家学者 | 名人名家 | 商界精英 | 人物故事 | 网上直播 | 视频中国
 浏览中国网栏目

八位驻美大使的外交人生

中国网 | 时间: 2008-12-30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中国第四任驻美大使朱启祯(1989——1993年)

“加强交流与沟通很重要”——访中国第四任驻美大使朱启祯

前不久,记者来到北京万寿路地区的一座寓所内,就中美关系的有关话题采访了曾长期负责中美事务的外交部前副部长、中国前驻美大使朱启祯。 不时响起的拜年电话几次打断了我们的交谈,不过朱老的谈兴却丝毫未受影响。尽管已年逾古稀,但老人思路清晰而敏捷,对于自己曾亲历的许多历史事件记忆犹新。

因为中美打开外交大门30周年的纪念日即将到来,所以我们的谈话便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前前后后开始。朱老首先回顾了尼克松访华的历史背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在越战中受困、进退两难。苏联军事力量不断增强,对外展开大规模扩张,中苏之间发生了珍宝岛事件。纵观国际形势,中美两国领导人都感到双方应在高层次就国际形势和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全面交换意见。这使得中美接近成为可能。此外,朱老特别强调指出,中美上海公报之所以能够达成,与当时中美两国领导人能够高瞻远瞩地看问题密不可分。尼克松认识到了与中国发展关系的重要性,并能够勇敢地来到中国访问。从这个意义上讲,尼克松是美国历史上有远见的政治家。

关于“上海公报”的重要意义,朱老着重谈了两个方面:其一,美方在公报中接受了“一个中国”的立场,也就是说,美国政府承诺不制造“两个中国”;其二,公报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定为指导中美关系的基本原则。所以,上海公报在中美两国尚无外交关系的情况下,确定了双方发展关系的重大政策,是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朱老接着回忆了1979年陪同邓小平访美时发生的一幕。由于这是两国建交后中国领导人首次访美,所以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地关注,美方也格外重视,给予了高规格的接待。因为尼克松对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美方特意安排他出席美国领导人为邓小平举行的欢迎宴会。当听到宣读贵宾名单的礼仪官读到自己的名字时,尼克松流下了热泪。要知道,自从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后,尼克松便一直没有到过华盛顿;而现在能在这么重大的场合以“美国前总统”的身份出现,这对他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尼克松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同样有迹可鉴。朱老回忆道,1992年,当尼克松图书馆在经过长期筹备最终建成后,美国许多社会名流、包括当时几乎所有在世的前总统和夫人都到场祝贺。图书馆正中央的大厅里,摆着许多曾和尼克松有过交往的外国领导人的铜像。所有的铜像都是站姿,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像却是坐姿,而且被置于最中央的位置。



   上一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相关报道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88828396 (2007.6.18)